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43529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 咀嚼 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咀嚼,制作:刘祎玄,第一节 咀嚼的发育与神经控制,一、咀嚼的发育 下颌与舌的运动始于子宫内的胎儿,协调咀嚼运动生后才出现。多数新生儿靠吮吸进食。 咀嚼发育的两种理论: 吮吸活动型发展成咀嚼运动型 咀嚼的发育独立于吮吸,二、咀嚼运动的发生理论 1. “中枢模式发生器”理论 咀嚼运动基本摆动型起源于脑干模式发生器 到达脑干神经核的感觉传入影响咀嚼运动的形式 高级大脑中枢协调脑干起源的咀嚼活动。,中枢模式发生器理论 脑干是进行咀嚼的基本中枢 中枢模式发生器特征:, 产生基本咀嚼节律 激活驱动发生器, 受高级中枢下行冲动驱动、影响 受周围感觉传入冲动激活、影响,2. 反射学说 周期性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

2、,食团刺激牙周、 牙龈、硬腭等处感受器,开颌反射,刺激提颌肌肌梭,闭颌反射,咀嚼食团,刺激牙周、牙龈、硬腭等,三、高级中枢对咀嚼的影响 皮层咀嚼区发动咀嚼,但不是发动咀嚼活动的基本结构。 皮层咀嚼区协调咀嚼涉及到的不同肌群的活动,并且根据口面部感觉反馈调整它们的活动。,四、咀嚼运动的反馈控制 周围感觉传入 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参与 多感觉信息和多感觉途径传入中枢 反馈控制 调节咀嚼的力量和方向 保证咀嚼运动的顺利进行,正常咀嚼活动时,不仅有高级脑中枢的输入,还有来自周围的感觉传入,模式发生器的基本活动被修改,产生了所见到的咀嚼运动类型。,第二节 咀嚼运动,咀嚼运动条件: 咀嚼运动形式: 咀嚼运动

3、作用:,开闭、前后、侧方三种基本运动及综合运动,咀嚼肌、牙齿、颞下颌关节、唇、舌、颊肌协同发挥作用。复杂的反射性活动,对食物的切割、捣碎、磨细,一、咀嚼运动的过程,1.前牙切割运动 始于牙尖交错 或姿势位 准备运动阶段 发挥功能阶段,前牙咀嚼运动的基本范围:约1 2mm,2. 后牙捣碎和磨细 后牙 运循环 准备运动阶段 咀嚼运动阶段,功能运动范围 24mm,工作侧与非工作侧,二、咀嚼周期(chewing cycle) 咀嚼周期 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一定的程 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咀嚼周期可分为:开口相、食块保持、咀嚼相、 咬合接触相、食物粉碎相,(%),咀嚼周期的特征:

4、形态与时间变化 1. 正常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态 2. 时间变化为: 快慢快慢快 3. 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 0.875秒, 接触时间:0.2秒. 4. 咀嚼与 接触: 咀嚼时上下牙接触时间 吞咽时牙齿的接触时间 与粉碎食物所需力和食物颗粒大小有关。,咀嚼周期正常特征 运动速度,咀嚼三明治的运动速度,三、咀嚼运动的类型,双侧交替咀嚼运动: 78% 意义:功能刺激有利 稳定和牙自洁 条件: 牙列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力相等、咬 合运动无障碍,3. 双侧同时咀嚼: 10 20% 正常咀嚼末期 全口义齿,2. 单侧及前伸咀嚼运动 非正常 约占12% 原因: 早接触、牙病或牙周病、牙列缺损等引起 后

5、果:导致颌面部发育不对称 咀嚼惯用侧的概念,单侧咀嚼运动,双侧咀嚼运动,四、 咀嚼效率 咀嚼效率 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 1.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1) 筛分称重法 咀嚼效率=(总量-余量)/总量100% 2) 吸光度法 3) 比色法,2. 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1) 缺牙位置 2) 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3) 牙周组织 4) TMJ疾患 5) 口腔内软硬组织缺损、炎症、外伤 6) 全身性健康 7)其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 应用: 评定修复体的效果,各因素的综合体现,第三节 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一、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作用 1. 切咬运动中的生物杠杆 类杠杆

6、: 阻力臂长于动力臂, 机械效能低 越向前, 牙齿承受咀嚼力越小, 有利维护狭小单根前牙和牙周组织健康。,支点,力点,重点,2. 侧方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 类杠杆:动力臂较阻力臂力长, 机械效能增加 生物杠杆由骨骼与肌肉组成与机械杠杆不同。,支点,重点,力点,咀嚼运动中的第与类杠杆作用,支点,重点,支点,力点,重点,力点,支点,多根牙受侧向力时的力量 A图 双根牙受到近远中向力时,侧向力P作用于 面,产生以 E 为轴心的旋转力。a 根产生根向轴向力,b 根产生冠向轴向力,同时产生以 F为支点的 类杠杠力,引起 M 点和 N 点的骨损害。 B图 双根牙受到颊舌侧向力时,引起同单根牙相同的作用。,

7、二、咀嚼中牙齿受力分析,A,B,三、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 1. 咀嚼肌力(咀嚼力): 为提颌肌收缩时所发挥的最大力。颞肌、嚼肌、翼内肌垂直肌纤维发出的肌力:180kg,2. 最大 力(牙周潜力): 牙周组织所能耐收的最大力。,3. 力(咀嚼压力):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 承受的力。,1)正常人的 力: 王毓英报道最大平均 力:9.750.4 kgf 日常食物所需 力 3 30 kgf 牙周组织尚有储备力,2) 力大小顺序: 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牙侧切牙 最大 力男性大于女性 力次序不受性别、年龄影响,4.衡量咀嚼能力的生理指标是咀嚼效率,可以用称重法、吸光度法和

8、比色法测定。 5.咀嚼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牙齿的磨耗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 6.咀嚼时牙齿有轻微的动度,能调节进出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咀嚼促进和维持 、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3) 与 力有关因素: 性别、年龄、咀嚼习惯、 力线方向、张口距离、其他。 咀嚼系统任何部分发生疾患均可影响正常 力。,T-Scan数字咬合分析仪,四、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 肌电图描记法(electromyography,EMG), 可表现肌肉和支配该肌的运动神经元的活动。,1肌电图检查方法 (1)下颌肌群活动的肌电检查 (2)运动单位电位检查,肌电图检查用的表面

9、电极与针电极,2咀嚼系统功能性肌电图 下颌各种颌位及运动中的肌电图: 姿势位、牙尖交错位 侧方运动、前后运动、开闭运动,1) 下颌开闭口、ICP咬合时咀嚼肌活动 开口: 二腹肌前腹、翼外肌(针电极记录) 闭口:颞肌、咬肌 ICP咬合: 颞肌、咬肌、翼内肌(针电极记录) (密集和高幅电位呈干扰型),ICO 大力咬合,左咬肌,左颞肌前束,右咬肌,右颞肌前束,左颞肌后束,右颞肌后束,左二腹肌前腹,右二腹肌前腹,下颌开闭口运动的肌电,闭口,2)下颌前、后运动及前牙切咬时咀嚼肌活动 前伸: 二腹肌前腹、翼外肌 后退: 颞肌后束 前牙切咬: 颞肌、咬肌(较ICP咬合时弱),3) 侧方运动时咀嚼肌活动 工作

10、侧: 颞肌后束明显电位, 到侧方咬合时, 颞 肌前束及咬肌明显电位。 非工作侧: 颞肌前后束、咬肌无明显电位;二腹 肌前腹、翼外肌明显电位。,左咬肌,左颞肌前束,右咬肌,右颞肌前束,左颞肌后束,右颞肌后束,左二腹肌前腹,右二腹肌前腹,下颌右侧方运动的肌电图,返回,3. 咀嚼活动的肌电图 咀嚼时正常EMG与异常EMG的区别 1) 正常的放电期与静止期分期明显 2) 正常的规则性和周期性保持时间较长 3) 正常的ICO或非ICO作咀嚼负荷测试时, 两则肌 肉活动协调,左咬肌,左颞肌前束,右咬肌,右颞肌前束,正常咀嚼运动的肌电图,第四节 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一、咀嚼时牙的动度 牙齿轻微的生理性动度

11、可缓冲较大的 力,调节牙髓的血液循环,在500g力的作用下:水平方向动度 切牙 0.1 0.12mm 尖牙 0.05 0.09mm 前磨牙 0.08 0.1mm 磨牙 0.04 0.08mm,二、咀嚼与牙齿磨耗 1. 磨耗(attrition) 与磨损(abrasion) 在咀嚼过程中, 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 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 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 称为磨损。 最常发生部位: 面、切嵴、邻面 (磨牙工作尖、下前牙切嵴磨耗较多),乳牙的切缘磨耗,2.磨耗的生理意义 通过磨耗消除早接触点,使 面广泛接触 牙尖高度降低, 减少侧方力 保持临

12、床牙冠和根比例协调 邻面磨耗,牙弓持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致因后牙的推动拥挤,3.过度磨耗引起的问题, 前后牙都严重磨耗 下牙弓前移,前牙多对刃, 后牙 面磨耗形成前牙严重深覆 ,髁突后移, 侧方运动受限,磨耗不均 反向横 曲线; 易出现牙冠纵裂,磨耗前,磨耗后, 邻面磨耗: 食物嵌塞, 邻面龋, 牙周炎,前牙拥挤,三、磨耗的评价 临床常用的 面磨耗分级 0 釉质无磨耗, 面/切缘形态完整 1 牙尖釉质出现磨耗,牙本质未暴露 2 牙尖部的釉质消失,牙本质出现磨耗 3 牙尖全部磨耗,继发性牙本质暴露, 面失去原形,成光滑平面 4 继发性牙本质磨耗,髓腔暴露,但为继发性牙本质所充满,牙活力减低或消

13、失,第五节 舌、唇、颊和腭在咀嚼运动中的作用,舌、唇、颊和腭在咀嚼运动中协同作用:运送食物, 清洁口腔, 排除异物 1舌的作用 传送食物 搅拌食物 选择食物和辨认异物 挤压食物 清洁作用,2. 唇的作用 感受食物温度和软硬度;转运食物;防止食物和饮料从口腔溢出。 3. 颊的作用 口腔前庭可容纳食物,推送食物至牙列间。 4. 腭的作用 与舌共同挤压食物;硬腭触觉敏感,辨别食物粗糙程度;分隔口腔和鼻腔。,第六节 咀嚼的作用与影响,咀嚼的作用 1. 粉碎食物,利于消化酶的作用,促进消化, 增强味觉,满足食欲。 2. 反射性的唾液分泌。 3. 胃肠蠕动分泌消化液。 4. 清洁牙面和按摩牙龈。 5. 调

14、节进出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咀嚼的影响,促进和维持 、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 1.消除建 初期少数牙的早接触或 干扰。 2.对颌骨结构及发育,有功能性刺激。 3.促进其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代谢 。,小 结,1.咀嚼基本节律运动型由中枢模式发生器产生,皮层活动可以发动和调节咀嚼运动,外周感觉传入反馈地调节咀嚼运动。 2.咀嚼食物时,前牙切咬,后牙捣碎和磨细食物。咀嚼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咀嚼运动能够单侧、双侧或双侧交替进行。 3.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咀嚼肌力受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调节,最终形成适合的咀嚼压力。,4.衡量咀嚼能力的生理指标是咀嚼效率,可以用称重法、吸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 5.咀嚼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牙齿的磨耗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 6.咀嚼时牙齿有轻微的动度,能调节进出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咀嚼促进和维持 、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