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1580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8.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 研究与应用,广州大学 张季超 教授 2006.10.17,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引言 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工程灾害分析研究 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试验、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饱和软土微结构试验研究总结 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施工总结 工程试验及检测 结论 隔震技术介绍,1.引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存在饱和软土层:,特点,厚度较大,淤泥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土体强度及承载力均较低,抗震性能差,存在震陷和砂土液化等不利因素,工程事故 延长建设工期 增加投资等,预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水平

2、约束力,减少工后沉降,保证后续工程的施工,缩短工期、减少工程造价等,2.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广东科学中心是省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总投资19亿元,是广东省首批“十大工程”项目之一,是科教文卫界的重点工程。,其建设地点选址在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西部的弯嘴头围,规划占地453900m2,除绿地面积(103511m2)外,包括科学中心主馆、学术交流中心、入口广场、停车场、水下层区、室外展场在内的场地面积约为350000m2。广东科学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成为我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战略的窗口,成为我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

3、的重要阵地,成为我省科普与观光的理想去处。,广东科学中心主体建筑平面分为A、B、C、D、E、F、G七个区(见图1),本次研究对象是主体场馆E区常设展厅部分,其形状及位置如图2所示。,图1 主体建筑平面分区图 图2 试验区空间位置图,广东科学中心的原始地貌,3. 工程灾害分析研究,3.1 区域工程背景与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基础、科学可行、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原则,课题组将环境岩土工程的宏观评价和微观分析方法有机结合,首先就自然地理与区域环境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岩土层分布及其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及其区域环境岩土问题以及区域背景与工

4、程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为本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奠定了基础。,小谷围岛局部地区内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基岩埋藏深、冲积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基承载力较低,是建设中需着重考虑的。岛内已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软土地基变形和地下水污染,可能发生砂土液化、震陷及水土流失等,其主导因素是软弱土。,广州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广东科学中心和十高校的用地规划,淤泥质土厚度变化平面图,断裂变化分布图,砂土液化分布图,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抗震不利地段分布图,3.2 广东科学中心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课题组针对广东科学中心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就饱和软土地基与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及其治理、地震灾害、基坑开挖与

5、边坡稳定、地表淤泥处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研究与论证。,饱和软土地基与地面沉降,基坑开挖与边坡稳定,砂土液化,地震灾害,地基预处理 合理的排水系统,抗震隔震措施,“吹砂填淤、填土挤淤、化淤为土、混土为料”,地表淤泥处理,2004年6月10日照片,广东科学中心地质情况,挖机作业出现事故,广东科学中心详勘水面钻孔作业1,广东科学中心详勘水面钻孔作业2,2004年6月10日照片,吹砂后,水面杂草多,吹填砂- 路边北面区,排不了水,湖区的吹砂情况,广场位置吹砂情况,3.3 场地工程地质特点 (1)软土层厚度较大; (2) 淤泥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土体强 度及承载力均较低; (3)

6、 抗震性能差,存在震陷和砂土液化; (4)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5) 渗透性较好。,3. 工程灾害分析研究,上述工程地质情况表明,该场地存在下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 软土的固结变形问题 主体场馆的地基加固问题 消除地基液化问题 基坑开挖支护问题 地表淤泥处理及利用问题,4. 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试验、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4. 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试验、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问题,综合分析判断、调研、科学论证,广东科学中心建设场地地基处理与监测建议,方案论证,通过审查,试验区科学试验,提出地基处理预处理技术,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4.1 研究过程,4.2 方案论证

7、及造价对比,采用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处理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工程,广东科学中心鸟瞰图,强夯试验区,4.3 科学试验,课题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拟建停车场内面积为1600m2的场地作为本次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的施工试验区,进行科学试验研究。经研究,将1600 m2施工试验区分成1、2、3、4、5五个试验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动力固结法施工工艺,通过现场监测和夯后试验,检验处理前后效果以对比各种工艺的处理效果,选出最优的施工工艺参数。夯区平面布置见图。,. 试验方案,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试验工程区平面布置图,将施工试验区分成5个试验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动力固结法施工工艺。即分别采用夯区内或夯区外填土推平的前

8、提条件下,其它强夯参数为:点夯三遍,单点夯击击数6击,夯击能依次加大,夯击能分别为800kNm、1000kNm、1200kNm,每遍夯击的收锤标准以6击总沉降量不大于1300mm为准;最后满夯一遍,低能量,夯击能为800kNm,挨点梅花形夯打锤印搭接1/3。,具体参数,4.3 科学试验,在初步确定试夯区施工方案时,因考虑表层土为1.5m厚的冲填砂层,透水性较好,故未在周边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进行抽水。在进行一试区试夯,夯至34击时,夯坑内出现大量水且消散缓慢。由于大量水份的存在,降低了单击夯击能量,减弱了夯击能量的传递,影响了施工质量。经分析是因为本次动力排水固结法试夯施工于2004年6月26日

9、开始至7月17日结束,施工时正处于雨季,地表水较多,加上本场地靠近珠江,地下水补给丰富,且在表土层冲填砂施工时所带来的高水量造成的。 为此本课题组分析研究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各夯区周边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深度应低于起夯面1.5m,并每隔20m设置集水井,安装抽水机进行强制排水。 从施工过程及效果检测来看,这一措施对试夯成功尤为重要。本次试夯排水措施做得较好的试夯4区、5区,经强夯后的土工参数及承载力均有较明显的提高。,.试验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监测及夯后试验, 现场监测 现场监测采取的方法:孔隙水压力监测、分层沉降监测、测斜监测、土压力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及夯区周边土体隆起状况监测、

10、夯沉量监测等。观测点布置见图2。 夯后试验 本次动力排水固结法施工试验后共进行了钻孔取土样,进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静载试验、静力触探及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等。,图 2 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试验工程区现场检测平面平面布置图,试验结果整理与成果分析,典型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图,1区测斜监测成果图,2区测斜监测成果图,通过试验可得如下结论:动力排水固结法施工过程中两遍夯击之间的间隔时间有较大缩短;夯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和地基承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上部软弱土层得到了排水固结;深部砂层液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3 科学试验,4.4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吹砂填淤、动静结合

11、、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的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预处理新技术,即在分区处理基础上确立了“以不破坏土体宏观结构”为原则,通过双向排水有效抑制超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加速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从而达到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降低工后沉降为目的的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新技术。,设计场地分为两大部分,分别采用动力排水固结法及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进行分区处理。 第一部分为动力排水固结区,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第二部分为超载预压区,总面积约为21.7万平方米。 动力排水固结区可细分为两大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为室外道路、停车场部分即动力排水固结1区;第二区域为主体结构部分,并根据主体结构地坪的标高分为动力排水固

12、结2区,动力排水固结3区,动力排水固结4区等分区进行处理。,分区处理,双向排水,具体分区处理参数,动力排水固结1区:点夯三遍,满夯一遍,夯击能分别为800kNm、1050kNm、1300kNm、800kNm,夯点间距5.0m,6击总夯沉量不大于1300mm; 动力排水固结2区:点夯三遍,满夯二遍,夯击能分别为800kNm、1050kNm、1300kNm、800kNm、800kNm,夯点间距5.0m,8击总夯沉量不大于1600mm; 动力排水固结3区:点夯三遍,满夯二遍,夯击能分别为800kNm、1050kNm、1300kNm、800kNm、800kNm,夯点间距5.0m,8击总夯沉量不大于16

13、00mm; 动力排水固结4区:点夯四遍,满夯二遍,夯击能分别为800kNm、800kNm、1050kNm、1300kNm、800kNm、800kNm,夯点间距5.0m,6击总夯沉量不大于1300mm。,5. 饱和软土微结构试验研究总结,5. 饱和软土微结构试验研究总结,为了进一步了解饱和软土地基采用“吹砂填淤、动静结合、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的技术预处理后的效果,加深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组结合广东科学中心软弱地基预处理的实践,首次采用液氮真空冷冻制样技术、喷金镀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后饱和软土微结构进行了试验研

14、究。,微结构定量研究技术路线图,5.1 饱和软土微结构分析技术,(1)液氮真空冷冻制样仪,5.1 饱和软土微结构分析技术,(2)饱和软土试样扫描电镜技术,将样品掰开,选择平整断面用导电胶沾在特制的样品托板上,编号。将样品放进真空蒸发镀膜仪喷镀金膜,使金粉均匀附在样品表面。样品喷金处理后,使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扫描电镜室的日本新型Hitachi S3500N型扫描电镜,分别拍摄了3000倍和300倍放大倍数的数码照片共95幅,拍摄时选择自然掰断的断面(没有受到扰动),先在较高放大倍数下找到典型的结构单元体,再逐步降低放大倍数拍摄,以保证所得图像的清晰度。,(3)饱和软土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

15、图像预处理,图像分析,图像三值化,图 像 分 割,图 像 筛 选,边 缘 提 取,结构参数检测,图2-12 蜂窝状结构照片,图2-13 骨架状结构照片,图2-14 结合结构照片,5.2 定量研究,饱和软土的微结构的变化,经动力排水固结预处理后,微结构连接更为紧密,微结构基本单元由紊流状排列向定向排列转化,其中夯点变化明显强于夯间。球状或朵状的碎屑集聚体分布于大孔隙中或颗粒边缘处,呈镶嵌式排列,饱和软土变得更为密实。,强夯前微结构图(3000),强夯后微结构图(3000),夯区内微结构(3000),夯区外微结构(3000),夯点、夯间和夯区外饱和软土的孔隙特性的变化,采用动力排水固结法对广东科学

16、中心试验区饱和软土地基进行预处理后,土体的孔隙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从夯区外夯间夯点,大孔隙数目明显减少,孔径趋向于变小,与此同时,微孔隙数目和大小变化幅度较小。,夯点软土微结构图(3000),夯间软土微结构图(3000),施工工艺对饱和软土微结构的影响,孔隙特性的定量研究,2,2,2,2, 从夯区外夯间夯点,岩土的孔隙率、孔隙的总面积(m2)、孔隙数目、孔隙平均面积、孔隙平均直径和孔隙平均周长降低,而孔隙的复杂度增加,说明经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后软土的微结构发生了变化,软土结构变得更加密实。, 夯区内与夯区外软土的微结构类型不同,夯区外保持了岩土的蜂窝状或骨架结构,夯区内微结构呈现紊流变形定向排列,

17、其中夯点变形大于夯间。,5.2 定量研究, 对于同一动力排水固结区,不同深度岩土微结构特性不同,可能受到砂土成分与性质、受力传递差异的制约。但在相同深度范围内,夯点比夯间的岩土微结构要紧密。, 在不同动力排水固结区的同一深度处,夯区外、夯间、夯点的软土微结构具有相似的变化曲线,但差异较大。其中,3、4区的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后微结构最紧密,5区次之,1、2区最差。,5.2 定量研究,(2)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后,饱和软土孔隙度与压缩模量关系,(1)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饱和软土微结构参数与压缩模量间无线性回归关系,当显著性水平取为0.05时,压缩模量,5.3 饱和软土工程性质指标与微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8、,(2)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后,孔隙数目、孔隙度与内聚力的线性回归关系,孔隙数目与内聚力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孔隙数目的减小,内聚力也呈现减小的趋势。所以,在外界各种因素(包括外界压力等)的作用下,随着孔隙数目的减小,饱和软土的可压缩性将逐渐变小;孔隙度与内聚力呈现负相关性,即孔隙度越大,内聚力越小。,内聚力,当显著性水平取为0.05时,(1)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饱和软土微结构参数与内聚力无线性回归关系,(3)饱和软土孔隙数目、孔隙度与内聚力的线性回归关系,(2)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后,孔隙复杂度与内摩擦角的线性回归关系,内摩擦角,当显著性水平取为0.05时,(1)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饱和软土微结构参

19、数与内摩擦角无线性回归关系,(2)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后,孔隙复杂度与内摩擦角的线性回归关系,内摩擦角,当显著性水平取为0.05时,(1)动力排水固结处理前,孔隙分布分维与内摩擦角无线性回归关系,(3)饱和软土孔隙复杂度与内摩擦角的线性回归关系,6. 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施工总结,6.“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工总结,广东科学中心地基处理工程首次采用“吹砂填淤、动静结合、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的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新技术施工。为了确保施工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施工现场条件和设计要求,经过多个试验段的试验与检验,在施工程序、排水措施、施工参数、堆载方案等几个关键施

20、工环节取得突破,使得软土地基预处理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6.1 确定合理的动力排水固结法(强夯法)施工程序: 吹砂 竖向排水带施工 施工分区排水沟施工 三四遍逐级加能强夯施工 一二遍低能满夯,6.2 在一个动力排水固结区内,分区(约20m 30m划分一个分区)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抽水可加速强夯后的孔隙水压消散。,6.“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工总结,6.“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施工总结,6.3 确定适合软土地基强夯的施工参数 通过反复试验研究,确定的基本施工参数为:锤底采用圆形,直径D=2.1m,底面积A=3.14m2,锤重分别为13t和15t;夯点按5.05.0 m方形布置,隔点夯击,点夯三四遍,单点夯击击数68击,夯击能依次加大,夯击能分别为800kNm、1050 kNm、1300kNm,每遍夯击的收锤标准以6(8)击总沉降量不大于1300mm(1600mm)为准;最后满夯一遍,低能量,夯击能为800kNm,挨点梅花形夯打,锤印搭接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