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6101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日本的宏观经济管理,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全国总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75亿。日本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多火山,地震频繁,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很贫乏。2010年日本GDP为54588亿美元,人均GDP为42820美元,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地图,日本历史,日本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在公元645年1868年进入封建社会。 1868年,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权力重归天皇,建立了以天皇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一战前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重化工业体系,加入了

2、列强行列 1931年以后,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实行统制经济,军国主义。参与二战。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1945-1955战后经济复兴期,进行了以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并进行经济重建,确立了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日本历史,从-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为.。从年开始,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年是日本经济的调整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年代中后期到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年-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不景气时期。尤其是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进入

3、低谷,失业率上升。但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宏观经济数据,第一节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调整,一、战后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 政府的主导作用 短期经济调控 中长期引导 经济规制 “官民协调” 富有特色的企业制度 法人所有制 企业经营的“三种神器” 产业组织的集团化与系列化 企业集团和系列关系 内部交易 主银行制度,第一节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调整,战后型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的背景 历史背景 战时“统制经济” 战后经济体制形成的政治基础政治改革 战后经济改革 经济背景:后发国家赶超的需要 文化背景:神道,基督教,儒教的影响 理论基础:官厅经济学家对日本经济政策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凯恩斯

4、、马克思、熊彼特,第一节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调整,日本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调整 改革的必要性 终身雇佣制等企业制度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以间接金融为核心的金融体制难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内部性、封闭性市场体系限制了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严格的政府规制抑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节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调整,改革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曾根改革 1996年,桥本内阁提出了包括行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结构改革、财政改革、教育改革在内的“六大改革” 2001-2005年小泉改革,第一节 日本式市场经济体制及改革调整,政府宏观经济

5、管理的基本内容 高速增长时期政府职能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 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进行中长期宏观管理 通过财政、金融政策进行短期景气调控 官厅经济学家对日本经济政策的影响 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 加强行政中枢机关内阁府的决策和综合协调职能 重新划分政府和民间部门的作用范围,收缩政府在公共投资方面的职能 规制改革规制改革,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及中间组织,一、国家机构 三权分立体制 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国会行使立法权 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及中间组织,二、政府机构设置(一府12省厅) 内阁府、总务省、文部科学省 国土交通省、厚生劳动省 财务省(原大藏

6、省)、经济产业省(原通产省) 外务省、法务省、防卫厅(省) 农林水产省、环境省、国家公安委员会,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及中间组织,三、各种中间组织 行业团体 经济团体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联)在2002年合并为新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 日本商工会议所(日商) 经济同友会 审议会,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日本实行经济计划的原因 赶超的需要及计划思想的深厚土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前苏联模式的启示 日本具备一种有别于欧美的、便于政府进行计划干预的市场结构,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经济计划体系 中央政府的综合性经济计划 中长期计划:经济计划,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年

7、度计划 产业、行业和专项事业计划 地区开发计划,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基本情况 以经济复兴和经济自立为目标的计划 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计划 兼顾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计划 以稳定增长为目标的计划 注重国际协调与追求大国地位的计划 从”经济优先”转向”生活优先”的计划 将经济改革提上日程的计划,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表),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续),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续),经济企划厅,经济审议会,综合部会,企 划 委 员 会,计 量 委 员 会,内阁总理,内阁会议,正式计划,总理,各省厅,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计划,日本经济计划的特点 经济计划的指导性 经济计划的灵活性 计划与

8、政策的配套 日本经济计划的作用与局限性 不同观点:金森久雄、小宫隆太郎、青木昌彦 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协调经济关系 局限性 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误判 计划的影响力下降,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培育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加快产业结构转换理论 主导产业标准 收入弹性最大化 生产率上升率 利用规模经济理论,产业政策的内容及工具 内容 产业合理化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 工具 经济政策工具 法律手段 行政指导,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进 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 产业扶植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第四节日本

9、的产业政策,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背景 日本重返国际舞台 产业结构的落后 东南亚、中东石油资源开发,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 根据两个标准,确立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重点:化学工业、一次金属、金属制品、一般机械、运输机械、电气机械 手段: “倾斜减税”政策 政策性金融 保护政策,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制定和实施产业振兴法规 通过财政、金融措施支持战略产业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 推动原有企业的合并、改组,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结果 实现重化工业化 原因 产业目的明确、手段直接、官民协调 有利的外部条件:引进技术,廉

10、价能源 有利的内部条件:大批量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系列化关系和承包生产促进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沿海建厂,日本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1955-2006),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背景 重化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高污染、高能耗 石油危机爆发 日元升值 以“知识密集化”和“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为中心产业结构政策 新能源、信息、航空航天等技术开发,扶植新材料、生物工程、新智能元件等 通过产业立法和行政指导,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研发投入 海外投资,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衰退产业的转型政策 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 特定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 结果: 产业结构进一

11、步提升 较早克服石油危机影响,表 1973-1984年日本典型制造业的结构变动 (%,),第四节日本的产业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业政策 90年代新的竞争环境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 冷战结束,竞争多元化 新技术革命 人口老龄化,第四节 日本的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立国 国际性与国际社会协调 创造性适应新技术革命挑战 文化性适应价值观变化、老龄化的挑战 15个重点领域:住宅、医疗、环境、通信等 效果:产业结构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萧条、内需不足 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环境不完善 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产业政策转型问题,日本制造业10大企业的变迁(按销售额排名,第四节

12、 日本的产业政策,21世纪日本产业政策的新趋势 通产省改革,产业竞争力会议成立 产业政策转型:追赶型先导创新型 IT国家基本战略,e-Japan战略 加强R&D投入 强化企业、大学、政府协作,促进高科技产业化 鼓励企业创新 成效 科技基础得到加强 制造业得到提升 新增长点:环境技术及产业化,面向2015年的“新经济增长战略” “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不久将成为历史 建设富饶、强盛、有魅力的日本经济 强化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 尖端产业群 提高生产力,制造业服务业同时成为增长的两大发动机 激活地方的中小企业 创造新的需求 制度创新,2015年日本的尖端产业群,第四节日本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

13、日本的财政体制 中央预算的组成 一般会计预算 特别会计预算 政府关联机构的预算,日本一般会计岁出构成变化(%),第四节日本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财政投融资制度 是国家财政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特点:有偿性、政策性、公共性 规模和作用 资金来源和运用 来源:资金运用部资金、简易人寿保险资金、产业投资特别帐户资金、政府担保债及担保借款 运用:购买国债、分配给地方、政府机构金融的融资等,第四节日本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战后日本财政政策的运用 战后初期60年代:平衡财政政策 1965到70年代末反周期的财政政策 80年代:财政重建 减少国债发行 严格控制财政预算规模 推行行政改革,压缩政府开支 国营企业的民营

14、化改革,第四节日本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财政扩张与财政重建 当时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短期冲击,将很快恢复 采取短期扩张,“财政出动”,刺激需求 减税 增加公共投资 增加社会保障开支 扩大国债规模 1996年桥本“财政重建”失败,90年代以来景气对策,日本与OECD财政状况比较(OECD数据库),第四节 日本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小泉政府: 提高地方自主性,以此减少中央财政支出压力 金融危机中财政对策:总额27万亿日元的4个紧急对策 长期财政压力加大,财政调控余地减少 人口老龄化 经济低速增长 国债支出比重上升 反思“政策危机” 财政政策要因论 结构问题原因论 宏观调控要

15、与结构改革配合,日本的金融体系,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民间金融机构,其它金融机构,公共性金融机构,国民生活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 住房金融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 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国际协力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第五节日本的金融体制与金融政策,日本金融体制的变迁 战后追赶型金融体制的特点 政府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严格干预和保护 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占有重要地位 对民间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和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对利率有严格的限制 对外汇实行严格管制 以间接金融为主 金融业务实行分业经营,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改革 利率自由化

16、 金融业务的自由化 金融国际化 20世纪90年代大爆炸式金融改革 原体制的弊端 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保护 原体制长期存在的相互持股和系列贷款制度仍未改变 金融监管机制建设的滞后,改革内容 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 1942年日本银行法浓厚国家统制色彩 规定日本银行目标:根据国家政策进行货币、金融调节以及维护信用制度,以有效发挥国家整体经济力量。 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必须有政府代表参加,当日本银行的政策与政府政策冲突时,最终由谁决策,没有明确规定 1998年日本银行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银行的央行独立性地位 强化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的权限,明确该委员会是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强化了中央银

17、行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职能,修改外汇外贸管理法,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 设置金融检查监督厅,强化金融监管 促进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推动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日本金融业的重组,日本金融政策的运用 高速增长期以国际收支为“天花板”的金融政策 超额贷款: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发放贷款,以支持民间银行放贷。 人为低利率政策:以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刺激重化工业投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窗口指导:日本银行通过限制各银行的贷款额干预城市银行的资金运转,来调整银行的贷款额。,19731985年稳定增长期优先稳定物价的金融政策 稳定物价和维持经济增长 浮动汇率 控制通胀,第五节日本中央银行与金融政策,19861990

18、年泡沫经济时期追求国际协调的金融政策 泡沫经济的生成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与日元升值 大规模过剩资本的形成 金融自由化改革刺激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投机行为 80年代中期“国土开发计划”和“东京湾开发计划”刺激了土地开发,第五节日本中央银行与金融政策,政策追求“国际协调”的原因 国际角度 中曾根主义:大国思维,国际协调 美国需要大量资本流入以弥补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国内角度 日本成为最大债权国,拥有巨额美元资产 国内扩大内需,应对日元升值萧条,“国际协调”金融政策的运作 从1986年1月1987年2月间,5次降低利率,利率从5%下调到2.5%,并维持到1989年5月 “卢浮

19、宫协议”:维持美国与日本、德国之间的利差,保证美国的资本流入 结果:失去挤处泡沫的机会,反而起推波助澜作用,日本六个主要城市地价指数变动情况(1958-2000年),股票总市值、土地资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刺破泡沫的紧缩金融政策 1989年5月-1990年紧缩银根,刺破泡沫 1990年对不动产融资总量控制 窗口指导,结果: 地价、股价双双下跌 资产贬值效应消费疲软,投资下降 银行呆帐、坏帐增加 经济陷入萧条,20世纪90年代的超宽松金融政策 连续11次降低贴现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999-2000年实行零利率政策 2001-06年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日本银行以超过准备金制度所要求的存款额,向民间银行供给资金,以扩大民间银行的贷款能力。 2008年底恢复零利率政策,并回购国债和企业商业票据扩大流动性 效果:对日本经济和金融机构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但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第六节评论与借鉴,日本模式的概括 核心目标:追赶欧美 手段:政府主导型的政策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 内部条件:后发优势 外部条件: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功与过 在有利的环境下实现高速增长 实现追赶目标 改革缓慢 创新机制不足,第六节评论与借鉴,产业政策的作用 金融体制与政策的教训 财政政策的启示 官民协调体制的得与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