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11360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3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 1 篇第 2 篇第 3 篇第 4 篇第 5 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推理教学设计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本科班 47 号杜巧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2、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 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三角形、五角星) (引出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找角 师:在教室里你能找到角吗? 师:(课件出示 38 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 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1 指一指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

3、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 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找一找。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师: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 活动 :指角 22 摸一摸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仅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 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生谈感受) 23 认角名称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的各部分有 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板书、播放课件)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和水龙头抽象出

4、来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巩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体验感悟,画角 师: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生自主思考画角) (生展示) 教师示范: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 就画成一个角。 (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试着再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4、辨一辨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 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 (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 1 题) 。 (总结辨别角) 动手操作,做角。 师: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

5、? 师: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 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做出角后, 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 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说一说生活周围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学生边说边指) 四、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 2知识延伸 画一画,做一做角展示给父母或同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顶点 边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依据低年级学生的

6、思维特点设计。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 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建立空间思维的时候要借助一些材料。2、他 们的自主性不是特别强 二、教学设计 本堂课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本课小结等几个环节。围绕重难点设计的。 主要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角、 到认识角、 再到学会画角、 最后学会制作角。 一步步深入课堂。其中我主要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堂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 学习特点。有些环节收放自如,

7、但同时自己的设计的与自己上课中还存在很大 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高估学生的学情,本堂课是探究式的教学,但是在引导学生时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 学生混乱,譬如我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其他的感受了,并不会说到 我想要的点上,因此我应该让学生跟着我去摸角,接着我再让学生明确方向后在进一步感知, 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2.组织力度不够强 在引导学生进行画角这一难点时,我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引导,对于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处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典范突破教学。 3.思维逻辑性不强 由于自身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教学中出现思维不严谨,自己有时候说的是

8、什么都 不知道。 三、 教学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发现自己教学基本功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语言重复啰嗦 在课堂中总是重复啰嗦一些没有必要话语,使得整堂课沉重复杂,该 如何如何减少话语的重复啰嗦,我必须要多练习。 2.板书不够整洁 我的粉笔字不够好,以及排版的设计还要多注意 3.逻辑性不强 逻辑性不强会使自己陷入错误中,怎么可以更好的教授学生呢?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锻 炼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决定今后努力改正,争取成为优 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6-37 页的例

9、题和“试一试” ,第 38 页“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 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 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 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 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 的含义。

10、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 8 个,每 2 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 8 个,平均分成 4 份,每份()个。 2、把 12 个,每 4 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 12 个,平均分成 3 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 36 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 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 6 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

11、你是怎样想到要坐 3 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 6 可以分成 3 个 2,所以要坐 3 辆车。并由此要求 学生用 6 根小棒代替 6 个小朋友,按每 2 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 3 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 : 你能用 6 根小棒代替 6 个小朋友, 按每 2 个一份, 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 车坐 2 人,6 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 个小朋友,每辆车坐 2 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 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 6、2、3 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 36 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 4 只小熊的?123=4 这道算式 里的 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 6 个小朋友按 2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 12 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 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

13、,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 37 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 2 枝的?你能用 6 根小棒代替 6 支铅笔并把 它们平均分成 3 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 6 支铅笔平 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 叫做被除数,3 叫除数,2 叫商。 (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

14、来说? 4、教学第 37 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 4 人的?在这里“82=4” ,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 6 枝铅笔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几枝?8 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 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 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 5 人才能搬完” ,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 思。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 3 个” 。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 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

15、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 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 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 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 16,除数是 4,商是 4。 (3)把 18 平均分成 6 份,每份是 3。 (4)思考:一条马路 15 米,在一边种树,每 3 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

16、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棵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二年级一班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刘娇 本次期末考试遵循了新课标中提出的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 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 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 一、试卷特点: 1、试卷内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涵盖了拼音、 识字、词语、句子的积累、理解和运用,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2、题目表述凸显童趣,试题表述充满人文关怀。如 : 每道题都以“我会” 、 “我能” 表述,增强了试卷表述的

17、亲和力,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心理。使他们感到试卷既有 趣又亲切,缩短了试卷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由于本学期试卷题型与平常的试卷完全不同,以至孩子感觉有点陌生。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在本次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试卷,书写也比较工整,试卷也比较整洁。现将一些试 题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听力测试:这道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否获取有效信息,绝大多数 同学都做得不错。 第二部分:很灵活地考察了学生拼音的拼读情况和生字掌握情况、词语积累、连词成句、 造句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学生必需要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做题。绝大多数孩子正确地答题。 第三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这道题正

18、确率比较高。主要是大多数学生理 解能力较强。 第四部分:我能看图说几句话。本题共出现四幅图,内容较复杂,但有大部分学生都能用 通顺完整的语言把图意写清楚,有的学生还能展开想像,依据图意编成一段优美有趣的小故事。 标点正确,条理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后进生语句较短,不能完整地叙述图意,书写 不够规范。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切实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起步阶段把该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知 识不仅让学生扎实掌握,还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习得方法,学会学习,以便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背的课文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还应让学生会写

19、。 3、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推理教学设计 简单推理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 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 (出示课件或图片) 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 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

20、哥哥。 ”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吗? 2. 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 : (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 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 判断出了谁是哥哥, 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 4. 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 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 (课件出示三位小朋 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 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

21、球吗? 学生判断 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 可以在完成课本 101 页的第 3、4 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 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 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 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 比较一些物体

22、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 2、在活动中,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 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

23、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 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 长度单位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 p1、2,例 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 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

24、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 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 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 、量

25、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 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 的 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5 块橡皮的长,但

26、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 与 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 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 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27、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 比。 2、 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 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 方 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 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28、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 p3,例 2,练习一 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 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

29、图钉、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 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 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 、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 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

30、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 1 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 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 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 、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

31、 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 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 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 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 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7 厘米、10 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默认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 2 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