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节价值取向.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60895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0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章节价值取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九章节价值取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九章节价值取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九章节价值取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九章节价值取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章节价值取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章节价值取向.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九章 价值取向,本 章 要 点,*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 *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第九章 价值取向,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一)价值 主体说: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 客体说

2、: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关系说: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也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还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动态变化过程)。,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 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 罗克奇(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

3、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 施瓦茨(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金盛华,1995) 。 价值观 vs 价值取向 价值观强调的是“观”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 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可以和价值取向互换,不过价值取向的说法更强调了主体

4、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 (一)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 人的类型, Spranger,1928) 价值观研究量表( Allport,1960, Vernon,1960 ) 经济型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 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 宗教型的人信神或寻求天人合一等; 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 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

5、es):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 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为达成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 价值观调查表(M. Rokeach,1973):由36项价值观信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两类各18项)。,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 “价值”一词包含实际价值(operative value)、想象价值(conceived value)、客体价值(object value)三种涵义。 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问卷

6、(ways to live questionaire,1956)13种生活方式(想象价值,即理想价值观)。该量表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它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价值观不同的人,生活方式也不同。这种假设前提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同,虽然比较极端,但是据此可以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行为阐述出来,可以完成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转换。,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豪福斯塔德 (Hofstede,1980):个人主义是指在团体、组织中情感相对独立;而集体主义的“我们感”很突出,在组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Hui和Triandis(1986)

7、: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间感情、理想、信仰、观念和行为间的一种综合体。 特里安迪斯(Triandis,1989):个人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个人目标而非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集体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小组的目标而非个人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价值观,为了保护小组的完整、成员的独立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五)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 施瓦茨设想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施瓦茨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简称SVS)57项价值观,用以代表10个普遍的价值观

8、动机类型: (1)权力(Power):社会地位和特权,控制或统治他人和资源; (2)成就(Achievement):根据社会标准通过能证明个人成功的竞争; (3)享乐主义(Hedonism):追求生理上的满足及愉悦; (4)刺激(Stimulation):兴奋、新奇和生活中的挑战; (5)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独立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创造、探索; (6)世界主义(Universalism):理解、欣赏、容忍和保护所有人和未来的福利; (7)仁慈(Benevolence):保护和提高那些个人交往较多的人们的福利; (8)传统(Tradition):尊敬、接受传统文化和宗教要求的

9、习惯和思想; (9)遵从(Conformity):抑制引起他人不安或伤害他人及违背社会期望与规范的行为、倾向和冲动; (10)安全(Security):社会交往和个人的稳定、安全、和谐。,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一)价值取向与态度 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 态度是情境性的; 价值观是超越情境的。 态度与具体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1.需要和动机 2.情绪和情感 3.兴趣和爱好,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层次较低,而价值观的层次较

10、高 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与行为 1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2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3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国外价值观研究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介绍、移植和验证阶段。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价值观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这一时期中的价值观研究仍然基本遵循实证研究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理论构建、概念提出及其解释方面却显示出浓重的本土化特色。,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11、,(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施瓦茨(1994)也认为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值观。,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2、,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2.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杨国枢(1992)曾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认为在这个生活圈中人们有两种不同的主要运作方式,一为个我取向(individual orientation),这种取向是以自主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支配、控制、改变及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一为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这种取向是以融合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

13、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个次级取向。,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3. 富贵与道德追求 文崇一(1993)提出了“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并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与道德相容”与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之间徘徊。 根据中国人在富贵道德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分成以下几类: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德;道德而富贵。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而贫贱。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富贵。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贫贱。,

14、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4. 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 工具性关系对应公平法则,其决策策略是客观决策; 情感性关系对应需求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亲情困境; 混合性关系对应人情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人情困境。 西方人的社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工具性关系;而中国人的社会是一种情感性关系,或接近情感性关系的混合型关系,所以倾向于遵守需求法则和人情法则。,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社会通则”研究的兴起 梁觉等人指出,社会通则

15、是对个体信念系统中核心观念的一般性概括,其功能在于帮助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提升生存和发展品质。 研究者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已有的文献总结和以香港、委内瑞拉两地被试的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最终确认了由5个因素构成的多维结构:社会犬儒主义、天道酬勤、社会灵活性、命由天定、宗教笃信。,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中庸思维”研究的深入 有关“中庸思维”议题的研究,是以杨中芳等人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同华人文化本土概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他们将“中庸”视作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是整合与联结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手段理性的载体和桥梁(张德胜等,2001)。 “中庸”取向作为指导中国人(华人)

16、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标准,其影响也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作为一种元认知思维,中庸思维其实恰恰体现了一种和谐思维(林升栋,2006)。,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其他研究成果 研究者除了对华人价值观概念、结构以及特征等基本问题开展了广泛的探讨之外,还将研究的方向纵深化迈进,对一些具体的中国人价值观内容进行了分析。 首先,张进辅等人(2006a;2006b)对人际价值观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其次,还有大量有关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研究涌现,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第三,有关中国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一、中国民众

17、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 (一)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现状 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由8个因素构成的整体模型。其中各因素价值取向的涵义如下: 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 其具体的排列序列按强度递减为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及金钱权力。,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二)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构 金盛华认为, 中国人价值观结构,其在整体上是以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为优先取向的亲社会结构,具有鲜明的“

18、好人定位”的特点,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构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结构在整体倾向上可以称为是“好人定位”的价值结构。 凸出品格追求和工作成就,并给予公共利益和人伦前提价值高度重视 很容易看到中国传统倡导的文化价值的影子。,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的“好人定位”结构,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Schwartz价值观模型与中国民众价值观结构可比因素,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三)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的差异分析 除去男性数据中“公共利益”与“人伦情感”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之外,不同性别被试在八类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性排序上与整体分析的结果一致。

19、 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被试在价值观八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结果上与整体分析结果一致。在中部地区,“才能务实”与“公共利益”的排序顺序与整体分部不同,在其差异水平并未达到显著;同时,“守法从众”与“金钱权力”两个维度的差异也不显著。 尽管个别数据的重要性排序结果存在不一致,但是综合分析其整体趋势并未发生显著的逆转性变化验证了我们上文所提出的“好人模型”设想。,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当代大学生在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好孩子”形象,努力进取,但不惹事生非、尽职尽责但对身边以外的事情不太关注,以自我的道德准则和自我兴趣为行为处事的出发点。,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结构,第二节

20、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二)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状况 当代大学生在目标价值观上有如下特点: 个人性目标上的排序为工作成就取向、自身修为取向、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去向。 社会性目标上的排序依次是合格公民取向、友谊爱情取向、婚姻家庭取向。 超然性目标上的排序依次是回归自然取向、贡献国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 手段价值上的排序依次是:知识努力取向、人格品质取向、智慧机遇取向。 规则价值上的排序依次是: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 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 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 四、企业家关于

21、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 (一)企业家的品格追求价值取向 (二)企业家工作与成就价值取向 (三)企业家法规与公益价值取向 (四)企业家的金钱权力价值取向 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 (一)企业家的企业成功归因 (二)经营责任与经营道德怀疑,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企业家的岗位目标 (二)企业家的目标生活结构 四、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 (一)企业家的自我认同 (二)企业家拒绝的自我特征,作业和参考题,1、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的概念及其区别。 2、价值取向与有关

22、概念的联系与不同。 3、试分析罗克奇的价值观理论对于分析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意义。 4、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特点是什么? 5、试分析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特点与施瓦茨基础价值观结构的异同。 6、试运用大学生价值观结构分析自己的价值取向。 7、分析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在哪些方面将对企业家的经营实践发生影响。 8、企业家经营责任与经营道德怀疑的冲突解决途径有哪些?,建议读物,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 (2004).企业家价值取向: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Myers, D. G. (2002).Social psychology (7th ed.), McGraw-Hill, Inc. 袁贵仁. (1991).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希庭等. (1994).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杨国枢等. (1992).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江苏:桂冠图书公司. 辛志勇. (2002).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