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71499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5.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讲述内容,脑瘫的定义 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诊断及评价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三要素: 发育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损) 非进行性(运动、姿势、反射异常) 永久性、可变性(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变部位在脑),诊断条件(2004年10月昆明), 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除外

2、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患病率,瑞典 19671970年 1.4 19791982年 2.2 美国 1960年 1.9 1980年 2.3 苏联 19711972年 2.5 19771979年 3.3 ,我国黑龙江(1047327名) 19971998年 1.92 佳木斯郊区 1986年 2.4 四川(西南地区) 2.4 宁夏银川地区 1996年 1.9 甘肃定西地区(509550名) 19941996年 1.94 吉林 1997年 农牧区3.5 化工区2.4 市区 1.3 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儿童抽样调查表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

3、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新病人,脑性瘫痪特点,发生于生命早期 大脑损伤本身虽然是静态的,但躯体症状会逐步加重 以运动障碍为主 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 康复效果与患儿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效果越佳,超过9岁则较差,1861年 英国Willian John Little博士首次描述此病 当时脑瘫又称Littles disease,并认为CP 常常并发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1916年 日本 高木宪次博士 康复贡献即本病可以治疗的设想 1932年 美国 Phelps学者 利用矫形器训练 总结15种训练方法 1941年 Phelps 更命为脑瘫

4、指出脑瘫是大脑各部病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的总称,二、脑瘫研究,1940年 英国Bobath夫妇 训练脑瘫 1965年 著名的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问世 -即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进行研究 -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和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就是Bobath认识脑瘫的两个基本观点 -抑制异常的姿势及异常姿势反射,1947年 匈牙利 Peto Andras 创立了国立CE研究所 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or education,CE) -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 改善或恢复正常 1970年 Peto 创立集团治疗计划 1978年 Peto 在日本建立了脑性瘫痪育疗中心及研

5、究所 1988年 匈牙利政府建立了国际性的引导式教育体系协会, 目前已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地 区应用,1966年 西德 著名 Vojta诱导疗法 提出早期诊断的Vojta七种姿势反射 ( 新生儿早期诊断 ) 提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 姿势性反射异常 ) 提出 Vojta诱导疗法 ( 两种移动运动反射式腹爬与反射式翻身),1988年 日本上田创立了上田法 -他认为是痉挛、过度紧张才导致异常姿势 的元凶 -解除痉挛、过度紧张是关键,国内,70年代:认为是不治之症 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佳木斯 88年9月全国脑瘫学术会议(在佳木斯召开) 第一届脑瘫会议确定: -

6、 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各种原因 - 非进行性、永久的、可变化的 - 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北京 (原名: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 行为异常,三、病因, 主要病因: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 发病原因的研究 美国围生协会前瞻性的研究(发病率为4活婴):发现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 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的病因研究也表明:仅10%的患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 有研究证明半数脑瘫发生在存活高危早产儿中 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 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在的影 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中的两种因 素者占脑性瘫痪的6

7、5%。,围产期前因素(约20%):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 宫内感染、放射线、有机汞、CO中毒 、母严重贫 血、胎盘异常等。 围产期因素(70%80%):早产、缺氧、缺血、脐 带绕颈、呼吸障碍、惊厥、核黄疸、低血糖、颅内 出血、CNS感染等。 分娩后因素(15%20%):CNS感染、外伤、呼吸障 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等。,临床常见因素有:,临床分类:(2004年10月昆明)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6-7%),四、分类,痉挛型,占60%70%,锥体系受损所致 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可以累及全身,或下肢重于上肢,或累及同侧上下肢,导致身体姿势异常,活动

8、困难,不随意运动型,占20%(锥体外系受累),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它类型的过渡形式,表现为肌肉张力下降,共济失调型,此类型较为少见,小脑及其通道受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肢体运动不协调,距离感差,步态不稳,3、,瘫痪部位(2004年10月昆明)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偏 瘫:半侧肢体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单 瘫:单个肢体受累。,按受累部位分: A 四肢瘫 B 双瘫 C 截瘫 D 偏瘫 E 双重性偏瘫 F 三肢瘫 G 单瘫,五、诊断,四种表现 : 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

9、减少 肌张力异常 姿势异常 反射异常,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迟缓 发育落后:运动发育明显落后(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Vojta认为,发育落后3个月以上为异常。 发育解离:如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的解离。,感觉障碍 癫痫:以痉挛型较常见 ADL功能障碍 智力低下:约占患儿70-80%,以痉挛型多见;手足徐动型正常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不清、口吃 学习困难:与患儿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及知觉障碍有关系 人格与行为异常:内向、孤僻、固执等,脑瘫患儿的发育特征,四肢、躯干的左右差,呈非对称性 只以某种固定的模式运动 抗重力运动是困难的 做分离运动困难 发育不均衡(上肢、下肢、仰卧位、俯卧位、左右),肌张力不平

10、衡(异常姿势的肌紧张,姿势变化时张力升高、低下及动摇) 原始反射残存,6个月以上仍存在 正常感觉运动发育不足,异常感觉运动的存在 有联合反应、代偿运动,肌张力异常 :围巾征、窗户征、钟摆运动 围巾征:一手托住新生儿的颈部和头部使其保持正中位,半卧位姿势,将新生儿手拉向对侧肩部,观察肘关节和中线的关系。评分:0分为上肢环绕颈部,1分为新生儿肘部略过中线,2分为肘部未达中线。 窗户征:腕关节做掌屈动作时,和前臂之间会产生角度,张力低下角度小。 钟摆运动测定:握患者前臂上下摆动手腕,肌张力低下表现松弛,无抵抗,肌张力高的幅度小硬如棒状。,肌张力低下,几种特殊姿势:蛙状姿势、“W”状姿势、折叠样姿势、

11、外翻扁平足,蛙状姿势,折叠样姿势,肌张力亢进: 肌强直:铅管样、齿轮样 肌张力不协调, 姿势异常 静止: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 四肢强直姿势、平衡反应异常、 活动: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 痉挛性截瘫或小脑共济失调步态,ATNR,持续时间:顶峰在1-2个月,6个月整合. 脑瘫:不出现、不对称、持续时间延长,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检查方法:仰卧位,视觉性刺激引导头向一侧转,面朝向一侧的上肢伸展,枕侧上肢屈曲.下肢反应同上肢,但不明显.6岁以上儿童,取膝手位检查,被动旋转头部,枕向侧上肢屈曲大于30度为异常. 临床意义:持续存在占优势地位,姿势不对称,双手不能够到正中,影响进食穿衣服.不

12、能对称抬头,保持坐位,引起脊柱侧弯,髋关节半脱位,脱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正常:从出生到生后6个月存在,抓握反射,从尺侧刺激小儿手掌可引起握持反应 是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的表现,反射过强或持续存在见于痉挛型;减弱或消失见于重度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和弛缓型脑瘫,踢蹬反射,小儿仰卧,以一手掌按压膝关节,另一侧下肢会作出踢蹬动作为阳性,下肢交叉反射,小儿侧卧,抬起一侧下肢,正常可见另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 脑瘫患儿可见另一侧下肢随着一起抬起,踏步反射,扶小儿腋下保持立位,正常可见双下肢稍开大,足底着地站立 脑瘫患儿以足尖站立,双下肢交叉,像有意识地踏步,惊吓反射,持续时间:2-3个月反应最强,5-6个

13、月消失. 检查方法:头向后下落30度的方法最有效.上肢伸展外展,然后交叉屈曲,内收,下肢伸展. 临床意义:持续存在延迟坐位,影响头的控制.,小儿原始反射、姿势性反射和自动反应,正常:a 6个月,b 7个月,c 10个月,前:12个月,侧:18个月,后:24个月, 反射异常 反射样式异常或原始反射继续存在、病理征阳性 Vojta姿势反射异常:牵拉反射、抬躯反射 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 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侧立悬垂反射(Vojta reflex),初发姿势:俯卧位。 诱发方法:两手握持小儿胸腹侧壁,将小儿垂直提起后倾斜至水平位,左右两侧交替观察四肢情况。注意提起时使小儿手张开。 正常反应

14、 I相:10周内小儿双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手指张开。上侧下肢:髋、膝屈曲,足背屈内旋,足趾张开。下侧下肢:髋、膝伸展,足背屈外展,足趾屈曲。 Iu相:ll12周小儿表现为I相一相的过渡相,上肢呈拥抱样,下肢屈曲,头颈部比工相有伸展,或双上肢弛缓伸展与多种下肢姿势组合。 相:47个月小儿四肢与躯干非强直性、对称性屈曲,手张开。 u相:79个月小儿双上肢轻度屈曲,两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弛缓伸展。 相:813个月小儿上侧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头上举过水平线。下侧上、下肢轻度屈曲。,异常反应 (1)所有各相躯干与四肢的低紧张状态。 (2)所有各相的强直性握拳。 (3)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双下肢内

15、收、内旋、交叉,尖足 及奇异的手指状态。 (4)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反应,双下肢强直性伸展。,拉起反射,诱发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检查者面对患儿,将两手拇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小儿的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定小儿腕部,注意勿触碰小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发生手握持反射后紧紧地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与床面成45度时,观察小儿头部与下肢的变化.,反应 1.正常反应:分五相 相:小儿头背屈,两下肢轻度外展屈曲. 时期:06周(03.4个月). 注:括号内为佳木斯地区标准. a相:拉起时,躯干屈曲,头颈在上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稍向腹部屈曲. 时期:7周3个月(2.15.1个月)

16、. b相:拉起时躯干进一步屈曲,头颈前屈,下颌抵胸,双下肢屈曲,大腿可抵腹部.标志着第二屈曲期发育成熟. 时期:46个月(46.4个月). 相:躯干伸展,用坐骨结节支撑体重,肩外展,被拉起时,上肢屈曲有用力的表现,头抬高,下肢半屈曲半伸展,并略抬高. 时期:78个月(610.3个月). 相:躯干伸展充分,以骶椎为轴,上肢用力主动拉起,下肢轻度外展,伸展不动,足背屈,足跟贴床. 时期:912个月(8.412个月).,2.异常反应 头极度背屈.拉起时,头向后方呈极度背屈状态,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头极度背屈,下肢硬性伸展,拉起时呈角弓反张状态,似拱形桥,所以又称桥状拉图. 脊柱与四肢硬性伸展,拉

17、起时全身似木棒,无髋关节的分离动作,又称棒状拉起. 头背屈、四肢极度屈曲. 各相指标较同龄儿延迟.,倒位悬垂反射 (peiber refIex),初发姿势 3个月以前的小儿为仰卧位,3个月以后的小儿为俯卧位 诱发方法 双手握住小儿大腿,急速倒拉提起呈倒立悬垂状态,在头落下的瞬间观察小儿头、颈、躯干的伸展度及上肢与体轴的角度。注意先诱发小儿手指张开。 正常反应 Ia相:6周内小儿上肢呈拥抱样,头颈无伸展。 I b相:7周3个月小儿双上肢向侧方伸展,躯干与上肢呈90。,两手张开,头中间位,颈部伸展,骨盆轻度屈曲。 相:46个月小儿双手张开,双上肢向头上方伸展,与躯干呈135。,躯干伸展至胸腰部,骨

18、盆屈曲减弱。 相:7lO个月小儿双手张开,双上肢向头上方上举并与躯干呈170。,躯干伸展至腰骶部。 相:914个月小儿头朝下呈倒悬垂位后,躯干屈曲,有主动用手抓人的动作。,异常反应 (1)伴有握拳的双上肢硬性向前方或上方伸展。 (2)角弓反张状态。 (3)上肢屈曲于胸前。 (4)颈部伸展缺如。 (5)头与躯干的位置不对称。 (6)在每个时相上均落后于实际年龄。,Collis垂直反射,(C0llis vertical reflex) 仰卧位,头部向着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大腿,引起肌紧张后,将小儿倒拉提起,观察其自由侧下肢情况。 正常反应 I相:6个月小儿自由侧下肢髋、膝、踝均屈曲。 相:6个月后

19、的小儿自由侧下肢膝关节弛缓性伸展,髋关节屈曲 异常反应 (1)自由侧下肢与握持的下肢平行、伴有尖足的硬性伸展姿势。 (2)自由侧下肢伸展倾向常是短时间的伸展后移行于屈曲。 (3)第相出现延迟。,Collis 水平反射(Collis horizontal reflex),初发姿势:仰卧位或侧卧位。 诱发方法:握住小儿一侧上下肢将其从床上提起,提起之前要诱发小儿将手掌张开。观察小儿自由侧上下肢的姿势变化。 正常反应 Ia相:6周内小儿上肢呈拥抱样状态,下肢髋、膝、踝关节屈曲。 Ib相:7周3个月小儿上下肢呈弛缓样屈曲状态,下肢有踢蹬运动。 相:38个月以上小儿下肢由屈曲逐渐伸展,上肢前臂内旋,手指

20、张开,在第相末手可支撑在平台上。 相:812个月小儿手足均可呈支撑动作。,异常反应 (1)伴有握拳的上下肢呈硬性伸展,无支撑动作。 (2)伴有肩关节后屈和握拳的肘关节呈硬性伸展。 (3)伴有尖足的下肢呈硬性伸展。,Landau反应(俯卧悬垂反应),将患儿身躯保持悬空水平俯卧式,然后突然将头抬起时,如脊柱、双腿及双臂突然伸展为阳性 从出生后6个月到2岁半持续存在,2岁半以后仍存在阳性反应者可能是发育迟滞的表现,脑瘫早期诊断:,为什么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在3岁前最快,早期脑的可塑性很大。 性格形成主要在学龄前期,特别是教育、心理、身体的康复应越早越好。 Vojta认为,生后2周

21、即可能诊断脑性瘫痪,生后6个月前做出诊断,治疗效果最佳。提出了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其实就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报道207例,199例(96.1%)得到正常化。 日本调查:运用Vojta法进行了5年以上长期脑瘫筛查和防治,脑瘫发生率已降至0.07 。,何时诊断才算早期诊断?,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有人指出: 出生后: 06m (09月)-早期诊断 03月 -超早期诊断,有人对早期诊断提出不同看法,未成熟脑损伤时,神经系统症状一般表现不明显。 3个月前的婴儿,大脑皮层控制下位中枢极差,自发运动大部受原始反射影响 ,正常发育过程也可有脱落形式。 神经系统的损伤,自然恢复可到伤后1218个月,所以除病

22、因明显,症状较典型者外,不宜过早肯定诊断。,早期症状,新生儿或3个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呑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感觉阈低表现为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2个月时虽可一度消退,但在3个月尚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即要怀疑脑性瘫痪。,如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个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握拳:一般生后3个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拇指内收,手不张开者应疑脑性 婴儿在35个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去抓,若5个月以后还不能者疑为脑瘫 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

23、脑瘫患儿表情淡漠,徐动型常呈皱眉苦脸的样子。 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或者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多次令患儿脚着床可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者。,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入袖口;换尿布清洗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开始四肢僵硬。婴儿不喜欢洗澡是常见主诉。 过早发育: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而且是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父母比喻有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姿势。,早期诊断依据,妊娠、围生期的高危因素:未成熟儿、缺氧、核黄疸、外伤、脑积水等。 运动发育迟滞的异常:6个月是发现的关键月龄。 明显的左右肢体和

24、运动不对称, 非对称紧张性颈反射存在 俯卧位可以向仰卧位翻身,不能从仰卧位转向侧卧位 俯卧位颈垂直抬起时,不能伸展躯干和外展、外旋和伸展四肢,头不能从中央抬起来。肘支持前臂外展困难。,仰卧位两手、肘伸展不能拿到前正中方向,母亲抱着手不能伸展开;做蒙脸试验时手抓不下来蒙脸物品;玩具在30cm高处时,不伸臂去抓取。 下肢除了屈曲、伸展处不做其他运动。 向坐位拉起时头仍后倾,不能以坐骨结节为支点,髋关节伸展不充分,骨盆后倾。 坐位时,明显胸腰部拱背,不愿伸腿坐。 立位时髋关节有内收、内旋和足外翻,尖足倾向。 做不到手-手、手足、口足的协调。,姿势反射异常: Vojta7种姿势反射异常 新生儿期的原始

25、反射残留 肌紧张异常和病态姿势: 肌张力过高 肌张力过低 动摇性 肌收缩的不协调,几种简单的脑性瘫痪早期发现的方法,俯卧位:,坐位,倒立位,辅助检查,脑电图 伴惊厥发作的患儿可见尖波、棘波等 无惊厥发作患儿亦可出现癫痫样放电 个别患儿可有两侧脑电波幅不对称 脑CT或MRI检查 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脑室扩大 多发性脑软化灶及多囊性软化 可伴有先天性脑穿孔畸形 透明隔发育不良或囊肿等 肌电图 诱发电位,智力迟缓 癫痫问题 视听障碍 语言言语障碍 肢体肌肉萎缩 骨骼肌肉改变,相关问题:,六、评定,评价目的: 对患儿的身体功能及残存能力进行量化 分析患儿障碍程度与正常标准的差别 为制定康复治疗

26、方案提供依据 对疗育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为残废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康复评定包括: 体格发育: 躯体功能: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原始反射、姿势反射、平衡反应、协调能力、站立和步行能力 言语功能: 心理、智力和行为评定: 感、知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独立能力:,ROM检查,内收肌角:仰卧位,检查者手握其膝部,便两下肢伸直并外展,两腿之间的角度 腘窝角:仰卧位,使一侧下肢屈髋屈膝贴近腹部,再伸直膝关节,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足背屈角:用手按住小儿足部,使其尽量向小腿方向背屈,足部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足跟耳试验:小儿仰卧位,拉小儿一侧足尽量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臀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正常1

27、岁以下小儿的关节活动度,内收肌角、腘窝角大于正常值提示肌张力偏低; 小于正常值提示肌张力偏高。,脑瘫严重程度的分级,六、治疗,治疗目的: 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正常发育,纠正异常 姿势、减轻伤残程度,使其达到日常生活能 自理、入校学习、自谋生计、重返社会 早期干预 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分化和髓鞘的发育 有助于对死亡的脑细胞功能进行代偿 药物:脑活素 细胞生长素 神经节苷酯,当代脑瘫康复的基本特点,综合性康复-身心两方面着手进行全面康复。 功能障碍:运动功能训练、肌肉骨骼系统管理 能力障碍:日常生活动作、行为能力训练 不利条件:如入托,入学问题,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确保患儿接受教育机会。 早发现

28、早治疗是重要趋势 6个月前,超早期为3个月以前 用Vojta的7种姿势反射早期筛查 进行早期干预,将脑瘫列入社会小儿科学中,形成防治体系 德国不少医院扩大保健面,走向社会,形成新的社会小儿科学 日本1亿人口,设有综合性疗育中心70余所,还有许多患儿在家中,社区接受康复指导 我国主要社区康复和在家中进行指导,小儿脑瘫的康复体系,包括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疗育 小儿科医生健康管理 、营养指导、精神身体发育评价 小儿神经科医生诊断、评价、痉挛发作的管理、癫痫的治疗 康复科医生开功能训练处方、支具处方、指导和随访 外科医生整形、肌紧张松解等 精神科医生负责性格、行为异常的诊断和指导 五官科负责专科问题 理

29、学疗法师负责评价、基本训练(physical therapy-PT) 作业疗法师负责日常生活动作训练(ocupational therapy-OT) 语言训练师语言训练(speech therapy-ST) 教师、保育员、心里评价员教育工作,运动功能训练是脑性瘫痪康复的核心,达到康复理想效果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 疗育尽可能早,甚至从新生儿开始,越早越好 在医疗控制下持续不断地坚持综合性疗育 自婴儿起到成人均应置于社区康复之中,作为社会成员来活动,鼓励其自立、自强、自信地来参加社会活动,PT训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从头向尾顺序进行:头躯干上肢下肢 抑制异常姿势、运动,同时进行正常运动的发育诱导。

30、如 痉挛型因关节异常固定缺乏运动 徐动型运动性好缺乏固定 弛缓型需求施用刺激(叩、拍击、压迫等) 保持姿势训练 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 诱发、强化固定的运动反应方法 训练前肌肉紧张的缓解,波巴斯(Bobath)法(又称神经发育治疗法) 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活动 促进正常的姿势反射产生 发展正常的运动能力和自动反应能力 Vojta法 通过刺激脑瘫患儿身体的某些激发点 使患儿产生翻身和匍匐爬行两种反射运动模式 最终这些反射运动变为主动运动 这些匍匐爬行视为人体所有协调运动的先导,目前PT应用的主要方法,Peto法(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是综合、多途径、多手段进

31、行训练。更多注重关心个体本身,而不是某个局部。 把生理条件相似的患儿放在一起,包括: 粗大动作、感觉运动、自助技能训练、特殊教育 上田法 上田法就是从去掉手足和躯体的过紧张为目的的手法,去掉末梢过紧张,异常姿势自然会消除,而出现小儿自然的运动发育姿势。,其他,水疗法 是利用水温、静压、水的压力、水中化学成分等,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患儿。通过水中的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来缓解肌痉挛,改善循环,调节呼吸频率,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纠正步态等 。尤其对小儿还可增加训练兴趣,树立自信心,改善情绪,参与娱乐活动,对于智力、语言、个性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乘马疗法 通过骑马的上起下落获得平衡感觉,消除紧张,并能体会积极的前进运动。获得自信、欲求和自立。现在美国、荷兰、日本发展较快。 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