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5662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3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模式介绍.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模式介绍,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陈朝阳,,“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研究成果,2,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直至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都应围绕“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主要“固着点”,是同化其他数学知识的出发点,由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3,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

2、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4,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 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的操作过程,并将结果表现为一种教学系统。,一、什么是教学设计,5,教学设计与备课、教案有什么不同?,教学设计与案例有什么不同?,教学设计与说课有什么不同?,6,教学设计与教案有什么不同?,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 案,1. 范畴上的不同,2. 对应层次不同,3. 指导思想不同,4. 元素含义不同,7,教

3、学设计与教学案例有什么不同?,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境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际活动的反思。,什么是教学案例,8,教学设计与案例有什么不同?,教学设计,9,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什么叫说课,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学设计与说课有什么不同?,10,教学设计与说课有什么不同?,11,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为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科学的掌握而准备。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12,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1. 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2. 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 过程;,3.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 解决教与学问题。,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 。,13,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立意要“新”

5、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终结点”。,三、怎样写好教学设计,14,新课程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教的怎样的问题,更要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的怎样的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章建跃博士领衔的课题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设计框架结构。,15,由如下栏目组成: (1)内容和内容解析; (2)目标和目标解析; (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5)教学过程设计; (6)目标检测设计。,16,教学设计,(1)

6、对数学概念的准确理解高水平数学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准确理解所教内容,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把握核心概念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 (2)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对数学概念的准确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解析和对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把握为前提,确定教学目标,以使教学目标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 (3)对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中存在的困难的深入分析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有针对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理解的疑难上,提高课堂效率、效果; (4)教学过程注重“问题引导学习”以目标为定向,围绕概念的核心,针对学生的理解困难,以数学知识“再发现”为线索,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在教师或同伴帮助下主动获取知识,

7、这是中国“启发式教学”传统与当代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学的综合; (5)知识训练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概念应用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记忆知识; (6)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检测以目标为定向,选择适当的数学问题用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虑到数学的学科特点,为了更加体现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的本质,同时也为了以教学设计为载体,使我们关注的教师专业化成长能得到研究,确定教学设计中的如下重点:,17,先看看各条目的具体含义,1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对当前“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简要说明; (2)内容解析:重点是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之所在,并要对概念在

8、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 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数学上进行微观分析。,18,以曲线与方程为例:,1内容: (1)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2)求曲线的方程;(3)坐标法的基本思想.其中(1)(3)为第一课时的内容,(2)、(3)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2内容解析: “曲线与方程”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既是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理论的一般化,也是进一步学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指导思想尽管学习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并理解圆锥曲线与其方程的基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通过坐标系这座桥,可以利用方程以

9、及代数的运算来研究曲线,这正是这一内容成为数学的核心概念的原因,也是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的核心之所在 因此,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求曲线的方程,而且要通过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坐标法思想,使学生明白求出曲线方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利用曲线的方程去研究曲线.,揭示教学重点,阐述其概念的核心之所在,19,2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 (2)目标解析:对“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究”的含义进行解析,一般的,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都应进行适当分解。 目标不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以

10、1.,2.,3的方式逐条列出,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20,目标:理解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会运用平均变化率表示函数变化的状态;通过平均变化率的概念理解函数瞬时变化率的概念。 目标解析:通过实例用函数平均变化率的大小表示函数变化的快慢;用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准确表示函数 的平均变化率;通过实例说明平均变化率不能表示某处的变化状态;由函数在某处附近的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导出瞬时变化率的概念,并会用瞬时变化率表示函数变化状态,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以变化率与导数为例:,21,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

11、计者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22,具体的,可以从认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本栏目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例如,在“向量的坐标表示”中,可以包含如下诊断:“学生在理解始点不在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坐标表示时会出现障碍,其原因是”。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

12、加以注意的。,23,1如何理解曲线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很流利地背出曲线与其方程应该满足的两条,但是如何证明“一条曲线与一个方程之间具有互为表示的关系”,这是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问题,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这个教学问题可以结合“直线与其方程”、“圆与其方程”进行说明,以曲线与方程为例:,24,2在求曲线的方程时,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学生会遇上的第二个教学问题,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总结出建立坐标系的基本要点,并用具体问题让学生练习进行体会,25,3在将曲线上的点应该满足的几何特征转化为点的坐标应满足的等式后,常常遇上“将所得等式化简得到所

13、求方程”的问题对于有些复杂的等式,化简是一个学生不易把握的问题,学生在此极易出错,这是第三个教学问题.教学时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使教学偏离重点,因此教学时可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以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因更多地关注代数运算而忽略数学思想的提炼,这个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领.,26,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需要设置)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27,1在进行曲线与

14、方程的教学时,学生已经在数学必修1中学习了函数及其图象,在数学必修2中学习了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曲线与方程概念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学时应予以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多进行归纳与概括. 2向量是刻画直线的几何特征、位置关系以及进行运算的重要工具,学生在数学4时学习了平面向量,这就使其成为学习本内容的重要支持 3曲线与方程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教学这一内容时会涉及大量图形的绘制与方程的简化等代数运算,因此,图形计算器或几何画板是重要的支持条件,教学时充分注意这一条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学生思考,而且可以对实际问题中的数据不加“修饰”地进行分析.,以曲线与方程为例:,28,5教学过程设

15、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后呼应。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思维过程的描述。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基于自己以往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其中,应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29,教学过程设计以

16、“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 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30,6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以一定的习题、练习进行检测。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

17、(组)习题或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31,从这个教学设计框架结构来看,重心不仅仅在教学过程设计这一环节,而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该占有较大的篇幅。这正是本课题研究所倡导的。,32,33,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的本质是教学任务分析,要解决的是“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学后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是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必须首先做好的工作。 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绝大多数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到位、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有很大的关系。决定这些任务的是内容所包含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这些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影响后续的教学目标。,3

18、4,(一)内容与内容解析的界定剖析 在内容与内容解析的描述中,应尽量地突出该内容的核心部分,主要表达两层含义:“学什么内容”和“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 其关键是理解数学。,35,1. 处理教材的依据 教材往往是专家编写的、供教师使用的内容文本,但是如何使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新手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完完整整地依据教材内容和呈现序列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处理,缺乏对教材进行批判的态度,甚至有点过于迷信。专家型教师一定会对教材进行处理,能结合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学习目标,进行适当的加工与改进。,36,另一个处理教材的依据是现场条件。当

19、教师处理教材时,依据课程标准,主要是考虑内容的必要性维度。而现场条件着重考虑的是可能性维度,如学生的认知准备、教师自身的优势以及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问题就是现场条件中的重要因素。,37,2.处理教材的策略 正如前面所说的,处理教材内容是一种情境化的行动,教师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在准备教学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处理教材。具体而言,有这样五种教材内容改进策略: 增:新加内容,如补充材料,或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等; 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换:更换不合适的或不合理的内容; 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

20、的框架结构。,38,案例一:“古典概型”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与内容解析:,(一)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邱 强老师: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3(必修)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他的引入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试验,而且得到的是概率精确值,同时古典概型也是后面学习条件概率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主要内容有: 基本事件的概念及特点:()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

21、有限个;()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算法是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计,而其特殊的类型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可通过分析结果来计算。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其它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39,(二)浙江省瑞安中学 戴海林老师: 内容:古典概型的概念及概率计算公式。 内容解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随机

22、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它曾是概率论发展初期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引入,使我们可以解决一类随机事件(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而且可以得到概率精确值,同时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试验。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其它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古典概型概念中的核心是它的两个特征,(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尤其是特征(2),所以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计算概率”,而是要引导学生动

23、手操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举出大量的古典概型的实例与数学模型使学生概括、理解、深化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及概率计算公式。同时使学生初步能够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并能够合理利用统计、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解决有关的概率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40,(三)余杭高级中学 童元意老师: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随机事件、频率、概率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近似概率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学会归纳,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随机试验,我们并不需要去做大量重复的试验就可以得到随机试验的概率。 古典概型就是这一种特殊的数学概型。由于它在概率论发展初期曾是主要的研究对象

24、,许多概率的最初结果也是由它得到的,所以称它为古典概型。古典概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习概率必不可少的内容。古典概型是最简单的概率模型,也是一类很经典的概率模型,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古典概型是一种等可能概型。学习古典概型有助于对概率的理解和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教学时,首先要理解基本事件的特点,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多个;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理解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算法是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计,而其特殊的类型古典

25、概型概率计算,可通过分析结果来计算。在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应用时,应充分注意其适用的条件。根据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时,关键在于求n、m。由于排列、组合的知识还未学习,所以在例题和练习时应控制难度。 可尝试利用模拟方法和分析的方式来验证每个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进一步体会频率稳定于概率的客观规律。 根据以上的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古典概型及其运用古典概型计算公式来求解实际问题的概率。,41,上面三位老师对“古典概率”第一课时的“内容和内容解析”作了不同层面的剖析。从中可以看出,内容相同且确定的重点也几乎相同,是“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然而对当前核心概念“古典概率”

26、的内涵和外延作简要说明不完全一样,且内容解析的侧重点三位老师也有所不同。,42,这里已经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明确告知。基于这样的内容解析,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问题串”时,由此指导思想的统领,三位老师在其教学过程设计中所设计的“问题串”也有所不同。,43,(二) 目标与目标解析的界定剖析,目标与目标解析是教学过程中用行为动词描述的教学对象在教学情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与目标解析的准确表达,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从我们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求证。从总体而言,目标和目标解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本课必须达到的目标,与学完本课相关的单元或模块后应达到的目标。当然应更侧重于第一层面的目标,避免

27、过于长远和空洞的目标,要紧的是陈述一定要具体。,目标的陈述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正如加涅所指出的必须能回答“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学习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44,对教学内容的解析,不仅可以明确内容中所涉数学概念的核心是什么,概念是否是核心概念,而且还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内容与内容解析是在目标与目标解析的上位。但有些情况下教学目标是不唯一的,不同目标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或比重)也是不同的因此,按照各教学目标所占的份量来产生教学重点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45,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

28、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46,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构成体系是: 高中数学教学目的分解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课堂教学目标。,47,(一)学习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48,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教师在考虑学习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

29、学习目标如何定位问题。必须要有整体观,综合考虑影响学习目标确定的因素。,49,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必须弄清楚它的上位目标上什么,才能准确定位下位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即使是学习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1. 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50,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

30、。,2. 在三维目标框架内确定学习目标的侧重点。,51,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但由于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教师就不能机械地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学习目标 。,52,3在预设生成关系中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也可以改变)加上生成的目标。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生成性目标。尽管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学习目标。,53,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31、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54,(二)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如何将学习目标具体化。简单地说,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但对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即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55,1.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课程标准分解为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历程。这种课程标准分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各层级的学习目标变得更为丰富,教师设计课程的自主性和弹性也变得更大。将课程标准分

32、解成各学期、各单元、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对应数量上,其对应关系有三种情形: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56,2. 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替代策略,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学习目标。,基本策略有三种:替代、拆解、组合。,拆解策略,使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组合策略,运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焦点,形成一个学习目标。,57,(三)叙写学习目标 虽然内容与内容解析中基本确定了某条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和内容,但学习目标的叙写还要明确行为主体、行

33、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该是“学生应该”,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合适的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的。,58,案例二:“古典概型”教学设计中的目标与目标解析:,(一)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邱 强老师: .通过“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和“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的试验”了解基本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各个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

34、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使得学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初步形成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会初步应用概率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用有现实意义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掌握“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辨证思想.,59,(二)浙江省瑞安中学 戴海林老师: 目标:理解古典概型

35、及其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目标解析: 1通过学生对掷硬币、骰子及例1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 2从掷硬币、骰子试验的有关概率计算中归纳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3借助问题背景及动手操作,让学生不断体验古典概型的特征(2),充分认识到它在运用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中的重要性。 4体验将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中的思想,尝试用概率知识解析实际问题,并积极探究有关概率中较复杂的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60,(三)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童元意老师: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正确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所含的

36、基本事件数及其发生的概率,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会初步应用概率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 具体目标解析如下: 1了解引入古典概型的必要性。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归纳一类特殊的概率模型。 2在对情境1的三个最熟悉的生活例子的试验中,和问题2的具体事例求解中,让学生学会用列举法写出所有可能的基本事件数,并能理解基本事件的特征和随机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3在通过观察情境1三个试验和问题2的分析求解中,以及对情境2的几个具体事例的讨论中,学会归纳这类随机事件的共同特征,并能正确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4在对问题4的几个概型是否为古典概型的思考和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古典

37、概型的两个特征。 5在对问题6,例1,例2,例3,变式练习的思考和求解中,让学生会初步判断在什么情况下是古典概型,并能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并会初步应用概率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61,(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界定剖析 按照我们的框架,设计者应当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62,教学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分化点,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慧的开窍点。 因此,找准教学难点,花力气突破教学难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

38、情绪,爱学数学,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会学数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63,1. 帮助学生寻找恰当的起支撑作用的固着点 要想突破难点,首先需要努力寻找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个与教学难点最接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固着点”。由于数学内容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因此,总可找到合适的“固着点”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撑,以有效地实现顺应或同化。,64,2. 实现教学手段的技术互补 在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自的优越性,并实现必要的联合与互补,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技术“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的重要作用。,65,案例三:“古典概型”教学设计中的教

39、学问题诊断分析:,(一)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邱 强老师: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通过实例,已经了解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了概率的意义,了解互斥事件及有限个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和老教材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在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学习概率的。 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对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理解不够深刻,一看到试验包含的基本事件是有限个就用古典概型的公式求概率,没有验证“每个基本事件出现是等可能的”这个条件;另外对基本事件的总数的计算容易产生重复或遗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

40、中基本事件的总数。,66,(二)浙江省瑞安中学 戴海林老师: 学生已学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并亲自动手操作了掷硬币、骰子(包括同时掷两个)的试验,由此归纳出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不是难点,关键是以下问题: 1学生在解决古典概型中有关概率计算时,往往会忽视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错用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例2与问题4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判断古典概型的重要性,其中可以利用试验、统计、列举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在归纳概率计算公式时,很多学生可能会不重视,想当然地得出结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揭示公式得出的过程,并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 3学生初步学习概率,较难将实际问题模

41、型(古典概型)化,因此在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67,(三)余杭高级中学 童元意老师: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困难在于:(1)虽然学生脑海中已有丰富的概率实物模型,他们会求一些熟悉、比较简单的概率题,对一些陌生、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不会转化为古典概型去求;(2)如何判断一个概率模型是古典概型,如何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以及在实际求解中对于如何验证古典概型的等可能性比较困难;(3)怎样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企图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对古典概型的真正理解和

42、利用古典概型公式求解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后续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对古典概型与其它概型进行比较,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学会解一些简单的古典概型。 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问题,这既有随机性,又有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观感知。 基于上面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68,总之,备课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的前奏。无论国家怎样进行课程

43、改革,教师依然是关键,这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眼下,教师走进新课程目标实施开放式教学,其更具有建设性的问题是,教师如何能更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和设计。如果没有认识,没有想法时去仅看教材,可能只看到教材的表面,此时得出的教学设计会仅凭原有经验,而从思想方法层面对所要教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才有可能弄清教材编写用意,用好教材,并较好地体现其教学作用。,69,简要回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1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与内容解析(重点:本堂课的核心概念、数学思想方法;前后相关的知识); (2)目标与目标解析(重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做哪些过去不能做的事)。 2教学环境分析 (1)教学问题诊断(重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潜在距离)。 (2)教学媒体设计(重点:适应学习需要,揭示数学本质)。 3教学策略研究 (1)教学过程设计(重点: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串”;变式训练;反思活动)。 (2)课堂结构设计(重点: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教学活动顺序)。 4教学评价预设 (1)课堂练习的安排(重点:应知应会,双基落实。) (2)课外作业的安排(重点:加深理解,拓展提高。),70,谢谢各位!,敬请批评指正!,E-mail: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