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一、单选题(共76题)1 .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A.经济B.文化C.社会答案:C2 .()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的多民族国家。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答案:A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A.文化B.经济C.政治答案:C4 .党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A. B. C. 答案:C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坚持民族平等B.坚持民族团结C.
2、自治权答案:C6.我国(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宪法B.刑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答案:A7 .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A.主线8 .基石C.本质答案:B8.党章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年。A.2年B.3年C.3-5年答案:C9.印在人民币上的我国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oA.藏文、满文、彝文、壮文B.回文、蒙文、彝文、苗文C藏文、蒙文、维文、壮文答案:C10.民族团结进步四项教育是指()、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的教育。A.民族法律B.民族法规C.民族法律法规答案:C11.()是中国处理民族
3、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A.民族团结B.民族友爱C.民族和平答案:A12.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A.维护民族自治B.维护民族区域制度C.维护民族团结答案:C13.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A.目标B.核心C.基本落脚点答案:C14.我国设立的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分别是()。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B.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乡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乡答案:A1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A.民族自决B.联邦制C.民族区域自治答案:C1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录用
4、工作人员的时候,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应当给予()0A.优先录用B.适当的照顾C.必须录用答案:B17.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A.交流合作B.互助合作C.对口支援答案:C18.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规定,“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A.父亲B.母亲C.父或母答案:C19.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0,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增强民族团结C.抓好民族地区的教育答案:A20.()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
5、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A.国家统一B.发展教育C提高教育水平答案:A21.我国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一律平等。A.发展程度高低B.教育程度高低C.整体索质高低答案:A22.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oA.西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朝时期答案:B23.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0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爱好答案:B2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的义务。A.国家统一B.民族团结C.国家统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答案:C25.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邓恩铭是()。A.土家族B.水族C.苗族答案:B26.我国实行民族区
6、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A.现实依据B.历史依据C.实践依据答案:C2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0A.权力B.权益C义务答案:C28 .民族团结包括()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A.不同民族之间B.汉族C.不同国家之间答案:A29 .包头市()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A. 1983年B. 1993年C1973年答案:A30.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发展民族经济答案:A31.我国民
7、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是()。A.占50%B.占64%C,占75%答案:B32.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内蒙古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答案:A33.我国()法律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A.刑法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答案:C3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A.自治权B.国家的集中统一C.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答案:B35.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来解决。A.艰苦奋斗B.发展C.解放思想答案:B36.民族问题是指导民族从()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A.
8、发展B.形成C.形成发展答案:C37.民族观是对()的基本看法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A.民族和民族问题B.民族C.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答案:A38.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实行的。A.西藏B.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青海D内蒙古答案:B39.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个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A.政治和经济B.物质资料生产C.劳动对象I).风俗习惯答案:A40.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
9、民族关系的()。A.民族团结原则B.民族互助原则C.民族平等原则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答案:C4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A.共同血缘B.共同习俗C.共同信仰D.共同经济生活答案:D4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o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答案:A4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A.每五年B.不定期C.每四年D.每三年答案:C44.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o
10、A.基本特征B.发展方向C.努力目标D.根本要求答案:A45 .()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A.文化B.科技C风俗习惯D.经济答案:A46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A.主任B.副主任C.主任或者副主任答案:C47.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的特点是()0A.政治性、文化性、经济性B.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C.特殊性、民族性、文化性【).群众性、民族性、文化性答案:B48.我国民族平等特征的完整表述是()。A.按照人口多少确定地位B.民族团结、互
11、助与和谐C履行义务就享受不到权利,享受权利不必履行义务D.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彻底性、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答案:I)49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的特点。A.大杂居B.小聚居C.交错杂居D.以上都是答案:D50 .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A.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平等D.平等互助答案:A5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A.平等B.和谐C团结I).互助答案:B52.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A.民族区域自治B.祖国统一C.民族团结D.经济发展答案:B53.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A.民族团结B.民族繁荣C.民族奋斗D民族经济答案:A5
12、4.包头市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是每年的几月?A.9月B.5月C.7月D.3月答案:A55 .包头市的民族政策宣传月是每年的几月?()A.5月B.6月C.7月答案:A56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要求是什么?()A.人文化、目标化B实体化、平等化C.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平等、团结、互助答案:C57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并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13、识B.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C.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答案:A5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坚持民族平等B.坚持民族团结C.自治权D.经济发展答案:C59.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O的根本原则。A.民族平等、民族尊重和民族共同发展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答案:B6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答案:B61 .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指()。A.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B.汉族
14、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C.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D.各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共同繁荣,离不开共同发展,离不开共同进步答案:B62 .()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和谐答案:A63.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A.对民族的认同B.对制度的认同C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D.对民族经济的认同答案:C64.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
15、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A.继续前进B.牢记使命C.方得始终D砥砺前行答案:B65.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卜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oA.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B.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工作C.扎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D.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答案:A6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A.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B.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C.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D.同心共筑民族团结生命线答案:A
16、67.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oA.统一国家B多民族国家C.共和国I).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D6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联邦制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D69.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规定: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A.十八周岁B.十九周岁C.二十周岁D.二十二周岁答案:C70.习近平总珏记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周年题贺匾的内容是()A.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
17、梦B.建设亮丽风景线共圆伟大中国梦C.建设美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答案:A7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为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坚持正面引导,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A.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B.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C. “促进民族团结”D.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答案:A72.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并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8、主题教育时指出“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JA.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B.开展进社区C.做好服务工作D.推动民生答案:A7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并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A.保护和传承B.弘扬C.建设I).发展答案:A74.()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
19、主义文化答案:B75.习近平总付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A.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B.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C.团结在一起D.守望相助答案:A7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A.进连队B.进家庭C.进街道答案:A二、填空题1 .习近平总竹记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
20、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3 .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4 .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有金今化的宣传教育举措,有面向全社会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宣传产品,有线上线工宣传教育阵地。5 .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上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传播推广,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6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7 .创新发展理
21、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8 .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9 .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10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I1.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12 .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不存在针对
22、任何民族的歧视性做法,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必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3 .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各民族交往交流、团结联谊等活动。14 .有效履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地或流出地职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15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建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16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17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
23、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应对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等活动。18 .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舆论引导积极有效。19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共召开了5次,第五次于2021年8月27口至28IJ在北京召开。20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
24、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24 .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蛔性和差昼拄的关系;要正确把握
2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独的关系。26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树匕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二1T,所有工作要向此密恚。28 .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深入总结我们党仃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29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
26、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30 .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I.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4 .“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5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6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民族平等的原
27、则、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10月1日。8 .两个共同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 .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I1.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2 .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慈和力量。13 .我们要
28、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样紧紧拥抱在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4 .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15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行,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16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29、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8 .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19 .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2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 .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
3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2 .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3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继续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列。24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
31、大融居的新特点。25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2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27 .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这点,各民族的同志都要牢记在心。28 .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29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30
32、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样珍视民族团结。31 .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32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33 .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34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35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3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作出的重大原创
33、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37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38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这“两个结合”。39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40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1 .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42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
34、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Tf和践行。44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Z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35、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46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47 .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48 .要分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不是民族问题,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而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49 .70年沧海桑山、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50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