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33769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0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徐长生,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回顾 争论焦点:(1)实际因素论还是货币因素论 (2)总需求冲击还是总供给冲击; 现代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 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冲击论(特别是投资波动论) 现代货币主义:货币因素论 新古典主义:(1) AD方面:不完全信息+预期错误论 ; (2)AS冲击论: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冲击+总供给冲击(AS-AD模型) 中国经验:转型经济+发展中经济+开放型经济,一. 改革25年来中国经济周期的情况与特征,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高增长+不稳定 高增长的表现: 1978

2、-2004年: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4%,GDP总量实际增长了近10倍。 名义GDP:1978年的3600多亿元(1473亿美元)2004年13.65万亿元(16494亿美元),世界第6位,人均近1300美元。 进出总额:206亿美元 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16%多; 外汇储备:1.67亿美元6099亿美元; 农村贫困人口:2.5亿2600万人。 中国的主要物质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三位,若按PPP,中国的实 际经济规模已接近日本。 高增长的原因: 总量生产函数Y=F(资本,劳动,资源;技术,制度) (1)制度创新(改革+开放) (2)要素大量投入 (3)技术进步(以引进吸收为主) 粗放

3、型增长方式,不稳定性的表现:四个周期,两大阶段,六次调控 表1 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签及国家统计公报相关年份。,资料来源:根据表数据计算。,表2 改革以来中国四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图1 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两大阶段:(1)19781996年,反通胀阶段 (2)19972002年,反通缩阶段 六次宏观调控:5次紧缩+1次扩张 (1)1978-1981年; (2)1985-1986年; (3)1989-1991年; (4)1993年下-1996年; (5)1998-2001年;(6)2003年下,二. 1978-1996年高通胀的成因分析,这一阶段,

4、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抑制高通胀。 四次通胀高峰: 1978年(7.0%) 1985年(8.8%) 1988年(18.5%) 1994年(21.7%) 通胀成因: 1需求拉动型通胀 中国特色的总需求扩张机制: 加快增长的政治决策国家计委:投资立项财政部:财政扩 张+国有银行:货币扩张总需求扩张增长率 通胀率 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高度相关性(投资周期论),2成本推动型通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致通货膨胀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工业扩张工业品价格农产品相对价格,农业比较利益 农民弃田抛荒,加上工业用地农产品耕种面积 农业减产农产品价格工资,工业品价格通胀率 3转型期通胀 价格改

5、革(放开)使短缺经济下的隐性通胀公开化。 4结构性通胀:经济结构失衡加剧通货膨胀 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受 国家计划控制较严,而加工工业由市场调节较多,所以每当总 体经济扩张基础产业供给跟不上加工工业扩张的需求上游 产品物价先行上涨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涨 5小结 中国的通胀反映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 国特色”。 以上1,2,4三个成因仍存在。,三. 19972002年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变为生产过剩、失业下岗和通货紧缩。因此,前一阶段抑制通胀的政策转变为扩大内需的政策。 通缩成因:四波冲击论(AD冲击) 1第一波冲击

6、:通货膨胀泡沫破灭(1993-1996年的“软着陆”式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效应) 2第二波冲击: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 (1)直接冲击:出口 ,外资 (2)间接冲击:金融紧缩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银行贷款责任制,上收了基层银 行的贷款权力银行惜贷贷款 投资 3第三波冲击: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激化(1998年后) MPC (1)国企改革及相应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制度改革,以及 大学收费制度改革风险和不确定性预期支出 储蓄 倾向,消费倾向。 (2)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消费倾向,(3)消费结构断层消费倾向 城市消费结构断层: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居民处于从温饱型消费阶段(衣、 食、用,

7、万元级)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住、行、教育,数十万元级)升级的过程中,但由于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依靠家庭积蓄,而缺乏现代消费信用制度支撑,因此 一升级过程受阻。 城乡消费结构断层:因为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 乡镇企业务工收入 外出经商打工收入 4第四波冲击: 美、欧、日本同时陷入经济衰退(2001-2002年)出口增长率 5小结 四波冲击的共同作用,使本次收缩持续近10年,扩大内需的政 策效果不明显。 中国的通货紧缩反映出现阶段中国内部的周期性、体制性和结 构性特点,同时也日益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很大影响,是内因 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 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扩张与

8、 通胀抬头,1.基本特征:总体回升,局部过热 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通胀率达到1.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04年经济增长率仍为9.5%,+0.4%;通胀率为3.9%,+2.7%。 局部过热的结构表现: (1)买房热,购车热; (2)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热,2003年的年 增长率达到100%左右,2004年近50%。 (3) “电、油、媒、运、粮”供应全面紧张,价格上涨; 2.原因:投资和出口“双引擎”拉动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8%,出口增长率37%。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5.8%,出口增长率为

9、35.4%。,3.投资扩张的原因: (1)市场基本面:消费结构升级(以住房、汽车为代表)产业结 构升级(重化工业) ,城市化加速 (2)地方政府主导或引导下的投资扩张 “十六大”后,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陆续换届,加快地方经济发 展的热情高涨,大量批地和建开发区,采取各种名目繁多的招 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推动了新一轮投资 过热。 (3)银行信贷扩张 一方面企业利润率上升,对贷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迫于2006 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压力,四大国有银行将纷纷上市,为了 达到“上市”条件,银行急于降低不良债权率,于是改变了“惜 贷”行为,纷纷扩大贷款。 4.出口急增的原因: (1)“入世

10、”的效应:纺织品等行业的出口急增,世界制造业加速向 中国转移,带动加工贸易快速增长。 (2)美国及世界的新一轮经济回升的拉动。,五. 总结: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 1. 改革以来中国的四次经济周期表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 稳定的,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中国的 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它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 控制能力,除了运用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外,还可以 动用行政手段快速调控经济。 2. 中国经济周期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典型商业周期,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政府行为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尚 未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3.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带有中国的体制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 色,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等体制性弊端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 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有效运行。 4. 由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越 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变化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决定中国经济运行 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因素”越来越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