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2983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分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报告解读,目前常用的项目组合,肝功:TP 、 Alb 、 T BiL 、 D BiL 、ALT 、AST 、 ALP 、 GT 、 TBA 肾功:UREA 、 Cr 、 UA 、 Cys c、 2-MG 血脂:CHOL 、TG 、HDL 、LDL 、APO AI 、APO B 、Lp(a) 心肌酶:AST 、 LDH 、HBDH 、CK 、CK-MB 电解质:K 、Na 、 Cl 、 Ca 、 Mg 、 P 、 CO2,目前常用的项目组合,乙肝五项:HBsAg 、 HBsAb 、 HBeAg 、 HBeAb 、 HBcAb 、 (前S1抗原) 甲状腺功能:TSH、FT3

2、、FT4、A-TG、A-TPO、TG 凝血机制:PT、APTT、TT、FIB 心梗标志物:HS-TNT(I)、CK-MB、MYO,目前常用的项目组合,结直肠癌 :CA125、CA19-9、CEA 胰腺癌 :CA19-9、CEA 胃癌 :CA125、CA72-4、CA19-9、CEA 肝癌 :AFP、CEA 卵巢癌 :CA125、CA72-4、CEA 乳腺癌 :CA15-3、CA125、CA72-4、CEA 宫颈癌 :CA15-3、CA125、CEA,部分项目的临床意义,乙肝五项的相关知识,HBV颗粒结构,HBV 的复制,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双链DNA(relaxed cir

3、cularDNA,rcDNA)分子,其两条链均不是闭合的,其中负链较长,约3200个碱基,含有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全长基因,在其5起始端与3末端之间有一个数个碱基的“缺刻”(nick);正链较短,有较大的“缺口”(gap),其3末端不固定,故长度是可变的,约为负链长度的50%100%。在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病毒DNA进入宿主细胞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两条链的缺口均被补齐,形成超螺旋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ccc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虽然其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550个拷贝,但对乙

4、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HBV基因组,HBV 侵入人的肝细胞,在细胞质中脱去核壳,形成rcDNA。rcDNA 进入肝细胞核中解脱负链5端连接的末端蛋白、正链5端的RNA 残段;依赖宿主细胞的DNA 聚合酶补齐两条链上的缺口,并进一步折叠、扭曲形成超螺旋结构的cccDNA ,并以cccDNA 为模板转录为不同大小的mRNA ( 315 Kb、214 Kb、211 Kb、018 Kb mRNA) ,从而翻译各种病毒蛋白。其中315 Kb 的mRNA 作为逆转录模板,利用病毒的逆转录酶

5、合成全长的基因组负链DNA ,再以负链DNA 作为模板,通过病毒DNA 聚合酶的作用,合成正链DNA , 与负链DNA 一起组成新的HBV rcDNA。新合成的HBV rcDNA 一方面进入细胞核内,转化为新的cccDNA ,补充细胞内的cccDNA 库,使每个肝细胞中保持大约550 个cccDNA分子;另一方面与病毒蛋白装配成新的完整HBV ,释放至细胞外,再感染健康的肝细胞。,急性期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的变化,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各标志物的意义,HBsAg 感染的标志 HBsAb 既往感染/接种疫苗 HBcAb 既往或急慢性感染 HBeAg 急性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HBeAb 病毒不再复

6、制,什么是乙肝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三种成分。前S1蛋白在病毒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含有前S1的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和管型颗粒上。前S1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作用。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五项,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两者符合,前S1抗原仅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蛋白随HBeAg消失而消失,且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这样,前S1抗原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比前

7、S1抗原阴性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危险性更大,因而说明前S1抗原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在我国近3千万人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其中约有30%左右的患者,抗HBe阳转后,病毒在体内继续复制,病情较重,其中部分可以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自然好转率非常低。同样,抗HBe(+)的HBV无症状携带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部分抗HBe(+)的慢性肝炎和HBV无症状携带者,往往是因为病毒基因变异所致,其所携带的HBV变异毒株大多数表现为在病毒基因组前C区末端1896位发生GA点突变,产生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TAG),阻断了HBeAg的形成,导致在临床上出现HBeAg缺陷的HBV血清型,因H

8、BeAg的缺失,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困难。此时,检测前S1抗原既能较为准确的检测病毒在机体内复制状况,又能诊断疾病的转归和了解是否携带HBV变异毒株。充分显示了前S1抗原的临床价值。所以抗HBe(+)的HBV感染者中,加查前S1抗原是非常必要的。,胱抑素C的临床意义,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被称为-微量蛋白及-后球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循环中的胱抑素 c仅经肾小球滤过而被清除,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并在近曲小管重吸收,但重吸

9、收后被完全代谢分解,不返回血液,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而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的影响,是一种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同源性标志物。,肾脏功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血中肌酐和尿素氯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血清尿素、肌酐是评价肾脏滤过功能的指标。,血清尿素氮首先被作为肾功能的评价指标,但它不符合内源性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标志物的要求,当GFR减少到正常值的40以前,尿素氮浓度升高缓慢,并且与外源性(蛋白质摄入量)与内源性(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胃肠出血等)尿素负荷的大小

10、有关,更重要的是肾小管对尿素氮有明显的被动重吸收性。肌酐基本符合内源性GFR标志物的要求,目前国内外仍用血清肌酐作为临床常规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指标但只有当GFR下降1312时血清肌酐才有明显变化。,CRP检测及临床意义,1930年,美国洛克菲勒研究院的Tillett和Francis发现急性感染病人的血清能和肺炎链球菌的C多糖(C-polysaccharide)发生沉淀反应。1941年,Avery等用硫酸铵沉淀和C多糖沉淀的方法粗提,得到一种蛋白质,正式命名为C-反应蛋白。,CRP虽然是炎症及其它不同刺激物的非特异性蛋白,但是对于对器官性疾病的筛选;鉴别诊断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心脑血管疾

11、病的预测;监测疾病的活动和严重度,以及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24,正常健康人的CRP值非常低,90%的正常人CRP1.0mg/L 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后,CRP的合成则在46小时内迅速增加,3650小时达高峰,峰值可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经积极合理治疗后,37天迅速降至正常,CRP水平的变化特点,25,CRP检测结果的解释,CRP 是鉴别诊断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基本工具,26,hsCRP检测结果的解释,血常规报告中的几个项目,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浓度( HGB)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血红蛋白

12、浓度(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不同的标本采用不同的培养基 药敏试验的方法:仪器法:最小抑菌浓度 K-B法:抑菌圈直径,报告单解读应注意的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病人方面 目前公认运动、过度空腹、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验的结果。,标本采集方面,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基本功,如标本采集不当,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起的误差和错误。相关人员应按不同的检测项目,正确的采集标本。,仔细查对 抗凝剂的应用 输液的对侧 标本量的准确 无菌容器防止污染 培养标本应在用药前采集,项目的参考

13、范围,检验结果的合理误差 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评价标准,方法的局限性,抗原浓度,抗体过剩,抗原过剩,Ag * Ab,信号,测定范围,方法的局限性,CK-MB,几个补充说明,为何要做确认实验,梅毒 艾滋 丙肝,梅毒螺旋体的免疫性,人类对梅毒无先天免疫性,尚无疫苗接种进行人工免疫,仅能在受感染后产生感染性免疫。已完全治愈的早期梅毒患者仍可以再感染 感染梅毒后,首先产生IgM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感染2周后即可测出,早期梅毒抗梅治疗39个月后或晚期梅毒治疗2年后,大部分病人IgM可转阴性,再感染时又出现阳性,故IgM型抗体的存在是活动性梅毒的表现 感染梅毒4周左右产生IgG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即使经

14、足量抗梅治疗,梅毒螺旋体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IgG抗体仍可通过记忆细胞的作用继续产生,甚至终生在血清中可测出,梅毒螺旋体的免疫性,另一种具有抗体性质的物质叫反应素(reagin),是梅毒螺旋体破坏人体组织过程中释放出的一种抗原性心磷脂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反应素一般在感染后57周(或下疳出现后23周)产生。经正规治疗后可逐渐消失,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是以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作为抗原检查血清中的反应素,用于初筛试验及疗效观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试验,原理基本相同 1、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 :试剂需现配现用,且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故国内实验室很少采用。

15、但VDRL是诊断神经性梅毒最特异的血清学方法 2、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试剂无需现配现用,但仍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现已很少使用 3、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在特制的纸片上进行,加入一定量特制的炭粉,可使抗原抗体出现凝集,用肉眼可观察结果 4、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在试剂中以红色的甲苯胺红颗粒代替黑色的炭粉颗粒,使结果更易于观察,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的缺陷 1、特异性:在多种疾病,如急性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静脉吸毒者、老年人以及怀孕妇女中均可出现反应素,所以此类试验有时会出现假阳性反应 2、敏感性:感染

16、梅毒后反应素的出现时间晚于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因此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对一期梅毒的漏检率较高。RPR或TRUST有时出现弱阳性或阴性结果,而临床上又像二期梅毒,此时应将此血清稀释后做定量试验,如出现阳性结果,则为抗体过量引起的“钩状效应”,12的二期梅毒病人可出现此现象而发生假阴性反应。此外,晚期梅毒反应素转阴率高,再加上这类试验对隐性梅毒也不太敏感,因此用此类试验进行梅毒筛查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漏检,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的优点 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的患者往往是梅毒现症感染者,临床上即可开展治疗 2、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表现为滴度随成功的治疗而逐渐下降,故可以作为疗效

17、观察的指标 3、此类方法价格低廉,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测定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的滴度进行疗效观察 1、治疗成功:早期梅毒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症状消失且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滴度有至少4倍的下降。晚期梅毒或隐性梅毒患者在治疗后1224个月内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滴度有至少4倍的下降 2、治疗失败:治疗后症状持续或重新出现;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滴度反而上升了4倍或以上;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初始滴度较高(1:32或以上)但在六个月内没有达到4倍的下降。抗梅毒治疗失败的病人应考虑合并HIV感染及神经梅毒的可能性 3、血清固定:经正规治疗后,梅毒患者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一般

18、都会转为阴性,但有13%的病人即使经足量抗梅治疗,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滴度仍持续呈低滴度阳性,这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其原因尚不明了。血清固定患者的滴度重又上升则提示再次感染梅毒,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抗螺旋体IgM和/或IgG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但不能用作疗效观察的指标。常用的有以下五种方法: 1、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2、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 3、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4、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 5、梅毒螺旋体快速诊断试验(

19、TP-RT),关于梅毒血清学试验程序的探讨,先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RPR、TRUST等)进行初筛,再以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TPPA、TPHA、ELISA等)进行确认 优点: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价格低廉,使梅 毒检测的成本可以保持在低水平 缺点: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的敏感性较差, 导致临床上易出现漏检的情况 同时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优点:这是从技术上而言的最佳方案 缺点:人力和试剂成本较高 先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时再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丙肝的假阳性率较高,在HCV低流行率人群中,如无偿献血者中,抗-HCV EIA试剂的假

20、阳性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CDC) 的研究表明,获美国FDA批准的Abbott HCV EIA 2.0及Ortho HCV 3.0 EIA在抗-HCV阳性率10%的各类人群中 (包括献血者中),假阳性率平均为35%。因此,美国CDC曾于1998年建议HCV抗体筛查阳性结果需进一步采用确证试验确证后方可报告。,艾滋的确认,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一定有肿瘤吗,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肿瘤标志物升高一定有肿瘤。因为目前所知的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临床上检测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除了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外,还应综合考虑到如下几

21、种情况:,首先,是一些良性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胆石症、糖尿病以及服用过某些药物等 其次,生理上的变化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如怀孕、吸烟、酗酒等 第三,饲养宠物的人,动物分泌物中和皮毛上含有异种蛋白,部分特殊体质的人长期与动物密切接触,这种异种蛋白就会通过人的口腔、呼吸道、消化系统以及身上的伤口进人体内,从而使人体产生抗动物抗体。,潜伏期窗口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初出现症状和体征之间的这段时期。各种疾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月或数年。 窗口期(window period)指的是病毒感染后病毒出现在血液中直到可以检出足够多的相应病毒标志物(抗原或抗体)前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血清中无相应的抗原抗体标志物。,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