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8003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4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第一节 时代的“主旋律” 第二节 写在文坛边缘: 论周作人等1949年后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带刺的玫瑰 第四节 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 第五节 私人性话语的“经典”: 读张中晓无梦楼随笔,第一节 时代的“主旋律”,一、十七年新诗创作 (一)1950年代诗人构成成分 (二)贺敬之的诗歌 (三)闻捷的诗歌 二、十七年散文创作 (一)本期散文创作概述 (二)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创作,(一)1950年代诗人构成成分,老诗人 青年诗人 “工农兵诗人” 少数民族诗人,来自国统区的老诗人,1、新诗开拓者之一:郭沫若 坚持写实诗风:臧克家 从浪漫主义走向“新古典主义”:冯 至

2、2、在1930年代呈现不同艺术追求: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广田 梁宗岱 孙毓棠 吴兴华 曹葆华 金克木 林 庚 徐 迟等 3、曾倡导大众诗歌的“中国诗歌会”成员: 王亚平 柳 倩等 4、在1930年代后期到1940年代初走上诗坛的诗人: 力 扬 袁水拍 吕 剑 方 殷 方 敬 青 勃 臧云远 炼 虹等,出身于解放区的诗人,1、抗战期间作为知名诗人从国统区前去解放区: 艾 青 何其芳 田 间 柯仲平等 2、解放区成长起来的诗人: 邵子南 魏 巍 曼 晴 方 冰 徐 明 章长石 陈 垅 流 苏 丹 辉 邢 野 商展思 远千里 蔡其矫 李 季 阮章竞 张志民 严 辰 公 木 朱子奇 芦 芒 陈 山 贺

3、敬之 郭小川 闻捷等,青年诗人,公 刘 邵燕祥 李 瑛 白 桦 顾 工 胡 昭 梁上泉 张永枚 雁 翼 严 阵 傅 仇 流沙河 韩 笑 未 央 孙静轩 高 平 陆 檗 沙 白 王书怀等,“工农兵诗人”,李学鳌 温承训 韩忆萍 福 庚 郑成义 黄声孝 孙友田 刘 镇 戚积广 李根宝 仇学宝 刘 章 殷光兰 王老九等,少数民族诗人,蒙古族: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 藏族:饶阶巴桑;擦珠阿旺洛桑;昂旺斯丹珍 维吾尔族:克里木霍加;铁衣甫江艾力约夫;艾里坦木 彝族:吴琪拉达 苗族:唐春芳 土家族:汪承栋 东乡族:汪玉良 么佬族:包玉堂 壮族:黄勇刹;韦其麟 侗族:苗延秀 傣族:康朗甩;康朗英 朝鲜族:

4、金 哲;李 旭 哈萨克族:库尔班阿里 白族:晓 雪;张 长,(二)贺敬之及其诗歌,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至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主要创作为大型歌剧白毛女。 1956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一、抒情短诗: 回延安 桂林山水歌 三门峡歌又回南泥湾等 二、政治抒情诗: 放声歌唱东风万里 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 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出现在1950、1960年代之交,但典型样态在1950年代初就已存在。 如1950年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1955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组诗,以及195

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是体现这一诗体特征的一批“代表作”。,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征,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诗作者关注社会运动、政治事件的热情,和以诗歌作为手段介入现实政治的信念。 1、题材、主题“宏大”的政治性质,是其首要特征; 2、诗歌叙述者以阶级的、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身份出现,并倾向于排斥、抵制个体情感、经验的加入; 3、在艺术结构上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展开方式。有关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观点,成为统驭诗的各种因素的线索。 4、对提炼警句的重视,和广泛使用以阐释观念为目标的喻象是这一诗体的基本特征。 在1960年代到“文革”期间,政治抒情诗逐渐建构了属于自身的稳

6、定的象征体系。,(三)闻捷的诗歌,闻捷(19231971),江苏丹徒人。 出版诗集 天山牧歌 祖国,光辉的十月 东风催动黄河浪 河西走廊行 生活的赞歌 复仇的火焰(第一部、第二部)等,天山牧歌, 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集,其主题如作者所说是为了“记载下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 它具有那一时代的颂歌格调,却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通过提炼单纯明朗的艺术形象和生活情节,描绘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 天山牧歌中的爱情诗体现了当时社会风尚: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成为“生活的赞歌”。,复仇的火焰, 复仇的

7、火焰根据诗人亲历的发生在新疆东部的一次叛乱与平定叛乱的事件,“记载下解放初期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反对到拥护共产党的历史过程,记载下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的幻想和末路。” 作者原定写成三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觉醒的人们。第三部因“文革”爆发被迫中止。 诗人追求气势恢弘、庞大的艺术结构,力图展示真实错综的社会生活和情节线索。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场面,力图丰满地刻画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着意绘制了西北边陲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使它有助于故事背景的描写、场面气氛的烘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诗人试图以诗来写“小说”,造成长诗整体上诗意不足。,二、十七年散文创作,(一)十七年散文创

8、作概述 (二)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三)杨朔的散文创作 (四)秦牧的散文创作 (五)刘白羽的散文创作,(一)十七年散文创作概述,1、1949年至1956年为第一个时期,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创作主要实绩之一。题材有两类: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2、1957年至1966年为第二时期,被称为当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抒情散文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活跃。,(二)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1、“左”的文艺理论和僵化观念,持续地、长期地强化着作家“左”的思想意识,限制了散文创作的题材和体裁多样化,束缚了作家艺术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使表现十分自由的散文变得很不

9、自由,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想表现模式。 十七年散文从根本上背离了五四以后散文真切表现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反现实主义传统。,2、基于一统的思想表现模式,一般作家习惯于豪言壮语式的歌颂赞唱,说假话、大话、空话,八股气、政治说教气十足,使散文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 “五四”后现代散文充分表露个人气质灵性的传统,在十七年散文中已渐渐销蚀殆尽。,杨朔的散文创作, 在1960年代散文“诗化”中,杨朔最具有代表性。他秉持“寻求意境”的艺术主张,从浪花、蜜蜂、荔枝、茶花等许多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感悟并描画着新生活的美,然后展开遐思,“反复思索”“动情的事”,从而使个人感情升华,“到后来

10、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杨朔散文用力焦点在于对“事物”与“意义”关系的独特发现、开掘与勾连,“大海夜景,并不难画,难的是如何画出大海深邃的心胸”,即如何通过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出新意境的目的和效果,从而在美的情景中升华美的思想感情。,雪浪花 荔枝蜜 茶花赋 海市 泰山日出,杨朔散文的缺陷,1、着力于诗的意境创造意味着散文文体意识凸现,意味着对文学性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表现出“为诗意而诗意”的局限,对意境经营出现模式化乃至僵化倾向 。 2、散文中被誉为“别出心裁的转弯艺术”的谋篇构局因过于注重诗意的点化而引起质疑,一般认为其创作中存在的那种先写景物,再借喻比人,最后点明哲理、抒

11、发情感的“物人理”的“三段结构”,实为“散文新八股”。,秦牧的散文创作,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县人,1919年生于香港,三岁时随父母去新加坡,1932年回国。抗战胜利后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经叶圣陶审订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秦牧杂文。 建国后致力于散文创作,出版有: 星下集贝壳集 花 城 潮汐和船 文艺随笔艺海拾贝等,秦牧散文的弊病,1、秦牧狭隘地将“思想”理解为“正确的政治思想”,力图让“革命化来统帅多样化”,因而,他在作品中很注重“哲理”的开掘,但总是有意识地将这种哲理与其时的革命理念机械地联系起来,阻止了进一步的精神推进,也极大地阉割了作品所呈现哲理的丰富性,作品的主旨流于千篇一律。

12、,2、秦牧在具体艺术传达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一以贯之的操作范式。 他往往选择一种比较小的、看似平凡的事物,如土地、灯、花、船、菱角、古战场、社稷坛等; 然后围绕着这一物象将与之相关的古今中外材料尽可能罗列出来,再理出头绪; 最后用一种“无产阶级思想”将材料清晰地串联起来形成文章,即“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这种写法的重复运用,使他形成某种特色或风格,却是根本违背艺术规律的。,刘白羽的散文创作, 刘白羽,北京人。1936年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赴延安。聆听毛泽东讲话,使其大有“恍如登到高峰之巅,眼望辽阔大地,一切一目了然”之感。战争年代作为随军记者转战南北,创作一些中、短篇小说

13、及报告文学等。 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结集有: 火炬与太阳万炮震金门 早晨的太阳红玛瑙集 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等,刘白羽散文的弊病,1、刘白羽语汇贫乏,大多是那一时代通行一时的豪言壮语。与此相关,其再现现实所组织、搜罗的艺术形象也显单调: 喷薄的“日出”(日出)、冲天的“炮火”(万炮震金门)、熠熠闪光的“灯火”(灯火),“血与火”、“爽利的风”、“启明星”、“急流”(平明小札)等,大多是那一语境里习见的意象 。 2、许多篇章如血写的书星火燎原赞读黑面包干月,以至日出长江三日等,往往大段摘引或转述他人描绘与议论,缺乏主体应有的沉淀与消化。,第二节 写在文坛边缘,一、论周作人1949

14、年后的散文创作 二、论周瘦鹃的随笔小品,一、周作人知堂集外集亦报随笔, 1949年11月22日至1952年3月15日,周作人以申寿、鹤生、十山、荣纪、持光、木寿、祝由、木仙、龙山等笔名,在上海小报亦报副刊“隔日谈”和“饭后随笔”栏中,发表了908篇随笔小品。 1950年1月10日至3月27日,在另一份小报大报上发表了43篇随笔小品。 部分回忆鲁迅及其创作的文章,结集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出版,大部分文章当时均未结集出版。, 亦报大报在文艺界、学术界影响不大,长期以来这些文章被埋没了。 1988年1月,岳麓书社出版知堂集外集亦报随笔,使这些散文重见天日。 这些随笔小品短小,每篇大约五六百字

15、。 他自定两个标准:“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义,换句话说也即有趣和有用。”,1、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天文地理,花鸟虫鱼,三教九流,衣食住行,无所不谈。 从“梅兰竹菊”到“龙凤龟鳞”,从艳史丛编到聊斋志异,从“日本民谣”到“苏北小调”,从“南北的点心”到“ 男女的装扮”,从“活无常与女吊”到“汤婆子与脚炉”,从“街坊上的悲喜剧”到“打油诗的文字狱”,从“俗谚的背景”到“师爷的笔法”,从“夜读的境界”到“文章的包袱” 周作人在广义的文化和文化史这个大范围内,随手拈来都是题目,都是文章。,2、朴实自然,语言俗白纯净而有韵味 没有了三四十年代夜读抄书房一角“掉书袋”的沉闷。 没有固定程式,没有令人生厌

16、的“讲台气”,总是开门见山,深入浅出,“表现个人的感情思想”,“如日记尺牍那么诚实”,一副“家常面孔”,读来使人倍感亲切。,不足之处 1、由于写作频繁,亦报起初隔天一篇,后来每天一篇,有时一天两篇,周作人深感捉襟见肘,抱怨“文思枯窘”,“抓不到题目”,“苦于缺乏题材”,文章不免越写越难。 2、经济目的成了他这一时期随笔写作主要动因,即“以工代赈”,因此,不少随笔小品尽管不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字也仍有过去的流风余韵,可是读起来总觉得缺少一种内在的神采,甚至于“不是乏味便多生凑”,不及“五四”时期他那些美文绚丽多彩。,二、周瘦鹃的散文写作, 建国后以大量精力从事园艺工作,江南著名园艺家。培植花木水

17、石盆景之余,写有大量治艺小札和风物小记,小巧玲珑,清新婉约,高雅闲适,别具一格。 1950年代,周瘦鹃出版有散文集: 花前琐记 花前续记 花花草草, 周瘦鹃随笔小品不追求重大题材、主题,他说:“除了漫谈我所喜爱的花木事而外,也谈及文学艺术名胜风俗等等,简直是无所不谈。” 他的花草随笔多不胜数,略举篇目: 山茶花开春未归 杜鹃花发映山红 国色天香说牡丹 梅花时节话梅花 一生低首紫罗兰 一年无事为花忙 忽见陌头杨柳色 最是橙黄橘绿时 花雨缤纷春去了 柿叶满庭红颗秋,1、出之自然,挥洒而成,篇幅短小,清灵秀丽 博览群书,在随笔小品中常广征博引,将历史、民俗、典故与古诗词熔铸于一炉,涉笔成趣,给人以知

18、识的魅力和闲谈的情趣。 2、看似山野自生的闲花野草,却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他在诗中所写:“愿君休薄闲花草,万国衣冠拜下风。”,第三节 带刺的玫瑰,一、“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二、新的矛盾和困惑: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解读 三、刘宾雁等人“干预生活”的作品,一、“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与反“右”运动开展的国内国际具体历史背景: (1)国内形势 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 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历史性任务的理解 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2)国际形势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波匈事件” 苏联的“解冻”文学, “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在

19、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 它显然包含了倡导科技学术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努力,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又是“含混的诗意化”。 它之所以不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而要采用文学性的语汇来表达,采用政治宣传方式来展开,本身就包含政策制订者的暧昧、犹疑心态。, 1957年夏季,政治形势发生了突然逆转,“百家争鸣”一下子变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家”的政治斗争; “双百方针”竟然被曲解为“引蛇出洞,聚而歼之”的政治斗争手段,一场反右风暴席卷全国; 有55万人被定为“右派”,其中极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 文艺界大批作家批评家如丁玲、冯

20、雪峰、艾青、秦兆阳、姚雪垠、吴祖光、王蒙、刘宾雁、宗璞、刘绍棠、李国文、丛维熙、陆文夫、高晓声、钟惦棐等都在其列。 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风暴所席卷,他们的作品被视为“毒草”而遭到批判,作家本人则被打入生活的底层,不仅失去了创作自由,而且丧失了起码的政治权利,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作为“重放的鲜花”而再次开放在中国文坛。,孙子解释“兵者,诡道也”时说: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击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 阶级斗争有过

21、缓和,那是有意要缓和一下。但是,你一缓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富农以及一部分富裕中农,就向我们进攻,就是今年的事。我们缓和一下,他们进攻,那也好。我们取得主动。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他们要闹,就让他们闹够。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讲的话越错越好,犯的错误越大越好,这样他们就越孤立,就越能从反面教育人民,我们对待民主人士要又团结又斗争,分别情况,有一些要主动采取措施,有一些让他暴露,后发制人,不要先发制人。,龚自珍诗曰: 国家治定功成日, 文士关门养气时。 乍洗苍苍莽莽态, 而无懵懵徊徊词。,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不

22、仅意味着当局绝不兑现“双百方针”所允诺的“自由”,更意味着文学空间进一步逼仄,意味着更加左倾激进的文艺指导思想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并且在此后的文艺实践中,以更加急迫的姿态来进行其所构想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实践。 “双百方针”名存实亡。 1957年“反右”直接孕育了1958年的“大跃进”,也为后来的“文革”扫平了道路。可以说,从“反右”开始,中国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极左时期。,王蒙创作简介,王蒙,中国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生于北京。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

23、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2002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 暗杀3322 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青狐尴尬风流 中篇小说: 布礼蝴蝶杂色 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 在伊犁系列小说; 小说集: 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 诗集: 旋转的秋千 散文集: 轻松与感伤一笑

24、集 文艺论集: 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 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 专著: 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 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 自选集: 琴弦与手指王蒙文集王蒙文存 自传: 半生多事大块文章,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解读,一篇充满青春气息的小说,主人公林震作为制度和政治生活的“他者”,以年轻人单纯、理想和浪漫情怀走进“组织部”。他曾尊敬的上级和同事对工作和人生的态度,以他不能接受的方式出现,在他狐疑不解的目光中: 刘世吾:冷漠又消极,处世哲学是得过且过 韩常新:世故而虚浮却得到重用 王清泉:典型的新官僚主义却被容忍 组织部:处理日常工作效率极低,形式主义等 李宗秦:区委副书记兼组织

25、部长 周润祥:区委书记, 种种问题使一个年轻人内心充满焦虑不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问题,从一个方面透露出社会已经出现的危机。年轻人浪漫想象和观察到的一切形成鲜明反差。 小说被认为是“干预生活”的代表性作品,发表不久便展开了激烈论争: 肯定意见认为该小说“去病和苦口”,小说表现出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命核心”。 否定意见认为小说“把我们党的工作、党内斗争生活,描写成一片黑暗、庸俗的景象,从艺术和政治效果来看,它已经超出了批评范畴,而形成了夸大和歪曲”。,“干预生活”的作家主体,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文学开始了自己的“解冻”时期。 首先突破禁区的并不是资深的、在文学

26、界已经确立了地位的作家,而是在1940、1950年代之交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 这些作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接受的社会信仰、文学影响,与理想主义有关,他们的“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理解中国的复杂性,看到的只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以年轻狐疑的眼光对现实发出质疑。,“干预生活”的作品,1、对外部世界或社会生活作出反映,可以称作“干预生活”的力作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王 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 选 耿龙祥明镜台 刘绍棠田野落霞 耿 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荔 青马端的堕落 白 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2、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可以称作“爱情小说” 邓友

27、梅在悬崖上 宗 璞红 豆 陆文夫小巷深处,“干预生活”作品的价值与影响,1、“干预生活”的创作更多的是要使文学重新担负起社会批判职责,揭露社会流弊,这一趋向使文学界流行的“无冲突论”得到遏止,而一度衰微的批判性再次得到昭示。 2、带有鲜明青春气息的写作,不久遭到激烈批评。他们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的思潮和创作倾向”,被质疑“干预生活”、“写真实”的实质是什么。此后很长时间,“干预生活”和表现人性、人情、爱情的创作,被视为“创作上的逆流”而成为禁区。,第四节 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一、陈翔鹤创作简介 二、陶渊明写挽歌 文本解读 三、广陵散 文本解读,陈翔鹤(1901-1969), 现代作家。重庆人

28、。1920年进上海复旦大学,1923年转学北京大学研究生班。1923年,和林如稷、冯至等组织“浅草社”“沉钟社”,从事文学活动。1939年入党。有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及剧本落花等。 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负责文学遗产的编辑工作。 创作历史小说陶渊明写(1961)、广陵散(1962),在题材处理和性格塑造上很有特色,曾引发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小高潮,爱到读者欢迎。在林彪“四人帮”迫害下,于1969年4月22日含冤辞世。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陈翔鹤选集。,建国以后,陈翔鹤一度担任教育行政工作。1950年春,他被任命为川西文教厅副厅长;“三反”后请求调离而转

29、往川西文联,1952年又因整理印发柳荫记的一种旧剧本给戏剧界的代表征求意见而受到文联党内的尖锐批评,被认为“在剧改问题中的保守思想相当严重”。陈翔鹤因此再次请求调离,进行专业创作。 1953年冬,陈翔鹤被调往中国作家协会任古典文学部副部长,负责筹备并主编文学遗产,就此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古典文学刊物编辑与研究生涯。,陶渊明写挽歌文本解读,(一)小说情节线索 (二)小说中的历史人物 (三)文本分析,(一)小说情节线索,1、庐山东林寺之行(慧远和尚) 2、与檀道济、颜延之的交往 3、亦耕亦读、其乐融融的日常乡居生活 4、撰写挽歌、默颂自祭文,(二)小说中的历史人物,1、陶渊明 2、慧 远 3、檀道济

30、4、颜延之,1、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等。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

31、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自祭文(选),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陶潜挽歌三首(1),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鸟为动哀鸣,林风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以归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讬体同山阿。,2、慧 远,雁门楼烦人,博极群书,尤邃周易庄老。二十一岁时,与弟慧持,共入道安门,听安讲般若经

32、而悦之,遂与慧持出家为其弟子。既入道,精思讽持。同学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通无生实相之玄,般若中道之妙,即色空慧之秘,缘门寂观之要。安常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后随安入襄阳,法汰东下,遇疾,安遣远往问之。乃与昙壹共破道恒之心无义。及安入关,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将之罗浮,抵浔阳,见庐山,爱其幽静,庐于山阴。时同学慧永,居此山之西林寺,为请于江州刺史桓伊,更并精舍,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即历史上有名之东林寺是也。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江南始兴禅法。息心清信之士,望风遥集,其数达百二十人。若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并弃世荣,依远游止。远乃于孝武

33、帝太元十五年,与同志诸贤,共结白莲社,同修净土之业。于无量寿像前立誓,共期西方。是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远自卜居庐阜,三十余年间,未尝出山一步。尝命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于于阗获华严经梵本,得以传译。远每逢西域三藏,辄恳恻谘访。闻罗什至关中,即遗书问好。复裁书谘所疑义数十条。什一一开答。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今称大乘大义章,又云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即录其问答者也。后佛驮跋陀罗,为罗什门下,摈出长安,来庐山,应远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等。又于长安及洛阳从事译经之罽宾沙门僧伽提婆,以太元十六年,来庐山,应远请,重译阿毗昙心论及三法度论。初,罽宾弗若多罗,于长安诵出十诵律梵本,翻译未竟而多罗寂。远闻

34、昙摩流支入秦,乃致书祈请,更出余分。,远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文,及诗序铭赞,凡十卷,号庐山集。此外有大智度论抄。远承道安之本无义,谓“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夫然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大智度抄序)初大涅槃经未翻,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云寿命长远。远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哉?”乃著法性论,发扬涅槃常住义。其要有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论,叹为暗与理合。又常谓大智论文句繁广,乃抄略其要义,撰为大智度要略二十卷,序致渊雅。,先是成帝咸康六年,瘐冰以元舅辅政

35、,以为沙门应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奏不应致敬。同异纷然,疏三上,冰议遂寝。至隆安中,桓玄欲重申庾冰之议,令沙门尽敬王者。乃与远书,令详论不敬之意,以释所疑。远答其书,略云:“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岂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玄得书,即缓其事。远复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剧陈所以不拜之意,辞理精峻。玄意感悟,遂不果行。 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物望所宗。外国众僧,亦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故庐山之东林寺,为南地佛教着中心,殆与长安之逍遥国,中分天下。义熙十二年八月,病笃,其徒请饮豉酒,不许。请饮米汁,亦不许。又请以蜜和水为浆,惧违律,令左右检律得饮与否,卷未半晏然而寂,年八十三。,净土宗

36、,这一宗因为主张乘佛愿力,用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统摄一切法门,以达到死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修行目的,所以人称净土宗。又由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发愿往佛往生西方净土,故而也称“莲宗”。 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朝的善导和尚,远祖则为慧远。这一宗依以立论的主要经典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此外还有世亲所著往生论。 由于净土法门修行起来简单易行,所以,中唐以后,很快就风行开来,此后并有趋与禅宗融合的倾向,产生了很多禅净双修的大师。,关于具体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称名念、观想念、实相念三种。 1、称名念:念时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从头到底,字字清晰,声声

37、入耳。 2、观想念:念时一心思想阿弥陀佛庄严形象,及阿弥陀佛所住西方净土的种种美妙境界。 3、实相念:念时观想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它涉及教理,比起称名念和观想念,入于复杂一路,所以一般修净土宗的,都以称名念和观想念为主。 一心念佛的好处,由于念时恭敬虔诚,身心清净,所以往往入于不生情欲,忘怀生死的境界,从而也有利于现世解脱,不一定要等到人死之后,才去西方净土报到。,3、檀道济,檀道济(?436),南朝宋将领。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 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 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

38、皆善战,忌而杀之。被杀时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4、颜延之,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颜延之和陶渊明私交甚笃。颜延之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过从甚密;其后延之出任始安太守,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陶渊明死后,他写了陶徵士诔。 隋书称有文集二十五卷,两唐书作三十卷,佚。明张溥辑颜光禄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三)文本分析, 促使陈翔鹤决定首先以陶渊明为创作题材,无疑还有更特殊的原因。

39、那就是一年前那场由他亲自主持的“暂时告一段落”了的“陶渊明大讨论”。 1958年末,“因为在某些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大纲中,把陶渊明划为反现实主义的诗人,许多人不同意这样的划分”,而在文学遗产上展开了一场“对于陶渊明评价问题的讨论”。讨论从1958年12月21日起到1960年3月底止。 文学遗产编辑部从中选出部分文章结成陶渊明讨论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60年代,选取陶渊明等历史人物为小说主人公,本身就显示出一种与“时代共名”保持距离的态度。 作者没有刻意迎合时代,将他们塑造为“反抗的英雄”,而是着重表现对一个颠倒混乱时代持不合作精神立场的知识分子无力感。一个自觉疏离于整个时代的人,即使是大勇者,也

40、难以摆脱这种疏离引起的孤立之感。, 陈翔鹤塑造的陶渊明,在达观之外,还带上伤感、苦闷与悲愤的色彩。 小说设计了一个陶渊明吟咏、欣赏阮籍咏怀诗的情节。阮诗流露出浓重的忧世伤生色彩,而又孤立苦闷,举世滔滔而莫能与之交流,愤世嫉俗而又惧为世俗所觉、所害,构成诗里所说的“殷忧”。 这种殷忧是阮籍的,是主人公陶渊明的,也是小说家陈翔鹤的。, 小说创作于1961年,其中对生与死的思考突出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叙事中心是个体的情绪、心境而不是承载时代主题的激烈的矛盾冲突。陶渊明所处的社会现实,更多的是通过他个人的境遇、感慨投射于文本中。 小说描写陶渊明写挽歌时的心境:“活在这尔虞我诈、你砍我杀

41、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之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这里固然有对“讲述话语的年代”的社会现实的影射,但作者更属意的是陶渊明对世事的厌倦中所显露的一种孤独的精神状态,和对死亡的豁达中表现出的无奈、苍凉的心境。, 作者写到陶渊明在静夜里默颂自己写就自祭文中“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最后几句时,“一股湿漉漉热乎乎的东西,便不自觉地漫到了他的眼睫间来。这时他引为感慨的不仅是眼前的生活,而且还有他整个艰难的一生”。 这正是老作家本人的“夫子自况”,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谦谦君子在政治斗争漩涡中的悲凉心态。对死的豁达并非意味着对生的弃绝,对世事的厌倦

42、也并非意味着对世俗生命形式的否定。, 小说用大量笔墨写陶渊明亦耕亦读、其乐融融的日常乡居生活,相对于名利场中角逐的颜延之和故作高深、装腔作势的惠远,这样的生活无疑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老作家表达了对一种平易、淡泊的世俗生命状态的向往,这在当时的确是“空谷足音”。,根据史书记载,陶渊明归隐之后,生活遭逢一系列不幸:他种的田不断受到灾害;四十四岁那年,他的旧居又被大火烧毁。有时甚至不免于乞食。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垂老的诗人,使他“遂抱羸疾”。直到快死的时候,他已经“偃卧饥馁有日矣”。诗人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享年六十三岁。,广陵散, 写于1962年广陵散对当时社会现实指涉更加明显,小说叙写魏

43、晋易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不事权贵、特立独行,得罪司马氏宠臣钟会,最终为其陷害的故事。 作者盛赞嵇康“刚肠疾恶”、“不堪俗流”、“非汤武而薄周孔”、反抗名教礼法的品格,也欣赏嵇康对朋友吕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的赤诚。,嵇 康, 嵇康(223262年或224263年),字叔夜。“竹林七贤”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其留下的“广陵绝响”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嵇康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

44、生论等作品也是千秋相传的名篇。,钟 会,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曹魏大臣钟繇的儿子。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征讨毌丘俭、诸葛诞其间,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 。又曾为司马昭献策阻止曹髦的夺权企图,得以成为司马氏的亲信。名士嵇康被杀,便是他的主意。 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发动伐蜀之战。灭蜀后,钟会大力结交西蜀名士,打击邓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权,但由于手下官兵不支持钟会行动而发动兵变,钟会与姜维等人皆死于兵乱之中。,小说有则附记,开头即说: 这篇故事是想通过嵇康、吕安的无辜被杀,来反映一下

45、在魏晋易代之际,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争夺王位和政权,一些具有反抗性、正义感的艺术家们,曾经遇见过怎样的一种惨痛不幸遭遇。像嵇康、吕安这样的人,如果生在今世,我们不难想象,是要在作家协会或音乐家协会的负责同志中才能找到他们,然而他们就是那样在最高封建统治阶级曹氏和司马氏两家内部斗争中白白作了牺牲。, 嵇康的死是小说叙事中心,嵇康死前在刑场从容抚琴,弹奏千古绝唱广陵散,是嵇康人生的结局和高潮,也是小说的结局和高潮。作者用“广陵散绝”预示这种旷代高远人格在现实中的缺席。 广陵散意味着作者对死的思考的深入。如果说陶渊明写挽歌表达一种个人面对纷扰世事时遗世独立的沉默,那么,广陵散意味着在沉默中爆发,折射出受

46、“五四”洗礼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艰难世事的心灵强音。, 小说中的嵇康是一个有正义感、想“追求自由”、“独善其身”而不能的形象,其处境与1950、1960年代知识分子的处境有相似之处。 据黄秋耘回忆,陈翔鹤曾说过: 我也是同情嵇康的。嵇康说得好:“欲寡其过,物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这不正是许多人的悲剧么?你本来不想卷入政治漩涡,不想干预什么国家大事,只想一辈子与人无患,与世无争,找一门学问或者在文艺上下一点功夫,但这是不可能的,结果还是“物议沸腾,频致怨憎”。, 两篇小说对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思考,引起当时知识界热烈共鸣,其不被时代文学规范所容也是意料中事。 广陵散被认为有替胡风、丁玲等

47、“反革命、右派”作家呼冤叫屈的“苦心”,遭致严酷挞伐。 陶渊明写挽歌因小说中写到陶渊明与惠远“庐山法会”与现实中“庐山会议”时间同为8月、地点同为庐山、形式同为“辩论”,被指认为“庐山会议”翻案,小说一句话“不能这样就算完结,还得同惠远辩论下去”被解释为现实中的“陶渊明们”“贼心不死”、“顽抗到底”。 “文革”开始不久,作者就被迫害致死。,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19301966/1967?) ,浙江绍兴人。笔名罗石、孔桦、甘河。小时家贫不能入学,随父绍贤学习古文观止左氏春秋等书。年,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艺系,翌年转学重庆大学中文系。1949年初,因肺病急性发作而辍学,返浙就医。读书时受到鲁迅、胡风等人影响。 1950年,经人介绍与胡风通信。1951年,在全国文协上海分会编辑文学界周刊发表略论我们的文艺批评,引人瞩目。1953年7月,在文学月报发表纪念马雅科夫斯基诞辰周年而写的巨大的激情,旋为苏联文学报转载介绍。1952年起任新文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