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节修辞.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86062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48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章节修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六章节修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六章节修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六章节修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六章节修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章节修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章节修辞.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修 辞,第一节 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有三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指修辞行为,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对语言进行的修饰、调整、选择、创新等修辞活动;例如: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讲究逻辑、语法和修辞。,第二个含义是指修辞规律,即人们适应交际需要、运用语言形式、增强交际效果的规律;例如: 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就不能达意。,第三个含义是指修辞理论,即人们对修辞规律进行研究和探寻的理论成果。这第三个含义就是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它一般表现为研究和揭示修辞规律的论文、著作和教科书等。 例如: 我们要学点语法、修辞。 王先生是搞语法的,张先生是搞 修辞的。,前两个含

2、义的“修辞”和第三个含义的“修辞学”有联系又有区别。 修辞学是在修辞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有修辞,然后才有修辞学。先是有了修辞行为,产生了修辞现象,才存在着种种修辞规律;客观上存在着修辞规律,人们才去作研究和探寻,产生修辞理论,建立修辞学。,修辞规律是人们的修辞行为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具有客观性;修辞学是人们主观上对客观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具有主观性。 客观的修辞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们的修辞理论却带有主观性,所以修辞学有不同的体系。 学习和研究修辞,就是尽可能地使主观的修辞理论与客观的修辞规律相一致。,二、修辞与语境 (一)语境的构成 (1)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 (2)情景

3、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语音、词汇、语法作为语言的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修辞则是对语音、词汇、语法诸要素的综合运用,修辞追求的是理想的表达效果,它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要素来为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服务的。因此既不能把修辞同语言的三要素混同起来,不能把修辞看成是语言的

4、第四个要素,也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四、修辞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修辞的基本原则 第一,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词语、句子、辞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不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内容决定了修辞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语言运用不需要修辞、润色和加工,更不是提倡满篇“大白话”、语言无味、不要文采,而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应和切合表达内容的需要,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这一根本,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二,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同一定的语体相适应。 语体是由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交际需要形成不同的语体,

5、如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例如公文语体排斥文艺语体中的夸张、双关等辞格,文艺语体排斥政论语体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排斥科技语体中的科技术语等。 语体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修辞方式的选用等都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注意语体的区别与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密切相关,所以切合语体需要也是修辞必须遵循的一条不容忽视的原则。,第三,修辞必须适应和切合语境的需要。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也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语言环境。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的“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

6、时”、“何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7页。),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 陈望道先生说:“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发凡19页) ,例一: 她很漂亮(/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暗喻)。,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借代)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7、(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排比),例二: 她很丑(寒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借代) 以下几例都是夸张,但是夸张的程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夸张),例三: 她的皮肤很好。(一般叙述) 她的肉皮真细发。(口语化) 她的皮肤就像四五岁的孩子似的又白又嫩。(明喻)

8、 她真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对偶),(二)修辞的基本要求 1、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分寸合适,轻重恰当;所用的句式也要确切地扣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表意缜密准确。,例如: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2、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选用的词语和句式必须含义清晰、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糊其辞。要做到鲜明,选用词语就应避免晦涩,要少用难懂的词语,要少绕弯子。例如: 蓝色的天空像硫酸铜一

9、样。,3、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例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4、简练 所谓简练,就是指运用语言应力求简洁,做到言语不多而含义丰富。 语言简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删除冗赘,不说废话; 二是通过词语的确切选择,使语言增加弦外之音,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例如: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上例中用“遍身油腻”来修饰灯盏,寥寥数字,却反映了许多内容:灯盏用的时间长,主人生

10、计忙碌,家境贫寒言外有意,耐人寻味。,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一、意义的锤炼 (一)注意词语的选用 1、同义词语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表现,也为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例如: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孔乙己)(2)这只是我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鲁迅故乡) ),2、反义词语 反义词语的使用可以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矛盾,起到对照映衬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例如: 正常操作,迅速完成岗位项目而从容不迫;技

11、术不熟练,责任心不强,就免不了手忙脚乱,错误百出。(吴伯萧北极星),(二)一般词语的推敲 一般词语往往不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精心选择,会产生良好的修辞效果,为文章增色不少。 一般词语的推敲要求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认清表达的对象,留心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上下文的和谐统一。,例如: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又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

12、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三)词语的活用 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要对某些词语“变通“使用,有意改变其词性和功能,这就是词语活用。 词语活用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例如: 1、她跳的这段独舞,给人总的感觉是很青春,很阳光。 2、真没想到你这么无情无义,咱们总算是夫妻了一场,你心里竟然一点恩情都没有。 3、 黄克山得理不让人:“我从来不矛盾他,他光矛盾我。“这个怪词,引得大家一阵大笑。(曲波山呼海啸),二、色彩的锤炼,(一)感情色彩的配合 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它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态度。不

13、少词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我们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要注意感情色彩的配合。如:,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有些词语本身没有感情色彩,但如果我们把它们安排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也就会临时带上感情色彩而确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如:,而青松啊, 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 一派正气, 一副洁骨, 一片忠贞, 一身英武。 (郭小川青松歌),(二)语体色彩的配合 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及若干小类。有些词语通用于各种语体,这些词语不具语体色彩。有些

14、词语常用于某一语体或专用于某一语体,这样的词语则具有相应的语体色彩。一般说来,具有语体色彩的词语同某一语体有着稳定的适应性而排斥其他语体,因此,我们运用这些词语就要充分考虑词语的语体色彩与语体的配合,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如:,生产责任制真神。俺们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显富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那堵墙也给平掉了,真是叫人喜欢。(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毛泽东矛盾论),具有语体色彩的词语一般只适用于相应的语体,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

15、候,为了造成某种风格或取得某种修辞效果,可以故意用上少量的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如: 在“吃不饱”看来,她这位丈夫也不能算是最满意的,只能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只把他作为“过渡时期”的丈夫。(赵树理锻炼锻炼) 这是小说中的语言,属文艺语体。“过渡时期”是政治术语,一般用于政论语体,将这一词语运用到小说中来描写丈夫,使人感到诙谐、幽默。,(三)形象色彩、时代色彩的配合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所指对象在人的意识里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反映。汉语中不少词语具有形象色彩,以视觉形象为多,如“马尾松”、“鸡冠花”、“丹顶鹤”等等。也有作用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如“哗啦啦”、“香喷喷”、“甜丝丝”、“硬

16、梆梆”等等。我们要作形象的描绘,就得注意词语的形象色彩的配合,以期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如:,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峻青瑞雪图) 这一例,由于使用了“毛茸茸”、“亮晶晶”这两个词,使树枝上的雪条儿有了形象和色泽;由于使用了“蓬松松”、“沉甸甸”这两个词,使松柏上的雪球儿有了质地和重量。这些具体可感的的词语,给这幅图景以形象的渲染,使这段文字犹如一幅画卷,成了名副其实的瑞雪图。,词语的时代色彩是不同时代给词语打下的烙印。我们表现不同时代的内容,必须注意词语的时代色彩的配合。如: 在旧社会的戏园子里,往往

17、看得见“禁止喧哗”四个字的木牌,但在戏曲演出的时候,大声谈天说话的有,唱彩以至于打口哨的也有。现代戏院只有发暗的红灯发出“请勿吸烟”的禁告。(王朝闻起哄与欣赏),三、声音的锤炼,声音协调是选择词语的重要方面。 词语的声音美具体体现在: 1、音节匀称 2、平仄相调 3、韵脚和谐 4、叠音自然,1、音节匀称 音节的匀称主要是指结构相似、音节数目相等。 诗歌及抒情散文等讲究音节整齐,使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例如: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姓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

18、袭击过它。(黄药眠我爱我们的祖国),2、平仄相调 平声长而平缓,是扬;仄声短而曲折,是抑。 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是汉语语音修辞常用手法。 音节安排恰当,平仄相配,就使得诗歌或散文声调抑扬起伏,和谐动听,构成汉语的音律美。 例如: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韵脚和谐 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这就叫押韵。 押韵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回环反复,同音相应,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回答),

19、4、叠音自然 叠音词是指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如“密密麻麻”、“朗朗”、“嗡嗡”、“兴冲冲”等等。 叠音词的声音有很强的音乐性,听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可增强语言的音律美。例如: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一、长句和短句 1、长句的选择 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抒情深沉、细腻。长句一般多出现在政论、科技等语体中。 例如: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

20、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短句的选择 短句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 短句常用于口语中;文艺作品一般也多用短句。例如: 啊,美,伟大的美,令人陶醉的美。(峻青沧海日出),二、整句和散句 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 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例如: 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徐刚黄山拾美),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舒婷致橡树) 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

21、、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例如: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刘白羽长江三日),三、主动句和被动句,恰当选用被动句有以下表达效果: :第一,使被动者得以突出和强调。如: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民主战士闻一多在年月日被国民党杀害了。 ,第二,使叙述的角度

22、一致,语义连贯,语气流畅。如: 我吃过饭后,又被那汉子绑起来,但没有吊上。 第三,可以隐去无从说、不必说或不愿说的施事。如: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大小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她被遗弃了。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同样一个意思,用肯定句表示与用否定句表示,在情态和语气上都有细微的差别。一 般情况是肯定句表示的语气较为刚直、强硬,否定句表示的语气较为委婉、和缓。 例如: 我知道他是个外国人。 我不是不知道他是个外国人。,双重否定句所表达的肯定语气的程度超过一般肯定句。例如: “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真理。“(一般肯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这是

23、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真理。“(双重否定句),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口语句式的修辞作用:简洁、活泼、自然 书面语句式的修辞作用:严谨、周密、文雅,六、设问句和反问句,1、设问句 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峻青沧海日出)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2、反问句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也不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

24、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否定陈述句,第二个句子是一个反问句。前者是简单的陈述,读者是被动地接受;后者的疑问引发读者主动的深深的思考,同时又能在句子中找到答案。在语气上,后者比前者更强烈,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第四节 辞格(一),一、什么是辞格 辞格是指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步固定下来的在一定语境中能够产生积极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具有生动性和高度形式化的积极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比喻的格式:AB相似,以B喻A。 借代的格式:AB相关,以B代A。,二、常用辞格 (一)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

25、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 1比喻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条件,构成比喻,从内容上说,需要表现的事物,另外的事物和相似点三个要素;从形式上说,需要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通常人们把本体、喻体、比喻词叫比喻的三要素,也有的加上相似点,称为四要素。 构成比喻的条件:喻体和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这也就是说本质相同的事物构不成比喻,没有相似点的事物也构不成比喻。,2比喻的基本形式 (1)明喻 直接、明白地用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常以“像”、“似”、“如”、“仿佛”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结构形式:“本体”像“喻体”(甲像乙)。如: 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烧燃的火把

26、。(张长泼水节的怀念),(2)暗喻 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描写或说明本体,常用“是”、“成为”、“等于”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结构形式:“本体”是“喻体”(甲是乙)。如: 小提琴是乐队的女皇。 一树梅花一树诗。,(3)借喻 不出现本体,也没有喻词,直接用喻体描写或说明本体。结构形式:只有喻体(乙)。如: 她曾经远离过这些人,在她与她们之间筑了一堵墙。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她长期忍受孤独寂寞的痛苦。(贺光涛路),3比喻的变式 (1)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27、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2)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3)强喻 这类比喻的格式是“本体胜过(或不如)喻体”,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加似比较,强化本体的特征,叫强喻。例如: 我们四川人还有的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4比喻的功能与运用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括的事物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运用比喻要注意:(1)远取譬更具审美价值。本体和喻体必须是

28、本质不同的事物,其类差越远审美价值越大。(2)喻体应是常见、易懂的。(3)情感色彩不能颠倒。通常,爱的取褒意作喻,恨的取贬意作喻。,(二)比拟 1、两种形式: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拟物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茅盾冬天) 三月的微风像一只小猫一样舔舐着我的脸颊,弄得我浑身痒酥酥的。,2、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

29、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借代,也叫换名。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1借代的常见类别 (1)借事物的特征、标记代替。 “一年一次?”长辫子很有把握地问。(王友生漩涡) 来一杯“雪地”,(2)借特称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如: 小朱说,老赵您不是做生意了吗?什么时候您也请咱们上那儿嘬一顿,让咱们这帮刘

30、姥姥也长回见识。(宁空赶海) 用“刘姥姥”代没有见识的人。,(3)借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当时我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重庆迷雾低垂,浓云密布。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用“血泊”代替“战争”。,(4)借部分代替整体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 部分代和具体代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是措辞的侧重点不同。,(5)借结果代原因 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 2、借代和借

31、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 借代侧重相关性,强调借体和本体有关系;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点。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四)拈连 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例如: 人老心不老。耳聋心不聋。 人穷志不穷。身残志不残。 母亲月白色的绸衫和蓝色的长裙从那一夜起,便永远飘扬在了父亲的眼睛里。(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五)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式叫夸张。夸张重在情感的抒发,而不重在事实的记叙。透过夸张的极度形容,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显现出的情理的真而非客观事

32、实的真。 1夸张的类别 (1)扩大夸张 如: 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得山摇地动,日月无光。(韩小蕙欲说还休),(2)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也就是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 柔嘉虽然比不上法国剧人贝恩哈脱,腰身纤细得一粒奎宁丸吞到肚子里就像怀孕,但瘦削是不能否认的。(钱钟书围城),(3)超前夸张 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这是从时间上进行夸张,即在时间上总是把后出现的事抢前一步。 这些情景,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样。家里煮的狍子肉,烧的热炕头,在等他们回来,甚至他们已经嗅到了肉香。(曲波林海雪原) 他们还在离家很远的路上

33、,根本嗅不到家里煮烂的狍子肉的香味,却写成“已经嗅到了肉香”,把后出现的事提前了。,2、运用夸张要注意: (1)夸张有据。夸张要有客观基础,要有事实做根据。 (2)夸张有节。使用夸张要有节制,夸张不同于浮夸、吹牛。 (3)运用夸张要使接受者明白是故意言过其实,不能既像夸张,又像写实,否则容易产生误解。,第五节 辞格(二),(一)双关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或兼含两种意义,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1双关的类别 (1)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

34、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冯梦龙山歌),(2)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表达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孱潺的水声,知道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2双关的功能与运用 恰当地运用双关,可以使语言含蓄、委婉、饶有风趣。 运用双关要注意:要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特定的接受者,巧用表里两层含义,做到含蓄而不晦涩,做到不造成歧义或误会。,(二)仿词 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原有的词语,临时创造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仿词常常更换个别语素,与原词语构成反义。 如:大众化小众化 跳舞跳六 “江青舞剑意在周公” 仿词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主语,也可以是成语、典故等。,仿词的对象还可以

35、是句子:,鲁迅崇实: 阔人已骑文化去, 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文化城, 此地空余黄鹤楼, 文化一去不复返, 黄鹤一去不复返, 古城千载冷清清。 白去千载空悠悠。 专车队队门前站, 晴川历历汉阳树, 晦气重重大学生。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薄榆关何处抗?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花场上没人惊。 烟波江上使人愁。,仿词的类型: 音仿 使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11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这就是利用同音词“兵“和“冰“仿造词语。 义仿 换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

36、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仿拟的类别: (1)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词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如: “您真是个天才!”戈勒校长笑道:“您的胆量令人钦佩,女士。” “我是地才,博士!”女科学家冷冷一笑,“正如生命起源于大地一样,我的认识也是脚踏实地摸索出来的。”(张扬第二次握手),(2)仿语 更换固定词组中的一个或几个字,仿造出一个新语来,一般是仿造成语。如: “球稳稳地进了,对方队员只能望球兴叹!”(张抗抗杯),(3)仿句 故意仿造既成的句法格式。被仿造的句子一般是名句或熟语句。如: 当街的几个孩子,既不敢问他,又舍不得不看他,只远远地好奇地盯着他。他是谁?他就

37、是那个“青年被抓走老大回,儿童何敢问相识”的中学教师李八一!(高尔品“细胞”闲传 这里仿拟的是贺之章回乡偶书中的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4)仿篇 仿造既成的篇章,这既成的篇章一般也是有名的。如: 寻寻觅觅,猜猜测测,想想碰碰撞撞。乍小还大时候,最难中奖。三注四注买入,怎敌他,包号威力?奖开也,那一组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彩票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收拾?守着佳码,独自怎猜得中!连码更兼冷号,到黄昏,悔悔恨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刘雪梅声声慢) 例仿李清照声声慢。,(三)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辞格叫反语,也叫“倒反”、“反话”。基本类型:

38、1、以正当反。如: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狠毒),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2、以反当正。如:大刚有了转变,他的妻子打心眼里高兴,说:“我恨死你了!”,(四)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例如: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张洁拣麦穗) 照部队规定,当战士的是不准谈“个人问题“的。(徐怀中西线轶事),第六节 辞格(三),(一)对偶 1对偶的类别 (1)正对 上下联内容相关,从两方面说明同一个事理,或描写一种情景,两联从内容上相互补充,互相映衬。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

39、,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浩题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2)反对 上下联用的词或短语意义相反,对称地组织在一起,使对偶两句的内容相反。如: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 所增。 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3)串对 上下两联的意思相关,有承接、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又叫流水对。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对偶的功能与运用 恰当地运用对偶,可以使内容凝练集中,增强概括力;可以使形式对称均衡,增加节律感。 运用对偶要注意:内容与格式可以统一则必须统一,不能统一则采用宽对,无须刻意求工。,(二)排

40、比 把几个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这种修辞方式叫排比。 1排比的类别 (1)句子成分的排比。句中同一句子成分的排比。如:深夜,在大庆一间客房的会客厅里,王启民述说着往事,他的久违的父母、他的久违的故乡、他的久违的童年。(文乐然宁静地带),(2)句子的排比。 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的排比。如: 不要轻信你听到的每件事,不要花光你的所有,不要想睡多久就多久。(无名氏一些有意思的忠告) 她需要防范,需要警觉,需要佯装不知地刺探,需要不动声色地窥视。(张一弓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2、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排比与对偶是不同的: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

41、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三)层递 用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似的语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语意内容递升或递降排列,这种修辞方式叫层递。 1层递的类别 (1)递升 如: 生活中的许多厂长都像吕建国一样,为了上百号人、上千号人乃至上万号人的吃喝拉撒,在披肝沥胆地工作着。(卢腾厂长看),(2)递降 递升的特点是步步上升,与此相反,步步下降的是递降,即使语意由深到浅,由重到轻,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等排列。如: 他父亲留下的一份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茅盾春蚕),

42、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层递和排比都是由三项或三项以上组成,都有结构整齐、气势贯通的特点,但有所不同: (1)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级差性,排比主要着眼于内容上的平列性。 (2)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四)顶真 顶真也叫蝉联、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为一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 例1: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 例2: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五)回环。也叫回文,这种修辞格的前后两句

43、话中后一句话是前句话的倒叙排列形式。 例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例2: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3: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例4: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顶真与回环的区别: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

44、的关系。,第七节 辞格(四),(一)对比 1、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2、对比的类型 两体对比 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两体对比。例如: 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张宇垃圾问题) 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一体两面对比。例如: 有

45、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自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3、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是又有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二)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做背景,从旁陪衬、烘托,这种修辞方式叫衬托,又叫映衬。 1衬托的类别 (1)正衬 利用同主要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陪衬。,第二天,是个阴湿的日子,灰色的云层,压得挺低,下着蒙蒙的牛毛细雨,石板路上湿滑滑的。朱老忠和江涛踩着满路的泥泞,到模范监狱去。(

46、梁斌红旗谱) (2)反衬 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路遥人生),2反衬和对比的区别 反衬利用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对比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对立面的比较,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不同: 衬托是以宾托主,有主次之分;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三)通感 在叙事状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从而启发接受者联想、体味,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 1通感的常见类别 (1)由听觉移到视觉 蓦然,她格格地笑动。笑声如同欲滴而未滴的露珠,似含似吐颤而不

47、落。(朱苏进金色叶片) 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露珠”,描绘出了“她”的笑声的动人魅力。,(2)由听觉转移到味觉。 她的声音像蜜,听着甜滋滋的。(李叔德赔你一只金凤凰) 由听觉感觉到的“声音”移到味觉感觉到的“甜滋滋”。 (3)由视觉移到嗅觉 我的情人啊,你的微笑像新奇的花卉的芳香,是单纯而又费解。(泰戈尔流萤集),(4)由嗅觉移到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5)由视觉移到听觉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钟书围城) 由视觉感知的“笑意”移到听觉感知的“余音”,惟妙惟肖地刻

48、画出方鸿渐为唐小姐痴倾的情态。,2通感的功能与运用 恰当地运用通感,可以绘形绘声绘色,强化体验,增加语言韵味。 运用通感要注意:通感建立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挪移与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常常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来表达,其词语变异组合以自然巧妙为宜。,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一、辞格的连用 几个辞格接连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杨苡一点小小感触) 第一句是引用,第二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用。第二句中又包含有明喻。,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巴金小说精编) 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