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8739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化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乳化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乳化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乳化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乳化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化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化理论.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乳 化 理 论,一、概念 1、乳化体 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另一不相混溶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称为乳化体(或称乳状液)。乳状液中被分散的一相称作分散相或内相;另一相则称作分散介质或外相。 乳状液的分散相液珠直径约在0.110m,稳定性较差和分散度低是乳状液的两个特征。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加入第三组分,所加入的添加物称为乳化剂。 。 乳状液的外观一般常呈乳白色不透明液状,乳状液之名即由此而得。 2、乳化 将互不相溶的两种物质(油、水)进行混合,使其中一种物质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这一过程叫乳化作用,简称乳化。,二、乳状液的类型 在制备乳状液时,通常乳状液的一相是水,另一相

2、是极性小的有机液体,习惯上统称为“油”。根据内外相的性质,乳状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油分散在水中,如牛奶等,简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O/W表示;另一种是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等,简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W/O表示。 注意:油、水相不一定是单一的组分,经常每一相都可包含有多 种组分。 除上述两类基本乳状液外,还有一种复合乳状液,它的分散相本身就是一种乳状液,如将一个W/O的乳状液分散到连续的水相中,而形成一种复合的W/O/W型乳状液。或将一个O/W的乳状液分散到连续的油相中,而形成一种复合的O/W/O型乳状液。,三、乳状液的光学性质 对一多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一般不同,光照射在分

3、散微粒(液滴)上可以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当液滴直径远大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主要发生光的反射(也可能有折射、吸收),当液滴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光可以完全透过,这时体系呈透明状。当液滴直径稍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则有光的散射现象发生,体系呈半透明状。一般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直径的大小大致在0.110m(甚至更大)的范围,可见光波长为0.400.76m,故乳状液中的反射较显著,因而一般乳状液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这就是乳状液的微粒大小与外观之关系。对于液滴的直径在0.1m以下的液液分散体系,其外观是半透明的和透明,而不呈乳液状,常称为“微乳状液”,它的性质与乳状液有很大不同。,表1 分散相粒子

4、大小与外观的关系,四、乳化理论 1、定向楔理论 这是1929年哈金斯(Harkins)早期提出的乳状液稳定理论。他认为在界面上乳化剂的密度最大,乳化剂分子以横截面较大的一端定向的指向分散介质,即总是以“大头朝外,小头朝里”的方式在小液滴的外面形成保护膜。如图1、图2所示。,一价金属皂类,形状是: , 亲水端为大头,作为乳化剂时,容 易形成O/W型乳状液。,二价金属皂类,形状是: ,极性基团为小头,作为乳化剂,容易形成W/O型乳状液。,这种形成乳状液的方式,乳化剂分子在界面上的排列就像木楔插入内相一样,故称为“定向楔”理论。 此理论虽能定性的解释许多形成不同类型乳状液的原因,但常有不能用它解释的

5、实例。理论上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从几何结构来考虑乳状液的稳定性,实际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何况从几何上看,乳状液液滴的大小比乳化剂的分子要大得多,故液滴的曲表面对于其上的定向分子而言,实际近于平面,故乳化剂分子两端的大小就不是重要的,无所谓楔形插入了。,:,四、乳化理论 2、界面张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界面张力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乳状液的形成必然使体系界面积大大增加,也就是对体系要做功,从而增加了体系的界面能,这就是体系不稳定的来源。因此,为了增加体系的稳定性,可减少其界面张力,使总的界面能下降。由于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因此是良好的乳化剂。随着碳链的增长,界面张

6、力的降低逐渐增大,乳化效应也逐渐增强,形成较高稳定性的乳状液。 注意:界面张力的高低主要表明了乳状液形成之难易,并非为乳状液稳 定性的必然衡量标志。 例如:有些低碳醇(如戊醇)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很低,但却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有些大分子(如明胶)的表面活性并不高,但却是很好的乳化剂。固体粉末作为乳化剂形成相当稳定的乳状液,则是更极端的例子。,四、乳化理论 3、界面膜的稳定理论 在体系中加入乳化剂后,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表面活性剂必然在界面发生吸附,形成一层界面膜。界面膜对分散相液滴具有保护作用,使其在布朗运动中的相互碰撞的液滴不易聚结,而液滴的聚结(破坏稳定性)是以界面膜的破裂为前提,因此

7、,界面膜的机械强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乳化剂浓度、结构、组成的影响:高浓度优于低浓度;直链优于带支链; 混合优于单一。,结论:降低体系得界面张力,是使乳状液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形成 较牢固的界面膜是乳状液稳定的充分条件。,问题:为什么要选用混合乳化剂(或乳化剂对),且要一个HLB值大于 6(水溶性),一个HLB值小于6(油溶性),应用混合乳化剂,所生成的界面复合膜有较大的强度,因此常将水溶性的乳化剂和油溶性的乳化剂混合使用,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五、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各种因素 1、界面张力的高低 界面张力的降低是使乳状液稳定的必要条件。 2、界面膜的强度 界面膜的强度是使乳状液

8、稳定的充分条件。 界面膜的强度与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直接有关。要得到比较稳定的乳状液,首先应考虑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性质,吸附作用愈强,表面活性剂吸附分子在界面的吸附量愈大,表面张力则降低愈多,界面分子排列愈紧密,界面强度愈高。(如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的,当它在界面的吸附增加时,其界面电荷强度也提高,这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另外,界面膜的强度还与的组成有关(如前所讲)。,五、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各种因素 3、乳状液的粘度 乳状液中内相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或上升,可致使内相外相分离,造成乳状液的不稳定。乳状液内相的沉降速度,遵循斯脱克斯方程式 v = 2 r2 (2-1)g / 9 v:为液滴的沉

9、降速度, r:为分散相液滴的半径, 2、1:为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 :为分散介质的粘度。 由公式可以得出,乳状液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则分散相液滴运动的速度愈慢,这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可在分散介质中加入增稠剂(一般常为能溶于分散介质的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五、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各种因素 4、乳状液的分散度 从分散相液滴的沉降速度公式看到:沉降速度与分散液滴的半径之平方成正比,为了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必须要使分散相液滴充分小,也就是要提高乳状液的分散度,一般要求分散相液滴的直径小于3m。 5、双电层的形成及其排斥能 电解质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令液滴带电(O/W型的乳状液多带负电荷;而W/O

10、型的多带正电荷),促进双电层的形成,从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注意:所加入的电解质浓度要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乳状液不稳定。,五、影响乳状液稳定的各种因素 6、油相的组成 一般不大考虑油相组成的影响。实际上作为分散相的油相,其组成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如:烷烃作为分散相,若其中含有十八醇(C18H37OH)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六烷基硫酸钠作为乳化剂所制得的O/W乳状液比无十八醇时稳定得多。这是因为油分散相中含有极性有机物(例如十八醇)时,在界面上与溶于水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界面复合膜,因而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利。 又如:若在较短链的脂肪烃中加入少量较长链的烃,则形

11、成的乳状液要比原来的短链脂肪烃稳定得多。,七、乳状液的制备 乳状液的制备一般是先分别制备出水相和油相,然后再将它们混合而得到乳状液。 1、水相的制备 按照配方,将水溶性物质如甘油、胶质原料等尽可能溶于水中。制备水相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相中各成分的物理性质,水相的温度应接近油相的温度,如低于油相的温度,不宜超过10。 2、油相的制备 根据配方,将全部油相成分一起溶解于一容器内,如油相成分中有高熔点的蜡、脂肪酸、醇等,则需要加热,融化油性成分,使其保持液体状态。若油相溶液在冷却时,趋于凝固或冻结,则这时应使油相的温度保持在凝固温度以上至少10,以使油相保持液体状态,便于与水相进行乳化。,3

12、、乳状液的制备 (1)剂在水中法 将乳化剂加入水中构成水相,然后在激烈搅拌下加入油相,形成乳状液的方法。 (2)剂在油中法 将乳化剂溶于油相中,然后在激烈搅拌下加入水相,形成乳状液的方法。 (3)初生皂法 若乳状液配方中有使用脂肪酸,则将脂肪酸溶于油相中,而将碱溶于水中,在搅拌条件下两相混合,即在界面形成皂。从而得到稳定的乳状液。这种制备乳状液的方法叫做初生皂法,是一种较传统的制备乳状液的方法。,3、乳状液的制备 (4)油、水混合法 水、油两相的制备分别在两个容器内进行,将亲油性的乳化剂溶于油相,将亲水性乳化剂溶于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器内(或在流水作业线之内)进行。每一相以少量而交替地加于乳化

13、容器中,直至其中某一相已加完,另一相余下部分以细流加入。如使用流水作业系统,则水、油两相按其正确比例连续投入系统中。 (5)转相乳化法 在一较大容器中制备好内相,乳化就在此容器中进行,将已制备好的另一相(外相),按细流形式或一份一份地加入。此种方法称为转相乳化法。 由此法得到的乳状液其颗粒分散的很细,且均匀。,例: 若要制取O/W型乳状液,就在乳化容器中制备油相 。将已制备好的水相(外相),按细流形式或一份一份地加入。起先形成W/O型乳状液,水相继续增加,乳状液逐渐增稠,但在水相加至66以后,乳状液就突然发稀,并转变成O/W型乳状液,继续将余下地水相较快速加完,而最终得到O/W型乳状液。,3、

14、乳状液的制备 (6)低能乳化法 低能乳化法简记为LEE,由 J.J.Lin(林约瑟夫)提出。其方法原理是:在进行乳化时,外相不全部加热,而是将外相分成两部分,即相与相,(和分别表示相与相的重量分数,+1),只对相进行加热,由内相与相进行乳化,制成浓缩乳状液,然后用常温的外相进行稀释,最终得到乳状液。其原理可表示为:,优点: a、节约能源; b、提高乳化产品的效率,如缩短了制造时间,缩短冷却过程时间。,八、影响乳化的各种因素 1、乳化设备 目前乳化机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乳化搅拌机、胶体磨和均质器。乳化机的类型及结构、性能等与乳状液微粒的大小(分散性)及乳状液的质量(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搅拌式乳化

15、机所制得的乳状液其分散性差,微粒大且粗糙,稳定性也较差,也较易产生污染。但其制造简单,价格便宜,只要注意选择机器的合理结构,使用得当,也是能生产出一般复合质量要求的大众化的化妆品的。胶体磨和均质器是比较好的乳化设备。近年来乳化机械有很大进步,如真空乳化机,其制备出的乳状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极佳。 乳化设备与微粒粒径分布关系,八、影响乳化的各种因素 2、温度 乳化温度对乳化好坏有很大的影响,但对温度并无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在进行乳化时,油、水两相的温度皆可控制在7585之间。这取决于二相中所含有高熔点物质的熔点,以及乳化剂种类和油相与水相的溶解度等因素。 3、乳化时间 乳化时间对乳状液的质量有影响。乳化时间的长短与油相水相的容积比,两相的粘度及生成乳状液的粘度,乳化剂的类型及用量,乳化温度、乳化器类型等因素有关。通常根据经验和实验来确定。 4、搅拌速度 搅拌速度必须适中。搅拌速度过低,达不到充分混合的目的;搅拌速度过高,会将气泡带入体系,使之成为三相体系,而使乳状液不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