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28852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0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科治法概要,要求 1.掌握小儿内治法的特点 2.熟悉小儿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小儿生理和病理上的特点,故在药物剂量、药物选择、给药方式和各种疗法的运用上还有许多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理上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在治疗上应做到治疗快、用药准、剂量适宜,否则则易导致疾病变化,失去治疗时机而危及患儿生命。,内治法,(一)用药原则及小儿内治法用药特点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因小儿体属“稚阴稚阳”,病理特点之一为变化迅速,易虚、易实,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在用药时必须做到“治疗快、用药准、剂量适宜”。否则容易造成疾病的发展,轻病变重

2、,重病转危。且不少病例,可以急遽间导致死亡。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用药稍有不当,极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注解原文:(至于在用药方面,如果稍有呆滞或稍用猛烈之品,便会引起不良后果,倘然药稍不对证,又将变化不测,由于小儿有易虚易实的特点,因此,在疾病时很快发生剧变,没有掌握好四诊八纲辩证,又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来治疗,只会捕风捉影加以诊治,那么与病情愈来愈远)。指出了儿科用药的难点和注意点。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2.处方轻巧灵活,治疗要中病即止

3、:,这是小儿用药的另一个特点,小儿体质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应用时必须根据病儿个体特点与疾病的轻重,区别对待,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应注意,其用量和禁忌,一旦疾病已见转机,就应中病即止,或减轻用量,不能长时间服用。攻伐不止也会损伤小儿正气,影响疾病痊愈。,3.重视先证而治,治疗要注意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在治疗小儿疾病的过程中,要针对病因进行用药治疗,要抓住病的本质。如婴幼儿泄泻,可由脾虚、湿热、伤食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的原则也各不相同。湿热则应“清利”,脾虚的则应“健脾”, 伤食则应“导滞”。这样辩证论治,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中医强调

4、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字,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当然有时根据矛盾转化的具体情况,也可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的原则,治疗小儿疾病。另外一点就是小儿患病后,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这是儿科重要的治疗原则。,4.中药的剂量,小儿中药的剂量,常随年龄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一般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等药性平和的药物。但辛热、苦寒、攻伐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用时应特别注意。一般新生儿宜用成人量的1/6,乳幼儿宜用成人量的1/32/3,幼儿及幼童宜用成人量的2/3或成人量,学龄儿童宜用成人量。,5.中药的剂型,为了适应不同

5、的疾病,中药的剂型一般可分为汤剂和丸、散、膏、丹等几种。目前,中药新剂型如冲剂、糖浆剂、片剂、浸膏剂、针剂、栓剂等应用方便,临床也有肯定的疗效。,6.中药的煎煮方法,煎煮小儿汤剂,一些先煎、后入、包煎、及烊化冲服药物的处理与成人汤剂相同,煎出的药量,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250ml。小儿服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的次数,新病、急病要分数次服,慢性疾病可少服几次。小儿服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乳幼儿,可以先吃几口药,喂少许甜食,慢慢再喂。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勺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如服

6、药困难,也可适当加入调味品,如冰糖等,也可加入适量甘草。重危昏迷小儿反应差,无吞咽动作,应鼻饲给药,鼻饲散剂必须调得非常稀薄,最后还应注入少量温水,以免造成鼻饲管阻塞。,常用内治法则,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分析病机之候,应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治法。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多种治法。,1.疏风解表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脉浮等。风寒外感可用疏散风寒的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风热外感可用辛凉解表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常不足,外感时每易见夹滞、夹

7、惊、夹痰等兼证,故需在疏风解表药中适当加用,止咳化痰、消食导滞、熄风镇惊的药物。,2.止咳平喘法,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剂,如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小儿患病后易虚易实,风寒之邪阻滞肺络,极易郁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或痰热之证,用药须及时调整。咳喘久发,则每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可加温肾纳气方药,如黑锡丹、参蛤散等。,3.清热解毒法,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清热可分为甘寒清热、苦寒泄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辨证用药。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

8、时,可用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普济消毒饮、甘露消毒丹等清热解毒化湿;湿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清热解毒凉血;当出现丹毒,疔疮走黄、下痢脓血等火热实证时,可用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等清火解毒;当肝胆火旺时,则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肝解毒泻火。,4.凉血止血法,适用于由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单味参三七、白芨、仙鹤草及云南白药等,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小儿血证常同时见有气虚、阴虚、脾虚等,病情复杂多变,临证

9、时在凉血止血的方药中加补气、养阴、健脾的药物同用。,5.安蛔驱虫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绦虫等。以蛔虫变化多端,可合并肠道蛔虫证,蛔虫性肠梗阻等,在发生这些情况时,若用猛烈驱虫药,反易造成虫体躁扰使病情加重。故先安蛔缓痛,待病情缓和后再予驱虫。驱虫药中,使君子、苦楝根皮主要驱蛔虫。槟榔、南瓜子驱绦虫,大黄、使君子同用驱蛲虫。服驱虫药一般宜空腹时服,常用方剂如追虫丸、乌梅丸、驱绦汤(槟榔、南瓜子)等,单味药使君子肉嚼服,常用于驱除蛔虫。一般1岁服一粒.,6.消食导滞法,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积滞之证。如婴儿泄泻、积滞、疳证等,见脘腹胀闷,肚腹作痛,嗳腐吞酸,呕恶厌食,

10、苔厚腻,脉滑等。常用方剂为保和丸、消乳丸、枳实导滞丸等,单味药鸡内金、麦芽、山查、六曲、莱菔子也有消食导滞功效。麦芽能消乳积,山查消肉食油腻,六曲善消谷食积滞,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鸡内金能消各种食积,并具有开胃作用。,7.镇惊开窍法,适用于小儿抽搐、惊痫等证。证见惊惕不安,四肢抽搐,烦躁昏睡,惊叫急啼等。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急生风,颈项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镇惊熄风;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玉枢丹、红灵丹等辟秽开

11、窍。,8.利水消肿法,适用于水湿内停,小便短少的水肿证,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证见颜面、四肢及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等。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治疗主要方法,除了用猪苓、茯苓、车前子等渗湿利尿外,还须视病情予以通阳化气药,如桂枝、补气药黄芪,健脾药白术,温阳药附子等,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用方剂,阳水多见急性肾小球肾炎初期,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阴水多见于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车前草、玉米须、荠菜花等单味药也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疗效。,9.健脾益气开胃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运失常所致的泄泻、疳证、厌食等证。见体倦乏力,神疲

12、懒言,食后腹胀,舌淡,苔薄,脉弱等。盖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势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且容易感邪而致病,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治气虚时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借助补气,故健脾与补气配合运用。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健脾丸等。脾虚气弱的小儿由于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故健脾补气方药中可佐加砂仁、陈皮、佛手、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理气消导之品。,10.培元补肾法,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和肾不纳气之证。小儿胎禀不足,肾气未充,筋骨软弱,故初生婴儿颅囟不合,肾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充裕。若胎禀不足,或疾病的影响,均导致肾气亏虚,如解颅、五迟

13、、五软、遗尿、哮喘等,证见囟门逾期不合,头颅明显增大,坐、起、站、立、生齿明显迟于同龄小儿,夜尿频多,遗尿等。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参蛤散、黑锡丹、桑螵蛸散等。小儿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应配合养肝、健脾、补肺之品。,11.活血化淤法,适用于各种血淤证。证见腹痛拒按,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口唇色暗,舌质紫暗,有淤点淤斑,脉涩。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淤汤、少腹逐淤汤、桃仁承气汤等。基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化淤方中,常加行气的药物,12.回阳救逆法,适用于小儿元阳衰脱之危重证候。证见面色晄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等。此时必须用峻补阳气

14、的方剂,加以救治。常用方剂为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13.益气养阴生津法(补充),适用于小儿因体虚,或病后造成的阴液虚亏,津液耗损之证。小儿体属“稚阴稚阳”,生长发育较迅速,一旦喂养不当,或因进食不足等,极易引起气阴亏损,出现形瘦、纳少、盗汗、倦怠、低热、便干,舌少苔,或见舌质红等,此外小儿易感外邪,时行疾病发生率也较高,热病后耗气伤阴,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常用方剂如:生脉饮、养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等。若属心之气阴不足,可用炙甘草汤。属肾阴亏损,可用左归饮、大补阴丸等。证见夜间干咳,盗汗,口舌干燥,频频饮水,舌红少津等。,14.燥湿理气法(补充),适用于小儿因湿邪阻滞脾胃,常表现为运化失

15、宜。可见厌食纳呆,胸闷腹胀,大便稀溏,舌苔厚腻,或有恶心呕吐,四肢倦怠等。常见于泄泻、厌食证、积滞、疳证、疰夏等病证。湿邪粘腻重浊,当选用芳香苦温的药物。常用方剂如三仁汤、平胃散、胃苓汤、二陈汤等。,三.常用外治法,1.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的穴位,或用艾条灸经络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小儿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痿证、小儿暑温后遗症等病的治疗。,小儿针灸穴位基本与成人相同,但由于小儿对针灸有恐惧心理,故小儿针刺不宜深刺和留针,一般采取浅刺、速刺的方法。常用: 蜂刺法 是指在针尖刺进皮肤时,将拇食指迅速微捻45度,随着捻转迅速将针提出。 镇

16、解法 是抑制疼痛、解热驱邪的泻法,针快速刺入皮肤,捻转角度180度,针体进入一定深度后,即连续捻转数次,然后停捻,留针数秒钟后,随后捻针缓慢退出,激发法 是一种激发兴奋的补法,以轻微的捻转,将针尖刺入皮肤,捻针角度小而慢为90度,待针刺渐渐抵达适当深度即迅速将针提出。 调整法 是一种调和气血的手法,轻微捻转,将针尖刺入皮肤,徐徐捻动而深入肌肉,捻针角度在90度以内,进针到适当深度即退针。自进针到退针都应缓慢均匀。,刺四缝疗法 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疗疳证、和小儿厌食证。具体操作方法:

17、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粘液少许,每日一次,一般针刺57次可以。,2.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应用各种手法作用于机体的体表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促进气血流行,疏通经络,安定神志,调和脏腑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食积、疳证、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每次推拿的次数,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而定。,常用手法有按法、摩法、拿法、掐法、揉法、滚法等。捏脊也是推拿疗法中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于治疗疳证、遗尿、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儿。操作方法:

18、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滚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次,但捏第次时,每捏把,将皮肤提起次。每日次,连续天为个疗程,休息天,再作第疗程。,3.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汽熏洗患儿体表,使气血流畅、腠理疏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治疗各种皮疹及小儿麻痹症等。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透疹,用浮萍、芫荽自、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使空气湿润,让体表接触药气。肾病水肿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4.涂敷疗法 涂敷疗法是用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用马齿苋、鲜乌敛莓、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以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背部,治疗肺炎喘嗽后期湿罗音不吸收者。,5.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将药物置于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如用五倍子研细末,加醋或水调敷脐部,治疗盗汗;用阿魏、硼砂研细末,加白酒调和敷脐部,治肝脾肿大;用吴茱萸、小茴香研细末,加酒敷脐部,治疗虚寒腹痛等。,【思考题】,试述小儿内治法用药特点及常用的内治法则。 怎样正确掌握小儿中药的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