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330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城市规划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2005年6月21日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安徽省建设厅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6 汇报主要内容 一、规划调整背景 二、省域发展目标 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四、省域城镇体系支撑系统规划 五、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建议 七、近期行动计划 一、规划调整背景 1.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2.规划调整主要依据 3.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 4.规划调整主要成果 1、规划调整的必要性 根据城市规划法及国发200213号文件规定,需要适 时对原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化完善。由于原规划编制较早, 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全省

2、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区域 统筹发展的需要,许多区域性重大建设项目尚未纳入本规划,原 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不够明确;因此有必要按法定程序调整完善 原规划。为此,经省政府同意,省建设厅以建规200389号向 建设部提出关于对,建设部以建规2003106号复函同意,并列为国家建 设部2004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试点省份。 2、规划调整主要依据 (1)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建设部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意见,关于加强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3)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4)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

3、设任务; (5)省城镇化发展纲要。 3、规划调整的主要思路 (1)从较为单一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传统的“三个结构 、一个网络”规划)向以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为核心的综 合功能的城镇体系规划转变,满足全省各地发展和省域空 间资源保护双重需求。 (2)更好地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各行业规划、 专业规划和指导下一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职能。 4、规划主要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含强制性条文内容)、规 划综合报告和5个专题研究报告; 2、规划图纸,包括:区位分析图、省域综合现状图、 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图、城镇发展规划图、省域空间格 局规划图、省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省域空间管治规 划图、省域

4、空间区划图。 二、省域发展目标 1、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2. 省域分类发展目标 3、实施“五大战略” 1、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1)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 和风景旅游基地 (2)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首选地”和“中转 站” (3)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能源、基础原材料基 地 (4)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长期发展社会动力,实现区域可持续 发展。 (1)经济目标 (2)社会目标 (3)城镇化目标 “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 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省域城镇空间结构。强化省域核心城市合肥的 主导地位,加快马芜铜城市

5、群和蚌淮城市群的培育,做大做强其他省辖市,有序培 育城镇发展轴和特色中小城市,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末,全省 总人口控制在655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40以上;2020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710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50以上,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断增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分类发展目标 3、实施“五大”战略 (1)以融入长三角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加

6、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比较优势,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释放后发潜力,实行以东部为参照系的追赶或赶超战略。 (2)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战略 (3)以集聚、集约为目的的空间发展战略 实行省域空间管治,分类管治、分级管理体系,划定不同类型 开发管治空间,提出发展策略和管治要求,实现城镇空间的统筹协 调发展。 (4)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以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省域空间利用总体规 划 1、空间组织规划 2、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职能结构调整 3、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规划 4、省域城镇分区建设引导 (1).总体空间结构:“两 条主

7、轴、两条副轴,一圈 、两群、多极” 二条主轴 东西发 展轴: 皖江城镇发展轴, 南北发展轴:合徐高 速公路合巢芜高速皖 赣铁路组成的城镇发展轴。 二条副轴 312国 道,蚌宁高速公路淮阜高 速阜亳高速。 一圈: 合肥都市圈 两群: 马芜铜城市群 和蚌淮城市群 多极: 各地级市。 1、空间组织规划:“东向发展、奋力崛起” 强力打造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发展轴形成 带动区域发展的矢,以马芜铜城市群为领跑的皖江城镇 带、蚌淮城市群为增长极的蚌宁高速公路淮阜高速 阜亳高速城镇发展轴为两翼,以合徐高速公路合巢 芜高速皖赣铁路组成的省域城镇南北发展轴为弦,弯 弓方向面向中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地

8、区, 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与周边省市错位发展;抢抓 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安徽省在中部区域的崛起 。 (2)城镇空间发展总策略 :东向发展,奋力崛起 到远景(2020 年后)形成“井 字格局,多极联 动,优势互补, 协调发展”的 省域城镇空间 发展格局。 根据省域内自然 地理特征和产业空间 布局的差异性和相似 性,有利于城镇经济 协调发展和空间开发 利用的原则。将省域 空间利用按四个空间 分区进行组织:皖江 城镇片区、皖北城镇 片区、皖中城镇片区 、皖南城镇片区 (3)城镇空间发展分区:“四大片区” (4)空间推进具体策略:“六大策略” 空间推进总策略为“强化一圈、两群先行、多极联动、

9、四轴牵 动、四片拓展”。 策略一:强化核心,打造区域增长极 进一步强化合肥市作为省域核心城市的作用,培育合肥市都市 圈,做美做优做特合肥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 核心增长极。 策略二:组合发展,培育区域城镇群 马芜铜城市群发展以率先融入长三角为契机,打造与长三角配 套、协调、错位竞争的产业体系,城市之间实现区域一体化,统一安 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空间布局。 蚌淮城市群发展注重与南京都市圈、徐州经济圈的协调发展, 组合发展,打造皖北地区的核心增长极,拉动皖北地区经济腾飞,注 重沿淮地带的发展和保护。 策略三:多极联动,完善辐射网络 积极培育并形成城镇网络,重点发展省域核心城市

10、和区域极点 城市,区域城镇发展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有选择的培养、提升区域 极点城市,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务功能,与省域核心城市共同带动 省域社会经济发展。 策略四:带动纵深,强化城镇发展轴 省域城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将长三角发达地区作为主要 经济联系方向,积极加入区域的分工合作,强化省域城镇与长三角地 区的联系通道建设,对主要分布于东部产业功能拓展带上,人口、产 业较为密集的重要城镇和地区,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提高 发展建设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省域城镇与相关联系区域的资 源整合和产业合作,依托二条城镇发展主轴,二条城镇发展副轴带动 区域城镇发展。 策略五:四片拓展,分区发展引导

11、 省域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不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和模式的 侧重点有所不同。皖北城镇区积极培育区域性增长极核,重点建设 蚌淮城市群;皖中城镇区重点加强合肥经济圈建设;皖江城镇带优先 发展马芜铜城市群,率先融入长三角;皖南城镇区主要加强片区中心 城市的建设,培育增长极。皖北、皖南城镇群重点强调“点”的聚集, 以点式发展模式为主,皖江城镇片以网络式发展模式为主,重点强调 重要发展极核和重要发展轴线。四个片区在经济上要加强彼此协 作,又要加强自身的协调发展。 策略六:完善设施,健全服务 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并实现和完善其跨地区服务的功能。要面向未来、合理布局、扬

12、长避短、完善系统,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 2、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职能结构调整 (1)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升级战略: 以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为契机,加速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 级。 产业布局战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以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 市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分工协作,发展产业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密 集区,发挥集群经济的优势。 城市群产业发展战略: 依托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合肥都市圈、马芜铜城市群、蚌淮城市群分别作为 一个整体单元参与全国和全球的合作与竞争。 产业集群战略: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吸引大、中、小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有效集聚且专业化程

13、 度较高的多类型产业集群。 产业协调发展战略: 要加强与外围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与长江三角洲在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把握 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机遇,实施产业互补开发。 (2) 省域城镇职能调 整 省域中心城市:合肥市 省域次中心组合城市:芜湖 马鞍山铜陵城市群、 蚌埠淮南城市群 区域中心城市():黄山市、安 庆市、阜阳市、 区域中心城市():淮北、滁州 、宿州、六安、巢湖、池州、宣 城市、亳州市 县域中心城市: 县级市、 县 城 中心镇 一般建制镇 3、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 (1)省域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 2010年:6550万左右, 2020年:7100万以内。 (2)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

14、规模预测 2010年:40%-43% 2020年:50%-55% (3)人口空间集散:“分区引导、出山进城” (4)城镇人口规模等级 至2020年合肥市发展成为超300万人的特大城市,淮北市、蚌埠 市、淮南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形成7 个特大城市, 5个大城市, 10个中等城市和10个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 县城,23个10-20万人口规模和19个小于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以及 1200个建制镇稳步成长的省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4、区域城镇分区建设指引 皖江城镇带的发展引导 a、优先发展马芜铜共同体,率先融入长三角 b、建设皖江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皖江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c、突

15、出建设重点城镇密集区,促进重点区段的城镇化进程 d、加快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创造一体化发展的平台 皖北城镇带的发展引导 a、积极培育区域性增长极核,重点建设 “蚌淮(南)”城市群 b、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 c、在有利地段,加快建设城镇密集区 皖中城镇群的发展引导 a、加强合肥经济圈建设 b、若干地段率先发展 c、在较大区域内合理调整合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忽视 自身优势、竞相争项目的不良倾向。 皖南城镇群的发展引导 在该区,要实行严格的环境、旅游资源保护政策,进一步科学规 划好皖南旅游区的发展,注重旅游组团内外部的合理分工和科学配置 。 四、 省域城镇体系支撑

16、系统规 划 1、综合交通网规划 2、区域供水工程规划 3、区域防洪工程规划 4、区域能源供应体系规划 5、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 6、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7、生态工程规划 (1)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 目标 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目 标: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 集中建设对外运输主干线、重点 港(站)主枢纽、沿江快速轨道交 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机场、港 口为枢纽,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 公路、长江和淮河航道为骨架的 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 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区域综合交通发展时空目 标: 至2020年合肥至其他各区域 性中心城市的行程时间不大于4 小时,各地方性中心城市至其所属 各市(

17、县)的行程不大于2小时。加 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 通网络,加快发展综合运输和现代 物流服务业。 形成以阜阳,蚌埠,合肥,安庆, 芜湖,黄山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 和铜陵,宿州,六安,宣城为交通枢 纽性城市的网状立体交通网。 1.综合交通网规划 (2)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 通道建设:建成与国家级运输通道合理衔接、与省域城镇空间 组织、产业空间布局相互协调的运输通道,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 联系,重点建设与其联系的运输通道,构成轴向放射状交通运输网 络布局。东西通道建设主要有沿江运输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 宁西铁路、界阜蚌蚌宁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南北通道建设 主要有京沪高速铁路、京九铁路

18、、华东第二运输通道、合铜黄高 速公路、商景高速公路、皖赣铁路。 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形成以阜阳、蚌埠、合肥、安庆、 芜湖、黄山为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和铜陵,宿州,六安,宣城为交通 枢纽性城市的网状立体交通网。 城际快速交通:在马芜铜、合巢芜城市密集发展区根据发展需 要,适时修建连通各主要城市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并与沪宁间的 轨道交通相衔接。 毗邻地区交通建设:与毗邻地区的交通衔接,特别是江浙地区, 主要要贯彻东向发展的决策,强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实施“加密、 联网、扩容、提速”工程。 省域发展的其它支撑体系详见简本 五、 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 1、区域空间管治 2、外部协调发展 1、区域空间管

19、治 (1)区域空间管治的目标 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坚守区域的自然生态的“安全底线”,保障安徽 省的生态安全,有力推动“生态安徽”的建设,塑造安徽省良好的综合环境 和空间形态。 引导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对战略性空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 发,保障区域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提升安徽省的整体竞争 力。 优化空间结构,对空间进行分类、分级和分区管治,建立健全区域空 间管治机制,改变无序发展的状态,促进区域与城镇协调发展。 引导区域性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共享,形成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的 浪费。 协调矛盾冲突,保障区域整体利益,实现区域利益主体间的制衡和“共 赢”。 (2)区域空间管治应遵循的基本

20、原则 依法行政。省政府及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律赋予的 权利,对区域和城镇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行使必要的监管和宏观 调控。 有限干预。确定省政府及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区域管理 中的合理地位和权限,在保障区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城市政府 保留足够的自足发展空间,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参与体制。 事权清晰。对不同管治地区提出省、市政府管治的不同作用和方 式,划定清晰的事权界限,重点明确省政府及省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在区域空间管治协调中的职能和权限。 (3)分级空间管治 区域协调 扶持贫困地区 资源型城镇转 型和老工 业基地振兴地区四级管治:指引 型管治 省际跨界合作发

21、展地区 区域性城市密集发展提 升地区三级管治:协调 型管治 区域性重要基础设 施建 设区 产业 聚集地区 乡村发展区 二级管治:调控 型管治 淮河流域、巢湖流域综 合整治地区 一般性城镇建设发 展地 区 区域绿地 一级管治:监督 型管治 分类级别 2、外部协调发 展 (1)与长三角地区的协 调发展 实行梯度融入战略, 塑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 突出比较优势,建设 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构筑区域大流通新格 局 打造与长三角接轨的 基础平台 (2)与中部四省和其他 周边省份的协调发展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 设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建议 1、完善城镇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城乡

22、、区域的协 调发展 2、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聚集机制和政策环境 3、产业布局与城镇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4、加强区域城镇协调的政策保障 5、建立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和监管机制 七、 近期行动计划 1、加快城镇化发展 2、推进若干区域率先发展 3、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园区 4、 推进交通网络化建设 5、 生态安徽建设全面启动 为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工作重点,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能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的有序实施,促进省域城镇体系 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近期(2004-2010年)行动计 划的五项重点内容,并明确相关省直部门与地方政府在推进行动 计划实施时的事权。 1、加快城镇化发展

23、(1)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加强城镇空间布局引导 (3)完善不同类型城镇的功能,形成全省、地级市、县(县级市)、小城镇 的多级城镇协调发展格局。 (4)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大片区,针 对不同区域,进行相应的建设发展引导。 2、推进若干区域率先发展 近期省域重点发展区域为合肥都市圈、马芜铜城市群、蚌淮(南)城镇群, 通过省域重点发展区域建设,逐步形成相对有影响力的经济圈和城镇群,促进 全省城镇体系完善,并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推动安徽省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 战略目标逐步实现。 3、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园区 (1)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撑,逐步形成产业优势,

24、加快以黄山为龙头的旅游产 业发展;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2)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省内的经济合作和全省产业的外向联系,共 同打造八大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 (3)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有重点地发展壮大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发展产业 园区、引导企业进园;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开展产业基地和产业园 区的土地清理与整备工作,保证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的土地供应;积 极吸引长三角及国内外其它地区的企业投资安徽,参与产业园区建设。 4、推进交通网络化建设 (1)以铁路、水运和快速交通建设为重点,提高各类交通方式的网络化程度 。 (2)优先安排“一圈、两群”及与之相关

25、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拓展安徽省的外向联系度,优先发展与长三角及整个东部地区的通道。 (4)加强机场、港口、铁路的对外交通枢纽建设,提升重要交通节点的承载 能力。 (5)打破市场和地方利益壁垒,建立有助于提高区域整体交通效率的建设和 管理体制。 (6)在交通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城际公共交通的发展。 5、生态安徽建设全面启动 (1)在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编制生态城镇建设 规划,组织各部门和城市政府编制行业实施意见和各市生态建设总 体规划。 (2)开展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现状普查,执行生态省建设的相 关环保要求,继续加强淮河、巢湖等水体的污染治理。 (3)开展生态功能区的

26、保护和恢复工作,推进与绿地规划、建 设和管理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对各级区域绿地 的规划建设予以协调、验收。 (4)发展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产品),以循环经济理论培 育城市生态产业,优化城市的生态经济环境。 商业 shngy commerce;trade;business 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 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首先影响制造业然后影响商业的原材料短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见了继之 ,谈起到广东的事,原来也是经营商业的事情。” 黄金货币 商业,是一

27、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品与服务行为。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赢利,如微软、索尼、IBM、联想、通用都是盈利性的商业组织典型的代表。然而 某些商业行为只是为了提供运营商业所需的基本资金,一般称这种商业行为为非赢利性的,如各种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等。一般认为,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 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编辑本段释义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又称金融保险,是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的。商业保 险组织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

28、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对于合同约定的发生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 众业 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一种合同行为。 其具有如下特征: 1、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 2、商业保险所反映的保险关系是通过保险合同体现的 。 3、商业保险的对象可以是人和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具体标的有人的生命和身体、财产以及与财产有关的利益、责任、信用等。 4、商业保险的经营要以盈利为目的,而且要获取最 大限度的利润,以保障被保险人享受最大程度的经济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

29、共同筹资,建立保险基金,对劳动者 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它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 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具有如下特征: 1、保障性:指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2、普遍性:社会保险覆盖所有社会劳动者。 3、互助性:利用参加保险者的合力,帮助某个遇 到风险的人,互相互济,满足急需。 4、强制性:由国家立法限定,强制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 5、福利性: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1、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商

30、业保险具有经营性,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 2、建立基础不同:社会保险建立在劳动关系基础上,只要形成了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就必 须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自愿投保,以合同契约形式确立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3、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商业保险由企业性质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4、对象 不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劳动者,其范围由法律规定,受资格条件的限制;商业保险的对象是自然人,投保人一般不受限制,只要自愿投保并愿意履行合同条款即可。 5、保障范围不同:社 会保险解决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只解决一部分投保人的问题。 6、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的资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

31、分担;商业保险的资金只有投保人保费的单一来源 。 7、待遇计发不同:社会保险的待遇给付原则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险待遇一般采取按月支付形式,并随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每年调整;商业保险则按“多头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原则 确定理赔标准。 8、时间性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稳定的、连续性的制度;商业保险是一次性、短期的企业行为。 9、法律基础不同:社会保险由劳动法及其配套 编辑本段现代意义的“策划” 现代意义的“策划”可以理解为借助一定的信息素材,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策划,以为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提供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策划就是一种策略、筹划、谋划或者计划、打算、它是为个人、企业

32、、组织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充分调查市场环境、以及相关联的环境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者规则对未来即将发 生的事情,进行系统、周密、科学地预测并制定科学的可行性的策划方案,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方案就叫做策划。 综上所述策划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策划的本质一种思维智慧的结晶。 第二、策划具有目的性,不论什么策划方案,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不然策划就没意义了。 第三、策划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策划是人们在一定思考以及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科学的预测、因此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第四、策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策划既然是一种预测或者筹划就一定具

33、有不确定性或者风险。 第五、策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策划是人们在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科学的预测,策划不是一种突然的想法、或者突发奇想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预测、筹划。 第六、策划具有科学的创意,策划是人们思维智慧的结晶,策划是一种思维的革新、具有创意的策划,才是真正的策划,策划的灵魂就是创意。 第七、策划具有可操作性,这是策划方案的前提,如果一个策划连最基本的可操作性就没有,那么这个策划方案,再有创意、再好也是一个失败的策划方案。 发展观念: 从用户和市场需求入手,逐步认识、掌握及运用行业发展规律,推行“知本运营(人力资源)战略”、“资本运营战略”、“资讯运营战略”及“创新

34、+速度”战略,高速成长,非线性发展。 经营策略: 通过用户评判、以提高用户为主导来树立企业品牌;通过对外拓展,标准化运营模式,大幅度扩展、巩固设计市场份额;通过开放式、多方位的合作形式,建立、丰富工作室的人力资源队伍。 工作风气:宽厚、专业、创新、高效。 营销策划的方法 营销策划是对营销活动的设计与计划,而营销活动是企业的市场开拓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因此,凡是涉及市场开拓的企业经营活动都是营销策划的内容。 1点子方法 什么是点子?从现代营销角度来说,点子是指有丰富市场经验的营销策划人员经过深思熟虑,为营销方案的具体实施所想出的主意与方法。 2创意方法 创意是指在市场调研前提下,以市

35、场策略为依据,经过独特的心智训练后,有意识地运用新的方法组合旧的要素的过程。 3谋略方法 谋略是关于某项事物、事情的决策和领导实施方案。 编辑本段非策划的含义 非策划是相对于策划提出的一个策划思想.著名策划人兰何水生认为,策划人不能把自己禁锢在策划里头寻死觅活,策划人的高境界应该是超脱,超脱于策划理论技能之外,利用其他专业行业的知 识解决策划内部的问题及与其他策划的较量,好比说,策划是正派武功,非策划是邪门歪道,策划人首先是敢于突破创新的人,沾一点、学一点甚至全用邪门歪道解决策划问题首先使得你看问题的视 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宽广,此外你的非策划必然让对手琢磨不透更易取胜。 编辑本段概念及延伸

36、概述 有人问什么是策划。 做某件事的逻辑顺序就是策划,也称作创意策划。简单的策划,也可以说是想法、创意、点子。 比如某人要喝水,先要打井,要先勘测哪块地方打下去会有好喝的水出来,要找好将要约好来打井的朋友,要找铲子,大家某时间地点集合一起去挖井,把这些做事的过程逻辑写下来以后就是一 个策划。 策划是书面语言(或图表) 就是在这些书面语言(图表)中阐述出一个实现某件事情的理论逻辑过程,有人说,有好的想法,在心里就好,何必要写下来,到时把这个想法,用原话即时说出来给必要的人听就是了。 用原话与书面的对比效果: 原话需要你们双方亲身某个场合,嘴巴交流,需要占用双方的时间,表达思想需要各种技巧,你的想

37、法在这些条件下,能否被对方记住,你离开了,这些思想交流的过程就消失了,这些都是原话 的弊端,如果你真的想让对方看到你的思想,你就必须要写下来,把这些思想放在了纸上,既可以方便你根据所得的资料即时改善想法,也不用你每个必要的人面前都占用时间去卖力的表达一遍,写 在纸上也可以方便传播你的想法,别人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看到你的想法,这时你的想法就是策划了。 策划的分类 策划根据公司的职业需要有分成游戏策划,市场策划,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节目策划,电影策划,房地产策划等等。 虽然策划的职业不同,需要了解或找寻的知识资料也不同,但是策划要做的事情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无论从事哪方面的专职策划只要

38、能掌握的策划逻辑就好,都不需要深入去学习相关行业的专业 技能,比如做网络游戏策划,我们只要知道程序可以这么做到就好,不用告诉程序员程序要怎么样去写,所以策划作为一个工作的门槛是很低的,你有思想有好的点子会写字或画图表达出来就可以成 为策划。当然如果能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是最好了,特别是了解营销方面的知识会对策划的联想创意方面很有帮助。 策划的启蒙 策划最初就来自于我们小时候的随着年龄而不停止的梦想,后来形成了很多想法,某个想法灵机闪现脱颖而出,它冲动着一时占据了你的思维,最后你把这个灵机闪现的想法写下它的实现的逻辑 过程就是策划,所以好的策划一开始来自你的好的想法,常常好的想法来自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而形成产生的灵机想象,抓住灵机想象,不断调查得到资料,来务实的分析清楚即将去做某件事情 的每一个细节过程得失,可能造成的问题与结果,在策划中根据其中各种问题的来提出解决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 比如上面,策划中要分析清楚,要喝水是否就一定要打井呢,有没其他更好的方法,分析种种原因状况以后,再下定要做打井这件事情的决心,有了决心开始做事;打在哪里好?是否需要其他什 么证照办理,是否需要与某些涉及到的人或者事物协调好才能打井?确定无误了,找朋友帮忙或者请工人来打井 所以让人看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这件事情,就是策划要做的事情。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