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5615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2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蝴蝶效应,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蝴蝶效应,添加文本,蝴蝶效应,添加文本,再比如,你能想像得出一个美国人抽烟和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吗?假设美国现在有一个人抽烟,不小心把没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床边,

2、然后出门上班了,大约20分钟后,烟头慢慢引燃床单,火越来越大,逐渐蔓延到左邻右舍,引起煤气罐的连环爆炸。这时的美国人已经对“恐怖袭击”胆战心惊,而这个肇事者(扔烟头的人)却忘了自己曾扔过烟头,于是在一时无法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暂时被定为“恐怖袭击”。这样,惊恐万状的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们下降的消费信心影响了整个美国经济,最后造成美元贬值,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从而导致以原材料为基础的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的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蝴蝶效应,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伊万(艾什顿库奇 Ashton Kutcher

3、饰)曾经有一个糟糕的童年,因为他行为闯下了大祸,令他童年充满不堪回忆的往事。而事实上,他确实只是依稀记得一点可怕的情景,这些情景一直纠缠着他的正常生活。伊万接受心理学家建议,把琐碎生活记在记事本里,却偶然发现通过记事本回到过去。 这时他才清楚记起,童年时候的自己做了那么多的错事。他幻想着用现在的意识,潜入童年的身体,去弥补种种过失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希望与当年暗恋的凯西最终走回一起。然而他一次次的跨越时空的更改,只能越来越招致现实世界的不可救药。一切就像蝴蝶效应般,牵一发而动全身。,羊群效应从众现象,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

4、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可能是去马拉莫饭店,那里是男女情人见面的最佳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女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小男孩说的。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神色坚定的妇女从我身边擦

5、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喊叫,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费了好大劲才赶上这个妇女,别看她已经快60岁了,可跑起来倒很轻松,姿势优美,看上去还相当健壮。“这到底是怎么了?”我气喘吁吁地问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面望去,并且稍微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我,问上帝去!”,羊群效应从众现象,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

6、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效应从众现象,添加文本,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从众效应的7个影响因素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主要受到以下7个因素的影响: 1、 群体的内聚力程度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目标、认识一致、

7、团结友爱,个人依恋群体,从众更易发生。,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愿意服从。 3、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 个体有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独立性不强,缺乏自信都容易从众。,4、群体规模 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越大,越易从众。研究发现,3-5人比只有1个人或2个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人数增加到5个人以上,从众行为就会逐渐减少。,5、刺激物的特性 研究表明,人们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作出从众反应。人们不能明确判断一个信息时,就会倾向群体的意见,从而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6、社会风气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从众行为。詹姆斯等(1967)在七个国家从复了阿希的从众实验,发现大多数国家(

8、黎巴嫩、香港、巴西)的比率比较接近(31-34%),但是津巴布韦的班图从众非常高(51%)。因为班图是一个不对从众者施加强力制裁的部落。有研究也发现,法国比挪威更少从众行为。 二三十年后的阿希从众实验发现,人们表现了更少的从众行为。,7、 对个人利益的考虑 个体倾向于考虑个人的利益,因此,奖励有利于增加从众行为。,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

9、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10、。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进门坎效应,进门坎效应”是指个体一旦接受了他人的较小要求以后,为避免认识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进而接受他人较大的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让人接受要求,叫做进门坎技术。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进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1966年,美国心

11、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实验】 1975年,另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助手对部分居民开展募捐请求,第一组直接提出请求,第二组附加一句:哪怕一美分也行。”结果第二组的募捐人数比第 一组多2倍。许多人会以“我不是富翁”、我没有多少钱”、“我的捐献不会有多大帮助”为由

12、,拒绝募捐,但对于一美分的请求却难以拒绝。而人一旦手伸进腰包,只拿一美分会跟“人应善良 、慷慨”的自我印象产生不协调,于是就会多拿一点。,研究者认为,人们能够很自然地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要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自我倾向,同时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会使他继续干下去,做出更多帮助。这种心理效应就是“进门坎效应”,运用这个方法使人接受要求,便叫做“进门坎技术”。,其实“进门坎效应”也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得到运用,这需要我们慢慢去摸索和体验。可以在与周围人们

13、的交往中使用,让他人从心底里愿意接受你提出的观点。在实际生活里灵活地用好这个心理学小原理,经由沟通交往的过程,一步步地迈进他人的“心田”,给对方留下亲切友好的印象 。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 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

14、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

15、,我们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我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

16、倾向。,晕轮效应,添加文本,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注意“投射倾向”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

17、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

18、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注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

19、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避免“以貌取人” 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

20、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避免“循环证实” 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

21、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晕轮效应,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