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0973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编先秦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编先秦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先秦文学.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先秦文学,内蒙古兴安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范冬梅,,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论 广义的先秦文学是指秦以前直至上古时期的文学。 狭义的先秦文学,是指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文学。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影响着整

2、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先秦文学产生的背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文学发展脉络及文学样式,一、原始社会的文学 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由于当时还没有细致的社会分工和文字记录,因而这时的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目的性(功利性)、综合性的特点,因为这些文学都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常常与音乐、舞蹈、宗教等结合在一起。,二、奴隶社会的文学 夏商文学(巫文化

3、)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观堂集林卷十)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1、诗歌 九歌、诗经商颂(五篇) 2、散文 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1、散文 (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 (2)诸子散文: 论语、墨子、老子: 2、诗歌诗经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三

4、、战国文学(百家争鸣),1、散文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历史散文:战国策 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总而言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十分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清人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第一章 原始口头文学,内蒙古 兴安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范冬梅,,教学目的任务:了解中国文学的原始形态,感悟初民们借以抒发

5、的情感,把握原始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原始文学中所涵盖的中华民族基本文化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训练计划:课堂讨论上古神话与宗教迷信之间的区别 情景解读原始歌谣 课外布置自读作品。,第一节 原始歌谣,原始歌谣起源于劳动,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原始歌谣的内容以劳动为中心,反映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一种“咒语”的作用。,歌谣的起源,原始歌谣的题材内容,劳动歌谣 祭祀歌谣 图腾歌谣 婚恋歌谣 战争歌谣,第二节 上古神话,神话的概念,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神

6、话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神话的原始形态是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英凯文奥斯本:“如果你对这些一无所知,也许会感到自己是个十足的傻瓜。”,神话的产生,神话的产生:,原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迷惑、惊奇、甚至恐惧、无可奈何,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神,以为宇宙万物都有具体而形象的神灵在主宰者,并由他创造了天地山川、日月风云、雷火等系列的神及其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口头流传,就成为神话。,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战争神话,中国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创世神话,盘古,返 回,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关于

7、人类起源问题的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是女娲抟土造人。,返 回,洪水神话,中国洪水神话以鲧禹治水最为著名,见之于山海经海内经。,返 回,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是英雄神话的代表作,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返 回,部落战争神话,淮南子天文训所载共工与颛顼争帝。,返 回,第二章 诗 经,内蒙古 兴安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范冬梅,,教学目的任务:了解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熟悉用诗、传诗的传统,把握诗经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诗经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六义”。 教学方法:讲授、作品鉴赏 训练计划:课堂鉴赏诗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诗经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8、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的来源与编集,一、采诗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二、献诗说 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三、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

9、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经的体制,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 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

10、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三、古代诗经研

11、究简说,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大致说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清代“朴学”重“考据”。,1、汉学 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诗郑笺、毛诗正义等。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2、宋学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

12、已。”(四书集注)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3、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宗汉而攻宋,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发扬汉代“汉学”重视考据的朴实学风,认真地做音韵、文字和词义的工作。 清代朴学的贡献在于:专心的考据,对于诗经训诂,贡献良多。但其弊端在于:只敢拿诗经做往古的学问,不敢拿诗经作当世的鞭策,背离了复兴“汉学”“引古筹今”,用之于“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顾炎武)的初衷。,诗经的内容与分类,一、农事诗 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

13、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艺术上,也受到很多的称誉。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二、燕飨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三、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四、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小雅采薇秦风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 豳风东山 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

14、于役 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五、婚恋诗 婚恋诗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例如:周南关雎 邶风静女 王风采葛 朱熹 “郑、卫之乐,皆为淫声”,而“郑声之淫,有甚于卫。”(诗集传卷四)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以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代表。,六、祭祖颂歌,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诗经的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

15、义,历来说法众多。(东汉郑玄、西晋虞挚)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东汉郑玄、西晋虞挚)。 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四溟诗话卷二),诗经中比的用法也很广泛。 如: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

16、,有女如云。”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在诗经中运用也很广泛,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 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小雅白华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

17、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三、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芣苢、蒹葭)。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

18、细绎而自得其妙焉。”,3、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三、打下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四、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作品选讲,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

19、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1、解题 关雎是“国风”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首篇。 2、讲析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全诗充满著男子的浪漫情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於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 诗大序(言此诗):“发乎情,止乎礼义。” 孔子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艺术特色: (1)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深长悠远,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2)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深化了诗歌情感的表达、增强了音调的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

20、,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解题 2、解析 3、艺术特色: (1)出色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2)迷离恍惚、缥缈朦胧的艺术意境 “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仪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仪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

21、(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 (3)重章叠句和叠字词的运用,豳风东山,1、解题 2、解析:这首战争徭役诗诗,表达了诗人对出征的悲苦、对家乡的怀想、对妻子的思念,由物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艺术特色 “豳风七月、东山诗篇,述情赋景如画工之肖物。”(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 “东山之三章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四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写闺阁之致、远归之情,遂为六朝唐人之祖。” (王士祯渔阳诗话),王风君子于役,1、解题 2、解析 3、艺术特色 诗中主要运用“赋”的手法,语言本色质朴。仅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

22、的气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耐人寻味。 方玉润诗经原始:“傍晚怀人,真情真景,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其中“已启唐人闺怨句”一句,高度评价了此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可以说,从此诗开始,便逐渐形成了“日夕闺思”的原型和母题。,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内蒙古 兴安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范冬梅,,教学目的任务:了解先秦叙事散文成熟的过程,把握其所具有的文学意义。 教学重点:左传、国语、战国策 教学难点:“春秋笔法” 教学方法:

23、讲授、作品鉴读 训练计划:课堂鉴赏部分作品 课外布置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小论文:左传中的战争描写,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一、中国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铜器铭文:商周时君王、公侯、臣等均可用铜制礼器,上可作铭文,君王之铜器,视为重宝(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答楚王问鼎)。古人称铜为“金”,又称金

24、文。,3、易卦爻辞:易用于占卜,寓变化之意,以蓍草排列成爻,由爻组卦,卦有卦辞,就是记录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的筮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传昭公二年晋人至鲁看到“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其中爻辞更具文学色彩,虽篇幅不长,但已由各个卦象连为一个系统,在记事记言体例上,较之甲骨卜辞更为进步。,(二)、记言叙事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件汇编。尚书西周末已成书,原只称书。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许慎说文解字序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这说明写在竹帛上的政事记载,原来只叫书。汉代叫它尚书。据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说是“上古帝王之书”的意思。“尚”即“上

25、”,“尚书”是上古的史书。据传孔子曾编定过,所以儒家尊它为经典,故又称书经,是“五经”之一。,2、春秋,1、简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其所以名为“春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后来就成为纪年史的专名。,2、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这部春秋的作者。孟子滕文公下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司马迁也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3、内容及思想 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

26、,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4、春秋笔法 春秋的语言简练、准确,用词谨严。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春秋的语言简洁而谨严,同时它的含意又极为富赡,作者的思想倾向皆蕴含其中 。这种“一字见义”、“一字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称其为“春秋笔法”。,(三)、 左传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古文等。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一、左传的作者,1、左

27、丘明(司马迁、班固等持此说) 古本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相表里。”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认为左氏非丘明,作传人不受经于孔子,左传不传春秋。(唐赵匡首次提出、王安石、朱熹等持此说) 3、认为左传是西汉刘歆伪作。(康有为等持此说),二、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 (朱子语类)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鲜明的儒家思想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后致力于神”(桓公十六年); 子产:

28、“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 师旷:“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四、左传的文学成就,1、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清冯李骅读左卮言中盛赞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并详加论析:“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明叙,有暗叙,”(一连列举了二十九种叙事之法) 刘熙载:“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2、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3、左传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厚实。左氏春秋记言文字,主要

29、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刘知几史通申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左传作品选讲,秦晋殽之战 1、相关背景介绍 2、解析 3、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2)成功刻画了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蹇叔: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 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责改过 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 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3)精彩的外交辞令 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 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击,外柔内刚 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四)

30、、 国语,一、体例及作者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国语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司马迁、班固等认为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国语十三篇,左丘明撰”(汉书 艺文志);但从西晋开始,有人对此提出怀疑,唐宋明清继续争论。直到今天,各种意见依然存在分歧。 二、思想倾向 国语的思想基本上体现的仍是儒家思想,“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三、国语的文学价值,虽然总的说来,国语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也有自己的特色。 1、国语虽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已有将某个人的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为后世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2

31、、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 3、长于对话。如: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作品选讲:邵公谏弭谤,1、背景介绍 2、具体讲析 3、艺术特色 (1)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重在议论。(既突出 重点又结构完整) (2)论证手法丰富(比喻说理、史实说理、严密的逻辑推理等) (3)语言古朴精练,精警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五)、战国策-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一、战国策的

32、体例、作者及成书 1、体例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 2、成书情况 刘向战国策叙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3、作者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战国时人作。 二是秦末楚汉之际人所著。 三是一部分出自西汉时人(蒯通)之手。,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政治观上 :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 “故

33、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人生观上: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如:苏秦得意还乡之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 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战国策的进步思想: 1、反映了民本思想。 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 。 附:有关“士”的介绍 钱穆国史新论之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

34、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 3、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 4、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给予了充分肯定。,三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出色的人物塑造。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外貌描写)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 2、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 战国策的文章,许多是当时游说之辞的记录。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春秋时期从容辞令的行人,演变而为剧谈雄辩的说士。不少文章,观察敏锐,见解深刻,方式巧妙,语言机敏,一直被认为是古典散文中的典范。例如“触龙说赵太后”(赵策一) “邹忌

35、讽齐王纳谏”(齐策一) 明人钟惺说:“左师悟太后,不当从言语上看,全在举止进退有关目,有节奏,一段迂态闲情,与事全不相拈,而意思正自婉入。又妙在从老妇人情性中体贴探讨,使人不觉入其彀中。”(周文归引),3、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其语言艺术的总体风格“辩丽横肆”、具体表现为:铺张扬厉、生动形象。 (1)敷张扬厉 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最值得注意的是铺陈、排比和夸饰的熟练运用。 (2)形象生动 战国策士为达到游说目的,还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手法就是巧于比喻和善用寓言。,作品选讲:苏秦始将连横,1、背景材料介绍 2、全文串讲 本文记述了纵横家苏秦

36、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要事迹。 3、艺术特点 (1)语言凌厉,气势咄咄逼人(敷张扬厉)。 (2)成功刻画了一位纵横家的典型代表苏秦 博闻广记,韬略过人,机智灵敏;躬身自省和高度的自信;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刻苦奋斗的精神 (言行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内蒙古 兴安学院,,教学目的任务:了解先秦说理散文成熟的过程,把握其所具有的文学意义。 教学重点: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教学难点:各家的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作品鉴赏 训练计划:课堂鉴赏部分作品 课外布置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

37、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代表作品:论语、老子,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其论语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宋国大夫),父亲叔梁纥(孔纥):鲁国武士。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伟大的教育家 ,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文化典籍整理

38、方面,孔子也有过重大的贡献,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2、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即言语的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成的。,二、论语思想内容,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和“仁”。 2、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生动记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美学思想 (文艺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及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39、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颜渊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阳货篇: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论语的文学价值,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往复缭绕,情志恳切,意味深长。”(牛运震论语随笔),2、

40、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刘勰:“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作品选讲:侍坐章,1、简介 2、内容讲解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 “以礼治国”的思想;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3、艺术特色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一、孟子及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

41、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故其学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孔子曾参孔伋(子思)?孟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焉。”、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战国中后期,孟子是儒家八派之一,地位并不高,唐以后逐渐受推崇,元文宗时被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孟子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每篇又各分上、下。,二、孟子的思想内容,1、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42、“是非之心”。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3、人格论(追求理想完美人格) 孟子论人的人格之美,以尧舜为榜样,以“大丈夫”为基本准则。人格高尚者,称之为“大人”,以“大丈夫”为人格之尊者。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4、人才论 孟子之人才论,爱才尚显,认为“君子有三乐”,云:“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尽心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