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讲课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55490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御机制讲课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防御机制讲课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防御机制讲课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防御机制讲课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防御机制讲课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御机制讲课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御机制讲课PPT.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的表象与超越,认清心理防御机制 修行与禅定,你觉得自己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吗? 你知道你为什么变成这样吗?,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且也仅仅为主体而存在着。世界即是表象。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两者共存。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什么意思?,他自己所观察和经验到的世界,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他的世界,这个世界只相对于他而存在。 他看到的世界跟他的认知和经验系统相依相存。 他创造了独属于个人特色的世界。 这个主体他内在认知和经验改变了,他眼中的世界和自我存在的世界也将随着改变。,师言:“大

2、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 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六祖坛经,性在,表象在。,“眼耳鼻舌”所入的感知,是自我知觉乃至认知和经验系统构成的素材。(表象的世界) 身是感知的载体。 “意”乃主观感受、情感、对事物的评价等,心是“意念”的集合。(经验和认知的表象) 人的“性”乃个人的内在稳定状态(人格),由“眼耳鼻舌”所入的感知构成素材,由各种“意念”乃至意念的集合按照系统所堆积而成。 抽离盲目的感知和对质妄念,能影响“性”的改变。,“有”是存在,“无”是空。 从人的角度来讲,世界的表象都跟主体相依

3、相存,人在表象在,这就是“有”。 佛陀讲“缘起性空”,此中的“性”指事物运行之规律。 连“我”这个本体都是众缘和合的产物,并不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状态。“空” 所以,“我”既是“有”的,也是“空”的。,“有”之存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看到和创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精神分析的人性观,人性观的决定论 没有任何心理现象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 我们生活在潜意识的控制之下。 婴儿和儿童经验控制了人当前的心理性质状态。 过去是现在的脚本。 “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今天的“我”,创造了我的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有”。,精神分析的人性观,佛洛依德的观点: 人的心理层次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潜意识:我们没有觉

4、察到的人格的所有方面。 前意识:不在意识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意识 增加注意就能认识到的。 意识:可以立即觉察到的思虑。,精神分析的人性观,佛洛依德的观点: 人类两大驱力:性驱力和攻击驱力 新生儿出生时就有,生本能和死本能。 性驱力与生本能相连,生本能包括性本能 和营养本能。 死本能是倾向于朝向外部的攻击。 人格在任何时候都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分配着能量,这种分配是会发生变化的。,精神分析的人性观,佛洛依德的观点: 人格分区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包含生本能和死本能。 本我无视现实,追寻快乐原则,遵循即时满足。 本我可以是矛盾双方共存的、无时间性的。(知觉同一、愿望满足

5、),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终生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原发过程 自我在婴儿出生以后发展,通过与现实交往发展起来。自我想要缓解本我的压力。 超我是内化自我理想和良心,受父母的言行的影响。 自我需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能量来获得平衡。,精神分析的人性观,佛洛依德的观点: 焦虑理论: 现实焦虑:一个人面临着感知到的危险情境和状态所引发的焦虑。 神经性焦虑:来源于本我冲动释放的威胁。是自我与本我之间不能妥协的外显。 道德性焦虑:产生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的价值或道德标准。 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的侵扰。 症状是满足自我在本我愿望,在超我的控制下发展而成的妥协形式。,“

6、我”的表象-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可分为原始的防御、神经症的防御和成熟的防御。 防御机制的功能: 1、避免或回避内心焦虑 2、可以部分满足本能欲望(本能欲望和超我要求之间的妥协形成,表现成症状和人格的特征。),“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是最常用的防御机制 将在意识里很难被容纳的想法、欲望、冲动等推进无意识。 一个患性欲缺乏的女癔症病人压抑了所有可能导致性唤起的感情,也可能压抑了幼年造成心理冲突的性感记忆。 如果压抑成功,就能防御本能欲望及被禁止的欲望公开化,过上与社会和道德要求相适应的生活。 举例:一位抑郁症青年、各种癔症表现。 自我否定性压抑,“我”的表象-心理

7、防御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隔离 将与过去的痛苦记忆相关的情感从意识里隔离开的过程。 只能记住痛苦的事实,而被抑制的情感无法感觉到,即将痛苦的事实保留在意识中,而将于此相关的情感送到无意识的世界,各自处在分离状态。 强迫症常用隔离(隔离真正的冲突和欲望)。男人的隔离。 创伤隔离:创伤后应激障碍,“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 指为不明动机引出的行为寻找合理事由的心理过程 由于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实际原因在意识里是被禁止的,因此本人并不知晓其原因,或者若是暴露了实际的动机,则十分可能会触怒此人,这时就会做出最具道德性、逻辑性、合理性的解释。 (为潜意识攻击、

8、性、罪恶感等寻找合理的理由。)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介于成熟和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之间的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我“表象-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最原始的一种防御) 与压抑相似,否认阻挡了病人对痛苦的观念或感情的注意,暂时地使它们与意识分隔开来。 将意识化不能接受的想法、欲望、冲动及现实存在在潜意识中加以否定。 病人不再理会痛苦的现实,就像它根本不存在一样。 举例:鸵鸟、自恋挫伤后的否认。,“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转移 将一个人的情感从真实的对象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对象上。如生了上司一肚子气,回家后踢了家中的老狗。 治疗中,病人常将在生活中对某个人的情感转移

9、到治疗者身上。,“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投射 当本我和超我对自我施加压力时,自我产生担心和恐惧,自我力图把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 人人都有投射,偏见的来源。 把自己的性和攻击抛给别人,减轻焦虑感。 我恨他,说成“他恨我”、“我的良心在折磨着我”说成“他在折磨我” 投射性认同(早期客体关系的内心动力),“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理智化 理智化是一种比隔离走的更远的防御机制,为了抑制情感和冲动,不去直接体验它们,而是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和探讨。 用思考代替体验,过份注意抽象化理论以逃避亲密关系。 当理智脱离情感,就会变成屠杀。(政客发动的战争),“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抑制 将思维或者活动减少,

10、以免这些思维或者活动引起焦虑。 常见于恐怖症,这种病人回避引起恐惧的场景,如高空、乘飞机、某种动物。 为避免焦虑引起不敢做主,不敢跟异性来往。 深刻的抑制(回避型自恋),“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逆转,也叫反向形成。 夸张性和强迫性 将冲动由主动变为被动(或由被动变为主动)或由朝向别人变为朝向自己(或由朝向自己变为朝向他人)。运用主动施虐来取代没被意识到的受虐愿望。亲密关系的绑架:爱与恨的缠绵。越是恨某人,越表现出爱。 强迫症病人以守时、节俭、整洁来抗拒拖沓、奢侈、脏乱的愿望。,“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与权威认同 指模仿权威,以势压人。 刚刚学会控制自己冲动的小朋友,模仿大人的口吻教训其

11、他伙伴。 病人可能以过份苛责的态度来抗拒对权威的恐惧。,“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退行 指退回到早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以避免因发展而带来的冲突。 常见的退行行为 恶性退行行为 先固着后退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遭受严重创伤会成为退行点。,“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我”的表象-心理防御机制,升华,成熟的防御机制 是儿童期原始冲突健康地进化到了成熟的、没有冲突的水平。 如画家或陶瓷技师将涂抹大便的愿望升华;摄影师将窥视欲升华,舞蹈家和演员将暴露欲升华,政治家将攻击愿望升华。 成熟的防御机制还包括利他主义、幽默。,“性”我-人格结构,按照身份认同、防御机制、

12、现实检验能力可分为三种人格组织:精神病性人格组织、边缘性人格组织、神经症性人格组织。 健康人都是神经症性人格。 精神病性人格需要药物治疗。 中国目前边缘性人格人群现状。,“性”我-人格结构,精神病性人格组织。 身份整合: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的边界不清,有存在妄想性身份。 防御作用:防御机制起着保护作用使病人不会人格解体,自体意象和客体意向不会融合。解释会引起退行。 现实检验能力丧失。,“性”我-人格结构,边缘性人格组织:是大多数人格障碍的人格基础。 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自恋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依赖性人格障碍。,“性”我-人

13、格结构,边缘性人格组织的内在世界 身份整合:身份认同紊乱,自体和客体中相互矛盾的各个方面整合不良,且相互分离。 防御作用:分裂是主要的防御机制,还包括其他低层次的防御机制,如原始理想化、投射认同、否认、全能感及贬低。 现实检验:在现实关系及现实感中不稳定。,性我-人格结构,病人与治疗师的角色配对表 自体表象 客体表象 破坏性的坏孩子 惩罚性的、施虐的父母 被控制、被激怒的孩子 控制性的父母 没人要的孩子 不关心、自我为中心的父母 有缺陷、无价值的孩子 蔑视性的父母 受虐者 施虐的攻击者 受性侵害者 攻击者、强奸者 被剥夺的孩子 自私的父母 失控、愤怒的孩子 无能的父母 调皮的、性兴奋的孩子 阉

14、割性的父母 依赖的、满足的孩子 溺爱的、赞赏的父母,“性”我-人格结构,神经症性人格组织 身份整合: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有清晰的分界,整体的身份-相互矛盾的自体和客体意向被整合成为综合的概念。 防御作用:压抑及高层次的防御-反向形成、隔离、抵消、合理化、理智化。防御使病人不受内部冲突的折磨,解释可以改善功能。 现实检验:现实检验能力保持完好。,“性”我-人格结构,辨别正常与非正常人群: 区分精神病病人(三原则) 区分人格障碍(心理化功能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区分神经症病人:抑郁神经症的自我强求(不认命)和缺乏自尊、自信;强迫症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 正常的人是什么样的?,“性”我-心理防御机制,边

15、缘性人格障碍 1、自我的虚弱性:焦虑耐受性缺乏、冲动控制缺乏、成熟的升华通道缺乏。 2、使用初级思维倾向:应激情况下,退行; 无视现实,即刻满足;不承认自身以外的一切;不断提出要求;无法区分实际事件记忆和心理想象现实记忆;互为相反、相互矛盾的可和平共处;用暗指、类似物代替愿望;部分代替全部;无时间感。 特定的防御机制:分裂、原始理想化、投射认同;原始否认;全能感和贬低化。 内在客体的病理学:童年通常是遭遇强烈的挫折和攻击性导致了早期的全坏与全好的客体干系单位之间的整合失败。,BPD的内心独白,我爱你,但是我恨你,我又离不开你。 我随时有可能被抛弃,所以我要努力。 我一直在怀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 我应该受到惩罚,因为我不够好。 我要死给你们看,这样你们才会关注我。 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 空虚的感觉持续很长时间无法解决。 偏执、分离,但我不是精神分裂。,Otto kernberg的观点女性边缘性人格,她们与重要他人有不加分辨的关系,具有不成熟、自我中心的情感特点。她们过度认同他人,对他人投射出非现实的、幻想化的注意力。她们对于理解自己和他人有困难,她们对于所有客体关系都具有儿童般的依赖特点。她们选择的配偶经常很不合适。,Otto kernberg的观点女性边缘性人格,比起癔症性人格来,边缘性人格的依赖性和展览性和性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边缘性人格残酷的使用性行为来表达展览性和依赖性的需

17、要,她们具有更少的性禁令,更少压抑,而是使用解离的防御机制,她们经常有转换性别的幻想。她们与特定个体的人际关系的病理程度与她们与这个人的亲密程度有关。,Otto kernberg的观点女性边缘性人格,女性边缘性人格经常有受虐倾向,但是她们的受虐并不紧密联系着性行为。她们表现出不合适的、严重的愤怒或者不可控制的愤怒和尖锐的情绪波动,经常有自杀幻想以便吸引关注和保证,她们经常撒谎,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但是她们需要被与反社会人格区分开。,Otto kernberg的观点男性边缘性人格,他们有认同上的困扰,客体关系的严重困扰,缺乏冲动控制,他们经常是双性恋的,有变态性行为,反社会的倾向,经常有躯体症状,

18、他们对于助人职业有探索的倾向。对于所有的男性边缘性人格来说,与自恋性人格和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MBT的观点,心理化能力及其依附背景是自体结构的基础,只有在和父母的镜像化的、交互主体性的互动中,婴儿才有机会“观察”到自己,从而形成并认识到内在状态,开始符号表象化过程。 婴儿会把照养者内化形成自身表象,如果照养者充满了愤怒、仇恨和恐惧,婴儿内化了照养者这些部分后形成的就是一个“异化自体”(alien self)。异化自体会遭到自身结构的排斥,因为它是迫害性的,在此排斥、外化异化自体的过程中,婴儿会体验到外在世界是迫害性的,因为异化自体是被体验为在外的。异化自体的存在,让自我结

19、构不稳定,加上童年创伤影响,造成边缘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家庭动力学,如果女性是BPD。 有自恋人格和控制欲的父亲把女儿理想化,孩子被迫扮演“绝对好妻子和母亲”,成为维持父母婚姻的粘合剂。 女儿对于被诱奸的卷入程度和被理想化程度,有赖于父亲的自恋性需要的满足程度。 父亲的侵犯性干扰了女儿正常的分离和个性发展; 最终父亲抛弃女儿,女儿感到无价值和暴怒。 以家庭的分离和投射来确定身份的做法是关键的病源,巩固了患者身上的原始防御本能,自我和他人继续分为“绝对好”和“绝对坏”。,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家庭动力学,自恋型-边缘型人格的夫妻: 蜜月期:真的很匹配? 补偿性的自我投射:夫妻间动力是共有的潜意

20、识里的依赖性和愤怒。将自己被人接受的一面通过投射强加在对方从而诱发对方也依法行事。 边缘人格会被刺激而将自恋人格的愤怒表达出来;自恋人格则能通过公开表达出边缘人格的依赖感而表达出自身的依赖感。,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家庭动力学,如果男性是BPD。 同母亲之间的紧密束缚的诱惑的关系,在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期被母亲抛弃。,治疗学,经典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精神分析 TFP MBT 辩证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荣格派精神分析,“性”我-人格结构,自恋型人格障碍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21、(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性”我-人格结构,如在佛教的立场阐

22、述,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来自于我执和欲望的满足的失败,而发源于我执的过于强盛和欲望的过于夸大,当这些超越出人类社会许可的一般范围后,个体的灾难、人际关系失败等,这几乎和自体心理学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病因理论如出一辙,但佛教的理论在这里缺乏发展心理学的方面,而更注重当前的问题和问题原因。但佛教在这些内容往往引用“业”这样的概念来作解释该个体可能的先天性原因。 -徐筠佛教与心理学的定位,“性”我-人格结构,不适宜佛教修行的人 从各种佛教文献记载,和目前的一些相关研究来看,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如精神分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性人格障碍等等并不适合练习佛教的修行方法,因为这些练习可能会导致他们人格滑

23、向更严重的心理深渊。佛教修行本身更多提供给心理一般个体所使用的一种方法。 -徐筠佛教与心理学的定位,“性”我-人格结构,佛教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而转变了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 在这里,佛陀提供了个体的训练方式提供注意力的禅定和提高洞察力的内观,虽然目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证明这些训练一定会如佛教预期的一样改变个体的人格心理。但一些部分的研究说明这些训练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改变。而一些良好的改变可以改善人类的心理状况。 这一佛教称之为解脱的训练,在于通过禅定和内观的训练,以了解“自

24、己”的身心、世间无我的本质注10,在佛陀看来,对于“自我”永远的的执着是人的本性,正是它引起了人类的快乐,但也引起了人类的痛苦烦恼。当人类通过如实训练观察亲证身心和世间的无常无我本质后。执着和欲望就消逝。这时候痛苦就不再生起。 -徐筠佛教与心理学的定位,防御机制的超越与禅定的境界 如何修行才能超越与升华?,强迫性重复与超越 高层次的防御机制:抵消、合理化、理智化、幽默、升华 健康的标准:能在各种不同场合和情境,合理运用不同的防御机制。“你知道自己为什么那样做,下次试试另一种,不执著。”,防御机制的超越与禅定的境界 如何修行才能超越与升华?,禅的无我 “我”心是妄心,分别、妄想、执着、爱憎怨。

25、十二因缘:以“我执”为核心的无明欲爱苦或乐及生死轮回。 自我的执着导致错误的认知执取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 结束“我执”的无明(通过内观禅的观察法)结束欲爱结束苦或乐及生死轮回,获得清净平和,乃洒脱自在,涵容万物,能生智慧,当下承担。,防御机制的超越与禅定的境界 如何修行才能超越与升华?,禅的关照 心静如水,一如平整的镜子,看到自己的倒影。 自我修复,是功能性的心理资源。 禅的去“性”与回归自性(人格的自我修复)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都是因为被儿时创伤经验和社会文化熏染延伸出的防御所包裹,去除迷执,婴儿般甜美的笑容。),防御机制的超越与禅定的境界 如何修行才能超越与升华?,生活禅 抛弃习惯性的不良模式(关照、放下、承担) 禅定的境界:定慧等持(由定生慧) 菩萨道-利他主义中的升华,无我、无分别,但作所作-人格的超越。,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