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4000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47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章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ppt(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四 章 和而不同的春秋战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儒家,一、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被封建地主阶级奉为法宝,孔子本人的地位在封建时代也越来越高。汉以后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所以如此,实在是由于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开创性。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 仁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何为仁?孔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二)、 礼孔子的政治主张,何为礼?“礼”是一种社会行

2、为的规范,而且在一般场合,“礼”又专指周代之礼。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夏、商、周三代的礼又不完全相同,孔子对传统的礼最大的变革就是提出 了富民和教民的政策,孔子之后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 (三) 义孔子的价值准绳 如何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仁”的精神,孔子提出以“义”为价值准绳。 如何使社会成员能知仁、循礼、行义?这便需要教育的启发、诱导。 (四)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之,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不仅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封建宗法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准则,而且还创造了一种与封建宗法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二、孟子与儒家 (一)、仁政对仁爱学说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

3、”的思想,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发展了仁的思想。他把“仁”的适用范围,明确地扩展到“民”,给“仁”注入了崭新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把“民”看作社会的基础、仁爱的主要社会对象的“民贵君轻”思想,确实从理论上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地位,但无论如何,重民的目的却始终是为维持和巩固剥削被剥削,压迫被压迫的封建秩序。从“民贵君轻”的基本观点出发,孟子把仁爱思想发展为仁爱政治,形成以仁政统一天下的政治纲领。 “制民之产”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为了使“民有恒产”,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度。但这种主张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土地兼并已经发生的时代,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二)、 性善

4、说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从严格意义上说,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自己的政治学说进行哲学论证的人。也就是说 ,从孟子开始,中国才有了所谓的真正的政治哲学。同时,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具体研究了人性问题,并使人性问题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 孟子主要从道德方面来研究人生。他把人的道德概括为“仁、义、礼、智”四个范畴,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这些基本道德品质的萌芽。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三、荀子与儒家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 、“性恶”论荀子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人性与封建礼义相违背,因此有必要用礼义对人性进行改造和节制。这就为实行儒家的礼义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为国家制度的产生及其必要性进行理性论证提供了可能性。,(二)、 荀子的政治思想 1、“明分”、“正名”论 2、“礼治”与“法治” 3、天论 (三)、 “劝学”、“修身”的教育思想 1、劝学 2、修身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由孔子创立,孟子、荀子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长期的统治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