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25939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7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抓好粮食主产

2、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1、东部开放 2006年经济总量东部与内地的比例为6238。 近年来,东部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连续回落,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断下降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西移。二是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当前局势,东部地区应如何应对?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应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

3、,由过去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转而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视野要宽、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突出抓好以下工作:第一,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第三,更加注重加速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四,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第五,更加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第六,更加注重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西部开发 西部10省市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的近3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东部

4、地区的40%。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率先迅速发展起来,东西差距随之迅速扩大。因此,国家在世纪之交适时作出西部大开发决策,首先是为了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地区发展,以逐步实现从先富到共富的目标;其次是为了开发西部地区的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再次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 200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几年推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2000年至2004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变化。对于未来的西部大开发工作,

5、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三个不”:首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其次,国家对大开发的投入不减少,支持力度不减弱。第三,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放慢。 针对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实际和问题,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第三,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及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四,加快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步伐。,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东北振兴 2004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几年来,东北三省形成了人心凝聚、共谋振兴的良好氛围,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

6、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战役一:结构调整与打造新型工业基地 战役二:国企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 战役三:政府改革与软环境建设,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4、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和山西,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国土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3亿人,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1%;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所谓“中部塌陷”是指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展速度比不上西部。 究其原因,从宏观上看,“中部塌陷”是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西部有国家

7、的巨额投资,东部有良好的市场和体制优势,而中部什么也没有。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中部塌陷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中部是传统的农业省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尤为落后。 2004年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中部地区崛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搞好交通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中部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枢纽作用。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统筹

8、城乡发展。第五,积极推进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第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第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第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构筑中部崛起的制度创新体系可从以下十个方面人手。 一是加快政府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是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三是改革基础设施投资方式。 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 五是支持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 六是规范对中部的财政转移支付。 七是改革税收制度。 八是完善中部金融体系。 九是创新中部人才开发政策。 十是加强中部省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中部目前塌陷的关键问题就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和

9、城市化滞后。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应是:依靠“三动”(中央启动、中部自动、东部拉动),立足于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努力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二、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 1、“中部塌陷”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1)“中部塌陷”的表现 经济总量规模。 经济增长速度。 人均GDP。中部地区人均GDP水平较低。从发展趋势来看,若以全国各地区人均GDP平均水平为100,1995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对水平为63.5,2000年下降到60.9,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59.0。 产业结构。 (2)“中部塌陷”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上看,“中部塌陷”是政府和

10、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中部塌陷在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判断 (1)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分析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部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产业结构看,中部地区工业化正处于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从就业结构看,中部工业化水平大致相当于10世纪6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中部的实际情况看,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从1978年的74.515.010.5转变为2002年的55.118.126.8。 从城乡结构看,中部的人口聚集程度呈现出工业化早期阶段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的城镇化水平有很

11、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28上升到2002年的32.7,年均提高0.73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39.1,与1978年相比,年均提高0.88个百分点。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中部处于重工业化中的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中部工业化进程的纵横向比较 工业化衡量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农业增加值比重;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劳动力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与全国相比,中部工业化进程先慢后快,发展态势同全国一致,但因起点低、起步晚,总体水平滞后于全国。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部的工业化进程快于西部地区,但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第八讲 中

12、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中部地区工业化现状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不强,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四是消费结构处于初级阶段,城乡居民的一般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仍显较高;五是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六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工业化大都市。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发展来看,国外产业和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将会加

13、快,但是这种转移扩散只能是渐进式的。 中部地区工业化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 观念、体制与沿海地区差异明显。 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上的不利地位。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 产业素质不高。在产业结构方面,2002年,中部8省一、二、三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分别为17.7、46.8、35.5,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工业化程度为39.5,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在企业组织化程度方面,中部地区拥有的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中部8省仅有22家企业在全国工业企业100强中,而东部地区却高达66家。 地区经济的开放度较低

14、。,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应是:积极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维系四方的区位和资源、市场优势,抢抓机遇,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联合协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实现由跟进式发展战略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突破,在推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促进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 (2)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 (3)实

15、现由跟进式发展战略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突破,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4、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建议 (1)加速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 (2)围绕工业化目标加快推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发挥后发优势超常规加快信息化步伐 (4)优化配置工业化要素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5)实施城市群带动战略,打造若干中部城市群落 应重点培育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以郑州、武汉、长株潭等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突出中心城市在培育增长极中的特殊地位。中原城市群、武汉经济圈、长株潭一体化 (6)依托老工业基地再造中部工业增长极 (7)积极开拓中部工业化投融资渠道 (8)实施“东进西扩

16、”,走开放型新型工业化道路 (9)着力构建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度基础 (10)在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三、中国三大经济区比较分析 1、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基本状况比较 (1)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17、,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珠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3)环渤海城市群基本状况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

18、口总数的3.65%。,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4)三大城市群面积与人口的比较,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概况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最高,占全国的19%,为19124.98亿元,远远超过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环渤海的6552.63亿元。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环渤海相差不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 (2)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

19、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同类指标。 从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环渤海的288亿美元。 (3)经济外向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为2118.65亿美元,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最后是环渤海,为819.3亿美元。 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最多,为178.51亿美元,占全国的34%。珠三角和环渤海依次是150.21和92.3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28%和18%。这三大区域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80%。,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4)产业结构情况比较

20、三大经济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比分别为:长三角5.8:51.9:42.3;珠三角5.6:49.3:45.1;环渤海4.0:42.3:53.7。三次产业的排序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呈现为二、三、一结构,环渤海为三、二、一结构。上述现象说明,环渤海地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快,且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5)主导产业比较 从主导产业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 (6)经济所有制结构比较 外商投资企业对上海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44.2%,超过全部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对广州和深圳来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外商投资

21、企业。如深圳的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78.2%,内资企业仅占21.8。与其他核心城市不同,北京和天津的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了50%。,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几点结论 (1)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的土地面积仅占中国的1.61%,但聚集了中国10.08%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中国平均水平,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2002年GDP占我国GDP的33%。 (2)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实力从北向南依次递升,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3)环渤海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相互

22、依存度不高。,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4、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预期 (1) 长三角城市群 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动,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分工协作将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从而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原有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 每年召开一次由常务副市长、副省长参加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形成政府协调机制,逐渐消减区域内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为加强区域合作,各城市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区域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竞争能力处于全国前列。

23、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开放度的增强,将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长三角地区。 (2)珠三角城市群 对珠三角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但近几年,随着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来自长三角强有力的竞争,珠三角出现外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动力重组期。同时CEP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将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再一次崛起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环渤海城市群 环渤海地区在三大城市群

24、中,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区域行政壁垒、分工协作的体制障碍较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认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必须与改革相配套,没有改革护航,区域经济协作将举步维艰。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将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中加速进行。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从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具体来说,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 其次,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第八讲 中国区域

25、经济发展实证分析,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乃至全球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生产要素将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 3、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将进一步加强 4、城乡收入差距将趋于扩大,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五、湖南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1、长株潭区域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073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2008年,城市群实现GDP87

26、6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分别占全省13.3%和19.2%,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 长株潭城市群具备独特的发展条件、优势和潜力。一是自然生态和资源条件良好;二是城际和对外交通日益便捷;三是科研实力雄厚;四是产业基础良好。 长株潭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提出三市合一、共建“毛泽东城”的构想。80年代初,按照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发挥长株潭的独

27、特优势,把长株潭培育成湖南的核心增长极。2006年,长株潭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2007年,长株潭三市被整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延伸。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 (1)资源节约现状评价 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且资源不足,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能源资源严重匮乏 水资源浪费严重 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资源综合利用成效不大。 (2)资源节约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基本

28、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摆在首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主要目标。建立促进长株潭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指标评价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法规标准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实现单位GDP能耗有较大幅度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区。,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资源

29、节约政策措施 节能方面。 第一、实行严格向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第二、加强规划引导。 第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 第四、运用税收政策。 第五、加大节能项目信贷支持力度。 第六、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第七、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力。 第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第九、培育节能服务体系。 第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第十一、党政机关团体带头。 第十二、加强节能检查监督。,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节水方面。 第一、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第二、建立水价形成机制。 第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第四、推动科技节水和全民节水。 第五、建立完善监测体系。 节地方面。 第一、严格土地规

30、划控制。 第二、严格土地供应管理。 第三、严格用地定额管理。 第四、严格土地批后监管。 第五、严格农村用地管理。 第六、严格财税政策杠杆。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第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第二、开发推广专业技术。 第三、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第四、发展创新再造产业。,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 (1)环境建设现状评价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环境立体污染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布局仍不合理。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大气污染相互影响。环保设施相对滞后。环保执法力量薄弱。 (2)环境建设基本原则 建设环境友

31、好型社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3)环境建设目标构想 定性目标。 定量目标。第一、喝上干净的水。第二、呼吸清洁的空气。第三、吃到放心的食物。第四、居住宜居的城镇。第五、行走绿色的通道。第六、面对安静的环境。,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4)环境建设政策措施 经济发展方面。第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第三、发展环保产业。第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五、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财政税收方面。第一、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第二、设立政府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第三、调整落实投资政策。第四、运用财政税收杠杆第五、

32、设立环境友好基金。 技术支撑方面。现阶段重点开发推广的技术包括:第一、替代技术。第二、可再生资源恢复技术。第三、减量化技术。第四、循环技术。第五、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第六、系统集成技术。第七、共生链接技术。第八、生命周期评估技术。 文化教育方面。第一、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第二、开展环境友好公益活动。第三、倡导绿色文化消费方式。第四、把环境友好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第五、树立企业生态文化形象。第六、搞好环境友好示范建设。第七、扶持民间环保组织。 人居环境方面。第一、制定宜居城镇标准。第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第三、提高城镇景观水平。第四、保护城镇生态环境。 法规制度方面。第一、建立环保法规体系。第二、建立企业环保标准。第三、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四、建立城市群环境协调和监察机制。,第八讲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思考题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处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关系? 2中部崛起面临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何加快中部崛起步伐? 3试分析中国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特征如何? 5两型社会试验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起何种引领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