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3878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往命题回顾与今角度预测.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往年命题回顾与今年角度预测,主题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复习建议,围绕两条主要线索掌握本主题知识。 第一条线索,列强侵略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进程。主要是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和三大不平等条约。其中,对侵华战争中的主要史实要准确识记,对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战争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包含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阶段特征)。 第二条线索,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及代表人物、事迹。林则徐、太平军、左宗棠、邓世昌、义和团,中国社会各阶层汇聚的巨大力量,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角度一:围绕人物,考查事迹、影响或地位,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角度二:围绕不平等条约,考查签订的时间(

2、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其中,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重点条款要能够针对性地理解、分析其危害或影响,反之,也是这样。加强数据、图表、情景创设类题型的训练。,角度三:立足线索,综合考查。如沿着历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线索,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阶段特点、考查重大破坏性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尚未考查,当适当关注。)、考查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等。,角度四: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至今警钟长鸣已170年。鉴于这一因素,复习中相对给力该条约及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以上分析的考查角度均是立足于本主题考点的直接考查,但不能排除与其他主题知识

3、、甚至是中外史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考查,例如: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之间因果关系的考查、列强侵华战争与资本主义世界不同发展时期之间相互联系的考查等。,主题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以致用,探究问题”偏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2011年、2009年、2008年,“学以致用,探究问题”这一题型的考查范围几乎就“扎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一学习主题中。这一有趣的现象,提醒我们在复习该主题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拓宽视野,丰富见识才能应对,对已考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要这样掌握,对其他重大历史现象,如红军长征、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甚至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也当重视。

4、,辩证的看问题推荐角度: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相关史实至今未曾直接考查过,这的确是一个反动的政府,这是共识的。如果考查的话,也提请师生关注另一个角度,即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比较起来,还是有其一定的进步性的,客观的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对当今台湾问题的解决是有益的,当然,这个角度考查的可能性不大 。,原创试题举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申报、时报和中华新报等在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三天便刊登了相关消息,皆称十月革命为“政变”,把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状况称为“乱况”、“乱事”,“无政府”,把布尔什维克党为“乱党”、“过激党”、“激烈党”、“

5、暴烈党”、“极端派”等。大公报11月14日报道:“克总理(注:临时政府总理克伦威尔)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报刊是近代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材料中的“申报”创办于何地?根据材料一,你判断中国人对十月革命的结果所做的预测什么?,材料二 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二十世纪的革命的先声。中国人应当热情地欢迎由十月革命开启的二十世纪的革命潮流,而不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 (2)李大钊为宣传十月革命还发表了哪些文章?(列举其中两篇即可。)1919年发生的什么事件使宣传马

6、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材料三 孙中山在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党能够团结互助,“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一批国民党理论家们也称十月革命已经引起了“一股浩浩荡荡的世界新潮”,一股与法国大革命引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潮流不同的新潮俄国式的“社会革命”。它是不可阻挡的,中国人应当顺应世界新潮,“架起帆桨做一个世界的弄潮儿”。 (4)孙中山及“一批国民党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什么作用?试举一例说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及国民党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过程

7、呈现什么特点?,材料四 国共两党对十月革命普遍欢迎的局面随着1924年列宁的去世和1925年孙中山的去世发生了变化。国民党不再对十月革命持赞赏态度,拒绝在中国走俄国人的道路。中国党根据苏联的样子建设自己的革命政权。在中共的农村根据地,他们把自己建立的革命政权称为“苏维埃”,这在1927年之后 “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些历史学家称其为“苏联的翻版” (6)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建立。请列举一位亲历中共建立的“一大”代表。“国民党不再对十月革命持赞赏态度,拒绝在中国走俄国人的道路”最终导致哪一反动政府的建立?,主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原创试题举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8、 材料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

9、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附参考答案,(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3)改革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要立足

10、本国实际;改革要有正明确的理论指导等均可。,主题1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复习建议,从考查力度看,近三年“蜻蜓点水”,以选择题进行单一知识点的考查。 就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而言,围绕“人物”“作用”两条线索掌握。人物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为主;作用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两大现象各自的作用,其二是两大现象共同的作用。 就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而言,围绕“三大文献”和“两个伟人”两条线索掌握。“三大文献”以权力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及共同影响来掌握;“两个伟人”以华盛顿、拿破仑主要事迹与人物评价来掌握。,角度一: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哥伦布的探险活动及

11、影响。 角度二:华盛顿和拿破仑“捆绑”起来,考查他们在历史上的共同作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都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法制的建立和发展。,角度三:“捆绑”三大文献,考查它们共同的作用或影响。 角度四:呈现文献内容和影响,比较分析三大文献呈现“递进”特征的进步性,原创试题举例,材料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都迫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然而,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反动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了斗争,英国社会酝酿着革命。 材料二 18世纪以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英国采取高压政策,阻碍北美经济的发展,力图使北美成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产

12、地和商品市场。由此,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材料三 18世纪末,法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17、18世纪欧美地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不同,导致革命目标方面,美国与英法两国的有何区别? (2)为消除这些阻碍因素,英美法三国都颁布了一些重点文献。这些文献的颁布在本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主题4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复习建议,本主题侧重掌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经济的发展变化,最重要的是数据资料,故在复习时,应加强对数据表格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 战后

13、美、日本、西欧经济发展变化,主要掌握特点、原因和影响。,一是特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美国经济发的特点表述不一,且多无明确的总结。综合各版本的内容,可归纳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战后,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二是经济发展异常迅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新科技产业急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在“高速”上;西欧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联合”上,走向联合。,二是原因,美国、日本、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有相同,也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不同国情导致的“特色”,均对我们理解世界发展、借鉴于中国经济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三是影响

14、。美国战后经济的发展,为其立足两极之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态势,并孕育了政治格局多极化。,角度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二战时期发战争财;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政治需要。考查重点放在“原因”的识记和理解,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等方面。,角度二:关于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史实考查是历年的重点所在。主要角度包括日本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具体表现和原

15、因分析,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和启示。2012年中日建交40周年之际,关注日本史,政治方面谋求大国地位的考查可能会有所涉及。,角度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中“国家干预经济”与“罗斯福新政”的联系,共同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关系等。,原创试题举例,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18501914年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19501973年是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9%。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

16、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1)材料一中,推动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因素有哪些?导致两个“黄金时代”终结的历史现象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战后发达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提供成功范例的史实是什么?这一政策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所取得的成效,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什么功能? (3)材料三中欧洲一体化发展“迅猛”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什么?欧洲

17、和日本经济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主题7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复习点拨,“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题中的“格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国际政治格局,一是世界经济格局。前者,从时间看有两大转变,即从战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转变为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从两极格局转变为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后者,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与发展。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点是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其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美苏对峙的实质是霸权主义。两极格局结束后,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其背后蕴藏着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与多极化趋势之间的较量。 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就呈现出全

18、球化发展的趋势,但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呈现的特征是加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当今世界出现了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角度一:重点关注中外史结合。该主题尚有其他一些基础知识未曾考过,掌握这些未考基础知识外,还要将这些知识以“时间”为杠杆,与同一时期中国史相关知识联系,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建立、抗美援朝战争与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关系;20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与中美关系缓和、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关系等。 角度二:关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热点问题,联系中国在这些问题中的立场和所发挥的作用。,角度三:关注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参与联合国的相关活动,作用与活动联系

19、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相结合。 角度四:以全球化为线索进行的大跨度考查,涉及到新航路开辟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大阶段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共性。 角度五:树立同情被压迫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的情感态度角度。,原创题举例,探究问题。 材料一 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0、?,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近一年来,美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加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美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有人依据材料三的现象判断美国试图建立单极格局的企

21、图破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主题8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考情概况,第三次科技革命,历来是师生复习的重点内容,但实际上历年命题中涉及的试题并不多见,近四年来,仅2011年直接涉及。2011年通过互联网和嫦娥二号卫星的图片,简单直接地以“科技成果”所属时代的角度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现代文化,历来是被遗忘的角落,但2011年有所突破,在选择题中考查了美术作品格尔尼卡。,角度一:第三次革命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成果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角度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如共同的影响、各自典型代表性的成就,交通和能源等领域在历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三: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及启示。 角度四:爵士音乐、三角贸易、美国黑人奴隶解放等知识的关联。 角度五:好莱坞电影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影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