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39515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6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欣赏概说.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散文欣赏 第一节 散文欣赏概说,一、散文概说 1散文的含义 l 广义散文 广义的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泛指除诗歌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l 狭义散文 狭义的散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称,是文体“四分法”中的一种。现代人又称其为“美文”、“不同凡响的美的文学” 。,2种类,l 叙事写人散文 l 写景状物散文 l 议论说理散文,3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l 形散 内容散 “章法”散 “笔法”散,“神不散”,l 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散文怎样“散”,但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作者总是围绕一个主题,放开去,收拢来。 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因作者

2、的风格而异。情趣虽各异,归旨却为一。,4如何使“形散”与“神不散”有机交融,需要作者的筹思和才华。 5吴伯箫: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 序,二、散文欣赏,散文鉴赏的根基也只能是“形散而神不散”。 1品散文的神韵 l 诗有“诗眼”,散文有“文眼”。“文眼”是指能表达或暗示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的警策词句。 刘熙载:“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艺概词曲概,玛拉沁夫:抒情和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 哲理的探索 欧阳修序被称为“千年绝唱”,首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文

3、眼”。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可谓“文眼”。,2抓散文的线索,刘熙载:散文,“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穷。”“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散文是“飞”的艺术,所以“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艺概文概,l 纵式(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 l 横式(或以事理为序,或以情感为序,或以事物为序);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以“乐”贯穿全篇: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与民同乐。 l 纵横式(纵式、横式的综合运用)。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既以游踪为序,又以雪(物)为线索贯穿全篇。,3散文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寓情于

4、景,托物言志,因事写意。 l 叙述手法人称变换、方式变换、技巧变换等,形成见情见性的叙述。 l 描写手法精致的工描、写意的白描,收到以形写神的效果。 l 诗化、意化手段把散文写得如诗如画,给人以情的陶冶,美的愉悦。,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欣赏,春末闲谈 作者 鲁迅 赏析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的主将,杂文是他的匕首和投枪。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杂文创作,奠定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杂文奠基人不可动摇的地位。社会评论性杂文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用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杂文语言凌厉尖锐、泼辣幽默。解读其思想,分析其杂文形象,即可

5、洞见鲁迅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深刻思考。,文章结构,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 由细腰蜂捕食手段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治术”。统治者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长久巩固统治。 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胜利。,名家点评,刘再复:鲁迅杂感的美学价值,无可争辩的文学性,首先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鲁迅所指的“社会相”,不是社会表层上的习俗风貌,而是社会世态的神髓,社会某种人群的灵魂。他的杂感,正是吸取了其他艺术品种塑造“社会相”形象的手法,用一种特殊的文

6、学形式杂感形式,来塑造“社会相”的图画。文学的反思,都江堰 作者余秋雨,赏析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文章结构,对比都江堰和长城,指出两处历史文化遗迹的本质区别。 描写都江堰工程之壮观,赞美了2000年前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力。 由物及人,赞美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实业精神。,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真正被大众认可的作家、学者。余秋雨现象批判也是一种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