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80539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7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形象之物象ttppt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托物寓意 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步骤归纳

2、,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诵读解意 1、形象特点: 2、思想内容: 3、手法:,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托物言志,例1,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1、诵读解意,2、形象分析,梅花 环境特点 自身特点,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断桥

3、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5、手法分析:,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

4、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 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

5、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1、形象分析(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2、所言之志 3、手法分析),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6、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试分析这首诗中“小松”这一形象的寓意。,小松虽从小被埋没,无人赏识,但却有锐不可挡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而且有凌云的壮志。本诗通过该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不甘埋没的远大志向,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短浅目光。,借松写人,托物讽喻,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

7、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

8、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

9、”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

10、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

11、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高洁、淡雅、朴素。,、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看,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

12、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形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垂绥饮清露,流水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李纲病牛和孔平仲禾熟两首描写牛的诗,要透过牛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何正确把握形象,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