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87986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学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经络学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经络学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经络学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经络学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学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学说.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日本人石原明: 黄河文化圈:针灸、经络的发现是内经系医学 江南的文化圈:汤液系医学,以伤寒杂病论一系的经方为代表,山田庆儿:“所谓脉,一定曾经是一个不仅指经络而且包括筋、血管和其他循环器官以及神经等等概念” 无论脉的实质如何,将其视为水的人体径路,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思想 如灵枢经水直接将十二经脉比喻做当时中原主要的十二条河川,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2、” 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轨道,河川湖泊的流注也有其可依循的通道,那么,人体内气血的流动不也相同吗? 李建明发现古脉,战国秦汉,经脉学说大致经过了十一脉学说、十二经脉学说、奇经八脉学说和二十八脉学说的演变。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至内经成书时期已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 早期经脉观中血脉占有很大的成分,因为血管和血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和物质, 脉法中“启脉”的“脉”多数注释者将其注释为血管,启脉排脓就是割破血管排出脓血 但血管并非经脉的惟一内涵。 古人在发现血管和血的同时,也注意到“气”的存在,在帛书脉法一书中提到:“气殴(也) 者到下而上,从暖而去清焉气出(郗) 与肘之脉而砭之。 气

3、 功 所 讲 的 气 , 通 常 是 指 称 那 些 摸 不 到 、 捉 不 着 的 内 在 传 导 感 觉 , 及 那 些 体 内 变 化 的 来 源 。, 经络的起源,马王堆出土的脉书文本中,脉的偱行路径在人体内几乎都是呈直线性分布,与灵枢经脉脉的偱行路线有差别。 灵枢经脉的经脉走向,其重点并不以取穴为据,按古人的理解,脉虽伏行人体分肉、深不可目测,其偱行之处在人体表可触及。 灵枢经脉在每一条脉之后提到主治都是“以经取之”,也就是说治疗的手段是以针刺经脉为主,而不是腧穴主治 现代教科书习用的经络体表走向,是遵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唯一修订、更改前人对经穴的描记,把一条经脉附近治该经病症之

4、某些腧穴划归到该经上,但因一些腧穴分布偏离了腧穴归经前经络体表走向,势必通过多个转折及死角,才能使这些腧穴包括在内。,。,“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

5、。应试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可见的经络现象,右心经皮脂腺痣 (先天),左心包经炎性线状表皮痣(先天),左心经疣状痣 (先天),左肾经皮脂腺痣 (先天),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后天,从承扶上5cm至昆仑穴),任脉色素痣 (先天),点线”的经络起源说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构成内经一些篇章(尤其是经脉)的祖本,但是这两本书中只有经络循行的描述,而没有腧穴的记载。 徐灵胎针灸失传论中第一观点:针术由刺经转变为取穴。“两经(素问、灵枢)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

6、,其余则指经不指穴 ”“今则每病指定几穴” 针法由经脉主治转变为腧穴主治,内景返观”的认识方法 “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以老子为代表的直觉主义者认为,人若常处在有欲的状态,便只能通过感官接受到鲜明昭著的事物之信息,也可说此时是通过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而人若常处在无欲状态,“玄览”(即后来医学认为的经络系统)便可接受到深远莫测的“常道”之信息,也可以说是通过潜在意识和非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由此可见,感官和“玄览”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或称之

7、为信息接收器。所不同的是,感官只能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而“玄览”则不仅能接受外界的(微弱)信息,同时还能接收来自体内的信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即是指人体经脉循行的动态线)惟返观者(是指修行炼道者应用返观内照之法)能照察之 李时珍引署张紫阳的八脉考中的话说:“凡有此八脉(奇经八脉)俱展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练功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这是指当人出生后即属后天,后天的奇经八脉是关闭的(包括祝氏所说胎息关闭),只有通过练功家在内气旺盛的情况下,才使它们重新通行。并认为:人能通此二脉(任、督)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疾,而长生久视之道断在此矣。 一般以内气在任督

8、脉上周流循环者叫小周天,再扩大到其它十二经脉上为大周天。,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仅清晰的感觉到脐部(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缓慢地正、反、往、来的周旋着。 在“胎息”的状态历时达四小时之后,由一点思维念头略心,陡然间我恢复了后天呼吸,周身而由凉转温,其手、足之三阴三阳经脉的运动机能也消失,美国某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全隔音的实验室,任何人进入此室后,不一会儿就能清楚地听到自身各种机能活动发出的特有声响,并明显地感觉到许多平

9、时根本无法察觉的机能活动,如血管中血液的运行等。这时的实验对象并不一定处于“修炼功能状态”,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绝对安静,试验对象处于被动入静状态,从而使平常掩盖了的、人自身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部分地显现出来。这同主动入静的修炼状态有类似之处。,内经“因人身生老病死之变化,以天地之生长化收藏为法则。生老病死言其大者耳,其实无时不变化,无刻不变化。此种变化,虽是血肉,却不能谓之血肉,无以名之,名之曰气,故言经气。经气者,气之有常经者也。天有六元,故人有六经”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

10、太阳同厥阴,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须分明。,夫分经用药。当知气血多少。多则易愈。少则难痊。疮科之医。明此大理。不致有犯禁颓败坏逆之失也。如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此六经皆多气少血。凡有疮疡。最难收口。如手厥阴心胞络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此四经皆多血少气。凡有疮疡。宜托里。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此二经气血俱多。初宜内消。 白多者气盛,白少者气虚。大指所见为太阴,食指所见为阳明,中指所见为厥阴,无名指所见为少阳,小指所见为少阴太阳。,经脉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相关病候的位置,这些病候很可能同时出现或反映在同一部位的脉诊上,并

11、在同一种治疗后消失,这一现象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是否在这个路线上有一条脉(经脉) , 经脉病候描述的是一种经验事实,并且一定程度上得到现代针灸临床的印证,长滨善夫等认为经脉发现于体质特殊之人 “经络敏感人”的长时间普查工作,把偱经感传现象认为是一种存在于一般人体的生物现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

12、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史记仓公传 齐北宫司空命妇出于病,众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刺其足少阳脉,臣意诊其脉,曰:“病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病见寒气则遗溺,使人腹肿”出于病得之欲溺不得,因以接内。所以知出于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厥阴之动也。脉来难者,疝气之客于膀胱也。腹之所以肿者,言厥阴之络结小腹也。脉厥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急灸其足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古代导引术,西汉 导引图,人的生命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象,与天地四时相应,形成一个完整自足的内在

13、宇宙。阴阳的变化使生命产生周而复始的节奏和律动,于是人体内部就有了一条标明其节奏和律动的“线”,这线循环往复,运行周身,它就叫做经络。 经脉是一种生命的感觉形式 费振钟悬壶外谈,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1963年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教授在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它控制着大脑,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

14、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大敦穴:厥阴肝经的井穴,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此外输体表,属于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阴血化为阳气 行间穴:厥阴肝经的荥穴,荥,本意细小水流。 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汽,至此冷降,成为地部经水,但是水量极小,所以为肝经荥穴。,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类似的还有素问

15、-针解篇第五十四“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 针灸里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分为三份 上1/3(天部) 中1/3(人部) 下1/3(地部) 就一个穴位而言,天部指上一个穴位,地部指下一个穴位,感通:谓此有所感而通于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徐复观:“由阴阳五行所构造的天,不是静态的法则,而是有动力,有秩序,有反应(感通)的气的宇宙法则,及由此所形成地有机地世界。这个感通的宇宙是以气作为中介,在相似或同类之间形成一种远距离的作用力。(湿伤脾,浊物入浊窍)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惟有做到“神在秋毫

16、,属意病者”,方能“刺之无殆”。否则,将会出现素问征四失论所说的“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不良后果 病人将意念集中于针刺部位,细心体会针刺感觉。这样方能使医患之间心心相印,神气相通,易于得神取气,提高疗效。若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神不守舍,往往会导致气血紊乱,经气难守。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心理因素对针刺治疗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即患者讳疾忌医,或缺乏信心,常针药罔效。素问五脏别论中早有明训:“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神可驭气 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

17、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因此,学习中

18、医需要自己的能量醇厚、精神力强大、感应力强大。,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 部分,络脉,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命名含义及名称分类,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手经循行于上肢,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头,胸,手,足,腹,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

19、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按照宋人王逵劙海集“天之气为阳,阳必降;地之气为阴,阴必升。故人身手足三阳,自手而头,自头而足;手足三阴自足而脑腹,自脑腹而至于手,此阳降而阴升明矣”,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足大趾,目外眦,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小指端,鼻孔旁,心中,胸中,肺中,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子午,表示昼夜时间的变化;流注,表示气血的

20、运行。气血循经运行随着时间变化而有盛有衰,气血盛时穴位“开”,气血衰时穴位“阖”。子午流注即是一种按时配穴法,以日时干支(古代的计时方法)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23:00 - 1:00子時 膽 1:00 - 3:00 丑時 肝 3:00 - 5:00寅時 肺 5:00 - 7:00卯時 大腸 7:00 - 9:00辰時 胃 9:00 - 11:00巳時 脾,11:00 - 13:00午時 心 13:00 - 15:00未時 小腸 15:00 - 17:00申時 膀胱 17:00 - 19:00酉時 腎19:00 - 21:00戌時 心包21:00 - 23

21、:00亥時 三焦,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补法: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泻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

22、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相为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注: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头面部,躯干部,十二经脉具体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的特点,1

23、.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 2.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 3.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奇经八脉(二),督 脉,一、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 二、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奇经八脉(三),任 脉,一、 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 二、功 能 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鹿睡觉的时候首尾相顾,所以说它督脉是通的; 而龟可以把头缩入腹,所以说

24、龟可以运转其任脉。 开通奇经,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开通奇经八脉法,乃是传统性命双修养生功法之要程。历代祖师奉为绝秘,在各丹经、道书中均无泄露。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曰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之根,一气之祖。” 八脉之中尤任、督二脉最为重要。古曰: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 赵魁一曰:“八脉开通却病无,全凭心意用功夫”,人之始生也,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胸中为气海藏后天之气,此气海在脐下,外当气海穴,藏先天之气)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任

25、督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迨至官骸脏腑具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母腹也。 道家有以气通督任之法,有以意通督任之法: 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当其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转过尾闾,循夹脊而上贯脑部,略停一停,又乘气外出之机,以意送此气下归丹田。如此呼吸如环,督任流通,气化团结。 默默凝神,常照气穴,迨至元气充满,自能冲开督脉,循脊上行至脑,复转而下行与任脉相通。,奇经八脉(四),冲 脉,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 二、 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

26、女月经有关。,带 脉,一、 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二、 功能 约束纵行的诸脉。,冲脉,清代医家叶天士还发挥了奇经辨证。奇经为病多与肝肾久损有关,他说:“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 见有奇经八脉失司不固的病证,强调以调补肝肾为总的治法。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还认为八脉为病的证治不离肝肾,亦牵涉阳明脾胃。 督脉:为阳脉之海,起着总督统摄作用,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叶氏说:“鹿性阳,入督脉。”鹿茸、鹿角胶、鹿角霜为其主药,其他如河车、羊肉、猪骨髓、牛骨髓、羊骨髓、杞子、肉桂、黄芪、羊内肾等。 任脉: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任脉主病治在厥阴。叶氏说:“

27、龟体阴,起任脉。”龟版为其主药。其他如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覆盆子、丹参、紫河车、艾叶等。,在病理上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必然奇经无养,脏腑不得温,腠理不得养,终成痿弱虚损之病。以补为体 补益肝肾,侧重填精补髓:地黄、山萸肉、肉苁蓉、台乌药、小茴香 重调补阳明,多应用于冲任病变。如“阳明络空虚,冲任不贮,当与通补入络”,“冲任脉走,守补则滞,凉润则滑”选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等以补,同时佐以半夏、茯苓、厚朴、陈皮、姜汁等。,奇经贵通之深奥,以苦辛相合,能通能降,结合芳香达窍走窜,通经达络,疏理奇经之实。他认为“奇脉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

28、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以通为用 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 “后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 在补之同时通畅气血,“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常选用川楝、延胡、归尾、香附、郁金、乌药、降香、三棱、莪术,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 治疗奇经病证时,血肉有情之品中以龟鹿之物最常入药。本草纲目指出:“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 奇经病证用血肉有情之品要缓图常补,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

29、,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一、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 二、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经 别,别络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一、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 二、功能

30、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 2.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别 络,临证指南医案言病邪“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病气结在经,久则伤血人络” 内经还有“阴络”、“阳络” 临证指南医案便血明言“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阴络”即系于脏腑及其外廓者 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疼痛是络病的常见症状,首先要确定脏腑病位,再辨别寒热虚实,经筋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 一、分布规律 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进入胸腹腔而不络属脏

31、腑。 二、功能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经 筋,皮 部,皮部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功能:抗御外邪,传导病变。,第五节 经络的功能,经 络,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脏腑与肢节的联系,脏腑与官窍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经络系统由气脉和血脉两大系统组成。所谓气脉系统,是指以行气为主要功能的经络系统,包括气经和气络;血脉系统,则是指以行血为主要功能的经络系统,包括血经和血络。 气脉之名源

32、于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帝日:有其年已老有子者,何也?歧伯日: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明张介宾在提出了“气络”说,谓:“血脉在中,气络在外“,气脉行气,温养机体,感传信息 血脉行血,濡养机体,化生神气 营卫相互贯通:张介宾说:“气有营卫,营在内,卫在外。营卫由于其性质清浊不同,而一行于血脉之中,一行于气脉之中,但是营卫之气并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涉的,它们除了卫气“常然并脉行分肉”和营卫二者“五十而复大会”外,更重要的是营卫二气无时无刻不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以互根互用,循经感传,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 循经感传即针灸时的“得气”。表现为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络

33、路线出现酸、麻、胀、痛、蚁走感或流水感等感觉。 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健康和文化水平的受试者身上都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日本等国学者也先后进行过这类研究和报导。一般说来,在人群中有感传的是少数,占15%20%,显著循经感传则只有1%。但是对不敏感人的井穴加电刺激后,用特殊的小锤进行叩击。可以在肢体上叩出一连串的敏感高发声点,连接起来即是古籍记载的经脉线 。 一般说来,在四肢部,感传线与古代经络线大体一致,头部则大半不一致 气至病所,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

34、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是后背疼、脖子疼的。

35、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

36、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

37、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

38、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葛根浮长表阳明,源源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个就是阳明经证,是葛根汤证。 阳明经行于面鼻,和眼睛有关系。在临床上,如果出现阳明经不利的经证了,用葛根汤治疗,就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燎面。面红、热,总发烧。怎么治?这就是阳明胃腑有热,影响经脉,经脉之热不除,所以出现燎面。开了一个调胃承气,大黄芒硝灸甘草加黄连犀角。为什么燎面病用调胃承气?因为阳明胃腑有热啊,影响到经脉,由经

39、脉到脸上,阳明火郁之牙痛,吃点大黄就好了,道理是一样的。,我在京西矿区看病,有个女人口紧不能开,不能吃饭。因为这个医院有个上级积水潭医院诊断是下颌关节炎,治了半天没治好。我认为是阳明经病,张不开口在夹车,是阳明经病,脉弦而长。弦主风风邪郁于阳明,我重用葛根、石膏,葛根清经中之热,石膏清腑气分之热,丹皮、白芍再加上玉竹,吃了,吃了就好了。这个为什么夹车紧急用葛根这么多呢?因为葛根入阳明,疏通经络,缓解经脉拘紧。,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

40、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

41、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