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44797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49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2007年3月28日,广州,周宏仁 博士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2007年广东省信息化大讲堂,2,目 录,一、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 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3,一、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信息化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日益显现,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4,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5,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村村通电话工程继续取得进展,普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1642.5万户,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从上年97.1%上升到98.9%。 村村通广

2、播电视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年完成了5万多个20户以上“盲村”的广播电视建设。 制定了加强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规划方案,落实经费31.5亿元。,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6,20012006年农村固定电话发展情况,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2.5倍,7,各类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络初具规模,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天津建立140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4000名农村信息员。陕西建设了11个市级、104个县级电子农务信息中心,566个乡镇电子农务推广站。 各省市以不同形式开展新农村热线服务。吉林省开通“12316新农村热线”,

3、组织400多位专家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日均访问量1000多次。 全国涉农网站超过6000个。商务部开通“新农村商网”,日均访问量超过50万次。,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8,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北京开发蔬菜、果树、畜禽、水产管理等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提供广泛的专家决策支持,建立了20多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6万亩,辐射11万亩。小麦和玉米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已在全市累计推广400万亩,获得了近1亿元的经济效益。 天津建立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中心示范区20万亩,向全市累计推广548万亩,新增产量23577.8万公斤,新增产值23951.9万元。 宁波推进城市数字农业建设,积极

4、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建立“精准农业”、灾害预警等信息系统。,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9,制造业信息化受到广泛重视,广西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培育132家示范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增长75.8%,年净利润增长191.3%,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19%。 安徽省以省属企业和重要骨干企业为依托,信息化建设示范项目逐步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延伸。 江苏省累计实施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406项,市级示范项目624项,各级政府投入近4.8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资金已超过35亿元。,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0,科技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5、在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在300家企业实现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并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 建立10个左右AS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产业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着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1,煤炭企业设备改造、安全监控与勘探,国产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大多数煤矿使用。许多矿井安装了工业电视,用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备实现了数字化。 1千

6、兆赫工业以太网开始在我国煤矿井下得到使用,基于网络的生产调度、财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煤炭销售、办公自动化等管理系统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电磁法探测技术、矿井地质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综合分析处理技术等已在许多企业得到应用。,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2,解决钢铁企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宝钢不锈钢分公司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投入运行后,能耗降低5%,仅煤气排放减少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 济钢大型焦炉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优化控制后能耗降低1.5-3%。 重钢大型轧钢加热炉模糊控制系统减少了能源浪费,年节约天燃气76.5万立方米,年节电43.9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

7、3112吨。 武钢采用自主创新的干熄焦装置自动化控制技术,每年热能发电近4000万度。,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3,民航信息化进入成熟阶段,民航信息化重点建设了全球分销系统、电子政务、空管信息化系统、航空运行管理系统、机场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票务系统。 旅客可以轻松实现网上订票、网上支付、自助值机、自选座位、里程累计。 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相继在国内航线全面推出电子客票业务,2006年电子客票的使用比例已超过80%。 民航机场在值机服务、数据分析、安全检查、行李托运、航班旅客信息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4,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石化行业信息化应用

8、进一步深化。供应链优化系统、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计划优化模型、物流优化模型、加油IC卡工程等广泛应用。 旅游业建立和完善了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形成了全国行业管理数据库体系,规范了行业管理。 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交通资源整合与应用服务受到重视。绝大多数省先后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港航生产快速统计系统已经基本建成使用。,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5,中小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广东省确定8家省级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作。 广西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培育132家示范企业,实施后平均年销售收入增长75.8%,年净利润增长191

9、.3%,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19%。 江苏省累计实施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406项,市级示范项目624项,各级政府投入近4.85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资金已超过35亿元。,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6,金融信息化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初步完成数据大集中,完善了新一代核心应用处理系统,初步建成现代银行服务体系。 2006年6月小额支付系统推广应用到全国,标志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基本建成,支付清算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中国“银联”标识卡首次在日本、美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使用。2006年底,自动取款机市场保有量超过10万台,销售点终端(POS)80余万台,发卡总量近12

10、亿张,2006年全国银行卡消费金额接近2万亿元。,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7,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中石化物资采购系统2006年实现网上交易16万笔,采购额超过1129亿元。 宝钢集团基本实现全部产品网上销售及部分原材料网上采购,带动400多家上下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中石油通过网上采购,节约成本超过20亿元。青岛海尔、海信、双星等大型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基本上都在网上进行。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天津90%大型、50%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1.1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18,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19,教育信息化全方位稳步推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速地

11、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扩大了网络传输范围和传输容量,具有2.5G以上传输能力的城市达到23个,总长度达到18000公里。 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在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南、湖北、吉林的少数民族地区143所本科高校建成了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并全部接入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0,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成规模,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多媒体资源已覆盖初中6个学科和小学3个学科,共2052个学时。视频资源覆盖初中11个学科和小学7个学科。专题教育、科学人生、世纪讲坛和学科实验等资源,共计约800小时。 高等教

12、育资源建设全面推进,2006年底共评出国家精品课程1125门,覆盖本科全部13个一级学科,带动省级精品课程超过5600门和一大批校级精品课程,网上发布220门精品课程资源。 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近2万门,约30%的课程实现校内或校际共享。,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1,现代远程教育渐成体系,已建成“211工程”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支撑平台、18个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镜像系统以及一批国内知名的学术网站。 累计开发职业教育多媒体远程教育课程和相关培训项目8.3万门(个),资源容量达820G,内容涉及10多个专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推进。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13、课程资源建设已开发学历教育网络课程1942门,非学历教育网络课程2135门。,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2,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稳步推进,全国劳动保障网络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稳步提升。 劳动保障部政府网站月点击达到2732.9万次,访问人数达55.2万;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的月点击次数达到3234.4万次,访问人数达77.5万。 已有4个直辖市、25个省和185个地市建立了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建站率达到57.7%。全国已有154个地级以上城市及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开通了“12333”专用服务号码。,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3,社区信息化引起广泛重视,推进

14、社区信息化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社区信息化联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 。 2006年各地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础数据采集、开展社区服务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信息化系统对全区的社区医疗服务进行统一监管,全科大夫的全部工作在全区联网计算机上完成,建立起58万人的健康数据库。 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起着积极作用。“信息无障碍”建设进一步推动。,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4,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网上资源不断丰富。全国网页总数达44.7亿,比上年增长86%,网络总字节数122.3T,比上年提高了81%。 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在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

15、城乡差别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与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展合作,共建基层站点16万个;与中组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结合,已共建16万个基层站点。,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5,20012006年网页发展情况,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0倍,41倍,7.5倍,26,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06年底,自建数字资源总量达150TB,其中包括馆藏书目、规范数据、全文电子图书、民国书刊、博士论文、馆藏地方志全文、甲骨、音频数字资源、学术讲座、网络资源采集专题等。 电子资源主要包括中外文数据库183个、西文电子

16、图书33.8万种、中文电子图书14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1.9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报纸1300种、视听文献13.5万余件、中外学位论文113.6万件,中外会议论文148万余件、电子出版物2.6万件。,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7,市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于2006年10月建成并通过验收,项目累计总投资3.45亿元,多项自主研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全文数据库形式共收录国内出版的6642种学术期刊、1772万多篇。 数字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加。2006年上市的电子版图书已有30多万种,数字化和互联网传输的中外报刊达到3万多种,已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

17、权网络游戏300多种,占国内网游市场的60%。,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8,互联网治理取得实效,2006年,公安机关坚持专项打击和综合整治相结合,全面打击多发性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了针对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淫秽色情以及网上销售违禁品、诈骗和六合彩等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案件高发势头,有力维护了网络秩序。 依法公开管理力度加大。2006年,公安部在重庆、杭州、宁波、广州、武汉、青岛、厦门和成都8个城市开展“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试点工作,在网上开设“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进行网上巡查和24小时接受报警求助,网上有害信息明显减少,网上违法活动大幅下降。,1.2 社会信息化发展提速,29

18、,1.3 电子政务全面推进,30,政府网站逐步健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填补了我国顶级门户网站的空白。日均发布动态信息约1000条,日均页面浏览量达220万人次。 2006年我国各级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达到85.6%。其中:部委为96.1%;省级政府为96.9%;地市级政府为97%;县级政府为83.1%。 政府网站内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功能逐步增强,整体绩效水平显着提高。,1.3 电子政务全面推进,31,2006 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十名,1.3 电子政务全面推进,32,重点项目开始发挥重要作用,“金审”、“金盾”、“金税”、电子口岸、“金水”、“金财”等

19、项目已经建成或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 全国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覆盖12.6亿人,机动车驾驶员数据库涉及3亿人,累计出入境人员数据库原始记录达到20亿条。公安机关利用信息网络破案已达破案总数的20%以上。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覆盖所有中央预算部门及所属5300多个基层单位、18个省级和87个地市级财政部门;连续6年完成115个部委机关近3万名公务员的工资统一发放工作,并推广到17个省级、91个地市级财政部门。,1.3 电子政务全面推进,33,广东率先启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初步实现对48个省直部门、449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过程实时在线监察。2006年,共报送办理1.6万笔行政许可业务,对41

20、7笔临近办理最后时限的行政许可审批业务进行预警,避免了175笔超时限办结。 省级电子监察系统实现所有省直部门行政许可事项联网监察和8个地市联网监察,纳入联网监察的行政审批项目提前办结率达72%,极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提升了政府的服务形象,政府网站内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功能逐步增强,整体绩效水平显着提高。,1.3 电子政务全面推进,34,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35,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6完成销售收入47500亿元,同比增长23.6%;工业增加值11000亿元,同比增长22.1%;利税总额2200亿元,同比增长12%;出口3639.8亿美元,增长

21、35.7%。 通信设备:全年生产程控交换机7404.6万线;手机4.8亿部,同比增长58.2。 集成电路:产量达360亿块,同比增长达40%。 计算机:2006年111月,累计生产微机8250万部(其中笔记本计算机5248万部),服务器552.2万部。 软件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22.9%。,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36,2001-2006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4.1倍,4.2倍,2.6倍,5.3倍,37,电信服务业稳定增长 战略转型不断深入,2006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4592.1亿元,增长26.1%。电信业务收入6483

22、.8亿元,增长11.7%。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288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36781.2万户;移动电话46108.2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1部/百人和35.3部/百人。 新型电信业务快速发展。2006年固定数据通信收入同比增长24.6%(高出电信总收入增长率12.9个百分点),占总收入比重达7.9%。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占移动通信业务收入21.6%,比上年提高3.7%。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4296.7亿条,同比增长41%。,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38,2001-2006年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普及率,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39,1999-2005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

23、电脑拥有量,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40,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程明显加快,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国广播电视传输干线共计242万公里,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中央、省、地市互联互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亿户,入户率达到35.4%。 2006年,有线电视数字化由试点工作向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开,有线电视传输技术也由过去的单向传输逐步向双向交互多功能发展。青岛、杭州、南阳、深圳、大连、太原、南京、佛山、绵阳、淄博等城市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省整体转换试点任务的省区,14个地级以上城市转换用户数达到160万户。,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41,19

24、99-2005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42,20002006 不同上网方式网民人数,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43,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2006年底,全国网民人数达到1.37亿,同比增长23.4%;宽带网民人数为9070万, 同比增长41.1%;手机上网网民人数达到170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为5940万台,同比增长20%。 我国域名总数为410.9万个,同比增长58.5%。.CN域名注册量快速攀升,2006年底达到180.3万个,同比增长64.4%。 网站总数达到84.3万个,同比增长21.4%,.CN下的网站数所占比重达到43.6%。 网络国际出口带

25、宽总量达到256.7G,同比增长88.6%;IPv4地址数达到9801.6万个,同比增长31.8%。,1.4 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44,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及“创新型国家”三大战略,加快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国家信息化逐步转入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发展轨道。,45,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46,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信息化推进,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 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紧紧围绕增强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信息化。 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 紧紧围绕维护国家安

26、全推进国防和军事信息化。,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47,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06202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06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常委会议讨论并批准了2006202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5月8日,2006202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公布。,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48,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2006-2020,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国

27、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 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49,国家信息化的新阶段,随着2006202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颁布和贯彻落实,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水平、新局面、新阶段,应该是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服务的信息化,而且重点关注下面几个重要问题。,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0,1、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不仅仅满足于“用了就好”,也不仅仅是着眼于效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将信息化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

28、个战略要素,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由一个半工业化的社会向着信息社会的转变出发,全面规划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设计。,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1,2、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继续坚持信息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将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各种手段,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不同角度,协助解决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2,3、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全方位推进,信息化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不能自给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信息

29、产业的发展、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国家信息化必须促成我国由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的转变。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战略重点。,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3,4、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不仅仅满足于开发一批大型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信息系统,而是要构造一个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建设一个“可见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观测性问题。,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4,5、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十一五”规划、国家“十一五”信息安全科技发展规划要点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建设国家信息安全

30、保障体系,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重点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5,新阶段的条件基本具备 (1),产业基础:我国已经是一个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大国,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软件以及家用电子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市场基础:信息化作为一种发展机遇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学校和个人都对信息化有强烈需求。 人才基础:文革所造成的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已基本弥补;新一代掌握现代科技前沿的队伍正在形成;大批“海归”带回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6,新阶段的条件基本具备 (2),近十年来,通过一系列

31、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如金关、金税、金卡工程等的实践,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发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能力,无论就政府还是企业而言,开发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难点。 因此,我们有可能再向前走一步,将与国家管理有关的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纳入一个一体化的框架体系之内。,2.1 新阶段的基本目标,57,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58,三农问题的两难,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在发展现代农业牺牲就业,还是照顾就业放缓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上,我们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农业的科学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否则,农业没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民移出农村或移出土地,是解决三

32、农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带来严重的剩余劳动力何处去的问题。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约4.8亿,而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仅为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约在3.1亿左右。,59,传统产业改造的两难,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牺牲就业,还是照顾就业延缓新型工业化的问题上,我们也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国二产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解决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途经无一不指向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造成资本替代劳动进程的加快,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下降,形成“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产生大量工业剩

33、余劳动力。,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0,信息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就农业论农业,就工业论工业,将“两难”问题看作是一个就业问题,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两难”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要从信息革命和信息化中去找。 通过推动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将信息革命导致的经济社会转型作为“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当代信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重大历史机遇。,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1,信息革命是一场产业革命,从过去六十年来信息革命的发展和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来看,人类社会的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次工

34、业革命之后的巨大变革,正在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这个变革和飞跃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起的。,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2,信息革命引起经济社会转型,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农 业 制造业 采掘业 运输业 建筑业 金融业 商 业 旅游业 : : .,农 业,经济体系,大量的工业人口 流向何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组织体系,大量的农业人口 流向何处?,社会结构,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3,信息化“两难”问题的出路,解决“两难”问题,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以催生和壮大信息时代新兴产业,大量吸纳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的剩余劳动力。 新兴产业

35、大多带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特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想产业,也是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的基本区别之所在。 这样,更可以争取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地实现信息社会所具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特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4,大力发展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产业,芯片,计算机,手机,通信设备,数字电视,软件,电子器件等,内容数字化,数字文化,教育科技,知识产业,数字娱乐,电子游戏等,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商务,金融,物流,教育,医疗,社区,认证,娱乐,游戏等,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等,2.

36、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5,例:内容数字化产业 典型的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档 案,文 物,专 利,标 准,图 书,教 材,城市建设,地理信息,法律法规,公文内容,行业资料,医疗病历,银 行,保 险,房地产,报 纸,期 刊,音 像,电 影,电 视,广 播,信息革命是信息数字化的革命,信息化的首要问题是信息的数字化。,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6,例:知识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图书馆,索引,读者,数字化,上 网,知识加工,读者,情报所,图书馆,情报所,工业社会的方法,信息社会的方法,2.2 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转型,67,2.3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6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37、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2.3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69,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2.3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

38、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70,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3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就业紧张与就业结构性短缺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依然突出,持续减贫的难度加大; 消费结构失衡问题加剧,制约居民消费总量扩张; 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强,社会保障缺口问题凸现; 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压力仍然较大,农民工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压力大; 环保力度加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71

39、,信息化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2.3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信息化不是万应灵丹,不可能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可以提供有效的手段,帮助各级政府关注和解决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关的问题。,提高社会的“可见性”,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体系的功能,改善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 扩大公共服务的领域,推动公共服务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引导和发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提高社会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72,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73,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

40、出,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要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74,掌握信息化的关键科学技术 (1),在核心电子器件、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跃升。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及专用设备等核心基础产业;在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平板显示、家庭网络、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和传感器网络等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培育产业群。,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

41、术创新能力,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75,掌握信息化的关键科学技术 (2),围绕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掌握网络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和数字内容技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76,抓住三网融合的重要机遇,我国电信和广电的许多相关企业在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中进行了艰苦的

42、努力,已经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重大的意义。 从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较快的城市来看,发展电话、电脑、电视三合一的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操作系统及各种相关软件的条件也已经成熟。 “三网融合”为内容与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77,发展高端计算,近年来,美国国家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NITRD)一直将高端计算作为国家重点,大力予以推进,原因即在于高端计算是国家在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内占有领导地位的战略工具。 高端计算技术可以看作是信息技术向高端应用的发展,涉及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内许多无法用解析方

43、法解决的许多非常复杂的建模和计算问题。 “计算机建模与模拟”已经成为与“理论”和“实验”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支柱,使许多过去看来“无解”或人力做不下去的问题,现在有了新的希望。,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78,深化、高端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国家信息化的推进中,特别是在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推进中,前一段时期比较侧重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而对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Output)的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含量高的信息化努力则着墨不多。 这是一个正常的、信息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今后,我们要将信息化的重点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步转移到利用高端计算提高行业的

44、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上来。,2.4 提高信息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79,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0,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可观性和可控性,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攻坚”阶段。 从管理的层面来看,为了顺利而平稳地渡过这个“攻坚”阶段,必须注意解决整个“攻坚”阶段的可观测性和可调控性。只有过程可观,才有可能做到可控,使转型过程不因某些经济社会矛盾的爆发而失去稳定性和控制。 “可观性”恰恰是要依靠信息化的。当代信息革命提供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有力的手段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可观性”。,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1,

45、以“人”为对象的可见化,管理对象的三维空间描述,法人生命周期,法人,土地房屋,自然人,自然人生命周期,城市、区县、街道、建筑,管理 基本信息,治国理政的基本对象是人。而与人相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2,建设三大要素系统,人 口 信 息 系 统,企业 信 息 系 统,土地 信 息 系 统,土地、企业、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是城市管理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信息系统。 土地房屋信息系统是联系企业和人口信息系统的纽带。因为,企业和人都不在天上,都要落地。,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3,以“物”为对象的可见化,RFID和智能卡技术与全球

46、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相结合,构造各种商品辨识、物流运输管理、物流信息跟踪系统,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物流包装与搬运等各个环节,物流运作模式和物流装备设施等各个方面,优化对物流的管理,降低了包括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在内的物流成本。 因此,有可能实现“一切社会商品、物资的能见化”,不仅对物流,而且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管理意义重大。,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4,一场关于“物”的管理的革命,以RFID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场关于“物”的管理的革命,它既是当代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型

47、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RFID并不仅仅是“电子标签”,或者是“芯片代替条形码”,而是一个集生产、仓储、运输、分配、管理于一体的大型、超大型,甚至是超巨型的信息系统工程。,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5,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应用,政府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必须关注的紧迫问题。 公共信息资源不仅应该向各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服务,还应该酌情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公共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 构造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86,2.6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87

48、,网络安全值得注意,网络攻击事件增幅较大,危害后果不断加重。 2006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共接到非扫描类网络安全事件报告26476个,比上年增加17364个,上升190.6%。 网页篡改、垃圾邮件、网络仿冒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较多。2005至2006年,网页篡改数量由8130件增至24477件,垃圾邮件事件由161件增至587件,网络仿冒事件的数量由475件增至563件,网页恶意代码事件由25件增加至320件。,2.6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88,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网络攻击的组织性、趋利性、专业性和定向性加强,获取经济利益的恶意代码和在线身份窃取成为

49、网络攻击的主流;无目的大范围扩散的蠕虫逐渐淡出,瞄准特定用户群体的定向化信息窃取和敲诈勒索成为网络攻击的新趋势。 木马和“僵尸网络”仍然是互联网最大威胁之一,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传统攻击方式,防范难度也随之加大。抽样监测发现,约4.5万个IP 地址的主机被植入木马,比上年增加一倍;约有1000多万个IP地址的主机被植入僵尸程序。,2.6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89,2006年中国大陆被木马控制的计算机IP分布,2.6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90,计算机病毒数量大幅增长,危害依然严重,2006年共截获病毒27万余种,是2005年的四倍,病毒感染计算机达3900万余台次。新病毒多为已有病毒的变种,很多病毒均具有自升级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自动更新,防止被杀病毒软件查杀。 网银病毒迅猛增长,2004年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