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1288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7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讲座王生全国新课标卷轻松破解40分高原现象.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轻松破解“40分现象” 江苏省镇江一中 王 生 n导语: 为何会出现“40分高原现象”?高考题到底“ 难”在哪里(到底要考查哪些能力)?熟背 教材为何不能得高分(将教材带进考场仍 然不能得高分)?平时的“好学生”为何高 考时“失利”?“工到”为何不能“自然成”? 讲座纲要 n第一,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归纳其特点(即:到底要考查哪些能力 ?)属于考查的能力层面。 n第二,同学们目前的学习特征(即:我们 在学习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属于学习的 问题方面。 n第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轻松 、有效地备考,突破40分?属于备考的方法 方面。 1、总体格局:选择题侧重运用知识结合材料

2、信息解决问题,重视对 选项的甄别和材料主旨信息提炼能力的考查;主观题侧重考查释 读信息、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观题的具体题型和样式已经明晰: 信息提炼 运用史实 观点论证 解题技能。 2、关于史实的考查:都不是具体的琐碎的史实,而是“大史实”“大 结论”;不是简单地迁移“史实”,而是运用“史实”;不回避对重 大历史时间的考查;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和教材的叙述方式;突 出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和同类历史事件进 行综合能力的考查。 3、突出能力的考查:信息的释读能力(提炼、价值判断、理解、 概括、延展等)要求很高;论证能力;观点的提炼能力。 4、方法和技巧的考查:解题的层次性、规范性;审

3、题(不同题型 的不同作答要求);排除选项的能力。 5、史料阅读量大,阅读障碍不大。 6、突出纵向专题的考查,特别强调“变化”(进步史观、适应时代 发展需要)。 7、重视对文明(文化)史观的考查(东西方文明的特色、文明的 交汇、政治文明的内涵等等)。 8、关于横向综合内容的考查:多以“背景(成因)”“影响”等设问 形式附衬,不是考查的重点。 9、与政治、地理学科的联系;选择题少有组合式题目。 n在考试说明中有12条能力要求,归纳起 来,不外乎4个具体方面(1)对历史知识的 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2)对史料信 息的释读能力(信息获取、甄别、整合、 概括、运用等);(3)历史研究素养和方 法;(

4、4)解题的技能。 n题型:12+3. 具体阐释这4个方面的能力 n第一方面: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能 力(属于知识层面的能力)。 nA、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n例1:(2011年第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 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 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n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n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n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n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理解“宗法制”的深刻影响。属于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 n例2(2011年第33题)1962年,

5、中共中央发布文 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 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n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n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n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n(对“1962年农村调整”的深刻理解,属于对历 史结论的理解。) nB、知识的灵活运用: n(2011年第41题): n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 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 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 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 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

6、被提到,他们 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n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 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 、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 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 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 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n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

7、明确,史 论结合。) n(对1419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主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的灵活应 用,借以论证“观点”) 2010年典型题目 n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 “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n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 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 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n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n1

8、、机械性理解、记忆教材知识,没有超越 和深挖教材的叙说方式和内容,没有深刻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理解历史结 论的来源和过程。 n2、一遍遍地背诵教材内容,“炒冷饭”,面 面俱到,抓不住主旨与核心,不能有效构 建知识结构,无法灵活、有效地迁移、运 用所学知识,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 n比如:“分封制”。 n同学们习惯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n第一层次:记忆分封的“目的”“对象”“内容 (权力、义务)”“封国名称”“影响”等。( 属于低层次的重复、记忆。) n第二层次:理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属于机械性 、浅层次的理解。) n这样的做法都无法解决下列问题: 注释:A:

9、四手共抬一物;B:巡行并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D:执干戈以卫社稷 问题:上述四个甲骨文字,哪个是描述分封制的? (对分封制“实质”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其“目的 ”“内容”“影响”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分析。 所以,教材内容是“基础”,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个“ 基础”层面上。) n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 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 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 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n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n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0、 n再如: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等选官制度的区别的理解: n第一层次:记忆朝代对应关系;各自内容、影响 。 n第二层次:在选拔标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n第三层次:理解世官制、察举制等制度的封闭性 。 n第四层次:深入理解科举制度在19世纪末的命运 及启示。 备考的对策:“用教材学”而不是“学 教材” n1、深刻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 n掌握必要的历史时间;抓住“本质”。如: n宗法制:礼仪文化的符号象征。 n秦朝“朝议”制的实质和影响。 n三省六部制的评价等等。 2、从历史事件的“变化”中掌握其“实质”,并 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 军机处职能的演变的实质。 科举制在唐、宋及

11、明清时期分别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这种演变的趋向是什么?近代以 后,在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上方式了哪些 变化?为何会有这些变化?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 ,刊载了一篇中国的竞争考试的文章,谈到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 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 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 ,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 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 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 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1866年12月,有位 西方人士也指出:“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 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

12、续了一千多年。长期以 来,它得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 ,得到人民普遍的赞同和接受。”你如何看待这种 局面? n阅读下列材料,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在中西的不同命运? 近代以来,英国思想界翻译、介绍中国科举制的著作 相继问世。据统计,1570至1870的300年间,用英文出版的 有关中国官员制度的书籍即有50多种,极力称赞中国文官 制度,并力主英国仿行。世纪初,利玛窦在中国札 记中评价中国的制度时,把“中国的国家体制是由受过 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操纵运行”,作为“一个优于欧洲的 特点”。与此同时,美国的北美评论纽约时报等 ,也都把中国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可供模仿的典范来研究。 思想界和新闻界的

13、联手,极大地影响了欧美各国政府文官 制度改革的决策思维。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著 作中谈到“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造帝制中国的官吏 制度而建立的。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 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孙中山先生也 说到“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 渊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他们将科举制度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n然而,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上谕,接受直隶总 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六位大臣的吁请,“自 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 止”。科举制在1905年9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科举这 艘自汉

14、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后,历 经云诡波澜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 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 过500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 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 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 下,已是摇摇欲坠。科举制在20世纪初虽也作过一 些改革挽救措施,但就像木制帆船再大也有腐朽的 时候,在蒸汽机船时代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更 新部件已来不及,终于无法阻止其最后沉没。然而 ,此时东西洋许多国家借鉴中国科举而建立的文官 考试制度正在扬帆远航,真令人有“沉舟侧畔千帆过 ”之感。 对废科举的评价,从教育视角与从社会、

15、政治视角 考察,会有明显的不同。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取士制度,它属于文官考试,同时还兼有教育考 试性质,具有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 的功能。但在清朝末年改革和废除科举时,主要 考虑到其教育功能并试图加以弥补,而科举制的 其他重要社会功能一般不在时人考虑之列,加上 越到后来人们越是注意到科举阻碍学堂的问题, 而忽视或几乎忘了它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废止科 举之后,中国教育迅速从传统东方型转为西方近 代教育,学堂大量增加,留学人数剧增。从教育 方面考察科举制的废止,应该说积极的方面较明 显。而从其他方面观察,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 政治混乱、文化失衡,使今人在评价废科举的影 响时,往往得出并

16、非正面的看法。 n3、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性理解,以加 深对其本质的认识。如: 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科技成就的比较。 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状况、特征及成 因的比较。 再如:对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比较(见下例。 ) n材料一 (程朱理学)“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 定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物道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 n材料二 (陆王心学)“心即理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格物之功,只在身上做”。“知是 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n材料三 李贽(属于阳明后学)“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

17、见;若无私,则 无心矣。势力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夫道者,路也 ,不止一途;个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所一种已也。则千万其人 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n材料四 顾炎武“君主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王夫 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私欲之中,天理之所寓。” n据材料指出,理学遭受批判的三个阶段及其表现。 第一阶段:以王阳明的心学为先导,冲击着理学的方法论(认识 论),即“致良知”的反叛。第二阶段:李贽“尊情”思潮下的“异 端”,反礼教,将良知从抽象的本体变为个人感性的自然真实, 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尊重个性和自然主义;其 思想是从传统思想向早期

18、启蒙思想过渡的中间环节。第三阶段: 顾炎武等反对理学的空疏和“道在气先”的理论根基,实现了由王阳明倡导 的个人良知理性向社会政治理性的转化,复兴着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 n再如:阅读下列两幅图示,以“制度文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为题,写 一篇短文。(要求:观点准确;论据充分;逻辑性强;不少于200字 ) 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学说”模式: 地理环境民族气质性格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地理环境学说”模式: 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民族气质性格 问题:对于孟德斯鸠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学说模式的表述,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二者在哲学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B.都强调了地理环

19、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C.孟德斯鸠的模式有助于在社会历史领域排除神意的影响 D.自然神论是孟德斯鸠社会学说的理论基础 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这三位政治家的改革 措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概括说明这些 举措又是如何解决该核心问题的? 答案:核心问题:限制贵族专权,扩大平民权。 解决方式:享有公民权的限制条件逐渐松弛;监督 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 4、加强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注重过程与方法和思维能力的 培养。 如:现代民主思想属于一种“混和物”。它们有的是对古典 时代和日耳曼先人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但大部分是中世 纪的创新,是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一些具有不 同的思想因素经过

20、生长、转换、蜕变、更新以及相互融汇 的复杂过程而形成的。 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 n 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295年召集议会的诏书中直接引用 了这一格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从 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宪法原则,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所召 集的这次议会也被视为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 n依据上述材料,应该如何认识“雅典民主制度是近代西方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渊源”? n5、着重掌握“历史影响”中的主要内容,并 进行专业术语的描述(概括、凝练)。如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全面转型的动力 支撑)。 n6、在学习史实过程中要做到: n抓大放小;抓关键词;注意“三要素”(1

21、、“在大的时代背 景(全球史观)中理解阶段特征”;2、“宏观层面上掌控 该阶段的主题或主流(文明史观)”;3、“多角度理解历 史影响”)。如: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主流:社会转型( 前资本主义阶段;文明的勃兴);全球背景:东西方的差 异;关键词:新航路、文艺复兴、殖民扩张、资本积累、 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孕育、技术 进步、思想解放、社会结构变动、走向联系、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文明冲突与融合。 n要从变迁的“时代”潮流中去领悟历史事件演变的必然性( 进步史观,与时俱进)。如:儒学的演变、中国的民主革 命、列强的殖民扩张对封建制度的摧毁和近代文明的传播 (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

22、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 n7、要关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社会史观): n 时期:春秋战国、明清、民国初(19世纪末20 世纪初)、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西欧中世纪 的转型(1418世纪)、工业革命、世界多极化 。 n 如何学习:理清事件先后顺序;掌握阶段特征 ;与前、后历史进行比较;横向牵连,探究特征“ 成因”及“影响”;多关注社会转型对社会文化和人 们观念、习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n8、要高度关注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的内容 : n(1)理解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n(2)文明冲突的实质和影响: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鸦片战争的评价;工业革命的评价等。 n(3)文明进化的动力类型:内源型还是外塑性?

23、n9、重视对全球化史观的学习(全球视野下的局部 历史)。 n第二方面:对史料信息的释读能力(信息获取、 甄别、整合、概括、运用等)。具体表现: n例1(2011年第27题)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 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 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 ,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 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例2(2011年第40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 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

24、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 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 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 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 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 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 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 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n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 内容:“一曰德义有闻

25、,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 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 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n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n 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 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 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 、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n 原因:儒家思

26、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 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n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 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 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 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n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 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 ,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 、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 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n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

27、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 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 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 ”的新认识。(10分) n 答案: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 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n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 人才的培养。 对策:适当训练,并掌握材料信息 的提炼技能。 n(1)要善于从材料中数据信息的对比、变化分析 中得出结论。 n 材料“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 ;宋史55人;元史l87人

28、;明史不下 万余人”。要求学生分析该材料反映出明朝妇女 怎样的婚姻观? n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 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 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 。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 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 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 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总额 (千两 ) 田赋赋 (%) 厘金( %) 关税 (%) 18857827638.617.918.8 18878578736.419.624.3 18898618735.517.42

29、5.7 18919539433.417.125.1 18928881635.217.226.0 n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n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n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n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2)从材料的引文和注释中获得信息。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 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 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 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 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 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二中“我”的

30、 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3)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得信息。 初试试二试试三试试 明 经经 选选礼记记或 左传传之一及 孝经经论语论语 尔雅,每经经 帖十条 口答诸经诸经 大义义十条 答时务时务 策 三道 进进 士 选选礼记记或 左传传之一及 尔雅,每经经帖 十条 作诗诗、赋赋 、文各一 篇 作时务时务 策 五道 n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 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n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n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

31、能力的 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n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 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 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 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 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 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 ,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 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 提升的关键。 (4 4)“ “省略号省略号” ”前、后的内容往往就是重要的信前、后的内容往往就是重要的信 息。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息。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 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

32、在公共道德和公 民操行方面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 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 ,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请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 理观有什么变化。(答案: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理观有什么变化。(答案:在注重个人道德观 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 (5)对材料信息的通盘考虑。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 得采用的新事物

33、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 、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 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6)从材料所反映、体现出作者的“语气”中获取有 效的隐性信息。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 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 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 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7)挖掘隐性信息的其他方法:从分析史

34、料作者的 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动机的指向;在否定别人的观点 中委婉地暗示出自己的主张。 n(8)抓住材料中的主旨信息: n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 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 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 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 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n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n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 立 n(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问题是高考的重点。) n第三方面:历史研究素养和方法(大约占4分左右)。 n如(2010年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

35、生的 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 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 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 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n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n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n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n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n主要体现: n(1)史料形态及价值判断; n(2)不同阶级属性和政治立场的人对史料 的不同认知和观点(“史德”的问题); n(3)史学研究程式、方法和原则的问题, 如“论从史出”的原则; n(4)史学常识的内容。 n第四方面:解题的技能。渗透到具体的解 题过程中,大约占到20%的分数。 n历史论证题的解答技能的训练。 n掌握这种分层次赋分题目的阅卷要求(保 密原则)。 n对策:每周训练一道题目;呈现三种不同 层级的典型答案进行“内化”式分析和反思; 掌握答题要领(以2010年和2011年的题目为 例)。 关于选修课程的复习 n探讨:试题的命制特点?如何利用教材? n学生们深感疑惑的几个问题: n1、如何兼顾专题与通史体例的问题? n2、如何选择合适题目进行训练的问题? n3、如何定位三轮复习各自功能的问题? n4、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 n5、如何选择文献史料进行训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