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69002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0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章节程选修模块探讨.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高中历史新课程 选修模块探讨,郝瑞庭 2010、3,,2,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探讨,历史选修课设置目的与形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模块与专题式学习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支持问题,,3,一、历史选修课设置目的与形式,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选修模块的设置突出地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 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视野,促进个性化发展。这也是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关于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

2、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4,一、历史选修课设置目的与形式,采用专题形式来重新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目的在于突出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对历史发展的关键性内容进行反复遴选的基础上, 采用古今贯通、中外相连、主题明确的形式进行构建。如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改革与发展的专题,讨论伟大人物与历史发展互动关系的专题。,,5,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世界历史部分 中国历史部分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欧洲宗教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王安石变法 俄国农奴制改革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6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近代欧洲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九个专题中国历史四个,世界历史五个;时间为古代到近代;空间覆盖亚洲、欧洲、非洲;,,7,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模块的立意:从“革命史范式”向“现代化范式”的转移与两者并重。 新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出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初步确立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的理论体系即后来在“范式”讨论中的“革命史范式”。由于这是一种能够合理阐释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与时代精神极其吻合的理论“范式”,且对于革命政党具有很强的资治功能

4、,由此成为革命时代历史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8,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开放后,以民族解放为目标的革命追求代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努力,憧憬未来的浪漫激情代之以对世界先进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冷静观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型,时代精神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主要的社会运动从原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转为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现代化的努力,以前被激烈的阶级斗争所掩盖的新旧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现代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等等问题被突出出来。由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的目标,史学界就提出了从新的角度及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张。 选修模块与模块内

5、专题学习的基本方法:重在纵向的经验总结,横向的改革比较(古今贯通、中外相连、 ),,9,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类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变动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社会秩序下进行的渐进性改革,一种是在短时间内改变整个原有的社会秩序。改革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经常方式,革命则是一种补充的方式。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注意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改革。 内容呈现方式:每个专题23课;由改革背景、改革内容(措施)、改革的作用或影响构成。,,10,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二 商鞅变法:变革的时代背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对生产关系的要求),变

6、法内容及其指导思想(两次变法),历史影响(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秦国崛起)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碰撞的典型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表现形式;应重视分析迁都的经济、地理和文化原因。,,11,专题八 明治维新,维新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与社会分化;人民的抗争;佩里叩关闭关锁国的终结;倒幕运动武力倒幕、统一政权 明治维新的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使团考察经济:殖产兴业大办官营企业,扶植私营企业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文化方面:文明开化政策,教育改革 日本的崛起:国际背景两次工业革命合一的后发国家;君主立宪政体与日本宪法;军国主义

7、的崛起与中日、日俄战争的催生 专题立意:理解改革的意义及各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甲午战争、日俄战争),,12,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立意: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中外对比的方法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课文脉络(历史背景思想发展改革) 第二、康有为的上书及其组织社团评价 第三、戊戌政变的原因与袁世凯告密问题,,13,专题九 戊戌变法,第一、课文脉络变革的历史背景问题 酝酿中的变革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和康梁等政治主张的由来 1)历史背景之一:(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改革;(国内)甲午战争、瓜分危

8、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历史背景之二:新思想的演进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船坚炮利的追求、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的思考到民族危机骤然加剧后康梁的走上历史舞台,,14,专题九 戊戌变法,第二个问题: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及其强学会评价 康有为公车上书推动庶民问政风气,关心国事、组织社团成一时风尚。 康有为组织之“强学会”是全国背景最为显赫、势力最为强大的政治社团 :支持者“高干子弟”如张之洞之子张权,曾国藩之孙曾广钧,翁同龢之侄孙翁斌孙,湖南巡抚陈保箴之子陈三立, 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之子沈瑜庆 ,左宗棠之子左孝同,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朝廷高官有张之洞、陈宝箴、翁同龢,大学士王文韶、两

9、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各捐数千元;军队将领如淮军的聂士成、宋庆、袁世凯等;,,15,专题九 戊戌变法,第二个问题: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及其强学会评价 康有为的政治艺术与性格特点教条主义 、刚愎自负、没有行政经验:一无知于西方政治;二所谓托古改制 引学术入政治;三无知于统一战线之重要 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隔日一谈,每至深夜。香涛(张之洞)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言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若使一供养而易其所学,香涛奚取焉?”,,16,专题九 戊戌变法,第三个问题,袁世凯是否告密及其影响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材戊戌变法一节:“新政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

10、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那时候,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帝传出密诏,让康有为等商量对策。维新派请求荣禄部下袁世凯杀掉荣禄,解救光绪帝。袁世凯却暗中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17,专题九 戊戌变法,新教材表述:“光绪帝和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无军队,走投无路之下便去拉拢新军统帅袁世凯。袁世凯当面敷衍应付,权衡利弊之后很快倒向慈禧一边。”维新派预谋“围园劫后” 谭嗣同不赞成围园劫后举动:“此事甚不可,而康先生必欲为之,且使皇上面谕,我将奈之何?”为挽救维新事业,执行光

11、绪与康有为的命令,谭答应夜访袁世凯 。 戊戌政变的直接原因:第一,光绪召见袁世凯,引起后党猜忌;第二,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华,光绪帝要接见,使慈禧以为维新派要依靠外国势力夺权,因此要先发制人;第三,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请求“训政”,,18,专题九 戊戌变法,第一,光绪召见袁世凯,引起后党猜忌问题 9月11日,维新派人物徐致靖上密保袁世凯折(康有为代拟),说“臣闻新建军之练洋操也,精选将弁,严定饷项,赏罚至公,号令严肃,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第二天,光绪就命令荣禄传知袁世凯来京陛见。 9月14日,袁世凯遵旨入京。 9月16日,光绪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详询新建

12、陆军情况,并当时破格将他从三品按察使升为二品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宜。17日,袁世凯进宫谢恩,光绪夸奖他:“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好,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暗示以后不必受荣禄节制。 9月20日袁世凯进宫请训后离京,,19,专题九 戊戌变法,9月18日:康有为到日本公使馆拜访伊藤博文,根据光绪旨意,9月19日总理衙门告诉日本驻华公使,光绪在20日接见伊藤;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请求“训政”,理由:康有为等“两月以来变更成法,斥逐老成,以位置党羽。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来京,将专政柄。臣虽得自传闻,然近来传闻之言,其应如响。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缔拱手让人。” 9月

13、19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9月20日,光绪会见伊藤博文 9月21日,慈禧再度垂帘训政,,20,专题九 戊戌变法,袁世凯是否向荣禄告密? 相关资料:袁世凯戊戌日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梁启超讳言围园劫后的密谋,称此为守旧派的诬陷;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隐瞒了和维新派往来的事,讳言曾参与密谋,直称自己告密在前) 9月20日,袁世凯入宫请后乘火车回天津,“抵津,日已落” 。 9月21日上午,慈禧太后宣布训政;同日,御史杨崇伊到天津拜访荣禄 袁世凯未告密的间接证据9月21日上谕:“工部候补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著革职。并其弟康广仁,均著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9月

14、29日宣示罪状,有“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及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21,专题九 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与百日维新(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能否成功?) 100天变法,光绪12次到颐和园“请安驻跸”,如6月9日到颐和园,11日回宫,随即颁布“定国是诏”;6月22日到颐和园,23日回宫下达废八股改试策论上谕 百日维新推行的各项措施,固为改革的必要内容,但在变法的一百天中,就颁布了一百多项改革措施,从中固可以感觉到光绪求强求富的迫切心情,但一百多天就企求把两千多年形成的传统彻底改变,无疑太急太快 有“机运”无“智慧”的运动,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

15、介绍,,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设置目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与历史发展的主体。“知人论世”,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是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注重不同历史时代中历史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历史影响力,是历史人物遴选的重要标尺。在这个原则下,参照通常的历史分期进行基本的分段和历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归类,形成模块中的六个专题,以此构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体系。,,24,中外历史人物构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 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

16、 “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 22位历史人物中,中国10人,约占45左右;外国12人,约占55左右。这与课标中的中外内容结构比例基本一致,体现了了解中国国情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重的思路。,,25,三、教材内容介绍,(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第一课: 1、追寻救国之路走上革命道路、兴中会成立、广州起义、英伦扬名 2、组建革命大同盟中国同盟

17、会成立及其旗帜 3、缔造民国武昌起义、当选总统、民国成立 第二课: 1、再造共和: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讨袁斗争 2、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重组革命政党 3、新三民主义时代:三大政策的形成、国民党改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26,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知名的革命家?(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后来孙中山能够组建中国同盟会、担任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 第二、为什么孙中山最初的武装暴动屡战屡败,而辛亥革命时武昌义旗一举,大清帝国轰然倒台? 第三、民国成立前后袁世凯与孙中山各自之策略及其让位问题,,27,专题四孙中山,第一、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

18、知名的革命家? 第一是孙中山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 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 第二是 “伦敦蒙难”( 1896年10月大清帝国驻英使馆遭监禁,由此名声大振) (孙中山所结交的日本政界军界的著名人物有大隗重信、犬养毅、儿玉源太郎(台湾总督)、田中义一(田中奏折人物)、本庄繁(后任关东军司令),日本财界方面的人物和日本浪人如宫崎寅藏、平山周、头山满、宗方小太郎等),,28,专题四孙中山,第三是孙中山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双重目标:驱除鞑虏,建立民国 时有革命小团

19、体华兴会、光复会共同目标就是推翻满人专制统治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同盟会成立的三部实际上是仿照美国而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又说:“民主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民报主笔人:章太炎 (苏报主笔)、汪精卫、胡汉民、陈天华,,29,专题四孙中山,第二个

20、问题,为什么孙中山最初的暴动屡战屡败,而辛亥革命时武昌义旗一举,大清帝国轰然倒台?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的组织能力与暴动方式,二是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 孙中山认为,清王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国人唾弃的地步,只要自己能够暴动成功,占领一块地盘,再振臂一呼,全国形势就会大变。 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的组织团体、活动新军、联络会党,“他们的精神,干干干;他们的武器,手枪炸弹” 1910年4月,汪精卫 刺杀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肃亲王善耆主审 (“慷慨赴燕市,高歌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1年广州黄冈七十二烈士壮举,,30,专题四孙中山,社会精英阶层对现政权的失望与决裂 1904年

21、日俄战争结束后,知识界普遍认为立宪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民间排满空气高涨。 1905年7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联合奏请,请于12年后正式立宪。 1906年9月1日,发布预备立宪诏书 1908年8月,颁布宪法大纲,九年立宪(载沣的两大政策排汉、集权 ) 1910年1月、6月、8月 立宪派入京三次请愿失败 1911年5月,清廷设立责任内阁,裁撤旧内阁、军机处(汉人4人,满人8名,蒙古1人,满人中皇族又占5名,人称皇族内阁)大清王朝走向崩溃,,31,专题四孙中山,第三个问题 民国成立前后的袁世凯、孙中山的各自策略及让位问题 袁世凯的三部曲养敌、逼宫、摊牌(养敌和逼宫同时进行

22、,摊牌则是在民国政府成立以后) 临时政府成立前夕孙中山的三部曲游说、借款、就任总统。三部曲中唯有就任总统实现而已。 游说与借款:很强的政治目的与实用性获得列强财力支持(两个月行程: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11月24日从马赛乘船回国;12月21日到香港,25日抵上海 ) 就任大总统: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大总统,,32,专题四孙中山,关于大总统的“临时”问题 关于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问题 (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问题) 关于临时政府的行政体制问题 (总统制责任内阁制),,33,专题四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孙文,广东香山人,46岁 副总统:黎元洪,湖北黄陂人,48岁 秘书长:胡汉

23、民,广东番禺人,33岁 陆军总长:黄兴,38岁; 次长:蒋作宾,28岁 海军总长:黄钟瑛; 次长:汤芗铭,25岁 外交总长:王宠惠,31岁; 次长:魏宸组,27岁 内务总长:程德全,52岁; 次长:居正,36岁 财政总长:陈锦涛,42岁; 次长:王鸿猷,34岁 司法总长:伍廷芳,70岁; 次长:吕志伊,31岁 教育总长:蔡元培,44岁; 次长:景耀月,29岁 实业总长:张謇,59岁; 次长:马君武,32岁 交通总长:汤寿潜,55岁; 次长:于右任,33岁 枢密院顾问:章太炎,43岁;法制局局长:宋教仁,30岁。,,34,专题四孙中山,第一、政治困境:袁世凯通过养敌自重策略,使国内局势(大清帝国

24、与南京临时政府)形成 “非袁不可” 格局;革命党人从事政治建设的经验与能力不足(孙中山:“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革命党人内部涣散、分裂 ;立宪派社会中坚力量属意和支持袁世凯建立中央政府 第二、军事困局 革命军内部体系混乱、各自为战;军事优势据于袁世凯一方 第三、经济困境 内无存储、外无支援 第四、国际势力英美法等国对临时政府采取观望和“金融中立”态度 ,同时积极主张和支持袁世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孙中山让位与袁世凯,,35,三、专题学习的特点与利弊,专题学习的特点 同一模块内各专题之间的共同点: 1、主题鲜明,有着相对完整与独立的内容 2.

25、专题展开呈现出二重的逻辑顺序 时空系列 3.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内容系列 4.各专题蕴涵着共同的教育观念 多元、碰撞与交融的意义,,36,专题学习体例的利弊分析,对教学有利的方面: 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以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 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对教学不利的方面: 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历史现象的联系间或断档 ; 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 ; 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 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37,历史选修课程与教师素质支持系统,其一,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开展持续性专业进修和保持不断学习进取的心态,使自己成为教学性和研究性的双重人才,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其二,在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充分自身发挥潜能,增强创新性,积极开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实践; 其三,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加强校际合作、开放式备课模式的探索,这也是保证历史选修课程正常地和高质量开设的重要途径。,,38,谢 谢 大 家,联系方式: 北京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 邮编:100089 电话:(010)88568003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