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8834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疾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脊髓疾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脊髓疾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脊髓疾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脊髓疾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髓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疾病.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脊髓疾病,概述,解剖结构,外部结构:脊髓是中枢性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以C1为界),下端至L1下缘形成脊髓圆锥。脊髓全长4245cm,占据椎管2/3,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脊髓的节段性,(一)节段的区分,颈段,8节(C18),胸段,12节(T112),腰段,5节(L15),骶段,5节(S15),尾段,1节(Co1),(二)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各节段位置较相应的脊椎高。,颈14节(C14),平对同序数椎骨,颈58节(C58),胸14 节(T14),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胸58节(T5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胸912

2、节(T9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腰15节(L15),对第11、12胸椎,骶15节(S15),尾节(Co1),对第1腰椎,脊髓呈微扁圆柱形,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两个膨大部分,分别发出支配上肢和下肢的神经根,颈膨大相当于C5T2节段,腰膨大相当于L1-S2节段。腰膨大以下逐渐变细,为脊髓圆锥,圆锥尖端伸出终丝,终止于第1尾椎的骨膜。,脊髓表面有六条纵形的沟裂,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的1/3,后正中沟伸入脊髓后索将其对称地分为左右两部分,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左右之一,脊神经前根由前外侧沟离开脊髓,后根由后外侧沟进入脊髓。,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组织,由外到内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硬脊膜与脊椎

3、骨膜间隙为硬膜外腔,蛛网膜与硬脊膜间为硬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脊膜间为蛛网膜下腔。,齿状韧带,蛛网膜下腔,软脊膜,后根,硬脊膜,蛛网膜,黄韧带,硬脊膜外腔,马尾 Cauda equina,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内部结构,脊髓在横切面上可见白质和灰质组成。 灰质呈“H”形,中间部分称为灰质连合、两旁前角和后角,在C8-L2及S24节段有侧角。 前角细胞为下运动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组成前根,支配有关肌肉。 后角细胞为痛、温及部分触觉第级神经元,接受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传递感觉冲动。 C8-L2侧角内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纤维经前根、交感神经径路支配和

4、调节内脏、腺体功能。 S24 侧角为脊髓副交感中枢,发出纤维支配膀胱、直肠、性腺。,中央管,前角,后角,中间带,白质,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束组成。 前索位于前角及前根的内侧; 后索位于后正中沟与后角、后根之间; 侧索位于前后角之间。 上行传导束主要有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薄束、楔束等。 下行传导束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等。,白质,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白质前连合Anterior whi

5、te commisure,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薄束,传导下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2)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楔束,传导上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1)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体痛、温觉和粗触觉至大脑皮层;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参与维持同侧躯干与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冲动至同侧前角细胞,支配随意运动。,2.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1)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后束Posteior spinaocerebellar tract,2)脊髓小脑前束,脊

6、髓小脑前束nterior spinaocerebellar tract,3)皮质脊髓侧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皮质脊髓侧束,4)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5)网状脊髓束,6)脊髓丘脑侧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网状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有三个来源: 脊髓前动脉:起源于两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在延髓腹侧合并成一支,沿脊髓前正中沟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前23区域,包括中央灰质、前柱、侧柱及前索、侧索和皮质脊髓束。 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同侧椎动脉颅内部分,左右各一,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后l3区域,包括

7、脊髓后柱、后索。 根动脉:分为跟前和根后动脉,较细小,但C6、T9、L2三处的根动脉较粗大。,根据脊髓动脉分布特点,循环最不充分的节段常位于相邻的两条根动脉分布区交界处,T4和L1最易发生供血不足现象。从横断面看,脊髓有三个供血薄弱区,即中央管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脊髓静脉,压力低,无静脉瓣,血流方向常随胸、腹腔压力(如举重、咳嗽、排便等)变化而变化,是感染及恶性肿瘤转移入颅的可能途径。,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感觉障碍 后根、后角损害:相应皮节出现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存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中央管附近损害:双侧对称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 脊髓半侧损害:见后

8、 薄束楔束损害:同侧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前索损害:脊髓丘脑前束损害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侧角损害:C8-L2 侧角损害出现血管舒缩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S2-4侧角损害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运动障碍 侧索损害: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损害:支配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脊髓半切损害:引起脊髓半切综合症(Brown-Sequard syndrome),出现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元瘫痪、深感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触觉保留。,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受损平面以下完全性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尿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五个主要节

9、段损害的表现是:,高颈段(C1-4):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四肢和躯干无汗,伴枕或后颈部疼痛,咳嗽、转颈时加重,可有该区感觉缺失。 颈膨大(C5一T2):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肩部及上肢可有放射性根痛,括约肌障碍。C8-T1侧角可出现Horner征。,胸髓(T3-12):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尿便障碍,出汗异常,常伴相应胸腹部束带感(根痛)。 腰膨大(LlS2):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尿便障碍。,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10、不出现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马尾:与脊髓圆锥病变相似,多有明显的根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尿便障碍常不明显或较晚出现。,急性脊髓炎,概念,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本病的病因不清,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本病能波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以胸髓(T3-5)最常见。,临床表现,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急性起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 (2)病前感染史,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 (3)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 (4)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

11、有感觉缺失。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在数小时或12小时内迅速上升,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3、脱髓鞘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脊髓型,进展较慢,损害多为不完全横贯性损害,出现双下肢瘫痪、麻木、感觉障碍、尿便障碍。,辅助检查,脑脊液:压颈试验,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电生理:视、听觉、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MRI:髓内可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 有的正常。,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根据急性起病,迅速出现脊髓完全横贯性或播散性损害,结合脑脊液、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急性脊髓炎需与急性硬脊膜外脓

12、肿、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脊髓出血等疾病鉴别。,治疗,1、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 免疫球蛋白; 抗生素、维生素B族治疗。 2、如出现呼吸肌麻痹,轻度给予化痰药。重度给予气管切开,呼吸肌辅助呼吸。 3、加强护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4、早期康复训练。,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概念及临床表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病理征常为阳性,晚期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是核蛋白合成及髓鞘形成必需的辅酶,

13、其缺乏可引起髓鞘合成障碍,导致神经病损。维生素B12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缺乏可引起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病理,本病重要病变位于脊髓后索及椎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可不同程度的受累。,临床表现,1.多中年以后起病,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缓慢进展,早期为踩棉花感,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深感觉障碍,Romberg征()。 2.双下肢出现不完全痉挛性瘫痪,表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如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可出现肌张力低,腱反射减退,病理征()。 3.常见精神症状如易激惹、抑郁、精神混乱、认知障碍。,辅助检查,1.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进行维生素B12检测。 2.脑脊液检查正常。 3.脊髓MRI检查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年以后发病,脊髓后索、椎体束及周围神经受损症状及体征,合并贫血,维生素B12治疗有效可确诊。 与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神经炎、脊髓压迫症等鉴别。,治疗,药物治疗 维生素B12 5001000vg/d,im,连续应用24周,后改为口服,无需加大维生素B12 剂量。可于其他维生素B族合用。 贫血患者加用铁剂。 不宜单独应用叶酸,否则加重病情。 病因治疗:萎缩性胃炎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给予富含维生素B族食物,多食用粗粮、蔬菜和动物肝脏。 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