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6588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5.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俢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制精神,第七章,1,第七章,2,3,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更好地实现以法治国的方针。,4,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和运行机制。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4、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5、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讲授及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相结合,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七章,5,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2、家,6,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村民大会当场举手表决,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这一规定。有一天,村民孙某的两只山羊再次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时被守护人打死。孙某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并声明表决时自己并未举手同意这一规定。,7,案例分析,本案中村委会的行为不是立法活动,村民大会通过的规定不是法律,不是法的表现形式,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因而,孙某有权依法获得赔偿。这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律的特征和创制?,8,第七章,9,1、法律的产生,2、法律产生的标志,3

3、、法律的历史类型,(1)法律的产生,第七章,10,1、法律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1)法律的产生,第七章,11,法律产生的 根源,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文化),阶级根源(政治),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阶级的产生,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产生条件,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资源有限和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冲突,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第七章,12,法律产生的 标志,国家的产生,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国家的产生改变了社会规范的特征。原

4、始社会里;而现在,有了事实上的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公权力救济代替了私权利救济,文明的诉讼程序取代了野蛮的暴力复仇,2、法律产生的标志,第七章,13,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严格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所有,公开反映和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刑罚手段极其残酷,维护地主的利益,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性,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刑罚酷烈,罪名繁多,广为株连,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等原则;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在推翻旧政权、摧毁旧法体系基础上创建起来,代表关大人民利益的体现,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3、法律的历史类型,14,2、法

5、律的本质,1、法律的概念,第七章,15,1、法律的概念,法是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第七章,16,2、法律的本质,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第七章,17,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法规范人们的权利义务,第七章,18,国家创制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也就是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不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就不是法律。,第七章,1

6、9,法律实施的保证,法律意识,国家强制性,道德观念,纪律观念,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教材1752段,第七章,20,国家创制法律的 方式,制定,认可,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第七章,21,法的强制力,违法行为的 否定和制裁,合法行为的 肯定和保护,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第七章,22,统治阶级 整体意志,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法律是统治阶 意志的体现,法的阶级意志性,也就是说,法律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法律部分的意志。还有一些意

7、志是以其他方式体现着,如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中等,注意,第七章,23,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形式,法律,国家政策,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第七章,24,(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 法律的本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意志,内容,作用,第七章,25,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阶级性,人民性,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全体人

8、民的意志和利益,第七章,26,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了传统法和外国法,立法改革与创新,教材:176-177页,第七章,27,经济建设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政治建设方面保家卫国,文化建设方面促进文化繁荣,教材:177页-2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对外方面营造和平发展外部环境,社会建设方面促进和谐社会构建,28,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法律部门则是依照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调整对象)和调整的手段为标准,对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

9、会法、刑法、程序法。,第七章,29,(一)宪法 (二)民商法 (三)行政法 (四)经济法 (五)社会法 (六)刑法 (七)程序法,第七章,30,法律效力高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全国人大(第一次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地方政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到2010年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法律关系的总称,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合同、就业促进、职业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安全生产、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已经

10、制定的社会法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等。,第七章,31,32,第七章,33,法律运行,法律制定 (立法),法律遵守 (守法),法律执行 (执法),法律适用 (司法),对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分配,文本法,现实法,抽象的权利义务,向具体的权利义务转变,(一)法律制定,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第七章,34,第七章,35,中央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法律,行政法,部门规章,第七章,36,地方立法机

11、关,地方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政府规章,地方行政机关(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性法规,第七章,37,立法程序,法律案的 提出,法律案的 审议,法律案的 表决,法律的公布,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第七章,38,*1、法律执行的含义(广义、狭义) *2、我国的行政执法主体,第七章,39,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执法和司法),第七章,40,广义的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

12、,也称为行政执法。这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执法),第七章,41,狭义的法律执行,第七章,42,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狭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行政执法权的下属机关,执法主体,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单位或个人,第七章,43,教材:181页最后一段,第七章,44,法律适用,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法院的审判权,其他任何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第七章,45,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都是法的实施。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在被制定出来实施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

13、带应然的状态;法的实施,就是将书本上的法律转变为行动中的法律,从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状态,第七章,46,法律执行(执法)与法律适用(司法)的区别,主体不同,内容不同,程序性要求不同,主动性不同,执法主体是行政机关,司法主体是司法机关,司法对象是案件;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司法程序严格;执法程序无司法严格。原因主要是基于行政效能的要求,司法被动,不告不理;执法主动,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要求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实施法律,47,(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五)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六)培植新型

14、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48,法治国家是德语中最先使用的一个概念。早期的法治国是指中世纪欧洲的某种国家形式,尤其是德意志帝国,当时被认为是“和平与法律秩序的守卫者”。现代意义的法治国,是德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产物。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要依法行使,所以法治国家有时也被称为法治政府。其条件和标准主要有(1)通过法律保障人权;(2)良法的治理;(3)通过宪法确立分权与权力制约的国家权力关系;(4)赋予广泛的公民权利;(5)确立普遍的司法原则、司法独立等。,法 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和方法。法治强调:,第七章,49,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

15、高权威性,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最广泛性,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归责都依法进行,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意识的改变而改变。,50,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潘恩,法 制,第七章,51,法制内涵 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制度。,法制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第七章,52,联系,第七章,53,法制与法治联系,1、当法制意指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时, 与法治含义相同; 2、当法

16、制意指一国法律制度简称时,与法 治也关系密切。因为,法治以法制为条件, 无法制就无法治;同时,不重视法治国理 念,也 无从健全法制。,第七章,54,法制与法治区别,1、含 义不同 2、角色不同 3、要求不同 4、存在 的社会形态不同,第七章,55,第七章,56,法制与法治区别之一:含义不同,法制既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种方式、制度,法治概念的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理国家,法制,法治,第七章,57,法制与法治区别之二:角色不同,当法制作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时,它指的是具有实体性的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是强调要有治国的工具,而法治

17、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相对人治而言,强调法治就是强调法律、制度这种工具在治理国家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制,法治,第七章,58,法制与法治区别之三:要求不同,法制强调全体公民要守法;包括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及其他公民,法 治强调的主要是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制,法治,第七章,59,法制与法治区别之四:存在 的社会形态不同,在阶级社会里,都会都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是都有法治,法制,法治,60,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

18、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十六大报告,(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61,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着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62,依法行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63,(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第七章,64,制度条件,思想条件,权力运行机制,独立、权威的司法系统和司法队伍,健全的律师制度,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65,1、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

19、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2、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3、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建立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教材:182-183,第七章,66,4、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 5、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6、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 7、使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教材:184-185,67,1、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

20、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 2、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3、要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4、要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5、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教材:184-185,68,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 2、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 3、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

21、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同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社会监督体系和制度。,(五)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教材:185,69,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既立足于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2、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历年,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六)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教材:185,70,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二、自由平等观念,三、公平正义观念,四、权利义务观念,民主是个多义词,它可以指国家的政治制度

22、,也可以指公民的民主权利,还可以指一种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但是,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民主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民主的本意是大多数人的统治。,第七章,71,民主的涵义,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符合民主本意的民主,它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第七章,7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七章,7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4个特征),(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没有中国共产党,

23、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人民民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第七章,74,社会主义民主特征之一,(2)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第七章,75,社会主义民主特征之二,(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

24、,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七章,76,社会主义民主特征之三,(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第七章,77,社会主义民主特征之四,(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七章,78,(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江泽民: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 胡锦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25、。,第七章,79,教材:186,(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强保证。 发展民主政治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第七章,80,教材:186,(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2、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第七章,81,教材:187,(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第七章,82,二、自由平等观念,(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1、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利的时候,都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 2、一切进步的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废

26、除或取消人们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和扩大人们的自由。,第七章,83,教材P187,案 例,张某,在某小区买了一套房子,楼房共18层,张先生买了12层。在装修的时候,把厨房改装到原来设计为次卧的房间。楼上楼下几家就找张先生商量。张先生觉得房子是自己的,想怎么改装就怎么改装这样住进去后张先生家做饭时的油烟就影响到楼上楼下这几家。于是张先生就坐到了被告席上。 张先生的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吗?,第七章,84,案 例分析,张先生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法律规定,任何人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自由,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本案中,张先生改装房子的后果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27、,是对相邻权的侵害。要承担一定后果。,第七章,85,大学生应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 自由权利的观念,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 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第七章,86,教材P188,(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七章,87,教材:188页,平等,适用平等,守法平等,反对特权,核心,三、公平正义观念,(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第七章,88,教材:P188-189,89,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英】培根论司法,四、权利

28、义务观念,(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第七章,90,教材:190191页,(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第七章,91,1、来源上,权利与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规定; 2、内容上,权利是使人获得合法的利益和自由;而义务是使人承担某种负担; 3、范围上,权利与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第七章,92,1、结构上相关; 2、总量上相等; 3、功能上互补。,93,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94,案例:吴某、马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案,被告人:吴某,男,31岁,某通讯社编辑。 被告人:马

29、某,女,29岁,某通讯社编辑。 一审查明:1992年3月被告人吴某与前来北京采访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香港快报的记者梁某相识,梁唆使吴某搜集中共十四大的报告稿。同年10月4日,吴利用工作之便,将本单位的有关人员,第七章,95,内部传阅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私自复印一份,当日下午,吴某指使被告人马某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将报告非法提供给梁某。尔后,梁某私自安装传真机,将报告发送给快报,10月5日,快报全文登载了报告。梁某于10月21日,给吴、马人民币兑换券5000元。,96,法院审理认定二被告系共同犯罪,他们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身分,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并向境外泄露,构成为

30、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吴某系主犯,马系从犯。根据全国人大关于严惩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补充规定,判处吴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马某(认罪态度好)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二被告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护原状。,97,案例分析,在本案中,被告人吴某、马某向境外人员提供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送审稿),损害了国家安全,因此,应当定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可见,当行为人向境外人员告知国家秘密,只有达到危害国家安全程度的,应当认定为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98,(一)国家安全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二)建

31、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家安全观,(三)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第七章,99,第七章,100,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带全局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推迟和避免,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要求,国家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我国内政和威胁我国安全。,第七章,101,“四化”建设、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

3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全是综合性的,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有机结合。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安定。必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并积极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新途径。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

33、平等、合作,第七章,102,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七章,103,104,(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国家安全法、刑法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国防法、反分裂国家法、兵役法、 军事设施保护法、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法、外商独资企业法、中国人民银行法 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 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105,(四)网

34、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 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野生动 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 条约议定书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法、 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06,(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三)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义务,(四)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五)及时报告危害国

35、家安全行为的义务,107,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08,(一)法律思维的含义,(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109,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110,1、讲证据 2、讲程序 3、讲法理,111,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112,(一)维护法律权威内涵及意义,(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第七章,113,1、法律权威的内涵,2、树立法律权威的意义,权威,一方面,是指把一些人的意志强加于另一些人;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含有尊严、权力和力量的意思,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

36、 法律权威是一个具有广博而丰富内涵的概念。法律权威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七章,114,1、法律权威的内涵,第七章,115,第一,法律至上,即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受敬重的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第二,法律至圣,即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最高的威力。法律一旦被侵犯,不管违法者是谁,无论是个人或机关,都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第三,法律至贵,即法律至为重要。“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所提示的正是这个道理。,第四,法律至信,即对法律的真诚信仰。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与崇尚是一条沟通法律与社会的金色纽带。“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第七章,116,外在影响力,国家性、责任性和强制性

37、三个要素来建立和维护的,内在影响力,法律的习惯性、利导性和程序性三个要素来树立和维持的,法律的内在影响力表现为法律自身内容与施行方式的优良品质。它的内容是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的,它的方式是人们信任和崇敬的。“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权威,第七章,117,2、树立法律权威的意义,教材:200页,第七章,118,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二)维护法律权威的途径,教材:201,119,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明确我们的权利与义务,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培养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教学小结,第七章,120,本章思考与练习,1.法律的一般含义是什么?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3.什么是社会法?它包括哪些主要的法律?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主要包括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5. 法制与法治有区别吗?为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中的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以及权利义务观念? 7.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第七章,121,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