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96784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PT 页数:166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课件.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二章,2,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本章内容:,3,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模型,静态数学模型,动态数学模型,建模方法,分析法,实验法,4,本章要求:,1、了解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2、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3、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4、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5、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6、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7、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8、掌握从不同途径求传递函数的方法。,5,一、控

2、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主要着重研究描述线性、定常、集总参量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1、 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 以举例说明控制系统中常用的电气元件、力学元 件等微分方程的列写。,6,例1: 图示电枢控制直流 电动机原理图,列出 以 为输入量, 为输出量的微分方程。 解:,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7,由于电枢电感 较小,通常可忽略不计,上式可简化为:,式中:,如果忽略 和 ,上式可进一步简化为:,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8,例2: 图示RLC无源网络,列出以 为输入量,以 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 解:,消去中间变量得:,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9,例3:图示弹簧-质量-阻

3、尼器机械位移系统。试列写质量m在外力F(t)作用下位移x(t)的运动方程。 解:由牛顿运动定律有,式中 F1(t)是阻尼器的阻尼力, F2(t)是弹簧反力,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0,比较: R-L-C电路运动方程与 M-S-D机械系统 运动方程,相似系统:揭示了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便于用简单系统去研究相似的复杂系统。,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1,2、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基本步骤:,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由系统原理图画出系统方框图或直接确定 系统中各个基本部件(元件),(2)列写各方框图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微分方程,要注意前后连接的两个元件中,后级元件对前级元

4、件的负载效应,(3)消去中间变量,12,举例4:,速度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3,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件(元件):给定电位器、 运放1、运放2、功率放大器、直流电动机、减速器、 测速发电机,运放1,运放2,功放,直流电动机,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4,减速器(齿轮系),测速发电机,消去中间变量,得微分方程如下:(其中系数由已知参数构成),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5,3、线性系统的特性,1、线性系统是指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其重要性质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2、叠加原理具有可叠加性和均匀性。,例如:有线性微分方程,若 时,解为:,若 时,解为:,一、控制系统的

5、时域数学模型,16,可叠加性: 当 时, 微分方程的解为,均匀性: 当 时,A为常数, 微分方程的解,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7,4、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直接求解法:通解+特解 自由解+强迫解(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变换域求解法:Laplace 变换方法,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18,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例5 在上第二例中,若已知L=1H,C=1F,R=1,且电容上初始电压 ,初始电流i(0)0.1A,电源电压 ,试求电路突然接通电源时,电容电压 的变化规律。,19,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解:在上第二例中已求得网络微分方程为 令, ,且,20,一、控制系统的时域

6、数学模型,分别对各项求拉氏变换并整理后有,21,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由于 对 求拉氏反变换,得,22,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如果输入电压是单位脉冲量 , 则单位脉冲响应为,23,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利用拉氏变换的初值定理, 的初值为,利用拉氏变换的中值定理, 的中值为,24,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用拉氏求解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过程可归结如下:,1)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中的每一项分别进行拉氏变换,将微分方程转换为变量S的代数方程;,2)由代数方程求出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的表达式;,3)对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求反变换,得到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即为所求微分方程的解。,25,

7、5、非线性元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切线法或小偏差法,切线法或小偏差法: 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将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线来代替。特别适用于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特性函数。,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6,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设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y=f(x),如下图,取某平衡状态A为 工作点,对应有; 当时 ,有 。 设函数 y=f(x)在()点连续可微, 则将它在该点附近用泰勒 级数展开,27,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当增量( )很小时,略去其高次幂项,则有 令 = , , , 则线性化方程可简记为 略去增量符号 ,便得函数y=f(x)在工作点A附近的线性化方程为 y=Kx 式中, ,是

8、比例系数,它是函数f(x)在A点的切线斜率。,28,6、运动的模态,运动的模态:是由n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所决定的,代表自由运动的振型函数。 从数学上讲,即是n阶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所包含 的振型函数。 (1)如果n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无重根,分别为 , 则有运动的模态为: 等函数;,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9,(2)如果n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中有多重根,则有运动的模态为: 等函数;,(3)如果n阶微分方程的特征根中有共轭复根,则有运动的模态为: 和 ,或 写成 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30,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在数学上,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由特解和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组成。通解由微分

9、方程的特征根所决定,它代表自由运动。 在例5中,徽分方程的特征根 ,故 其共轭复模态是 与 ,或 与 , 而微分方程的齐次通解是,31,一、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由给定的初始条件 可求得 故得 这个结果与例5中解 的零输入分量 是一致的,32,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 频率法、根轨迹法,33,1、 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 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由n阶线性微分方程推出传递函数的方法:,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34,在零初始条件下,由传递函数的定义得,下面举

10、例说明,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35,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例6 试求例2 RLC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 解 RLC网络的微分方程用式(2-1)表示为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并令 ,可得s的代数方程为,36,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由传递函数定义,网络传递函数为:,故将微分方程的算符d/dt用复数s置换便得到传递函数;反之,将传递函数多项式中的变量s用算苻d/dt置换便得微分方程。,37,(2)性质,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 2)传递函数仅与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参数有关, 与系统输入量形式无关; 3)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可相互转换;

11、 4)传递函数是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38,例7 求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传递函数,解:,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39,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分别研究 到 和 到 的传递函数,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0,电动机转速 在电枢电压 和负载转 矩同时作用下的响应特性为:,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1,2、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1)传递函数表示形式为:,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2,上式中, (i=1,2,.,m)是传递函数的零点; (j=1,2,.,n)是传递函数的极点; 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复平面上零点用“ ”表示,极点用“ ”表示,

12、 称为零极点分布图。,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3,(2)传递函数表示形式为:,式中, 、 称为时间常数; 为传递系数或增益。,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4,3.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对输出的影响,(1)传递函数的极点可受输入函数的激发, 在输出响应中形成自由运动模态。 现举例说明:,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5,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由于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因此它们决定了所描述系统自由运动的模态,而且在强迫运动中(即零初始条件响应)也会包含这些自由运动的模态。 设某系统传递函数为,显然,其极点 , ,零点 , 自由运动的模态是 和 。,46,二、控制系

13、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当 ,即时 ,可求得系统的零初始条件响应为,=,式中,前两项具有与输入函数r(t)相同的模态,后两项中包含了由极点-1和-2形成的自由运动模态。这是系统“固有”的成分,但其系数却与输入函数有关,因此可以认为这两项是受输入函数激而形成的。,47,(2)传递函数的零点不形成自由运动模态,却影响各模态在响应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响应曲线的形状。 现举例说明:,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设具有相同极点但零点不同的传递函数分别为,,,48,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其极点都是-1和-2, 的零点 , 的零点 。,在零初始条件下,它们的价跃响应分别是,49,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

14、模型,上述结果表明,模态 和 在两个系统的单位价跃响应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它取决于极点之间的距离和极点与零点之间的距离,以及零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在极点相同的情况下, 的零点 接近原点,距两个极点的距离都比较远,因此,两个模态所占比重大且零点 的作用明显;而 的零点 距原点较远且与两个极点均相距较近,因此两个模态所占比重就小。这样,尽管两个系统的模态相同,但由于零点的位置不同,其单位价跃响应 和 却具有不同的形状。,50,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51,4 、 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电位器 一种线位移或角位移变换为电压量的装置单个线绕式圆环电位器(角位移型) 空载时的传递函数为:,二、控

15、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52,由一对电位器组构成的误差检测器,空载时的传递函数为:,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53,当负载不能忽略时,必须考虑负载效应。考虑具有负载效应时的电位器输入输出关系见下式,(只有当 时,可近似为线形关系),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54,测速发电机 测量角速度并转换为电压量的装置, 一般有交流和直流两种。 *永磁式直流测速发电机:,或,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55,交流测速发电机 在定子上有两个互相垂直放置的线圈。激磁线圈:输入频率一定、电压一定。输出线圈:产生与角速度成比例的交流电压,电枢控制直流伺服电动机:,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56,无源网

16、络,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无源网络通常由电阻、电容和电感组成,可以用两种方法求取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一种方法是先列写网络的微分方程,然后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从而得到输出变量与输入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另一种方法是引用复数阻抗直接列写网络的代数方程,然后求其传递函数。,图中,由图可直接写出电路的传递函数为,57,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注意,求取无源网络传递函数时,一般假设网络输出端接有无穷大负载阻抗,输入内阻为零,否则应考虑负载效应。 下面举例说明负载效应,如图,两个RC网络不相连接时,可视为空载,其传递函数分别是,58,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若将与两个方框串联连接

17、,如图右端,则其传递函数,59,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若将两个RC网络直接连接,则由电路微分方程可求得连接后电路的传递函数为,显然, , 中增加的项是由 负载效应产生的。如果 与其余相比数值很小可略而不计时,则有 。这时,要求后段网络的输入阻抗足够大,或要求前级网络的输出阻抗趋于零,或在两级网络之间介入隔离放大器。,60,单容水槽,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水槽是常见的水位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设单容水槽如图所示,水流入量 由调节阀开度u加以控制,流出量 则由用户根据需要通过负载阀来改变。被调量为水位h,它反应水的流入与流出之间的平衡关系。A为液槽横截面积,R为流出端负载阀门的阻力即

18、液阻,u表示调节阀的开度。,61,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流入量与流出量之差为 其中 为阀门流量系数流出量与液位高度的关系为 在平衡点 附近进行线性化,得到液阻表达式,62,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可得 式中 , 在零初始条件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得到单容水槽的传递函数为,63,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电加热炉是常见的热处理设备,如图所示,u 为电热丝两端电压, 为炉内温度。设电热丝质量为M,比热为C,传热系数为H,传热面积为A,未加温前炉内温度为 ,加热后的温度 ,单位时间内电热丝产生的热量为 ,则根据热力学知识,有,电加热炉,64,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由于 与外

19、加电压u的平方成比例,故 与u呈非线性关系,可在平衡点 附近进行线性化,得 于是可得电加热炉的增量微分方程,65,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式中, 为温度差; 为店加热炉时间常数; 为电加热炉的传递系数。在零初始条件下,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可得炉内温度变化量对控制电压变化量之间的电加热炉传递函数为,66,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67,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双容水槽,两个串联单容水槽构成的双容水槽。其输入量为调节阀产生的阀门开度变化 ,而输出量为第二个水槽的液位增量 。,68,二、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双容水槽的微分方程 为水槽的时间常数; 为双容水槽的传递系数。在零初始条件

20、下,进行拉氏变换,得双容水槽的传递函数,69,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描述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一种图形化表示,特别对于复杂控制系统的信号传递过程给出了一种直观的描述。,70,1、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1)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单元,A 信号线,B 引出点(或测量点),C 比较点(或综合点),D 方框(或环节),下图为结构图的基本组成单元,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1,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2,(2)系统结构图的绘制方法,(1)考虑负载效应,列写元部件传递函数, 用方框表示;,(2)根据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 次连接方框,得

21、方框图。,下面举例说明:,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绘制无源网络的结构图。 解 应用复阻抗概念,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写出以下方程:,按照上述方程可分别绘制相应元件的方框如图。然后,用信号线按信号流向依次将各方框连接起来,便得到无源网络的结构图。,7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5,2、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任何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各方框之间的 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 种。方框结构图的简化是通过移动引出点、 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后,将 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6,(1)简

22、化的原则: 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具体为: A、变换前后前向通路中传递函数的乘 积保持不变; B、变换前后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保 持不变。,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7,(2)等效变换规则 A、串联等效,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8,B、并联等效,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79,C、反馈等效,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0,D、比较点和引出点的移动,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1,E、负号在支路上移动,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2,F、比较点合并与分解,下面举例说明:,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简化

23、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8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简化系统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8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7,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8,3、信号流图的组成及性质,(1)、信号流图的组成: 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一种信号传递网络。 A、节点:即变量,用小圆圈表示,为流向 该节点的信号的代数和。 B、支路:定向线段,标支路增益,相当于 乘法器,表因果关系。,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89,(2)、信号流图的性质,A、节点标志系统的变量; B、支路相当于乘法器; C、信号沿箭头单向传递; D、系统的信号流图

24、不是惟一的。,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90,下图为典型的信号流图,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91,(3)、常用术语,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源节点(或输入节点):只有输出支路而没有输入支路的节点,如图中的节点 。 阱节点(或输出节点):只有输出支路而没有输入支路的节点,如图中的节点 。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中的节点 。,9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前向通路:信号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传递时,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路。从源节点 到阱节点 ,共有两条前向通路:一条是 ,其前向通路总增益 ;另一条是 ,其前向通路总增益 。 回路:起点和终点在同

25、一节点,而且信号通过每一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 , 其回路增益 , 其回路增益 ; 的自回路,其回路增益是 。 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时,这种回路叫做不接触回路。一对 是和 ;另一对是 和 。,93,4、 信号流图的绘制,(1)由系统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 微分方程先拉氏变换,指定系统变量, 按因果关系排列,连成信号流图。 下面结合示例说明:,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9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绘制RC无源网络的信号流图。设电容初始电压为 。 解 由基尔霍夫定律,列写微分方程式如下: 各微分方程式进行拉氏变换,则有,9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经整

26、理后得,9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对变量 , , , , , 及 分别设置七个节点;然后,用相应增益的支路将个节点连接起来,便得到RC无源网络的信号流图。,97,(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结构图上信号线变成小圆圈表示变量, 方框变成增益线段(即支路),连成信号 流图。 下面结合示例说明:,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98,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绘制系统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程。,解 首先,在系统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注各变量对于对应的节点,如图(a)所示。其次,将各节点按原来顺序自左向右排列,连接个节点的支路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对应,便得系统的信号流图,如

27、图(b)所示。,99,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注意比较点与引出点的关系: 在结构图比较点之前没有引出点(但在比较点之后可以有引出点)时,只需在比较点后设置一个节点便可,见图(a);但若在比较点之前有引出点时,就需在引出点和比较点各设置一个节点,分别标志两个变量,它们之间的支路增益是1,见图(b)。,100,注意比较点与引出点的关系:,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01,5 、梅森增益公式,(1) 梅森增益公式的来源,A、克莱姆规则求解线性方程组,B、传递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分析,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0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经整理后得,103,三、控制系统的

28、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由克莱姆规则,方程式组的系数行列式为,=,因此, ,即有,10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对上述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和分子多项式进行分析 表示信号流图中所有单独回路的回路增益之和项 表示信号流图中每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增益之乘积的和项,10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是第 条前向通路的总增益 为与第 条前向通路不接触回路的回路增益 令 ,则 是与第 条前向通路对应的余因子式,它等于系数行列式 中,去掉与第 条前向通路接触的所有回路的回路增益项后的余项式。,10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本例中, 时 时 于是,系统传递函数可写为,=,107,(2)梅森增

29、益公式,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为从源接点到阱接点的传递函数(或总增益); 为从源接点到阱接点的前向通路总数; 为从源接点到阱接点的第k条前项通路总增益; 为流图特征式; 为流图余因子式;,108,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为所有单回路增益之和; 为每两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的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 为每三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的回路增益的乘积之和; 等于流图特征式中除去与第 条前项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增益项(包括回路增益的乘积项)以后的余项式。,109,(3)利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下面结合实例利用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用梅森公式求例2-14

30、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 由梅森公式求得系统传递函数为,110,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求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111,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 有五个单独回路 没有不接触回路 有两条前项通路,=,11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求系统信号流图的的传递函数 及 。 解:有三个单独回路 有两个互不接触回路,流图特征式,11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从源节点 到阱节点 的前向通路有两条 , 从源节点 到阱节点 的前向通路有一条,;,,,。,11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求信号流图中的传递函数,解 单独回路有四个,即 两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有四

31、组,即 三个互不接触的回路有一组,即,11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信号流图特征式 从源节点R到阱节点C的前向通路共有四条 因此,由梅森公式求得系统传递函数为,=,11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试求图所示系统信号流图的传递函数,解 三个单独回路,没有不接触回路, 三条前向通路,,117,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由梅森公式求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由上式不难求出与其对应的微分方程为 这正是三阶线性微分方程式的典型形式,118,6、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19,(1)输入信号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20,(2)

32、扰动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21,输入和扰动共同作用式,系统输出响应为:,若 ,并且,则有,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22,(3)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以 为输出量时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为:,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2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最后要指出的是,各种闭环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形式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信号流图的特征式,即=1+ ,式中 是回路增益,并称它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它等效为主反馈段开时,从输入信号R(s)到反馈信号B(s)之间的传递函数。,12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试求图所示控制系统的传

33、递函数,12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解法1 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法求解,等效变换过程如后图所示,12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27,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28,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法2 用梅逊公式求解。 系统结构图所对应的信号流图如图所示。系统有一条向前通道,其传递函数为 四个回路: 这四个回路都互相接触,129,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 所以,系统传递函数为,130,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如图所示,求传递函数C(s)/R(s)。,131,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 系统所对应的信号流图

34、如图所示。 三个回路: , , =1 = 从 到 ,有一条前向通路: 从 到 ,有一条前向通路: 由梅逊公式,得 讨论:同一系统的是一定的,不随输入点的位置而改变。,13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以知某系统的信号流图如图所示,试求传递数,解 系统共有三个回路且相互关联,即 , , ,13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先求 两条向前通路分别 为 , ; , 再求 : 两条向前通路分别为 , ;,13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则 实际上,从结构图中可直接看出 , 讨论:如直接用梅逊公式求 ,则前向通路为 , ,有,13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设系统信号

35、流图如图所示,求传递函数C(s)/R(s) 解:九个回路,,,,,,,13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1-,四条前向通路,137,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所以,讨论:要正确应用梅逊公式,必须准确无误地找出信号流图中的所有前向通路和回路。,138,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求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C(s)/R(s).,解 解法1采用结构化简法求解。方框图化简步骤如图所示。,139,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40,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41,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法2 采用梅逊公式求解。信号流图如图所示。四个回路:

36、,14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一条前向通路:,14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a)所示试求传递函数C(s)/R(s)及E(s)/R(s).,14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 信号流图如图(b)所示。有四个回路且相互关联:,求C(s)/R(s)时,有四条前向通路:,14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所以,求E(s)/R(s)时,只有一条前向通路:,或由 E(s)=R(s)-C(s),得,14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某系统结构如图所示,R(s)为输入,P(s)为扰动,C(s)为输出。试求: (1)画出系统的信号流图 (2)

37、用梅逊公式求其传递函数C(s)/R(s); (3)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输出C(s)不受扰动P(s)的影响。,147,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1)将图各端口信号标注出来(图(a),然后依之画出相应的信号流图(图(b),148,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2)该系统有4条回路,2条前向通道。,149,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50,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某复合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6所示,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151,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法1 用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求解。先解除交叉结构(图 (a)),然后用引出点、比较点移动方法

38、进行化简。,15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5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5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5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法2 用梅森公式求解。本题结构图中用6条前向通路,3个回路,回路见均有接触。,15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57,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求C(s)/R(s)。,解法1 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方法求解,见图。化简得,158,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59,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60,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法2 用梅逊公式求解。本题结构图有两条前向通路,6

39、个回路,其中一组两两互不接触回路。,161,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例 设线性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试: (1)画出系统的信号流程图; (2)求传递函数 及 。,162,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解 (1)在结构图上把需要引出的信号做出标记(如图(a)中的“()”所示),对应画出信号流图如图(b)所示。 (2)利用梅逊公式:当 单独作用时,系统有3条前向通路,3个回路,其中一组两两互不接触。,163,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64,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165,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故,单独作用时对应有两条前向通路。,166,三、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故,讨论 同一系统的特征式是一定的,不随输入点的位置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