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45410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6.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备考讲座》期末联考试卷讲评.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期末联考卷讲评,学习目标: 1.列举自己本次考试的主要失分点;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答卷,讨论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 2.自主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探讨提高得分率的办法,培养解题能力。 3.通过比较研究,从答案回溯试题以探讨解题策略。,学习流程 1.考情分析 2.失分原因 3.展讲评析 4.解题策略,论述类文章阅读,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文,文章刊载于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10期。选文既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虑,又和高二选修板块先秦诸子选读相对应,考生应该没有知识背景方面的障

2、碍。文章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二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原文5200余字,为命题需要,改编成为1160字左右的篇幅。,论述类文章阅读,1.【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的相关表述中,涉及对原文第2段中“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中的“其”字理解错误。“其”不是指代“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指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损益”后,到周公时,“礼”不可能只是“史前初民的宗教祭

3、祀活动”了。因此D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平均分:0.7 通过率:23.3%,论述类文章阅读,2.【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该项中“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曲解文意,理解有误。依据文意,孔子反对把“礼”仅仅看作形式化的东西不是针对周礼而言的,也不意味着周代的礼“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不然的话,孔子就不会“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了。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平均分:0.7 通过率:23.3%,论述类文章阅读,3.【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

4、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该项中“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这一表述为原文没有的信息。原文只是列举了学说或文化冲突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冲突最激烈,哪种冲突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因此C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是正确选项。 平均分:1.7 通过率:56.7%,文言文阅读,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这段文字选自汉书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原文较长,有22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由于高二考生学完了必修5册教材,有一定得文言文基础知识积淀,因此,选文

5、适合作为高二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故事性强,文字浅易,设题点多。 关于海昏侯刘贺,南昌的中学生应该不会陌生。2015年11月,自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公布考古阶段性成果后,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就为全世界考古界所关注。江西电视台曾对海昏侯墓的发掘工作做过多期现场直播。不仅屡登各家媒体头条,还顺理成章地挤进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林。专家评价为:“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圆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该墓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已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对于研

6、究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迄今出土了一万余件遗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基于上述考虑,本次命题人在文言文考查的选材,用心良苦。为了让考生读懂文本,在其理解有障碍的地方,加了5个注。,文言文阅读,4.【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题型和2015年高考题一致。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据句意和上下文,“

7、复上复死”,判断句“是也”,“以奉天意”是“以礼绝贺”的目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平均分:2.2 通过率:73.3%,文言文阅读,5.【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这一题型在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已经作过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只是尚未引起普遍重视而已。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

8、现象。由于是对高二学生的考查,不宜太深,因而对难度的考虑稍多,难度的控制也较严格。ABC三项没有错误。D项,根据上下文可知,文中豫章太守建议“应该遵照礼制结束刘贺的爵封”,并没有“朝廷的聘用”一意。因此,D项理解有误,应该为正确选项。 平均分:1 通过率:33.3%,文言文阅读,6.【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在设题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 我们对各选项稍作分析:A项是对原文第1段的正确转述,B项,文中监

9、视刘贺的人员中,目的不尽相同。山阳太守监视刘贺,是因为汉宣帝即位之初心理忌惮刘贺,扬州刺史的行为属于告密之举,均不是因为刘贺“嚚顽”。C项是对第4段的正确概括与分析。刘贺被封侯,解除封侯,对其后代再封侯,过程起起伏伏。D项是对这一过程的正确概括。由此,B项的分析有误,应该是正确选项。 平均分:1.2 通过率:36.7%,文言文阅读,7.【参考答案】(1)身穿短衣大裤,头戴一顶惠文冠,佩玉环,头顶插着簪子,手持木简小步快走前来接见。 (2)以前你被废时,为什么不坚守不出宫来,斩掉大将军霍光,而听任别人夺你的印玺呢?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10、。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给出的分值,对于译出大意的赋分也占不小的比例,说明很大程度上要兼顾对整体文意的考查。第1小题的得分点:第一个“衣”,名词用如动词,穿衣,1分;第一个“冠”,名词用如动词,戴帽子,1分;簪,1分;谒,1分;译出大意,1分。第2小题的得分点:见,表被动,1分;省略句、反问句各1分;译出大意,2分。 平均分:4.3 得分率:43%,古诗鉴赏,本次考试选用杜甫的登楼一诗作为鉴赏材料,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作者为考生所熟悉,没有知识背景方面的障碍;二是诗中内容适合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相关篇目做对比阅

11、读,这也和高考命题思路相吻合。 登楼一诗写于公元664年春。这时,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已经住了五个年头。五年来,他尝尽了世间的苦辣酸甜、离愁别恨。八年安史之乱虽于去年春天结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又一场灾难。763年秋,吐蕃攻陷京都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傀儡皇帝,皇帝代宗出逃。十二月,唐大将郭子仪收复京师,代宗由陕州返回长安。傀儡皇帝承宏逃逸草野。至年底,吐蕃又攻陷了一些州县。这时,朝廷内外交困。内有朝政混乱不堪,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外有吐蕃侵扰,真是“万方多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登楼远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古诗鉴赏,8.【参考答案】相同点:蜀相通过写三顾茅庐、定计天

12、下等事件,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3分)本诗尾联借“梁甫吟”来比喻这首登楼,包含作者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2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蜀相是杜甫歌颂、仰慕诸葛亮的名篇。诗歌通过写三顾茅庐、定计天下等事件,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本诗则在尾联借“梁甫吟”来比喻这首登楼,包含作者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对比阅读,理解诗歌内容,读懂是关键。,古诗鉴赏,9.【参考答案】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

13、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答出3点即可)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的起笔突兀高远,故意使因果倒置,而开头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人登楼,满眼花开,万紫千红,浩荡成海,楼在花海,客在楼台,本该狂喜,反而伤怀!首联两句按常规应该颠倒过来,先写登临,再写感触。由于诗人情绪异常激烈,一下子便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伤客心”,也颠倒了主客体关系。诗人看到繁花,即使伤心,也是自己的感受,与人家花开有何相干?这里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古诗鉴赏,

14、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八年中,颠沛流离,漂泊天涯。现在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是吐蕃又来作乱,诗人内心岂能安静?他能去怪谁呢?现在只有迁怒于无任何抗议能力的春花:我心情悲痛都是因为你们的招惹!为什么伤心,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万方多难”。 为何而伤,本题的回答一要立足诗句,二要联系背景;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的对比;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抓住这几点,再结合诗句 不难回答本题。 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8

15、-9题平均分:4.4 得分率:40%,默 写,【参考答案】(1)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而止(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错字,别字,漏字,添字,该句均不得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所选篇目既考虑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又有降低难度的考虑。命题形式与近2年高考题相同,题目沿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16、。 平均分:5.2 得分率:65%,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文本选自吴鲁言的小小说最后一幅画,该文曾获得十一届全国微型小说2014年度评选一等奖。是关注灵魂、珍视细节之佳作,也是吴鲁言小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核心事件是修复宋代的吴家大院,六十年没有回过故里的九十高龄的吴思大师出席剪彩仪式,而大师已封笔,选择一个陪同吴大师的小孩破费周折。此作在从容的铺垫和渲染中,八岁的小女孩陈亦饰成为最佳人选。这个活泼伶俐的小女孩最后发挥了作用。已封笔的吴大师当场欣然作画(一只灵动的猫跃然纸上)这也是主办方的愿望。吴大师当即将画赠送给小女孩。小女孩说:爷爷,您还没有落款盖章呢!吴大师显然没有带印章。小女孩进而说

17、:爷爷您不盖章,这画就不值钱。吴大师惊叹:啊?,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尾的三段对话,简洁有力。吴大师惊叹,读者也惊叹这是“救救孩子”的惊叹。不盖章不值钱又使前边的细节现出闪电般的光亮。一是在一次“未来之星”的绘画比赛中,小女孩未能获名次,她竟然勇敢地向局长请求再增加她一个;二是给吴大师表演她画春燕衔泥,实为各方辅导她练习了一个来月。她的画成为“诱饵”,小孩的画钓大师的画。吴鲁言写出了小女孩被侵蚀的灵魂。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将这篇小说选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为适合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文学类文本阅读,(1)【参考答案】

18、C、E(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与D级。 C项,小说在从容的铺垫和渲染中,八岁的小女孩陈亦饰成为最佳人选。已封笔的吴大师当场欣然作画这也是主办方的愿望。吴大师当即将画赠送给小女孩。小女孩说:爷爷,您还没有落款盖章呢!吴大师显然没有带印章。小女孩进而说:爷爷您不盖章,这画就不值钱。吴大

19、师惊叹:啊?A项并非“交代社会背景”“渲染”的是喜庆气氛,目的还是通过倒叙方式,引出下文;D项“省领导的出现”只是对事件的重视和对画家的尊重,也未点明吴老先生最后一次作画的缘由,这两项理解分析不恰当。B项主要不是人文关怀,E项“增加了讽刺的效果”不够全面。,文学类文本阅读,(2)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手法。请分析本文设置了哪几处悬念。(6分) 【参考答案】悬念一:为什么修复宋代的吴家大院? 悬念二:能找到搀扶吴大师的小女孩吗? 悬念三:小女孩能让封笔十年的画家“留下墨宝”吗?(每项各2分) 【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从设置悬念的角度,把握小说在情节设置与结构安排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

20、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文学类文本阅读,吴鲁言是个很会构思故事的作者,通过此篇便可见她构思故事的能力与智慧。此篇一开始就有悬念设置,吊着读者的胃口一气读完,读后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让人反思,这便是文学所传承的攻效。 该作品在这么短的篇幅内,为我们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讽刺国人办事婆婆妈妈的形式主义,二是一个八岁的孩子,竟然也知道:“爷爷,您不盖章,这画不值钱。”反映家庭教育缺陷,提示人们应该警觉了。,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女孩陈亦饰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为上文选择一个陪同吴大师的小孩颇费周折而释悬,并通过她的

21、以下行为,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和渲染:(2分) 一是在一次“未来之星”的绘画比赛中,小女孩未能获名次,她竟然勇敢地向局长请求再增加她一个;二是给吴大师表演她画春燕衔泥,实为各方辅导她练习了一个来月。(2分) 她的画成为“诱饵”,用她的画钓大师的画;结尾小女孩的“爷爷,您不盖章,这画不值钱。”这句话,点明了小说所要讽刺的社会现象。(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4)小说在画家“啊”的一声惊叹中收尾。请联系全文,探究画家惊叹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画家惊叹于孩子小小年纪就沾染了世故和铜臭。(2分)在画的结尾,陈亦饰小朋友一语道破天机:“爷爷,您不盖章,这画不值钱。”高雅的艺术一旦蒙上了

22、铜臭,污染的不仅是艺术本身,更是人们的心灵,特别是下一代的心灵。这是“救救孩子”的惊叹。(论述4分) 示例二:画家隐隐感到自己掉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局,美好的还乡之旅因此大煞风景。(2分)政府精心布置了一个局:恢复、重建名人故居,让小女孩的画成为“诱饵”,用小孩的画钓大师的画。(论述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最后一幅画的大背景是文化热。恢复、重建名人故居是“热”的一种。此作正是建筑在这个历史文化的根基之上的一个“小景点”。更可贵的是在常态生活中发现了异常,显现出作者潜入人物灵魂的敏锐。 结尾的三段对话,简洁有力。吴大师惊叹

23、,读者也惊叹这是“救救孩子”的惊叹。不盖章不值钱又使前边的细节现出闪电般的光亮。一是在一次“未来之星”的绘画比赛中,小女孩未能获名次,她竟然勇敢地向局长请求再增加她一个;二是给吴大师表演她画春燕衔泥,实为各方辅导她练习了一个来月。她的画成为“诱饵”,小孩的画钓大师的画。高雅的艺术一旦蒙上了铜臭,污染的不仅是艺术本身,更是人们的心灵,特别是下一代的心灵。这个主题在叙述中不动声色地凸显出来,给习以为常的大人们击一猛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高考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

24、题的,这是由两类文本性质的不同所造成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语文命题组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2015、2016年的考试大纲的“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新闻阅读材料。鉴于此,本次考试选择了通讯这一文本,其意义在于:不继续适当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以使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贴近我们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可能接触和考虑到的各方面信息,如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文本的倾向性、信息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文本的文体性质及修辞效果等诸多方面,从而为未来的备考提供思

25、路。,实用类文本阅读,(1)【参考答案】A、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设题围绕全国课标卷来进行。从2009年开始,全国课标卷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SAT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程度,分别给3分、2分、1分和0分。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命题思路从前年开始作了调整,即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在相当程度上除去了学生直接确定某一选项为恰当选项的弊病。2015年又有了新变化:本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

26、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常用的答题方法是:筛选比对排除确定答案。C选项对邓德顺低价供水的原因分析错误。收费低不是因为设备简陋,而是因为邓德顺一意为村民做好事。D“为了使石敦友家用上水”与文意不符。根据文意,石敦友家一楼能用水,二楼因水压不够用不了水。邓德顺买抽水机是为解决向二楼供水的问题。选CD项不得分。E项,还有“家人的支持”,不够全面。,实用类文本阅读,(2)邓德顺为什么会怀有“引水梦”?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高庄村存在吃水难问题。他随父亲挑水的经历使他萌生

27、引水梦。石邦禄挑水摔折了腿,这促使他更坚定了引水的决心。村里人对他们家很好,他感激村里人,想为村里人做些事情。(每个要点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实用类文本阅读,(3)根据材料,结合邓德顺20年间为铺设引水管道所做的努力,解释“森林里每一棵树都有不同的风采”的具体含意。(8分) 【参考答案】通讯记录了如同森林里的一颗树一般的普通退休老人邓德顺,20年间为铺设引水管道做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邓德顺筹集资金,铺设露天铁质水管。1999年,邓德顺筹集资金,铺设露天白塑料管。2004年,邓德顺筹集资金,铺设坚固的铸铁管。2008年,邓德顺卖房筹钱,

28、在地里铺设质量较好的PE胶管,解决了高庄村吃水难问题。(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即可) 通讯展示了邓德顺老人的风采:为解决一个山村的吃水难问题的“引水梦”,传递着正能量,体现了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实用类文本阅读,(4)这篇通讯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请结合通讯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以退休老人邓德顺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他的思想、言行、事迹,使社会各界了解邓德顺的事迹,向邓德顺学习,传递正能量,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

29、道,鼓励那些像邓德顺一样立志为民办实事的干部和群众坚持目标,克难奋进。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报道,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每个要点2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本题在题干的设计上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请结合通讯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提出的各个要点,都只是作为参考,鼓励有不同答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语言文字运用,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

30、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该大题与近两年相比,题量相同,赋分总体相同,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包括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衔接连贯;后面2道表达题,其中语句补写题6分,图文转写题5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衔接连贯设题方式,与2014年及其之前的高考题相比有所更新,要求在特定语境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 13.【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正确选项是A项。本题给出了三个意义比较接近的成语“脱颖而出、捷足先登、先拔头筹”,这三个成语都有“率先到达”的含义。“脱颖而出”,颖;尖子。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

31、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只能用于人。据下文,句1应填“脱颖而出”。“捷足先登”,捷:敏捷。足:脚步。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据句意,句2应填入“捷足先登”。“先拔头筹”也说作“拔得头筹”,指在比赛的环节中首先抢得好的机会,获得优势等的意思。该词语的适用范围为“在比赛的环节中”。因此,句3应填入“先拔头筹”。因此,正确的选项是A。 平均分:2.2 得分率;73.3,语言文字运用,14.【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正确选项是B项。A项、C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发展了路线”“发展了知识产

32、权”搭配不当;C项,“涵盖”和“包括”重复,“交通、环保、养老”和“创新”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D项,“由于因素”,成分赘余,可以删除“因素”,或者将“因素”改为“问题”一类的词语,使之与“由于”搭配。 平均分:1 得分率:33.3%,语言文字运用,15.【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衔接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只有这一项与上下文的衔接最为恰当。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衔接关系。 这道题表面看来只选句,实际上考察语言表达

33、能力的要求更细致具体,对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特点、掌握语言逻辑,以准确运用语言,是很有价值的。 平均分:0.5 得分率;16.7%,语言文字运用,16.【参考答案】第一处横线;贴切生动的比喻,一下子拉近了与欧洲观众的距离,大大提升了交流效果。(2分,大意对即可) 第二处横线:文化交流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能否在文化内涵、影响甚至时间节点上,找到微妙的心理共鸣。(3分,大意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连贯、得体、鲜明、生动”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选材及设题注意了和教材必修5“梳理探究”中“有趣的语言翻译”相对应。 平均分:2 得分率;40%,语言文字运用,17

34、.【参考答案】在此画中,画家描绘了诗人凝思赋诗的情景(2分):在两棵古松下,诗人席地而坐,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2分)诗人凝视远方,深思冥想,面对残秋的肃杀, 左手扶膝,右手执笔,书童研墨于身后,对岸的白鹭似乎触动诗人某种情感。(2分)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出自教材必修5中归去来兮辞一课中的插图,同样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欣赏教材中的图文结合之美。但也可能因印刷问题而带来的模糊不清这一问题。 简明是语言表达的项基本要求,简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答好这样的题要

35、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画面的内容特点,二是将画面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体到本题的解答,首先,题干中的“临清流而赋诗图”,提示答题时要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次,要分析画面中的人、物与作品主题有何联系;三是描绘画面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详略关系。 平均分:2 得分率;33%,写 作,【命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作文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坚持了在选材上贴近现实生活,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在立意上有多种选择等特点。所给材料是一则新闻报道,来源于多个媒体对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报道。类似2009年江西卷“兽首拍卖”和20

36、15年全国课标乙卷“女儿举报父亲”。 【立意角度】观点一:庭审直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的精神,体现了公检法敢于直面挑战的担当。对关注此案的公众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直播将庭审放置于公众的显微镜下,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公众见证了法庭辩论的魅力,也体现了我国司法改革的进步。,观点二:同样要看到的是,作为法治的“重要气质”,庭审辩论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法治的程序价值。法治的精神告诉我们,正方和反方同样值得尊重。正是因为存在“黑色是白色”的反驳,证明黑色是黑色才更有意义。 观点三:真理越辩越明。无论是公众的反应,还是基于辩论本身的意义,辩护方的充分准备依然值得“喝彩”。有了他们在每个环节上的

37、较真,在每个细节上的“挑刺”,事件的本来面目才变得更加清晰。就算快播有罪,也不能剥夺他们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就算你相信快播有罪,也要为这个团队精彩的辩词报以掌声。暂且不论快播是否有罪,尊重程序、尊重辩护,这才是法治。,观点四:违法不违法,不看谁更伶牙俐齿,快播的辩护不配赢得掌声。 观点五:“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应该是今天中国互联网业界和全社会的共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会为一些人不当谋利提供条件,为一些人从事犯罪活动提供手段。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应受到制裁。这跟庭上话语多么煽

38、情伶俐没有关系,跟庭外多少人围观亢奋也没有关系。 平均分:42.8 得分率:71%,观点二:同样要看到的是,作为法治的“重要气质”,庭审辩论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法治的程序价值。法治的精神告诉我们,正方和反方同样值得尊重。正是因为存在“黑色是白色”的反驳,证明黑色是黑色才更有意义。 观点三:真理越辩越明。无论是公众的反应,还是基于辩论本身的意义,辩护方的充分准备依然值得“喝彩”。有了他们在每个环节上的较真,在每个细节上的“挑刺”,事件的本来面目才变得更加清晰。就算快播有罪,也不能剥夺他们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就算你相信快播有罪,也要为这个团队精彩的辩词报以掌声。暂且不论快播是否有罪,尊重程序、尊重辩护

39、,这才是法治。,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一、题目分析。 本材料作文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本身,二

40、是写作提示语,三是写作要求。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话题材料,小卜是偏远地区瑶族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临近毕业,是满足家乡父老愿望回乡做教师,还是进入著名外企获得优质生活,亦或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她犯难了。 为改变家乡的贫困状况尽力,是父老乡亲的愿望,或许也是她的梦想,但回乡村作为教师,地域、职业和待遇恐怕不是自己所想;到著名外企工作,置身于繁华之地,发挥专业特长,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优质的生活,有着很大吸引力,可有负父老乡亲愿望,甚至会少了一点家国情怀;至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感召下,既能实现自主创业,又能够把民族服装推介出去,不失为一个合理选择,但仅仅受潮流的吸引,盲目行动,且创业需

41、要一定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自己不一定完全准备好了。表面是职业选择上,其实是思想、心态、观念等认识上纠结。这也许就是她犯难的原因。,二、题目类型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就是带有具体的写作任务的作文。实际上,所有的作文都是“任务”,但这里的“任务”指的是与材料及要求相关的具体的写作任务。例如本材料作文中,“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这就是具体的写作任务,即要求考生能够给小卜提出具体的就业选择建议。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追逐梦想、奉献爱心等,就不能算是完成了作文要求的“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

42、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三、作文“提示语”分析。 明确写作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任务。要想明确写作任务,就要善于抓住“提示语”进行分析。本材料作文中的“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就是“提示语”,这个“提示语”启示我们: 1.本次写作的范围应该围绕“小卜的就业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小卜的个案出发,透视大学生就业背后的价值选择。但不能脱离小卜就业选择本身,泛泛而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就

43、业选择。,2.“小卜的就业选择”,此处指的应该是材料中的三种选择,即回乡做老师、加盟外企、创办服装设计公司。为什么只有这三种呢?因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后面是句号,就意味着目前小卜只有这三种选择。作为写作者“你”,给小卜提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这三种已有选择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这三种选择“另起炉灶”。 比如考生可以在这三种选择中任选一种,也可以两两搭配甚至三者结合,甚至可以在就业顺序上进行创新建议;考生也可以在理性分析三种选择的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就业建议;也可以适当拔高,围绕就业的价值选择问题提出建议。但有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一是抛开材料中的三种选择,给小卜提出了其他选择;二是过度拔高立

44、意,写成“坚守本心”“尊重内心”“理性选择”等等立意,忽视了“小卜的就业选择”这个具体问题。,3.既然是“建议”,写作者就要有强烈的主观意见,不能进行客观现实性或规律性分析,例如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困境与心态等等。建议,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的。既然是主观倾向性,那就既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建议的语体,也可以写成“我建议小卜你应该怎么选择”的第一人称对第二人称建议的语体,比如书信体等。,四、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及价值取向问题。 实际上,限定任务是对“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进一步要求,是对立意范围的进一步压缩,有利于防止出现“套作”类的作文。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情境

45、下,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进行写作,但考生又可以有多种选择。 这一点也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自由”与“限定”的辩证问题。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还带有一定的“应用”性质,但又不是规范的应用文。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学生写成了类似于市场调查或就业指导意见书之类的应用文,也不符合作文的精神。考生应该透过就业选择的表面,去把握就业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念与心态精神。,五、本题的立意。 写作通过对某一种就业或创业的选择分析,针对他们浮躁不定就业心态和观念,指出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从而引领他们就业或创业既要实现自我价值,更应该有社会价值。(能否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将决定立意的高下)。 主要角度: (1)选

46、择回家乡回边远地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可写职业选择与社会价值关系。 (2)选择到著名外企发挥专业特长。可写职业、专长、个人价值等关系。 (3)随心选择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可写创业、梦想、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等。,【备考指津】在对新材料作文进行全面训练的同时,也应该适当训练2015年高考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毕竟,这是一个命题趋势。高考题要“防套”,就会不断改革。对于这类作文,考生在以往新材料作文训练的基础上,要明确几点内容: 1.读懂“提示语”,明确写作范围及写作话题。2015年新课标卷作文题目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

47、阐述你的看法。”这就是提示语,它决定了考生写作的文体以及内容。提示语,学生都能读懂,但经常被忽视。有的学生看完材料之后,就直接进入写作过程,这样容易发生偏差。,2.确定具体的写作话题,明确写作姿态。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话题不是泛泛而谈的话题,例如精神、理想、毅力、内心等等,而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话题,要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例如这道题目,就是要考生对“小卜的就业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具体的话题。而写作姿态不应该是超越讨论话题,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话题进行概括,相反,考生要参与到讨论的话题中,在讨论的范围内给出自己的建议。,3.文章主体段落的写作问题。读懂提示语,明确讨论话题,相信对于大

48、多数考生来说,只要稍加留意,并非难事。但如何展开文章,写够字数,并且内容非常充实,这就需要考虑了。议论文主体段落展开的诀窍在于“原因分析”,即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议之后,要重点阐述这种看法或建议的原因。原因分析,是一个思维层面的概念,同时也是逻辑结构概念。例如建议小卜选择创办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要讲清楚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同时要在与其他两种选择的比较中进行理性选择。,4.文章的结构要重点训练。结构,其实就是议论文主体段落之间的关系,例如最简单的并列关系。学生写作,总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文章缺少一个合理的布局,显得散乱,缺乏整体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

49、系,例如因果关系、正反关系、递进关系、补充关系等等,段落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阅卷老师读后会有一种思路清晰的逻辑感。最好是,能够用一定的“标志语”表现这种逻辑关系,例如“因此”“反过来说”“话又说回来了”“尽管如此”等等,这些不起眼的连接语,就是文章逻辑在语言形式方面的显现。,1.从吾心,尽吾力 (点评:题目简洁,紧扣“梦想”主题,化用孟子“老吾老、幼吾幼”和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以文言句式表达,彰显文言功底,典雅不俗。) 你是否在夜阑时分听到自己波澜汹涌的雄心之海里最虔诚的呼喊?这些在眼眶里溢出的、眉目里涌现的梦想不正是我们要一生追逐的吗?(点评:问句开头,有夺人眼球、引出话题、避免平庸、制造新意等多种功效。此二问破空而来,问得奇特,兼用长句式,可谓先声夺人。)小卜这个瑶族姑娘,也应该走在创业梦的黄金大道上。(点评:点出材料,扣紧题目要求,直接给出“建议”,干脆利落,中心突出。),20出头的年纪,和麦浪里摇曳的谷穗一样值得期待。(点评:喻体选用贴切、新颖,富有诗意,显示出作者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品味。)这个饱含未知与可能性的二十岁,是独一无二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年轻似乎是一张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