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40526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31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解析,一 、 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 逆向反馈 二 、人类需求与自然满足的不对称性 三 、人类中心主义走入误区 四、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可持续发展观,2,一、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逆向反馈,1、社会经济系统通常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所构成的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2、自然生态系统大致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大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和环境因子四个基本成分。在结构形态上,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种群数量,依据种的空间配置和种的时间变化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根据食物链的

2、关系又形成层次性营养级。 3、经济系统完整地说,实际上是生态经济系统。其中,生态系统是基础结构,经济系统是主体结构,技术系统是联结二者的中介环节。,3,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紧密相连,但反馈机制相反。 经济系统的反馈机制是增长型,要求不断加大系统投入和产出实现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无限。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是稳定型,要求系统在发展动态中保持平衡,不一定符合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稳定的生态系统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4,工业社会无限制追求经济高速增长 与自然支持系统的主要矛盾,资源供给有限与生产耗费无限的矛盾。 自然生

3、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矛盾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5,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是竭泽而渔,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与现代科技工具理性的文明。 从经济方面来看,工业文明主要表现在:追求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基础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通过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作用达到所谓资源合理配置实则通过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来实现工业化,6,7,二、人类需求与自然满足的不对称性,人的需要及其特征 解析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满足能力的有限性,8,人的需要及其特征,需要是指生命物体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

4、,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一切有机体进行积极活动的内在动因。 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的需要有本质区别。 动物的需要是在与外部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仅限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人的需要有自然生理的一面,但主要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中生成的,9,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性 普遍性和无限发展趋势 人的需要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10,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人的存在的内在规定性,在人性中具有基础地位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也可以作为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

5、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一种标志。对现实的人来说,需要规定着活动,活动显示着具体人性。,11,人的需要的结构,人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他的需要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需要的起源分,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需要对象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需要主体分,有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需要。,12,人的需要的层次,从人类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六个层次,即生存需要、情感需要、服务需要、社会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13,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是指人为了维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

6、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需要。包括吃饱穿暖,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有房子住,有工作做,生病能得到治疗,有必要的交通工具,适宜的生活环境,接受基础教育,为延续后代而生儿育女等等。生存需要是人的全部需要的基础,马克思称之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4,情感需要,情感需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客观对象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反应和要求,如爱、憎、喜、怒、哀、乐等。情感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各种自然景观,动植物,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但主要是人。情感需要同生存需要一样,是每个人都始终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一旦失去感情交流,不能满足情

7、感需要,人就会感到心理上的孤独和痛苦。,15,服务需要、社会生活需要,服务需要也可以称作互助需要。互助是人的一种特性,每个人一方面需要得到别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服务和帮助,另一方面也需要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社会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群体和社会中的一员,而不可能是离群索居、孤立存在的个人,因此,每个人除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之外,也有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事实上享有社会成员的资格,才能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信仰和理想。,16,享受需要,享受需要是指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过舒适、幸福和美好

8、生活的要求,如住宅面积的扩大,内部设施的改善,饮食、服装的讲究,娱乐、健身的需要,艺术、体育欣赏的需要,旅游的需要等等。,17,发展需要,发展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在产生服务、享受等需要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它集中体现了“人的发展着的本质”。人们进行劳动生产活动的原初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这一点是人作为生命物体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但人的需要不局限于此,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追求发展就逐渐上升为人的更重要的需要。 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物质生产活动是紧密相联的,人类的需要及活动能力无限,自然满足能力却有限。,18,解析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 从存在论的意义上

9、看,世界(大自然、宇 宙)是没有或无所谓“中心”的,我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肯定“人是世界存在的中心”,否则便是一种无知和妄想。,从实践观和价值观的角度看,人类在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中,却是按自己的尺度,即以人类为中心来评价世界和改造世界。,19,人类中心主义的三种含义,生物学意义,人是一个生物,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认识论意义,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知识判断、思想观念都是人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的,“人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 价值观意义,人的尺度是人类评价判断一切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的标准的中心,即“人是万物的尺度”。,20,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10、、第一个形态是古代人类中心主义。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2、第二个形态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在近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基础上。其理论核心是“改天换 地”、“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宰。 3、第三个形态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21,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剔除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之后,结合现实对它的涵义做如下两方面的理解: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仍然主张以人为中心,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并强调以“人类”的整体为中心。也就是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既不要脱离了自然环境来追求人和社会的发展,又不要脱离了人和社会的发展去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不能把二者当做彼此无关的平

11、行过程,任其自发地相互抗衡,相互抵消。,22,人类中心主义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内涵: 其一、都倾向于承认,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为了寻找、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维护自身权益而做出的一种假说; 其二、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都是围绕人类的利益和发展; 其三、都蕴涵着对人类运用理性力量,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目的的能力无比自豪和自信。,23,三、走入误区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 人类专制主义,人类利益超自然化 人类价值唯一化 自然存在对象化 依据这样的价值观念,人类只对改造征服自然的成就津津乐道,却逃避了对其活动负效应的自责和所应承担的责任。,24,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危机的逻辑联系: 其一、近代

12、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它直接误导了人对自然关系在认识上的片面行和在实践上的简单处理。 其二、由于受简单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限制,对人的主体性片面张扬,客观上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不顾后果的掠夺和征服。 其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活动的先天性缺陷,客观上导致了环境生态的恶化。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25,海德格尔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对破坏和吞噬地球而为人类所特有的现代技术霸权进行过深刻批判,提出改变价值观念、树立人类良知、关注生存命运的疾呼,告诫人们“不要只从技术这一方式去标示世界

13、的图景,呼唤天地人神四方世界安然相处、相融统一,认为在技术时代,人们也应重新认识、标画人和自然的关系。”,26,在海德格尔看来,自然“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这是一种开端性的,集万物于自身的力量,他在如此这般聚集之际使每一存在者归于本身而开放出来”。同时,“这里自然,也即生命, 指的是存在者整体意义上的存在。”显然,自然并不是一种物化意义上的存在,而是存在者的整体,甚至就是存在本身,任何“在者”的绽出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将海德格尔对于“主体”一词的定义作为比较,就更能看到自然的这种基础性的意义。,27,尽管人类是自然中最重要的,或者最高贵的一部分,但最终也只是一个存在者,是有限的存在,而不

14、能成为存在者的全部,更不可能是无限的存在。因此,人类不仅不能以绝对的主体自居,而且还应认识到在自身存在之上作为存在者之基础的自然的存在,人类必须在这个基础之上来思考自身的地位。,28,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有着多种说法此在、终有一死者、守护者等等,然而,最能揭示其本真意义的还是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此在”。就通常的解释来说,“此在”意味着一种“在的可能性”, 人有着比其他存在者特殊的地位, 人占有着相对主动的地位,具有使可能性得以显现为现实性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可以将其他自然物的存在纳入到自己的可能性之中,使物成为“器具”。器具越是上手,就能越多地融入人的世界。可以说,“此在”在其存在的

15、过程中“展开了一个世界”。换句话说,作为“此在”的人,是唯一可以在自身的意义上去规定其他自然物存在者。,29,在目前的技术时代,人类手中的权力却在主体性的盲目膨胀之下走上了一条异化之路。现代的人类痴迷于“祛魔”的思路,认为知识只有建立在可观察的事实和逻辑推理之基上才是合理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胡说”。它要求的是“价值中立”,关心的是“客观性”,强调的是“事实”和“逻辑”。于是,自然物不仅被作为“器具”在人类世界中被运用,而且被摆置到了被技术理性算计和量化的位置,似乎只有在工具的意义上它们才被承认。这样,人所展开的世界变成了只有人的世界,那种具有“让存在”意义上的生成境域被消灭了。,3

16、0,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片面地理解了人所具有的超越意味。人可以在“向死而在”的超越中具有无限的意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运用什么物质手段将死亡的限制消灭,更不可能使自己成为全知全能者。 人虽然是惟一可以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却要拒斥死亡的威胁,要求所有其他存在者乃至于整个自然为此付出代价,从而将自身规定为具有最高意义的主体,最终又使自己成为了神。这样,人类反倒迷失了自己本体意义上的根据,也失去了属于自身的高贵。,31,在自然物面前,人类无疑拥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特定的自然物而言可以说是具有无限的意义。人类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力量本身就成为对于有限的超越,也就不需要去对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作出

17、什么解释了。所有的回答只需要对人当下的功利生活负责,人便只能是“极其现实的人”,自己所拥有的面向未来的超越性亦被放弃。人的权力最终演变为人类征服自然的霸权,而整个人类作为一种“存在”的责任则丧失殆尽。,32,在海德格尔看来,自然是将万物集于自身的一个基础,它可以说一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人只有在对死亡的理解中才能切近它,任何试图将其打开的行为,都会使其再度隐藏。同时,人也是一个存在者,无论自身多么地特殊,也不可能摆脱存在这一本源的属性,而且这一属性是来自于自然的。即使从一个进化的观点考虑也不难想象,如果不是自然的洗礼使人类成为理性的存在,那人如今的权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类不会毫无理由地产生,

18、更不会莫名其妙地生活,尽管大地无声无息,但特殊的权力业已随着存在降临。“人是存在的守护者”,这也是海德格尔对人的一个颇具伦理色彩的定位。,33,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对普罗塔哥拉的命题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人是万物(即在人的使用和需要中,因而始终在周围的物)的尺度,是在场者如其那样在场的尺度, 也是不在场者不在场的尺度。”这里,人面对自然的根本态度并不是规定或者改变,而更像是一个证明。既要证明存在者的存在,同时也证明着“存在之在”。因此这才是人类最为本真、也最为核心的伦理地位。,34,海德格尔在存在的意义上给予了人类更为明确的一个责任。人之为人的根据更多的不在于能支配什么,而在于能承担什么。如果

19、说“天赋人权”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承担,那么在存在的意义上看待人对于自然的责任,将意味着人类对整个“存在的自然”的承担。尽管这种责任还需要进一步的践行,但应当相信,这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条“绿色通道”,将是人类价值的一次升华。,35,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自我中心是生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但是这种必要条件也是一桩罪恶。自我中心是一种理智的错误,因为没有一种生物真正是宇宙的中心;自我中心又是一种道德的错误,因为没有一种生物有权利以宇宙的中心自居。它没有权利把它的同胞、宇宙、上帝和实在视为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自我中心的生物需求才存在,坚持这样一种错误的信仰并照此行事是一种狂妄自大的罪恶。,36,反

20、人类中心主义的三种理论,1、动物解放权利论:把对动物的关心和爱护视为生活意义的一部分,把动物当作道德对象来对待,提倡素食主义。代表任务是澳大利亚哲学家辛格和美国哲学家汤姆雷根。 2、生物中心论:生物平等主义,认为所有都拥有同等的固有价值,都应受到同等的道德关怀。以美国哲学家保罗泰勒为代表。 3、生态中心论:站在整体主义立场,把生态系统当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认为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无生命的生态系统。代表人物奈斯、罗尔斯顿等。,37,深层、浅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 一词为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 提出1。此后,经过奈斯、德韦尔、塞申斯、福克斯等人的努力而

21、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哲学。深层生态学的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目的在于寻求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以及现代社会的合理构建。八十年代,随着生态环境运动在西方的日益扩大,深层生态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今天,它已成为西方环境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和生态环境运动中激进环境主义思想的主导力量。,38,在西方的环境思想和环境运动中,一直存在着 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思 想。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保护 资源与环境本质上就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第二 种是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思想。它以事物是否具有 感觉能力作为判断的依据,主张凡是有感觉能力

22、的 东西都有自己的权利,都应有受到关注。从本质上 讲,它是一种扩展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是整体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它拒斥前两种观点,把它们看成是“浅层的”(shallow)生态学 ,39,而第三种则是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通常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种观点把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这一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其它部分的存在状况紧密相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深层生态学持有这种观点,40,深层生态主义者把浅层生态运动视为一种改良 主义的环境运动。浅层生态学通常把生态危机

23、的根 源归结为广义的“技术”问题,试图在不变革现代社 会的基本结构,不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的条件下,依靠现有的社会机制和技术进步来改变 环境现状。深层生态学认为这种试图减轻人类对环 境冲击的努力最终会导致人们寻求用技术方法来解 决伦理、社会、政治问题。它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退 化的症状上,而不触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础。这 无疑是一种基于技术乐观主义和经济效率的“浅层” 方案,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本身潜 伏着危机。浅层生态运动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它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41,深层生态学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而生态危机的根源恰

24、恰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因而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42,深层生态学首先致力于破除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它试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有限的具体的浅层方案,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一种综合的生态中心主义宗教和哲学世界观。为此,奈斯提出了作为深层生态学理论基础的两条根本性的原则(ultimate norms) ,即自我实现原则( Self - realization) 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原则(ecocentric equality)3。,43,自我实现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25、使人真正地成为人的境界。奈斯指出,自我的成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本我(ego) 到社会的自我( self) ;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自我即“大我( Self ) 。他用“生态自( Ecological Self) ”来表达这种形而上学的自我,以表明这种自我必定是在与人类共同体、与大地共同体的关系中实现4。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不断认同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走向异化的过程。当一个人达到“生态自我”的阶段,他便能在与之认同的自然物中寻找到自己。,44,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是指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 物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以及在大写 “自我实现”中实现自我的权利。其基本思想是生物 圈中的所有生物

26、及实体,作为与整体相关的部分,它 们的内在价值是平等的。在这里,深层生态学预设 了一个前提: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 值(或固有价值) 。在它看来这是直觉的,无需靠逻 辑来证明。,45,生态中心主义的平等与“自我实现”是内在地相 关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大与自然认同 的过程,它的前提就是生命的平等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这种意义上,如果我们伤害自然界的其它部分,那 么就是在伤害我们自己。基于这一思想,深层生态 学给出了一条基本的生态道德原则:我们应该最小 而不是最大的影响其它物种和地球。深层生态运动 就是依据这一道德原则,呼吁人们“以俭朴的方式达 到富裕的目的”(Simple in

27、 means ,Rich in ends. ) 。,46,从上述原则出发,深层生态主义者提出了自己 的行动纲领: 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健康和 繁荣有其自身的价值(内在价值,固有价值) ;就人类 目的而言,这些价值与人类世界的有用性无关。 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助于这些价值的实 现,并且它们自身也是有价值的。除非满足基本 需要,人类无权减少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人类生命与文化的繁荣与人口的不断减少不矛 盾,而非人类生命的繁荣要求人口减少。,47,当代人过份干涉非人类世界,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恶化。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政策,这些政策影响着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其结果将会与目前大有

28、不同。意识形态的改变主要是在评价生命平等(即生命的固有价值) 方面,而不是在坚持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方面。对量的大与质的大的不同将会有一个深刻认识。赞同上述观点的人有直接或间接的义务现实这种必要改变。这一纲领是激进生态中心主义者行动的共同基础,也是判别深层生态主义者的标准。,48,作为一种激进的环境主义,深层生态学从一开 始就以反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姿态出现,而且态 度十分鲜明。它试图通过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来摆正 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说明人的智慧恰恰在于他有能 力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有能力自觉 地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它把人与自然的认同(i2 dentification) 视为一种崇高的境

29、界,通过最大限度地 发掘人内心的善,弘扬这种善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内 在和谐,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深刻的思想。,49,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它是伴随着环境、生态危机的凸现而产生的。建立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扬弃的基础上,站在现实主义角度仍然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以人类的整体为中心。主张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目的在于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最终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可持续发展。,50,三、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可持续发展观,发展观反思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世界各国发展目标全方位调整,51,发展观反思,第一阶段,从

30、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早期阶段。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致命缺陷:其一、对经济效率的狂热追求,使人异化为物,伦理道德与市场竞争关系紊乱,致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衰颓没落。其二、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等于发展,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人们普遍的福祉,反而可能引发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52,第二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发展经济学和模仿战略的影响下,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表现为单一经济的畸形发展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功能失调,以及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粗放模式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而忽视质的优化,致使这些国家原有

31、的社会问题未能缓解,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53,第三阶段,80年代,一种新的发展观,即以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的增长观念开始形成。,“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存在依赖于文化价值;并且,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尽管有最为机灵巧妙的智力技艺。” 弗佩鲁 第四阶段,进入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正式诞生。有控制的经济增长+保持生态稳定+促进社会平等进步=可持续发展,54,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 第一,“可持续性”概念的核心就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

32、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55,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其追求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56,第三,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提出代际之间的发展机会应均等。 在人与自然关系对立或紧张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对立。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 从代内讲,发展必须体现协同原则或体现代内平等,以消除不同国

33、家和地区间的对立关系或紧张关系。 从代际讲,即要使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以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57,第四,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量地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第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58,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原则: 其一:公平性原则 其二:持续性原则 其三:共同性原则,59,可持续发展观基本特征: 第一,以人为本,通过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

34、整体性或协调性特征 第三,持续性或长远性特征 第四,适度性特征 第五,内源性特征 第六,开放性特征,60,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一)发展中心:从物转向人,马克思曾经讲过,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人身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从物的依赖关系转变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的发展不仅包括单个人的发展,也包括人的类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应是发展观的最高原则。,61,人的发展包括类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类的发展其特征主要有四点: 其一,类特征的相应发展。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

35、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它既包括类意识的能动性,又包括类实践的能动性,表现为类在现代社会对自然、社会和类自身的驾驭程度。 其二,类社会关系相应发展。即人类由以往封闭、落后的社会关系向开放、先进的社会关系发展。 其三,类能力相应发展。如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能力、维护人类和平的能力。促进人类发展的能力等。其四,类和谐。和谐应成为类追求的目标和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62,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社会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存在和发展又有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于是人便从事劳动来满足这种需要,结果就产生了社会。人的劳动不仅创造和发展着社会,而且也发展

36、和改造着人自身。人在通过生产劳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整个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是社会赖以发展的诸因素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63,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

37、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这时一个双向同步的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发展自己。,6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以人类为本位,它并不否定人类的中心地位,而是要防止错误地滥用这种中心地位,以致伤害人类自身。可以看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人的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人的素质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和人地和谐为思想基础的现代发展模式,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65,首先,它要求

38、社会成员具有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全球意识和宽阔的胸怀。 其次,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再次,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新的价值观,既要肯定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也要肯定自然界生存发展的权利。 最后,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新的道德观。既要有“环境道德”,也要有“利他主义” 。,66,(二)世界各国发展目标 全方位调整,在新世纪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永恒主题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欧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巴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67,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与环境。确保每个公民在家里、在工作和娱乐场所

39、享有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和健康的环境。 ()经济繁荣。保持美国经济的健康和充分发展,创造富有意义的工作机会,减少贫困,在日趋激烈的世界氛围中,向所有的美国公民提供通往高质量生活的机会。 ()平等。确保所有的美国公民得到公平对待和拥有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幸福目标的机会。 ()自然保护。运用有益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长远利益的方法,恢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土地、空气、水和生物)。 ()服务管理。广泛树立这样一种服务管理道德规范,既能够激励个人、社会公共机构和私人公司就其行为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全面负责的服务管理道德。,68,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社区。鼓励人们携手合作,共同创

40、建健康的社区,包括保护社区的自然和历史资源、创造就业机会、控制社区漫无计划的扩展、保护区内四邻的安全等等,以及向所有居民提供为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各种机会。 ()市民支持参与。创造机会,鼓励市民、工商企业和社区参与有关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决策活动。 ()人口。促使美国的人口趋于稳定。 ()国际义务。美国在制定和执行有关全球可持续发展政策、行为标准、以及贸易和对外政策方面应起表率作用。 ()教育。确保所有的美国公民在教育方面机会均等,并且终生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为参加有意义的工作、提高生活质量和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好准备。,69,欧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欧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

41、想,以推进欧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为最终目的。为此,强调以下几点: ()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基础。 ()为避免浪费和自然资源储量的耗竭,应在原料加工、消费和使用的各个阶段,推进和鼓励资源再利用的管理模式。 ()应使人们意识到:决不能以牺牲任何其他资源为代价,只顾及自己这一代人的利益而危及后代人的安全。,70,巴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消除贫困。使分配的天平向贫困阶层倾斜,并加强国家政治管理职能,抓住机遇,打破地域界限,使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合理利用能源。在能源利用方面规定:不能过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化石能源,而要充分发展新科学,增加生物能;大力进

42、行技术革新,发展节能低耗工业;开展生物技术,处理和深化利用垃圾废物。 ()建立新的交通体系。发展铁路、海运和内河货物运输。中心大城市的运输以天然气代替柴油。,71,巴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区。包括:亚马孙地区,半干旱地区,稀树草原地区,大西洋丛林区,南部草原区,南美杉树地区,沼泽地区。结合各地区不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农业多品种种植和食品多样化。,72,巴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多样化生物产品。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遗传种质宝库,认识到合理利用它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使这一战略领域现代化,必须加强科研和国际合作,必须掌握现有和将来发展

43、需要的各类信息。 ()强化持续发展手段。把培养人才、扩大教育面当作社会头等大事,增加科技投入(巴西在拉美国家中科技投入最多)。,7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年月,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世纪议程,表明中国政府决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去建设富强、民主、现代化的国家。 中国世纪议程的总体战略从国情出发,着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这是满足当前和将来我国人民需要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只有经济增长率达到并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

44、,支持可持续发展。同时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环境保护,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7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将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 态环境基础上。要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 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 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 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

45、极参 与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75,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以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的能力建设; ()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76,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 ()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

46、清洁能源; ()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77,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8)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治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持物种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78,1994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

47、长期的、渐进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 我国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截止到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6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与此同时,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实施监督。国务院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为法律的实施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加大了资源、环境、灾害领域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违法和犯罪的行为,法律的权威性显著提高。 我国十分重视通过国家发展计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九五”计划明

48、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8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了1.75倍。“十五”计划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并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除此之外,在社会和经济的其他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79,新华网北京(2002年)月日电(记者 张景勇)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仅在“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就安排投入近亿元,用于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并且在已经确定的个“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中,可持续发展领域就有项。,80,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是

49、重要的前提。联合国人口基金副执行主任和气邦夫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表示赞赏。他说,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中国进行了长期有效的合作,中国在计划生育方面做得很好。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和中国合作并支持中国的人口政策,因为在拥有亿人口的世界大国,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后果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这些年的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人口质量得到了提高,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81,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处日前发表全球挑战全球机遇报告: “报告”列举了令人担忧的调查数据:目前全世界40的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全球 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许多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其中半数灵长类动物处境危险; 上个世纪90年代全世界2.4的森林遭到破坏;每年有300余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 疾病。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曙光”,如全世界已经有2的森林得到 可持续伐木的认证;自然保护区在增加;5的欧洲大陆和11的北美洲大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