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86252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9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章节总需求与总供给.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一、总需求 二、总供给 三、总供给的变动,一、总需求,1、鸟瞰宏观总量分析 2、总需求的定义 3、总需求曲线的简单推导 4、总需求曲线图示 5、价格的效应 6、总需求函数(AD)曲线的推导 7、AD曲线的经济含义 8、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的影响 9、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 10、总需求曲线的变动,1、鸟瞰宏观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因而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问题。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的基本框架或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如下:,2、总需求的定义,指一定时期内国内与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

2、府购买需求和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的需求(出口)。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即: ADCIGE 通常出口指净出口,出口减进口(XM),上式可写为: ADCIG(XM) 这里总需求就是GDP;总需求也是总支出。,3、总需求曲线的简单推导,1)价格总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总收入y0,这样首先确定一个总需求点A。 2)价格水平变动,如从P0上升到P1。假设其他要素不变,价格上升导致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下降,总支出下降总收入y1,是新的均衡收入B点。 3)两点连线。得到总需求曲线。,4、总需求曲线图示,总需求曲线与微观意义的需求曲线基本相同。 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曲线形状如下:,5、价

3、格的效应,1)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现象(又称凯恩斯效应)。 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动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英国经济学家 庇古 庇古效应),6. 总需求函数(AD)曲线的推导,1)IS曲线: 2)LM曲线: 以前假定物价水平P=1,即M=m;若P1,则M=Pm,或m=M/P;LM曲线为: 3) 代入IS曲线:,若令 5)即总需求函数或AD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图示,总需求曲线的推导,7.AD曲线的经济含义,1)AD曲线是一条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

4、即IS=LM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2)AD曲线表明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关系。 3)AD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8、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的影响,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会使AD曲线右移。 增加政府支出后,IS曲线右移。 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形成新的均衡,利率升高,收入增加。 相同的价格下,收入增加后的AD曲线右移。,9、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10、总需求曲线的变动,1)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有价格变动

5、导致GDP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2)AD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作是AD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AD曲线的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的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则越敏感。影响AD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d、k、h、b等参数。,二、总供给,1、总供给 2、宏观生产函数 3、潜在(充分)就业量 4、劳动市场 5、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 6、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 7、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8、AS曲线的变动,1、总供给,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

6、期内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终消费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也就是总收入,也就是GDP。 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2、宏观生产函数,1)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总量生产函数,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的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宏观生产函数为: yf(N,K) N为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3)进一步分析,由于资本存量很大,新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于资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在分析宏观经济波动问题时,可以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将K作为常数处理: yf(N,K) 该函数为短

7、期宏观生产函数 该函数表明: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下,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就业量。 该函数的特点:总产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照递减的比率增加。下图。,N*,y*,3、潜在(充分)就业量,潜在(充分)就业量: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机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见上图N* 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是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见上图y*,y*,4、劳动市场,1)需求。设名义工资是W,实际工资是W/P。劳动需求函数是: 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图示:,2)劳动供给,劳动供给也是工资的函数。,3)劳动市场的

8、均衡,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立即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 此时,产量始终等于潜在产量。 均衡状况是 如图所示。,5、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和需求,1)劳动供求的均衡点是N0、W/P0(实际劳动供给和实际工资)。假设货币工资不变,是W。 2)价格水平上涨到P1时。实际工资下降到W/P1。此时的劳动供求状况是:工资水平太低,需求供给,差额是E1F1。厂商会提高工资获得更多的劳动。而劳动者不会拒绝。所以货币工资迅速上升到原来的实际工资水平W/P0。之后,不再上涨,就业量为N0。所以物价水平上涨,不影响劳动供求的均衡,总是N0 。 3)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工资上涨到W/P2。劳动供给

9、需求,差额E2F2为失业者数量。由于实际工资太高,厂商只能雇佣N2数量的劳动。此时货币工资不可能降低,以实现就业均衡。所以实际工资只能上升到W/P2。导致就业不均衡。图示。,6、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把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社会总供给方面的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曲线。该曲线分三种情况(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的调整速度)。,1)总供给的第一种情况,(a b),斜率0,即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的调整速度很慢,甚至根本不能调整 其含义是表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可以增加,这是因为资源远远没有充分利用时,产量增加,并不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

10、。 这种情况也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2)总供给的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况(c以上部分),斜率无穷大,古典情况。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的调整速度很快,甚至可以立即调整 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无论价格再提高,供给量也不可能再增加,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现了充分就业,产量达到了最大。,3)总供给的第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况(b c),斜率大于0,小于无穷大。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的调整速度介于不能调整和很快调整之间。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资源逐渐接近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不断提高,成本不断提高。 这种情况也称为常规总供给曲线 这条曲

11、线是争论最大的,7、影响总供给的因素,8、AS曲线的变动,1)AS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价格水平不变,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作是AS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如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源状况。 2)AS曲线的旋转移动:AS曲线的旋转移动涉及到斜率。 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即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无穷大,即它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三、宏观经济均衡的三种情况,宏观经济均衡就是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均衡。这种均衡常常是就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而言的。 均衡也就是平衡,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总收入等于

12、总支出。这与微观的供求均衡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AD曲线也可以与总供给曲线的ab段相交或与c段以上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但正常情况下是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如图所示。,宏观经济均衡不等于实现了充分就业,它只是表示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宏观经济均衡与充分就业只有在同时与长期总供给相交时才既实现了均衡,又实现了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均衡可能在小于或大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现。,1. 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yf表示充分就业的产量),2.需求曲线移动(频繁的),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经济衰退 价格和产能均出现下降 开始价格下降超过就业量下降,最后价格下降的比例小于就业量下降比例,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的移动,在总供给曲线比较平坦的部分,有弹性,斜率低。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总需求移动,产量变化幅度大,价格变化幅度小。 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的部分,弹性小,经济接近其生产能力,总需求的移动,产量变化小,价格变动大。,3.总供给曲线移动(不轻易移动),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经济滞胀(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 失业下降比例和价格下降比例的相对关系不明确(一般只能向左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