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 2化药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研究资料信息汇总表(研究综述部分)一、目 录1.1 品种概述1.1.1 历史沿革 (介绍产品的历史沿革, 简述原研产品情况)1. 1.2 批准及上市情况1. 1.3 临床信息及不良反应1. 1.4 最终确定的处方、工艺及标准情况1. 1.5 生物药剂学分类1.2 剂型与产品组成( CDE 格式为 )1.3 产品再评价研究(参照 CDE 资料 “ 产品开发”)1.3.1 处方组成1.3.1.1 原料药1.3.1.2 辅料1.3.2 制剂的再研发(相对处方、工艺有改变的品种)1.3.2.1 处方再研发(如有处方改变,详述
2、具体内容)1.3.2.2 生产工艺再研发 (如有工艺改变, 详述具体内 容)1.4 生产(参照 CDE 资料 ,删去与注射剂相关 的叙述)1.4.1 生产商1.4.2 批处方1.4.3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1.4.4 关键工艺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1.4.5 工艺验证和评价1.4.6 临床试验 /BE 试验样品的生产情况1.5 原辅料的控制1.6 包装材料(基本同 包装材料 / 容器, 考虑 容器主要指注射剂,暂不在题目中强调)1.6.1 包装材料类型1.6.2 选择依据1.7 质量控制(基本同 CDE 资料 制剂的质量控 制)1.7.1质量标准1.7.2分析方法1.7.3分析方法的验证1.7.4批
3、检验报告1.7.5杂质谱分析1.7.6质量标准制定依据1.8 对照品1.9 稳定性(参照 CDE 资料“ 稳定性”)1.9.1 稳定性总结1.9.2 后续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 (针对有处方和生 产工艺改变的品种)1.9.3 稳定性数据1.10 参比制剂1.10.1参比制剂的选择1.10.2基本信息1.10.3质量考察1.10.4溶出曲线考察1.10.5溶出曲线长期稳定性考察1.11 体外评价1.11.1 质量一致性评价1.11.1.1 国内外质量标准收载情况比较 (含国内外药 典标准、橙皮书等)1.11.1.2 关键质量属性研究(影响一致性评价的关键 参数,例如杂质分析、晶型等)1.11.1
4、3 参比制剂与被评价制剂的检验结果1.11.2 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1.11.2.1 体外溶出试验方法建立(含方法学验证)1.11.2.2 不同溶出仪之间结果差异考察1.11.2.3 批内与批间差异考察1.11.2.4 溶出曲线相似性比较结果1.12 体内评价1.12.1 生物等效性(按 CDE 相关资料要求提供)1.12.1.1 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样品处方及生产规1.12.1.2不同规格产品的生物等效性试验情况1.12.1.3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实施1.12.1.4试验受试者1.12.1.5方案偏离1.12.1.6安全性评估1.12.1.7试验结果1.12.1.8生物样本分析测定1.12.
5、1.9分析方法验证1.12.1.10质量保证1.12.2 临床有效性1.13 综合评价1.14 参考文献1.15 附件二、信息汇总表正文及撰写要求1.1 品种概述1.1.1 历史沿革 说明同品种原研产品上市背景信息,包括品种治疗领域、 国内外上市情况、立题的合理性分析。提供包括原研药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以及被仿制药的质 量概况或文献资料来论证本品剂型、处方组成、生产工艺、包 装材料选择和确定的合理性。1.1. 2 批准及上市情况介绍产品 INN 名、通用名、商品名等名称批准以及上市后变更情况。说明再评价品种具体的已上市信息。包括剂型,规格,批 准时间(批准文号)、执行标准、标准号、有效期等内容
6、简要说明本再评价品种自批准上市以来的生产销售、相关 变更及质量稳定性情况。1.1.3 临床信息及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收集生产企业统计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于 治疗窗狭窄的药物说明临床治疗安全窗口指数。1.1.4 最终确定的处方、工艺及标准情况处方如有变更,应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处方组成、 变更后处方组成,主要变化及原因。列表方式的示例如下:再评价品种处方组成变化汇总原研产品处方变更前处方变更后处方主要变化及原因工艺如有变化,应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变更前生产工艺, 变更后生产过程,主要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 变化)及原因。列表方式的示例如下:生产工艺变化汇总变更前生产工艺变更后
7、生产工艺主要变化及原因对于仅涉及工艺变化、而不涉及处方变化的品种,也应列 出制剂处方,并核实与已批准的处方的一致性。列表说明拟定 处方组成及关键辅料的控制要素与现行原处方情况的差别及优 势,以及与原研产品或参比制剂处方情况的异同及其依据。如无法核实,应说明理由。列表说明拟定生产工艺及关键工艺要素与现行原工艺的差 别及优势。如有关联变更,应说明关联变更的具体事项及变更理由。1.1.5 生物药剂学分类列表说明不同来源的生物药剂学分类,以文献为主,必要时,进行试验研究或验证。不同来源的生物药剂学分类来源分类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BCS分类(2005年)NICHD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研究归纳的 BCS
8、 分类(2011年)tsrlinc网站的BCS分类BDDCS分类1.2剂型与产品组成(1)说明具体的剂型,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单位剂量产品的 处方组成,列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如有过 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 剂也应列出。成分用量过量加入作用执行标准工艺中使用到并最终去除的溶剂说明产品所使用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用流程图简要表述制剂工艺过程,并说明生产工艺关键点 (如为包衣制剂,应说明包衣材料 ),及与参比制剂生产工艺的 主要差异。1.3 产品再评价研究 结合原研药或者参比制剂的质量概况 (QTPP) ,简要说明产 品再评价目标,包括剂型、规格的选择依据,以及
9、处方组成、 生产工艺、包装材料选择和确定的合理性。1.3.1 处方组成1.3.1.1 原料药 简要分析与制剂生产及制剂性能相关的原料药的关键理化 特性(如晶型、不同 pH 条件下溶解性、粒度分布、 pKa 、logP 等等)及其控制。说明是否进行了原料药和辅料的相容性试验及依据。如进 行了原料药和辅料的相容性试验,简述试验情况,包括试验设 计、考察指标、试验结果等。1.3.1.2 辅料 简述辅料是否适合所用的给药途径,结合辅料在处方中的 作用简述辅料的与制剂性能相关的关键特性。如有变更,对变 更处方后新增辅料的合理性进行分析。1.3.2 制剂的再研发(相对处方、工艺有改变的品种)1.3.2.1
10、 处方再研发(如有处方改变,详述具体内容) 简述处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处方再评价与开发的基本 思路,试验设计、考察指标和方法,试验结果,与原研药或参 比制剂的比较研究情况,处方的放大和调整等。示例如下: 某普通片剂的处方研究小结:调研情况表明,本品原处方组成与原研产品存在较大差异,为确保其质量与疗效的一致性,参考原研药说明书、原辅料相容性试验情况、相关生产经验等, 确定了辅料的基本种类;参考原研药的重量和大小、以及各辅 料常规用量,确定了辅料的用量范围,以XXXX为指标,采 用XXXX方法,对XXXX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比较筛选, 对XXXX处方进行了研究,以原研药为对照药,结果显示X XXX
11、根据以上研究确定了初步的处方;在以上研究基础上, 进行了影响因素稳定性考察,与原研药进行了 XXXX的质量 对比;在批量放大过程中,对XXXX进行了调整,确定了最 终处方。以列表方式说明不同开发阶段(小试、中试、大生产)处 方组成的变化、原因以及支持变化的研究与验证。示例如下:再评价产品处方组成变化汇总小试处方中试处方大生产处方主要变化及原因支持依据过量投料:过量投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132.2生产工艺再研发(如有工艺改变,详述具体内容) 综述生产工艺评价研究的主要过程、主要内容与关键点。包括生产工艺开发的基本思路、试验设计、考察指标和方法、 试验结果,与原研药或参比制剂的比较研究情况,
12、批量放大过 程中的调整等。以列表方式说明从小试到中试直至放大生产过程的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变化)及相关的支持性研究与验 证。汇总研发过程中代表性批次 (应包括但不限于临床研究批、中试放大批、生产现场检查批、工艺验证批等)的样品情况,包括:批号、生产时间及地点、批规模、用途(如用于稳定性试验, 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等)、分析结果(例如有关物质、溶出度以及 其他主要质量指标)。示例如下:批分析汇总批号生产 日期生产 地点规模收率样品 用途样品质量含量杂质其他 指标如果涉及到生产工艺的局部变更,对于分属口类变更和川 类变更的工艺变更情况,应重点对变更内容进行研究和验证; 如果涉及到生产工
13、艺的整体变更,应对完整的生产工艺进行研 究和验证。如果处方变更涉及工艺变更,也应提供完整的工艺 研究和验证资料。结合变更情况,应重点阐述针对变更所进行的研究和验证 工作及自我评价。包括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的确定依据以及 合理性分析;起始物料、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合理性、变更后生 产工艺的合理性和可放大性、验证工作情况等。同时应阐述处 方工艺变更前后生产规模、主要生产设备是否发生改变,如改 变,应提供其生产能力、操作参数,说明是否适宜于大生产规 模。1.4 生产(参照CDE资料生产,删去与注射 剂相关的叙述)生产商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生产场所的地址、电话、传真等批处方以
14、表格的方式列出生产规模产品的批处方组成,列明各成 分执行的标准。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并论证合理性。 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成分用量过量加入作用执行标准工艺中使用到并最终去除的溶剂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1)工艺流程图:提供简单明了的工艺流程图(2) 工艺描述:以目前生产的最大批量(或改变处方后的 注册批)为代表,按单元操作过程简述工艺(包括包装步骤), 明确操作流程、工艺参数和范围。(3)主要的生产设备:列表提供本品的实际生产线的主要 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如型号、操作原理、规格、正常的批量 范围、生产厂、用于的工艺步骤等,并说明与现有最大批量的 匹配性。如不匹配,应提供
15、充分的依据。示例如下:生产设备名称型号正常批量范围关键技术参数生产厂备注(4)现行生产规模及其依据:说明大生产的批量及其制定依据。如拟定的批量超出了目前生产的最大批量(包括临床试 验/BE试验样品)所用生产设备的正常批量范围,应提供放大 研究的依据。制定依据包括处方工艺研究放大情况、验证情况、 生产设备情况、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情况等。(5)列表说明拟定生产工艺及关键工艺要素与现行原工艺 的差别及优势。1.4.4 关键工艺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列出所有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简要说明关键步骤确定以及工艺参数的研究情况和确定依据。 示例如下:关键工艺步骤关键工艺参数研究情况/确定依据列出中间
16、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项目、方法和限度。工艺验证和评价(对于修改处方、工艺的品种需提供)简述工艺验证方案内容,包括工艺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 工艺必须在预定的参数范围内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拟验证的 时间、地点、批次、批量、验证的主要内容(关键工艺参数的 验证情况),具体的生产线及主要设备,验证的可接受标准。以附件形式提供验证承诺书及空白的批生产记录样稿(应 与今后正常生产本品的 SOP保持一致)。1.4.6 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的生产情况列表比较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的处方工艺、生产设备、 批量、关键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的控制、中间体的控制等与拟 定的生产线的异同点,说明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产品的质
17、量,简 要说明研究情况。1.5 原辅料的控制提供辅料的来源、相关证明文件以及执行标准成分生产商批准文号执行标准工艺过程中溶剂的使用与去除明确其中的关键辅料,以及对原料药及关键辅料的关键质量属性(CMA )控制情况。如所用原辅料系在已上市原辅料基础上需要精制而得,需 提供精制工艺选择依据、详细的精制工艺及其验证资料、精制 前后的质量对比研究资料、精制产品的内控标准及其起草依据。如制剂生产商对原料药、辅料制定了内控标准,应分别提 供制剂生产商的内控标准以及原料药/辅料生产商的质量标准。提供原料药、辅料生产商的检验报告以及制剂生产商对所 用原料药、辅料的检验报告。1.6包装材料(基本同包装材料/容器
18、考虑容器主要指注射剂,暂不在题目中强调)包装材料类型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包装材料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项目包装容器配件注2包材类型注1包材生产商包材注册证号包材注册证有效期包材质量标准编号注1 :关于包材类型,需写明结构材料、规格等。如铝塑泡罩包装,组成为:铝3.2. 铝、铝;复合膜袋包装,组成为:聚酯/铝/聚乙烯复合膜袋、聚酯/低密度 聚乙烯复合膜袋。注2 :表中配件一栏应包括所有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材配件。提供包材的检验报告(可来自包材生产商或供应商)。162选择依据在常规制剂稳定性考察基础上,需考虑必要的相容性研究。 一方面应关注包装材料中的成分(尤其是包材的添加剂成分) 是否会迁移
19、至药品中,引起产品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应关注 包装材料的密封性是否会吸潮导致药品质量改变,从而引起安 全性担忧。1.7质量控制(参照 CDE资料制剂的质量控制)质量标准按下述表格方式提供质量标准。如具有放行标准和货架期标准,应分别进行说明。检杳项目方法(列明方法编号)放行标准限度货架期标准限度性状鉴别降解产物溶出度含量均匀度/装量差异残留溶剂水分粒度分布无菌细菌内毒素其他含量质量标准如果发生变更,应以文字或列表方式说明质量标准项目变更前后的内容对比,明确主要变化及原因。分析变更 对药品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变更质量标准不应引起产品质量 控制水平的降低。标准变更应有充分依据,应对标准变更合理性进行
20、分析。 原则上不允许放宽标准要求,如放宽注册标准限度,或删除标 准中任何内容,或变更后的测定方法降低了方法的精密度、准 确度或专属性等情况,应提供详细的研究数据及充分的依据。1.7.2 分析方法简述各主要质量控制项目(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等) 的分析方法及其优化、建立的过程,列明各色谱方法的色谱条 件:降解产物、残留溶剂、含量等。列明溶出度检查的溶出条 件、定量方法等。方法学研究与验证中,如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等关键 质控项目的分析方法有变更,需说明方法来源及方法建立的研 究过程,并依据变更程度,进行全面的及针对性的方法学研究 与验证,通过研究数据说明拟定分析方法适应于相应的检测。 同时,
21、以变更前后的分析方法分别对同三批样品进行检测,比 较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并进行相应分析讨论。变更后分析方法的检测能力应优于原检测方法,并提供相 关对比研究的支持性数据。变更前后分析方法对相同三批样品 检测结果如有差异,要进行科学分析,说明新方法对相应检测 的适用性及优势。标准限度变更需提供充分依据,分析方法变更前后标准限 度不具可比性时,即使限度数值不变,也需要提供限度确定的 依据,包括文献依据及试验依据,包括近效期产品的检测结果。1.7.3 分析方法的验证以表格形式逐项总结验证结果。示例如下: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学验证结果项目可接受标准验证结果专属性辅料干扰情况;已知杂质分离;难分离物质对 分
22、离试验;强制降解试验;线性和范围针对已知杂质进行定量限、检测限准确度针对已知杂质进行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等溶液稳定性耐用性色谱系统耐用性、萃取(提取)稳健性批检验报告三个连续批次(批号:)和临床试验 /BE试验样品的检验报告情况小结。示例如下:项目XXXX批XXXX批XXXX批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杂质谱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列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可以结合原料药的杂质概况和控制情况、处方工艺情况、降解途径和降解产 物研究结果、稳定性特点、国内外药典、同品种质量控制参考 文献等,进行杂质谱分析。应在对原料药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充分了解的基础 上,进行系统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研究,明确
23、说明本品的降 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以表格形式整理,示例如下:杂质情况分析杂质名称杂质结构杂质来源杂质控制限度是否定入质量标准如由于处方变更可能引入新的辅料,工艺变化也可能引入 新的杂质,应在处方工艺变更后,对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列出方法学研究情况。对方法的适用性和所进行的验证工作进 行汇总分析。对于最终质量标准中是否进行控制的杂质以及控制的限 度,应提供依据。质量标准制定依据提供充分的依据(包括我国与 ICH颁布的指导原则、各国 现行版药典、原研厂同品种质量对比研究的结果等),证明质 量标准制定的合理性,综合说明拟定质量标准的整体质控水平 不低于国内外药典同品种标准。拟定质量标准与可参考的同
24、品种质量标准的比较:项目拟定标准ChPUSPBP现行原质量标准性状鉴别检杳项目1项目2含量测定重点项目可列出详细比较情况,如有关物质检查,包括检 测方法、具体检测条件、系统适用性要求、已知杂质的定位定量方法和控制限度等。说明各项目设定的考虑,总结分析各检查方法选择以及限度确定的依据。1.8 对照品药典对照品:提供来源、批号、使用说明等。其他来源的外购对照品和自制对照品:来源、简述制备方法和结构确证研究情况,简述含量和纯度标定的方法及结果。1.9 稳定性(参照CDE资料稳定性)稳定性总结(未改处方工艺的品种, 仅提供长期稳定性结果)(1 )试验样品批号规格原料药来源及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地点批量注内
25、包装材料注:对于修改处方工艺的品种,稳定性研究需采用中试或者中试以 上规模的样品进行研究。(2 )研究内容常规稳定性考察结果项目放置条件考察时间考察项目分析方法及 其验证影响因 素试验咼温高湿光照其他结论加速试验中间条件试验长期试验结论使用中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项目放置条件考察时间考察项目分析方法 及其验证研究结果多剂量包装 产品开启后 稳定性制剂与用药 器具的相容 性试验其他试验(3 )研究结论基于目前稳定性研究结果,拟定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如下:内包材贮藏条件有效期对说明书中相关内容的提示后续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针对有处方和生产工艺改变的品种)应承诺对批准后生产的前三批产品进行长期
26、留样稳定性考 察,并对每年生产的至少一批产品进行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管理当局。提供后续稳定性研究方案。稳定性数据简述稳定性研究情况,列表提供主要研究结果。(1)影响因素试验批号:(一批样品)批量:规格:考察项目限度要求光照试验4500Lux(天)咼温试验60 C (天)咼湿试验90%RH (天)051005100510性状单一杂质A单一杂质B未知杂质总杂质溶出度含量其他项目(2 )加速试验批号1:(三批样品) 批量: 规格: 包装:考察条件:考察项目限度要求时间(月)01236性状单一杂质A单一杂质B总杂质溶出度含量其他项目(3 )长期试验批号1 :(三批样品)批量:规
27、格: 包装:考察条件:考察项目限度要求时间(月)(低 / 咼)036912182436性状单一杂质A单一杂质B总杂质溶出度含量其他项目1.10 参比制剂1.10.1 参比制剂的选择按照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 的要求,选择和确定参比制剂。详述参比制剂选择、备案和审核确认情况,并提供参比制 剂的处方、制剂工艺、辅料与包材情况,以及对参比制剂的考 察等。1.10.2 基本信息提供参比制剂的生产企业名称、批号、规格等,并提供获 得途径以及相关证明性文件)1.10.3 质量考察每个规格需至少提供 3批参比制剂的考察数据,考察与一 致性评价紧密相关的关键质量属性,例如晶型、含量、有关物
28、 质等(检验报告可列为附件)。以表格形式整理,示例如下:参比制剂质量考察研究结果样品关键项目参比制剂批号批号批号晶型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对参比制剂上述表中数据进行批内和/或批间均一性分析1.10.4 溶出曲线考察参比制剂每个规格需提供 3批样品的溶出曲线,考察溶出 行为的批内和批间均匀性。示例如下:参比制剂批内均一性考察结果批内均一性(RSD)、介质、时间点、仿制制剂批号1批号2批号3介质1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2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3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4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参比制剂批间均一性考察结果介质时间点批间均一性(RSD)介质1时间点1(分)时
29、间点2(分)介质2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3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4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1.10.5 溶出曲线长期稳定性考察考察参比制剂同一批号样品的溶出曲线长期稳定性数据, 为实验室复核提供支持。提交申报资料时,建议提交包括3个月以上的加速试验和 3个月以上室温(30 2 C /65 5%RH或 说明书中的储存条件)长期试验的溶出曲线数据。1.11 体外评价1.11.1 质量一致性评价国内外质量标准收载情况比较(含国内外药典标准、橙皮书等)应提供充分的试验资料与文献资料,证明仿制品的质量与 已上市原研产品的质量是一致的,仿制品的货架期标准是合理 可行的,且不低于现行
30、的技术指导原则与各国药典的要求。列 表简要说明现行版国内外药典质量标准收载情况。示例如下:检杳项目中国药典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典性状鉴别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均匀度/装量差异残留溶剂水分其他含量测定规格列出日本橙皮书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溶出数据库溶出方 法比较表,包括日本橙皮书溶出曲线图,示例如下:溶出度方法日本橙皮书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溶出数据库参比制剂(生产企业以及规格)方法(浆法/篮法)溶出介质转速取样时间检测方法关键质量属性研究(影响一致性评价的关键参数) 通过开展药品质量研究,找出与参比制剂相比影响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关键参数,例如杂质分析、晶型等。参比制剂与被评价制剂的检验结果提供与
31、参比制剂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的资料及结果,以充分证明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质量一致性。以表格形式整理,示 例如下: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对比研究结果样品项目参比制剂 (批号)仿制制剂批号批号批号性 状外观检查溶出度有关物质含量均匀度含量详细提供与参比制剂杂质比较研究的结果,可参照参比制 剂的方法限度考察,以降解产物的量比较制剂稳定性的差异。 以表格形式整理,示例如下:样品杂质含量一、参比制剂 (批号)仿制制剂批号批号批号已杂质A知 杂 质杂质B杂质C其他单个杂质总杂质明确是否有超出鉴定限度的新杂质,并按照国内外相关指 导原则的要求对这些杂质进行必要的定性研究,以证明其与参 比制剂中所含杂质的结构是一
32、致的,且杂质含量不高于参比制 剂。1.11.2 溶出曲线相似性评价参照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制定能客观 反映制剂特点的溶出试验方法,应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1.11.2.1 体外溶出试验方法建立(含方法学验证)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 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溶出度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参照溶出仪校验指导 原则进行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并提供验证数据。必要 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 性。溶出试验一般推荐使用浆
33、法或篮法,浆法转速通常选择每 分钟5075转,篮法转速通常选择每分钟 50100转。在溶 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若转速 超出上述范围或采用其他方法均应提供充分说明。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 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考察药物在不同 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 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在确定药物主成分稳定性满足测定方法要求的前提下,推 荐选择不少于3种pH值的溶出介质进行溶出曲线考察。对于 溶解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要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
34、察。推荐使用的各种 pH值溶出介质的制备方法详见普通口 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当采用pH 7.5以上溶出介质进行试验时,应提供充分的 依据。水可作为溶出介质,但使用时应考察其pH值和表面张力等因素对药物及辅料的影响。检测方法建立后应进行必要的验证,如:准确度、精密度、 专属性、线性、范围和耐用性等。以表格形式整理验证结果, 并提供相关验证数据和图谱 (图谱可列入附件中)。示例如下:溶出量检测方法的方法学验证结果项目验证结果专属性采用UV法检测辅料干扰情况;采用 HPLC法相 邻色谱峰的分离情况线性和范围包含最低和最咼溶出量进仃考祭定量限、检测限准确度针对主药成分进行精密度重复性
35、中间精密度、重现性等溶液稳定性耐用性色谱系统包括色谱柱、流动相的耐用性1.11.2.2 不同溶出仪之间结果差异考察列表表示同一批样品在不同溶出仪的溶出数据,并比较溶出曲线的差异。示例如下:溶出仪器时间点溶出结果()仪器之间结果差异仪器1(品牌、型号、 校验情况等)时间点1(分)时间点1 :时间点2 :比较结论:时间点2(分)仪器2(品牌、型号、 校验情况等)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1.1123批内与批间差异考察列表表示具有代表性批次的溶出数据,并比较溶出曲线差异,表中至少包括 3批样品的溶出数据。示例如下:仿制制剂批内均一性考察结果J、批内均一性(RSD)介质
36、时间点仿制制剂批号1批号2批号3介质1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2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3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4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仿制制剂批间均一性考察结果介质时间点批间均一性(RSD)介质1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2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3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介质4时间点1(分)时间点2(分)1.1124溶出曲线相似性比较结果按照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比较被评价制剂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相似性结果。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通常采用非模型依赖法中的相似 因子(f2)法。如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如模型依赖法),
37、应 提供充分的依据和说明。1.12体内评价生物等效性资料(按 CDE相关资料要求提供)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应对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按相 关的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开展并报送相关资料。如果无需进行人 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应对原因和理由进行说明。1.12.1.1 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样品处方及生产规模 以表格形成提供申报生产的各规格处方、用于生物等效性 试验的样品处方。明确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样品处方与申报临床研究时的 处方是否一致。明确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样品的生产地点、生 产规模。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生产规模应在拟定的生产线 生产,生产工艺应与大生产规模相同。1.12.1.2 不同规格产品的生物等
38、效性试验情况对于同时申报多个规格的,应明确是否对每一规格进行了 生物等效性试验。若未对每一规格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应提 供未进行研究的充分理由。理由应包括但不限于:相关的剂量 比例组成、药代动力学与剂量的线性关系 (Cmax 和 AUC) , 所用溶出度试验对生物利用度差异的辨识力等。说明是否进行了空腹和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口服固体制 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应进行空腹给药及餐后给药的等 效性研究。若仅进行一项研究(空腹或餐后等效性试验),应 提供免除另一项研究的充分理由。(备注:对于进行了多个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情况,应对每个生 物等效性试验分别提交以下 3 10 部分的内容)1.12.1.3
39、 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实施 提供研究课题名称、原始资料保存地点、试验每个阶段的 起止日期。提供生物等效性试验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情况、 批准日期、 受试者知情同意情况。附向受试者介绍药品信息及试验方案的 临床试验手册、伦理委员会批准件及受试者知情同意书的复印 件。提供研究机构的名称、 资质、 通信地址。 包括临床中心 (受 试者采样)、临床实验室(体检化验)、生物样本测试机构、 数据统计分析机构的名称、资质、通信地址。提供主要研究者 的相关情况及简历。简述本项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目的 、 简述研究设计类型 和依据、受试者的选择依据。提供受试者剔除标准,并明确参加研究的全部受试者例数(包括后备、退出和放弃的所有受试者),退出情况 (每个退 出受试者的情况、退出原因和退出阶段) 。提供每个受试者的健康情况。 列出所用健康状况判断标 准、实施的所有检查项目、检查时间、检查结果。试验前后检 查结果与正常值的偏离情况及分析。提供试验制剂的批号、批量和生产日期,规格和含量,检 验报告书。 提供给试验机构的样品量 (应不低于全检需要量的 5 倍)、使用量、剩余量,剩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