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8课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81889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授课时间8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授课时间8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授课时间8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授课时间8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授课时间8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授课时间8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授课时间8课时.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时政热点专题,高考文综政治学科,时政热点专题,2007届,时政热点专题,适用范围:高2007届文科复习之用,联系教材:经济常识 政治常识 哲学常识,例题分析: 解题思路 模仿套路,教学时间:8 课时( 3 2 0 分 钟),复习方法:三科综合 联系分析,地 理,政 治,历 史,(地点、方位),(意识、评价),(时间、过程),(时政热点问题),语文、数学、理化生,(试题背景材料),扩展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说明) 教材理论知识 社会现实生活 (体现、证明) (主干知识) (热点时政) (联 系) “政史 地”三科综合,(2)解读材料 新的四种能力, 也是学习

2、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讨问题,审题,编答,(分析材料),(调动知识),一读二抓三联四析五编,2007年文综政治重大时政专题,1.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和谐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3. “青藏铁路”和“三峡工程”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7. 整治食品安全卫生 、整治煤矿安全事故等,9.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活动,4. 积极发展现

3、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 西部地区以及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复 习 要 求,1. 从背景内容、教材理论和命题角度掌握,2. 运用相关教材观点分析热点,(1)哲 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观点、发展观点、 全面观点、规律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2)经济学: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关系、 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3)政治学: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活动原则、 党的性质、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对外政策等。,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背景材料: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

4、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 理 解: 联系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分析 (1)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人的和谐、 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 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扩大就业、理顺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

5、事业为着力点,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公共安全问 题,即:煤矿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等)。 (大、小切口),2. 为什么: 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 大切口, 经济发展的环境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有利于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经济常识,(三)哲学常识,(二)政治常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联系的观点(不和谐的现象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联系) 整体与部分联系联系(树立整体意识,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发展的观点(国民经济

6、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社会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忽视次要矛盾)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的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有利于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挑战和风险,3.怎么办:措施、方法、手段等 小切口,多管齐

7、下,联系材料分析,(一)经济常识,(三)哲学常识,(二)政治常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物质基础)。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分配政策、财政及税收手段的调节)。 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既注重公平,又注重效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就业,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正确处理主次矛盾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政治职能(协调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人民内

8、部矛盾)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到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配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复习提示:识记上述时政知识,全面掌握其中提到 的与教材有关的 知识,如扩大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产与 消费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试 题 演 练,2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我国 怎样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进一步做好就业是贯彻以人为本,构

9、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要求,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各级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 位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 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3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有利于生产, 又要有利于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 发展实际出发,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加快

10、建立和健全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在 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和贫困农村 生活水平。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社会保障需要由国家、 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从根本上搞好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事业 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制。,4 .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如何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 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

11、财政和税收,调整分配关系, 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 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注重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 公平,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和管理。,5. 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我国怎样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切实履行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 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以 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12、,打击各 种犯罪行为,规范社会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证。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贯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已经形成了的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 的新型民族关系。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和谐社会, 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积极建设“和谐世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6 . 阅读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实现了总体水平的小康,但各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

13、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内容。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形势、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经济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社会和谐进步之路。 上述材料中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10分), 中央根据我国实现小康进程中社会矛盾突出的现状提出要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部署和要求,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3分)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这体现了从全面的实际出发。(2分)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体现了对客观 实际的辩证把握。(2

14、分) 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客观规律为唯一指针,防止主观决策、领导意志和 经验主义,使主观符合客观,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3分),7.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在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的状态。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从唯物论与辩证法角度,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 物质

15、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体现了这一要求。(3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3分),8. 用整体与部分的辩正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以合理、优化的方式构 成整体 的时候,整 体

16、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协调社会内部利 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 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和谐社会的建立, 不仅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当前 内政外交的新发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22:1,我 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逼近0.47。(基尼系数是衡 量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基尼系数处 于0.40.5时,表示收入差距过大) 200

17、6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全面取消农业 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调高个人所得税工资 薪金所得减除标准;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学杂费;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等有力措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 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 公平。,(1)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从收入分配的角度, 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应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12分),典型例题:成都市2007年“一诊”文综第38题(政治试题), 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3分)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18、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注重公平与效率。(3分) 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 调节过高收入。(3分) 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调整财 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 入。(3分),材料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国家要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联系材

19、料,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党和 国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据。 (10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是党实现思想领导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分) 国家具有文化职能,和谐文化建设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3分) 文化力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3分),(若从党的性质、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等角度, 正确回答问题的,可酌情给分。),材料三:“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中国内政在外交上的延伸,是中国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其目标是建立

20、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 (3)实践证明,“和谐世界”新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脉 相承的。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10分),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分)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 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2分)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

21、本点的集 中体现。(3分)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 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 则。(3分),(若从联合国的宗旨、当今世界的主题、新安全观、 发展观等角度,正确回答问题的,可酌情给分。),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 内涵:目标和要求,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有利于 (关键词),3.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注: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22、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国家加大财政投入 六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利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共同富裕、国际竞争等,4. 背景材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国家对“三农”投入空前加大,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注意小切口:联系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农业的作用:农业兴、全国兴、农业稳、全国稳等 农业的“四靠”: a. 政策 b. 科技 c. 投入 农业的根本出路:a. 科教农结合的“科教兴农”战略 b. 发展“两高一优”

23、(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 党的方针:多予、少取、放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家的新政策:加大财政和税收支农力度,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开拓市场和对外开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支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 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例如:农业 西部大开发,(1)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产业化经营,(3)经济结构调整(所有制、分配制、产业和产品等),(2)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4)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6)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5)

24、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7)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和税收的支持),(8)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思考分析 通揽答法,1. 设置材料,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10 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就没有全国经济的繁荣,没有农民的小 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有 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典型试题,2 . 设置材

25、料,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 我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分), 一靠“政策稳农”,贯彻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二靠“科技兴农”,不断提高科技增收在农业中的比重。 三靠“投入”,加大财政税收支农惠农力度,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各级政府增强为农业服务意识,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贯 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改变农村落 后的面貌。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发展特色农业,多元并举,全面繁荣。 搞好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高好农村医疗卫

26、生,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注意: 各地区建设新农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 观经济 手段。 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 化进程。,3.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 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重要作用 (0 分),4.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怎样才能做到注重实效,突出特色

27、? (0 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转化,变劣势为优势。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统筹 城乡发展。,5材料一 阅读以下两幅表格。,表2: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2006年) 材料二: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8、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两表格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只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答: 表1表明近

29、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正在逐步增长,但从2004年起,农民增收幅度减缓,特别是2005年实际增长率一度回落;表2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农业科技贡献率和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2)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说明我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正确性。,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 自主创新的重点 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七点 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 二要改善技术创新

30、的市场环境 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 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 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六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七要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强国战略,(1)哲学常识 运用普遍联系、主要矛盾、内外因关系 等分析自主创新的重点 (2)经济常识 运用价值规律、企业的作用、市场经济和 宏观调控、财政和税收、对外开放等知识 认识创新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3)政治常识 运用国家职能和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理解 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联系教材理论,2.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应该怎样推动科技自主创新?, 国家正确实施宏观

31、调控,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市场 环境和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1.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说明我国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意义?, 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客观要求。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初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的需要。 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缩小与发动国家 的经济差距。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试题演练,3.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 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进产 业结构调

32、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0 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科 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 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 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 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 水平重复生产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

3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 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 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4. 设置材料,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说明我国 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 国家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职能, 推进科技创新,是政府履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 职能的体现。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推进和鼓励科 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 综合国力的较量,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综 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5. 设置材料,分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科学技术发

34、展的战略基点”的哲学依据。,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 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 这就要求我国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既要引进外 国的先进技术,又要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 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利用外部条件, 最终会受制于人,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注意:也可用主要矛盾原理、联系观点阐述,6. 设置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把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三大产业结 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 产业,

35、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质升级,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关键在于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四、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问题 1. 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 2. 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投资与消费不合理 3. 经济社

36、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4.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问题等,成就:2006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 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 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主要调控措施,1.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 抑制产能过剩的措施 3. 调控房地产、稳定住房价格等,联系教材理论分析,(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两点 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 市场和政府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2)主要目标:四点 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增加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市场经济 市场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是实

37、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通过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 一般特征:a.平等性 b.竞争性 c.法制性 d.开放性 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主要手段:三种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价格等,主要运用) 法律手段(经济上的法律法规等,主要运用) 行政手段(政府指示、规定、命令等,必要时运用) (5) 财政、税收、银行的作用,1. 经济常识,2. 政治常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

38、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和坚持适度的原则,3. 哲学常识, 正确履行国家职能 a. 协调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国家管理经济职能主要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a. 经济调节 b. 市场管理 c . 社会管理 d. 公共服务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a. 对人民负责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材料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设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说法。10多年业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快”,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

39、发展的显著特征。但要看到,我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努力实现速度、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

40、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试题演练,(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要性。,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符合客观。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结

41、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如何推动我国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的突出位置,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全面的观点,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注重量的积累,优化事物结构,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发展,材料一:2006年12月11日

42、,我国重要钢铁生产基地河北省唐山市采取切断电源、拆掉厂房、拆除设备、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强行关闭了9家落后钢铁企业,淘汰炼钢能力128万吨、炼铁能力75万吨。 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材料三:2007年,是中国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

43、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结合材料一、二、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怎样 才能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总量平衡,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挥消费对 投资和生产的引导作用。 正确处理出口和进口、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持以质取 胜的出口战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4、提高对外贸易的经 济效益。,(2)“三个协调”的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哪些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三个协调”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又 好又快发展 体现了事物质和量,量变和质变的统 一。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体现了内外因的辩 证关系。,(3)简要说明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学依据。,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是国家必须履行的经济职能。 我国是人民民主

45、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坚持 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只有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 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做到又 好又快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巩固 党的执政地全。 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特征之一,遵循经 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材料一:自1998年至2003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成为中国财经领域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对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用显著,功不可没。 材料二:从2004年的经济

46、发展来看,随着民间的以及地方政府驱动的投资明显趋于活跃和旺盛,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并且在房地产、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中的投资有一哄而起的迹象,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故此2004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材料三: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6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面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程度微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3. “双稳健”政策试题,(1)以上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2)

47、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以上哲学道理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树立正确意识能指导作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使主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一: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扩张型的“积极财政政策”,化解国民经济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材料二:面对投资总量增幅过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偏快,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05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使主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材料三:2006年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有针对地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总之,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意识指导,促进事物的发展。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的财政政策”都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都是对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