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31996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80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ppt(1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本章简介,前几章从理论上探讨了贸易政策的一般效果和政策制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不同时期人们对待国际贸易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政府采取的贸易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来说,贸易政策的运用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环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为了对贸易政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本章专门考察了历史上不同时期贸易政策的实践与特点。首先分别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加以总结,然后简要讨论一下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也是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2、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如反倾销、反补贴。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可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历史经验表明后者要优于前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贸易自由化之路。 战后国际贸易政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贸易政策的合作性越来越明显。其中关贸总协定(GATT)是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原则的多边贸易协定,它实际发挥着一个类似国际组织的作用,它通过8轮多边贸易谈判推动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乌拉圭回合之后,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了关贸

3、总协定,继续发挥对国际贸易的协调作用。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同时,区域一体化也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其中第一次发展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本章结构图,关键性问题,1 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政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2 了解关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及其宗旨。 3 了解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易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对发达国家来讲,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发达国家曾执行过比较自由的贸易政策。,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一)

4、早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践相比,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历史要短得多。直到19世纪20年代,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才开始转向自由贸易政策。 当时,英国完成了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工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的工业制造中心和商品贸易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保护贸易政策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废除重商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措施,推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政策。,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重要措施有: (1)取消外贸经营特权 1831年和1834年,英国先后废止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将贸易经营权范围扩大到一般涉外公司。,(2)降低关税税率,缩减纳税商

5、品项目 在重商主义时期,英国有关关税的法令多达千件以上。为此,政府从1825年开始简化税法,关税税率大大降低,进口纳税的商品项目也大大减少,从1841年的1163种减少到1882年的20种。,(3)废除航海法和谷物法 航海法是英国为限制外国航运业竞争和垄断殖民地航运事业而制定的政策,从1824年逐步废除,至1854年,英国的沿海贸易和殖民地全部向其他国家开放。谷物法则是英国政府于1815年颁布的旨在限制或禁止谷物进口的法律。从1838年开始,英国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谷物法运动。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的议案,并于1849年生效,从而取得了19世纪自由贸易进程中的最伟大的胜利。,(4)

6、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在18世纪,英国对殖民地的航运享有特权,殖民地的货物输入英国则享受特惠关税待遇。在大机器工业建成后,英国对殖民地逐步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它们不仅可以对任何国家输出或输入商品,而且可以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5)与外国签订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贸易条约 比如1860年,英国与法国签订了“科伯登”条约。根据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葡萄酒和烧酒的进口予以减税待遇,并承诺不禁止煤炭的出口,法国则保证对从英国进口的一些制成品征收不超过商品价格30%的关税。,在英国的推动下,各国纷纷降低关税,荷兰、比利时开始执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德国等国家虽然没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7、但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关税,从而使自由贸易政策成为19世纪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政策倾向。 随着发达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以及危机和战争的频发,各国的政策倾向又滑向了贸易保护主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自由贸易政策才被再度提倡,出现了一股新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为了营造一个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环境,在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即逐步削减各国的贸易障碍。,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是: (1)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机构 成立于战后初期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目的即在于“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

8、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行使职能,从而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推广自由贸易政策。,(2)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战后以来,经过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各国大幅度地削减了关税率和贸易限制。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从战后初期的40%左右下降到3%以下,发展中国家则从更高水平下降到13%左右。此外,发达国家还以普惠制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单方面的贸易优惠。,普惠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斗争,于1968年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一项决议。在该决议中,发达国家承诺从发展

9、中国家或地区输入商品,尤其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时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优惠关税待遇。 这种待遇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可以享受比发达国家相互给予的优惠关税还要低的进口关税。因而可以起到鼓励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作用。,然而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主要工业品的生产上与发达国家难以竞争,发达国家才可以比较慷慨地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更自由的贸易政策。,(3)非关税壁垒有所减少 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对许多商品进口实行严格的进口限额措施,以保护国内经济。后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的限制。到60年代初,参加关贸总协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进口数量的限制

10、已取消了90%,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则取消了工业品进口数量的限制。,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带头推行的,因此它表现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发达国家根据关贸总协定等国际多边协议的规定,较大幅度地降低彼此之间的关税水平和放宽相互之间的数量限制,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却征收较高的关税,并实行其他的进口限制措施。,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进口,所采用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则要高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常常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出口管制。 (2

11、)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了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 (3)不同商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有所不同。 从战后实践来看,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要高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长。为了促进相互之间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方面的贸易,在工业领域广泛地推行贸易自由化。 而在农产品方面,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农场主利益,西方国家则多采用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 此外,西方国家在机器设备上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一些工业消费品特别是所谓“敏感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鞋、罐头食品、皮革制品等,因与发展中国家的

12、同类行业产生竞争,因此常受发达国家的保护,延缓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滞胀”的局面,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战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是总的来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职能的日趋完善和作用的不断发挥,以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自由贸易政策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二、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战略性贸易政策。,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一)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 保护贸易政策的推行历史要比自由贸易政策更为久远。16世纪至18世

13、纪中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时期。这段时期在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以追求金银财富的国内集中,实现资本的大量积累。保护贸易政策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形成。,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这个阶段在英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政策基本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实行的基本上仍是保护贸易政策。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工业产品相竞争,因此不得不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期间,各资本

14、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科技的发展普遍提高了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国际市场竞争也随之愈加激烈。 而1929-1933年发生的空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则使国际市场的供求矛盾更趋白热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原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纷纷改弦易辙,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就连英国也未能例外,于1932年宣布彻底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全面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二)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很快恢复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应,贸易自由化思潮复兴,贸易保护主义则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滞胀”,为了

15、增加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就又普遍推行了保护贸易的政策。由于战后的贸易保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故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战后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关贸总协定的制约,以提高关税水平来实现贸易保护已不现实,因此各国转而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商品进口。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在60年代只有800多种,到90年代则已发展到上千种。,(2)对商品实施保护的范围从传统产品和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 如受保护程度较深的产品不仅有纺织品、鞋、化工产品、钢铁、汽车、食品和家用电器等,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到卫星、计算机、数控机床

16、、民用飞机等新兴行业。另外,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国家也在签证申请、投资条例、收入汇回等方面作出了保护性限制措施。,(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国外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这时如仍主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遭到国际社会的遣责和别国的报复。因此许多国家便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了鼓励出口方面。如实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商品倾销、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措施。,(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 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都已不同程

17、度地加入了某个或某几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集团具有排他性,即在对内加强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的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取代国家性的贸易壁垒,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潮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当其他国家普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时,单个国家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将不利于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政府会采取一系列贸易政策,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战略出口政策(出口补贴)和保护本国进口以鼓励出口的政策(指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

18、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是日本,日本一直是西方国家所指责的封闭市场、鼓励本国出口的典型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鼓励其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及通讯电器业的发展,结果其相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但减少进口,还占领了美国等一些传统出口国的市场。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以此提醒美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贸易战略”,该方案提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美国的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的出口战略。同时为保护本国市场,美国也不断引用其国际贸易修正案中的“301条款”和

19、“超级301条款”,以公平贸易的名义迫使别国开放市场,并以反补贴、反倾销为理由,限制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总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市场开放与公平贸易并重;二是强调出口的重要性。,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根据理论和经验的总结,发展中国参加国际贸易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好处。 从比较利益方面获得利益; 从规模经济效果中获得利益; 从贸易和由贸易引起的投资中获得本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利益。 世界银行在其1987年发展报告中特别指出了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较小 发展中国家出口结构较为单一

20、,出口收入常常依赖于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除不稳定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二、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三、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四、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发展中国家一般指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或工业化过程中,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国家。 目前常用的界定一国是否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指标是年人均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 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公布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是199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9655美元的国家。其中: 1、低收入国家:785美元以下,共61个。 2、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78531

21、25美元,共60个。 3、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31269655美元,共36个。 4、高收入国家和地区:9656美元及以上。,世界银行在其解释性说明中指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使用这一术语仅在于方便,而并不意味着该组别所有国家正在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也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已达到发展的更高阶段或最终阶段。根据收入进行的划分未必反映发展的状况。,从上述分析可知,现有国际组织没有对“发展中国家”明确地规定具体的标准,仅仅是一些参考性指标,并强调其动态变化的特点。一国是否是发展中国家要视其年人均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就业构成、医疗教育、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的综合指标,不能仅依一国

22、的经济规模或进出口贸易额等一两项指标就确定一国是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大都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起步的。从发展经济学和各国的经济实践看,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就是走工业化的道路。,二、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第一、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农业部门常常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因为从生产要素的存量看,农业中的特定生产要素土地难以持续增加,因此任何其他生产要素在农业上的持续投入不但不会带来丰厚的报酬,反而会造成土地报酬的递减。相反在工业部门,由于工业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均能够持续增长或积累,因此多数部门或产业能够通过各种手

23、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比较低的,人们一般不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更多地吃面食或大米,因为人们的消费量是有限的。相反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弹性就比较大。这种需求弹性的差异意味着不同产品增加生产的潜力,以及与这种生产潜力相对应的生产者的报酬。农业显然存在着生产发展的市场潜力问题。,第三,农业部门难以形成垄断或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或垄断能够带来“垄断利润”或额外利润。这种利润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营。然而在农业部门,由于农业经营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部门很难形成卖方不完全竞争或垄断。因而不可能有自主的产量控制和

24、“垄断利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依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大都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但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出口中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二、初级产品的价格不稳定。,三、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一)初级产品的出口与价格水平 学者考察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总是在不断地恶化,即相对于制成品而言,初级产品的价格是偏低的。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的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少于工业化国家; (2)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较差,且在继续恶化; (3)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如20世纪3

25、0年代以前的巴西),普雷维什将整个世界分为两类国家,一类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另一类是处于“边缘”(“外围”)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他认为在“中心”和“外围”的贸易往来中,贸易条件越来越有利于“中心”,越来越不利于“外围”。他和辛格对英国等国贸易条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50-100年内,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于是推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肯定恶化了。例如,假设1876-1880年进出口商品价格比率为100,1881-1885年仅为102.4,而到了1938年则下降到64.1。英国进口的是初级产品,出口的是制成品,进出口价格比率的下降表明等量的制成品可以

26、交换到更多的初级产品。由此,得出著名的普雷维什命题: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制成品进口国即发展中国家不利,对初级产品进口国和制成品出口国即发达国家更有利。,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下降的解释: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具有不同的收入需求弹性:制成品具有更高的收入需求弹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供求力量是不对等的。初级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制成品市场是一个垄断性市场,因此,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高。 技术的变化减低了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率,相应地减轻了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压力。 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机制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 初级产品价格不稳定同样是发展

27、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初级产品价格不稳定产生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需求的变动;二是供给变动。要保持初级产品价格的稳定,需要有相对稳定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需求变动与价格稳定 所谓需求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是指,由于对某种初级产品需求变动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造成的价格波动。,要保持价格的稳定,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价格。目标价格一般要高于最低价格,低于可以预见到的市场变动造成的最高价格。,假设目标价格定为Pe,如果目标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Q4Q5,需要有关价格干预机构来买进。 如果目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需求与供给之间Q5Q3的差额,需要有关价格干预机构来卖

28、出。,、供应变动与价格稳定 当供给发生变动时,同样会引起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要保持初级产品价格的稳定也需要借助干预机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与其经济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制订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其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可分为两种:进口替代战略(内向型经济)和出口导向战略(外向型经济)。,四、 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一)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e)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

29、战略。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率先提出,他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如前所述普雷维什将整个世界分为两类国家,一类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另一类是处于“边缘”(“外围”)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他认为边缘国家是中心国家经济上的附属,为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服务。中心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边缘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本身难以发展。因此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的道路。 幼稚产业论和贸易条件恶化论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实施进口替代要求广泛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免受进口竞争。这

30、一战略是内向型的,贸易和工业生产的目的是扶植国内市场,而不是出口市场。例如,按照进口替代战略,如果化肥出现进口,本国就应当建立自己的化肥产业,用国产化肥代替进口化肥。,进口替代工业化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包括纺织品原料、服装、鞋类以及其它劳动密集性的行业。 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进入这个阶段,而且成功的把握也比较大。因为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避开了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难题,且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可以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第二阶段: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 一般而言进入这一阶段需要发展中国家有一定

31、的工业基础,由于这一阶段需要较多的资金、专门技术和人才,加上此类产品的生产要求较大的经济规模,因此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太容易获得成功。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这个阶段。,实施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经济措施,各国和地区在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相似。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 1、加强进口限制,提高进口关税 普遍做法是:运用贸易壁垒、进口许可证、进口数量限制等手段,对国内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品的进口课以高额关税,并在数量上予以严格限制。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拉美地区最早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国家之一的智利,平均关税率为94%,最高关税率竟达500% 。,2、对替代产业实行减免的税

32、收政策 比如新加坡,为了使私人企业积累资本,发展生产,先后颁布了新兴工业 (豁免所得税)法和工业扩展法,规定按照企业对工业生产追加资本的数量多寡,豁免25年的40%的公司所得税,而且投入生产的资本越多,享受豁免所得税待遇的期限也就越长。,从各个地区的情况来看,拉丁美洲国家实行此种战略的时间较长,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即在拉美国家普遍推行,此后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有的国家直到80年代继续推行。东亚国家和地区在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东南亚国家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曾主要实施过这种战略。非洲国家独立后,在实施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同时,也推行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但主要是

33、发展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和日用品生产。,通常来说,进口替代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由于国内已经存在市场,建立本国产业替代进口品的风险较低。 2、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护国内的制造商免受国外竞争,要比迫使工业化国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贸易限制更加容易。 3、为了避开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关税壁垒,外国厂商会愿意将工厂建在该国国内,这就为当地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扩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美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到60年代,拉美国家的生产能力已基本达到了满足本地居民消费需求的水平;到70年代中期,一般

34、的生产资料也自给有余,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始向世界其它地区出口电动机械、交通运输工具及电子通讯设备等重要的制造业产品。1975年,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总产值中拉丁美洲超过了一半,约占56%,处于领先地位。,与上述优势相比,进口替代战略也存在劣势: 1、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战略。它主要依靠内需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轻工业品的消费基本接近饱和状态,经济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相当困难,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例如,19801989年,整个拉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有1.1%,成为“失去的10年”。,2、进口替代发展

35、战略着眼于当前需要的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对自然条件敏感性大,生产和出口增长率一般都较低,换汇能力也很有限,加上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因此极易导致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例如,韩国1962年出口仅5500万美元,进口却达到了3.89亿美元,出现了3.34亿美元的巨额贸易赤字。,3、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要求采取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在短期内,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内相关部门免遭外来商品的冲击,得到正常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和根本上来说,却削弱了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妨碍了它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自身适应能力的步伐,从而使事关企

36、业生存的关键因素劳动生产率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根本性的改观。,(二)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Export-led)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是建立在比较利益理论基础上的,无论一国处在何种发展水平上,总有某种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借助这种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密集性产品,或原材料,以获取经济发展的资金。出口导向战略注重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的出口。分为初级产品导向战略和次级产品导向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丹麦、挪威,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日本曾实行过这种战略。20世纪70、80年代后,部分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也从进口替

37、代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但是在推动出口导向战略方面最有成效的当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19591964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从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相应政策和措施包括: 1、政府对商品出口事业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扩大商品出口,建立以出口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国民经济体系,各国或地区都成立了相关的专门负责机构,以加强对出口商品的规划、督促和引导工作。 如韩国在1964年11月30日时出口达到了1亿美元,当局即把这一天定为“出口节”,此后每年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并且表彰奖励在商品出口方面作出优秀成绩的企业和人员。,2、放宽进口限制,降低保

38、护关税 韩国原有的严格的进口限制明显趋于缓和,自动许可项目占全部进口许可项目的比重在1964年6月以前为零,712月增加到8%,1965年12月则达到62.7%;与此相反,进口限制项目占全部进口许可项目的比重在1964年6月以前为100%,712月为82.5%,1965年12月只剩下0.7%。进口关税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1966年为74.2%,1967年则下降为43.2%,几乎减少了一半。,3、对出口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甚至退还政策 新加坡规定,年出口额不少于10万新元并且出口额占公司总销售额20%以上的企业可申请成为“出口企业”,成为出口企业后可享受减税待遇,减税期最长可达

39、15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可以获得资源再配置的经济效果,这种效果能够将本国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有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2、出口导向将产生一系列的产业间关联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3、出口导向也有助于一国经济逐步实现工业化,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可节约资金,避免在工业化的初期就投入大量资金,同时避免发展重化工业可能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4、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还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较快地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是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又

40、反过来促进耐用消费品和其他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本国的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也有其劣势,除了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之外,出口导向战略的成败还有赖于出口品市场的发展状况。这种出口市场状况决定于多种因素。 1、经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正常、持续地发展; 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可能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 3、如果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同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必然有失败者,甚至两败俱伤

41、。,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国际贸易体系是调整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组织和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为重建国际贸易秩序,希望建立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组织,以便各国能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国际贸易。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签定多边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简称GATT)是调整各国关税与贸易关系的多边国际协定。 二战后期,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国际政治学家及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那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带来了各国经济和政治的损

42、失,也带来了国际性战争,国家间必须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建立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问题,建立了以稳定国际金融、间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为目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当时设想建立一个处理国际贸易与关税的专门组织,以铲除贸易限制和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1945年12月6日,美国政府提出扩大世界贸易和增加就业的建议,主张在这个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国际贸易宪章,以重建国际贸易秩序。经过讨论,一个有23个国家代表签字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产生了。其宗

43、旨是:“通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稳定生产和就业,鼓励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生活水平作出贡献”。,为作好贯彻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准备工作,23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并将此内容的贯彻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今后的执行相联系,签订一个临时性文件或协议,即“关贸总协定临时议定书”,签署于1947年。 因此最初的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或过渡性的协议。只有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才是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基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了”47年。,虽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临时性协定,但是它一直作为协调多边贸易与关税关系的、对缔约国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并且它类似一个组织,安排缔约国之间的旨在追求贸易自由化

44、的谈判,因而在1947年以后的47年的时间里,它对形成一个比较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作出了贡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因此,其宗旨和原则总体上是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内容的。当然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关贸总协定也接受了现实中的许多例外情况。,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一)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达成相互贸易协议,削减关税,实行公平贸易以实现: (1)提高生活水平; (2)提高就业水平; (3)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增长; (4)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 (5)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因此关贸总协定积极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45、。,(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关贸总协定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原则。即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公平贸易原则、自我保护原则、透明度原则和磋商调解原则。 1、自由贸易原则。关贸总协定的内容中处处体现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的原则。,2、非歧视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重要原则,它规定,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要平等互惠,避免歧视和差别待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最惠国待遇,即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个缔约国的一切贸易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应同样无条件地给予其他缔约方。 二是国民待遇,即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

46、民、企业、船舶、产品的同等待遇。,3、关税减让原则。主要是: (1)关税保护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只能用关税作为保护国内工业的唯一手段,而不能用关税以外的其他办法。 (2)关税减让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在确定关税作为唯一手段的基础上,各缔约国要逐步降低本国的关税水平。 (3)关税稳定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各国制定的关税水平之后,不能借故重新提高关税。,4、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关贸总协定反对以关税以外的办法保护本国经济。但是它只是一般的原则,实际上也有一些例外。关贸总协定从实际出发,也允许某些国家采取关税以外的贸易保护措施。 5、公平贸易原则。关贸总协定提倡,缔约国之间进行公平、平等和互

47、惠的贸易,反对不公平贸易,或人为地干预贸易,改变自由竞争的基本格局。因此关贸总协定反对倾销和补贴。,6、自我保护原则。各国如果因为加入关贸总协定、执行关贸总协定的条款和原则,给自己带来损失,可以实施自我保护。包括: (1)保护幼稚工业。关贸总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某些幼稚工业实施保护,以利其经济发展。 (2)保障条款。关贸总协定规定,当一缔约国承担了总协定的义务而导致某一产品进口激增时,受到严重伤害或威胁的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要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撤消或修改已承诺的进口减让。,(3)利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的各种例外条款。这些条款包括 第一:国际收支平衡例外; 第二: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

48、 第三:安全例外。,7、透明度原则。关贸总协定要求,各国凡应公布的贸易条例,应该提前予以公布。总协定明确规定,缔约国海关对产品的分类、税费、进出口限制以及影响进出口贸易货物销售、分配、运输、保险、仓储、检验、展览、加工的法律,一般引用的司法判断及行政决定都应迅速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和贸易商熟悉它们。但是要以不泄露国家机密为界限。,8、磋商调解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之间发生争端,首先在总协定范围内由当事国双方进行磋商,如果磋商不能解决问题,交由专门的工作组解决并向关贸总协定理事会报告。如果理事会做出的决定有一方拒绝执行,理事会可以授权另一方实行报复。,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字以来,在其

49、组织下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就谈判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进口关税减让为主阶段、非关税减让为主阶段和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制根本性问题阶段。,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一)以关税减让为主的阶段 在关贸总协定的安排下,以关税减让为目的的谈判共进行了六轮。 第一轮:1947年4月至10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23个缔约国参加了该轮谈判,达成双边减税协议123项,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 第二轮:1949年4月至10月在法国的安纳西举行。13个国家参加,达成147项关税减让协议。使占进口总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第三轮:1950年9月至1951年4月在英国拖奎举行。有38个国家参加,达成关税减让协议150项。占进口总值的11.7%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6%。这轮谈判期间,中国台湾非法地以中国的名义退出了关贸总协定。 第四轮:1956年1月至5月在日内瓦举行。共有26个国家参加,使工业品的进口关税下降了15%。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第五轮:1960年9月至1961年7月在日内瓦举行,共有62个国家参加,使工业品的进口关税下降了35%。在这次谈判中,第一次涉及到非关税壁垒问题,通过了第一个反倾销协议。 由于建议发动本轮谈判的是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