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7146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章节程改革背景基础和问题.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 背景、基础和问题,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 岳刚德 博士 E-mail: 2007年7月1日,主要内容,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全球化的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 应试教育的危机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人的多样化需求 大一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与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差异之间存在的张力,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全球化的压力下西方发达国家课程改革 美国的课程改革: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 英国的课程改革:多轨制下的分科课程向课程在不同层面进行整合发展。 日本的课程改革:丰富人性、

2、发展个性和拓展学力的课程改革基本方针。,1.1 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教学的指导原则(1989),平等原则: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并给予有力支持。 课程原则:课程远不是各种活动的堆积,数学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科知识逻辑和儿童认知逻辑。 教学原则:有效的数学教学要求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支持和促进儿童学好数学。 学习原则:理解性地学习数学,积极从以往的经验和先前的知识中构建新知识。 评估原则:评估应该支持重要的数学学习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 技术原则:技术对于讲授和学习数学是必需的;技术会影响所教的数学并增强学生的学习。,1.2 英国高中课程目标中关于

3、核心技能的分类和层级(五级)(2000),交流:听说读写。 数字运用:具有广泛的心算、应用、理解和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寻找、分析、阐释、评价和展示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协作、协调、协商的能力。 改善自学和自做:明辨学习目的、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确定学习中的障碍或问题、计划改进学习的途径。 解决问题:区分问题、理解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检验解决问题的进程、评价问题解决的策略。,1.2 英国高中课程目标中关于核心技能“问题解决”的层级(三级)(2000),一级水平:理解所给的问题;制定计划和尝试解决问题;检查是否解决了问题,说明结果。 二级水平:能识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

4、计划地组织和尝试各种可能性;能应用所给的方法检查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对所得结果予以说明。 三级水平:探索问题,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选择策略;全面地计划和有效地实施;运用认定的方法检查已经解决的问题,评价处理问题的措施。,1.3 日本提出“丰富人性、发展个性和拓展学力”的课程改革基本方针,培养充实的人格品性与社会性,形成在国际社会中生活的日本人的觉悟。 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宽松的教育氛围中,落实掌握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 推进各个学校发挥创造性,展开有特色的教育和有特色的学校经营。,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 应试教育的危机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的

5、危机不在于考试制度本身而在于考试内容和评定方式 通过应试甄选激发了人性中争强好胜的一面而遮蔽了人类社会良性运作的根本前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生态文化圈中培育特色学校、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是维持教育生态丰富性与稳定性的教育使命。,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3. 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人的多样化需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经济时代发展到以信息技术支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发生迥然的变化。 社会层级化之后的教育需要已经从机会需求发展到质量优先,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次契机 人的需求的产生和欲望的表达与人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6、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4. 大一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与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差异之间存在的张力 单位制和行政化的学校运作方式极大阻碍了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和适应力。 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予以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变革提供了财力保障。 同质化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竞争的学校教育带来的生源的流失与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留学生人数猛增成为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学校试图通过教育改革缓解这一危机。,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必要澄清的三个概念 指导思想 理论基础 基本方针,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

7、础,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 教育学观和教育观 知识观 主体观 后现代思潮,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1.1 教育学观和教育观 教育学模式:建筑学模式和生物学模式。 教育观:外铄、内省和对话 教育的功能“成”事和“成”人,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教育的“成”人功能人格教育 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规范) 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潜能) 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权利),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1.2 知识观 知识的属性:反映的知识和生成的知识 知识的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怎样获取或建构的知识最有价值? 知识的意义:学以致用和认识自我,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

8、基础,1.3 主体观 教师 学生 教师和学生,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1.4 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检讨、反思、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的关键词:多元性;差异性;不确定性;边缘性。 后现代教育思想:过程哲学、生态主义和整体主义,后现代教育思想,过程哲学 不存在客观的物质实体,存在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性质和关系构成的“机体”。 机体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 宇宙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认为事物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并认为事物不仅有位置的移动,而且有性质的变化。 过程哲学的本质是反对化约主义(还原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

9、人不是世界的中心和万物存在的目的,而与山川树木、花鸟鱼虫等环境、资源一起构成了密切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即人与自然是共生共长的伙伴关系,所以人不仅要关心人,也要关心自然,关心所有生命。,后现代教育思想,生态主义 生态主义和环保主义是人们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为寻找危机的根源和寻求解决危机的策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 生态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 自然界不是任人摆布、没有抵抗力的客体,它并不服从社会的意志,它有自己的需要,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的界限,自然界就要进行报复。因此,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生态主义将自己对自然的态度迁移至社会和政治领

10、域。,后现代教育思想,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世界观寻求客观成就与生活中主观的、个人的、内在的和灵性的方面的整合。它在本质上是对生活的崇敬。它认为物质上的成功只有带来真正的幸福、和谐与和平时才是有价值的。它承认生命中许多至高无上的价值美好、欢乐、爱、同情以及个人的整体性尽管不能通过任何量化标准加以测量,但仍须对之加以尊重。 整体主义世界观把地球以及生活于其上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在本质上看作是神圣的。它试图用一种包含敬畏和崇敬的知觉去理解自然世界,而不试图去支配或控制它。它持一种生态学的观点,承认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和非生物之间构成一个精致的关系网络。 整体主义坚持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一种灵性的生物,

11、一种无法为我们完全理解的、超越性的创造之源的独特表达。我们漫长的、充满暴力、贪婪和压迫的令人遗憾的历史并不表明我们天生趋于邪恶,而恰恰表明我们对灵性的压抑和无知。人类的发展并没有完结,并且永远也不会完结;我们在道德、文化和灵性方面仍在进化。整体主义的方法致力于发展我们潜在的合作与共处的能力,并且坚持认为在一个公正和关爱的社会中没有标签意义上的“失败者”。 整体主义世界观持一种全球观点,赞美所有文化中不同的人。它承认在核时代集团对抗和国家竞争只能导致完全毁灭。整体主义的方法向所有表达终极统一的多样性完全开放。,后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必须摈弃二元论,真正树立起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

12、和动态发展观点,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 在教育目标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理性与非理性、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在教育内容上,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束缚,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谋求自然科学课程与社会科学课程的整合,使自然科学课程中渗透伦理精神和审美体验。 在教育行为中,注重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建立起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尤其是,“过程”就意味着创生,它不是知识的迁移和复制,而是知识的“增值”,教育的真谛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全身心地去体验,使外在的知识与内心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一

13、个整体。,2.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环境作为刺激有机体的因素,伴随而来的有机体行为属于反应。 学习者学到的东西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 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学习者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 教学的价值在于营造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教师期待的、学生的合适的行为。,2.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脉络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辈群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识读和理解、积极主动建构而获得。 建构主义的关键词:“情境”、“协作”、“对话”和“

14、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元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元素,情境:越真实的学习情境或文化脉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人类需要协作源于个人经验的有限性。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对话:对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意义的对话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在儿童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生改造、重组和生长。比如,外在的概念通过意义建构转化为儿童自己的

15、概念。,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预设和行动逻辑 高中新课程改革应该反思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当下存在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问题,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1. 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 高中教育的“双轨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隔离。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城乡和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比上海和贵州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1998年,小学生人均经费上海为2621.16元,贵州是296.44元,前者是后者的8.8倍;初中生人均经费分别是3523.46元和520.78元,前者是后者的6.8倍。当贵州40以上地区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上海高中阶段入学

16、率已达97。参见涌泉:城乡为何两重天,载时代潮2004(5),第2021页。 应试主导的考试文化在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范围主要局限于书本世界。,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2.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预设和行动逻辑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儿童的发展必然关注学习领域或范围的选择,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儿童的个性。这在课程政策上需要做出调整(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关注教师行为的改变必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旨是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中承担更复杂的责任和义务,而这恰恰与当下教师权力和

17、权利的缺位形成不对等的观照。,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3. 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待反思的问题 应该如何对待课程遗产? 单一的课程改革思维能否适应复杂的社会与世界? 能否把课程改革倡导和追求的价值或行为方式引入对课程改革本身的论争之中? 课程改革能否涵括教学改革?,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4.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当下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如何与整个社会变革形成良好互动以形成积极意义上的相互影响?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如何在自上而下的基于线性控制管理的科层制中有效推行? 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如何与自下而上的基于课程试验的学校课程变革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重建教育公共领域何以可能? 课程衔接问题,高中新课程改

18、革中安徽的担心和顾虑,教师专业水平影响选修课程开设的数量 教师旧的教学观念影响新课程的教学 教室数量、教学设备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学科内容偏多,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基础差,新课改后成绩会受到影响。,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5.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问题 教师的内涵 教师的课程角色 教师的教学使命 教师的专业资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问题,5.1 教师的内涵 作为“人”的教师 作为职业的教师 作为专业的教师 作为行业的教师 作为事业的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问题,5.2 教师的课程角色 连接课程 平衡课程 发展课程 评价课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问题,5.3 教师的教学使命 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 教即学,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问题,5.4 教师的专业资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精神,高中改革不只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它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一个公民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它是 每个人的问题。 玛格丽特斯佩林斯,我们希望:,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程设计人员 每一间教室都成为课程试验室 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课程改革中心 学校课程通过社区或社会发生丰富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意义。,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