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注释.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4616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143 大小:29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释教三字经注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释教三字经注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释教三字经注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释教三字经注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释教三字经注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释教三字经注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释教三字经注释.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释教三字经注释,唐思鹏,第二部分【释迦佛生】,释迦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有关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由于古印度的历史典籍没有明确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近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年举行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

2、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不过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为公元前466年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3、,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能仁”义;牟尼是“寂默”义;佛是“觉悟”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证者谁,释迦尊,大悲愿,示诞生。 处王宫,求出离,夜逾城,人不知。 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间,习寂定。 从定起,出山来,坐树下,心镜开。 天龙喜,魔胆落,睹明星,成正觉。 启大教,说华严,尘刹海,现宝莲。 悯凡愚,不能听,隐尊特,显劣应。 说阿含,第二时,四谛法,接小机。 证四果,出生灭,演方等,破法执。,第四时,谈般若,二乘转,教菩萨。 开显圆,法华会,学无学,得授记。 涅槃经,最后说,显真常,扶戒律。 五时教,如是说,亦融通,亦分别。 化道圆,归真际,双树间,吉祥逝。 荼毗后,分舍利,阿

4、育王,变古制。 碎宝末,造浮图,役鬼神,遍阎浮。 优填王,始造像,令后人,修供养。,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在我们这个染污的娑婆世界中,是谁证悟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揭示了流转生死以及出离生死的因果规律?那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导师,四生(胎、卵、湿、化)慈父,他已是圆满解脱、彻底自在的大觉者,,同时他是贤劫一千位佛中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第四位佛。在未成佛以前,他是以菩萨的身份大悲愿力从兜率天来降入人世的,这就是八相成道中的“降兜率”。,此中“大悲”者是与“大慈”相对应。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慈是与一切众生乐。“大”是区别“小”的,以示不与二乘的慈悲相同。大智

5、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证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甚至被视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更明确宣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释尊以大悲因缘降临到人间,就是对众生拔苦与乐、令其解脱为主要目的。,“大愿”者,佛本为以广度一切所有众生而成佛,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发成佛之心,就是发广度一切众生之心。因此,就是成了佛,仍然能于十方世界,穷

6、未来际,以种种方便,无有休息,示现受生,利乐有情。,“示诞生”者,释尊是为了度化众生,有意在人间诞生的,而绝不是由世间善业招感于人间的。释尊示现到人间,是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该国国王,名为净饭,其母名为摩耶,他在母胎中怀了整整十月(入胎、住胎)。,临产时,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游玩,“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于时树下,亦生七宝七茎莲花,大如车轮。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说是言已,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机上。释

7、提桓因手执宝盖,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有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故称“示诞生”。净饭王为太子取名为悉达多,悉达多又作萨婆悉达、萨婆额他悉陀、悉达等,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根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三所载:,“尔时,净饭王见此祥瑞,种种殊胜,而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圆满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应为立号,名一切义成。”其时,摩耶夫人于太子诞生后无几日即逝世,因此,太子为母妹(释尊的姨妈)波阇夫人所养育。,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悉达多太子诞生在王宫中,渐渐长大,对世

8、间医卜星相,算术工巧,以及各种技艺无不精通。依据佛本行集经习学技艺品及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等云:太子习艺之师为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武技师为羼提提婆。太子生活在荣华富贵的环境中,,从未感觉到世间的贪乏与困苦,后因从四城门出游,遇到了人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又观虫鸟之相啖,痛感世间之无常,于是产生了厌离世间的念头。又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修行的老人,但见鹤发童颜,步履如飞,于是更生起了出家修行之心。,(见修行本起经游观品卷下)。后被其父净饭王知晓,便叫臣子们严加防护,一面注意太子的行动,一面则尽量用人间的五欲乐来满足太子,以打消他出家修行的念头,于是便在拘利城选了一位天姿国色的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后

9、不久便得了一位爱子罗睺罗。,同时还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见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太子虽然拥有享不尽的人间荣华富贵和娇妻爱子,但他内心是空虚的,根本没有打消他出家修行的念头,终于在一个晚上趁着宫内大众昏睡不醒的机会,骑上宝马,由四天王捧托马足,逾城而走,终于如愿剃去了须发,换上了袈裟,而成为沙门。太子这时正好二十四岁(有说二十九岁,又有说十九岁)。,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间 习寂定,太子出家以后,独自信步入林,寻访当时有名的

10、跋伽仙人。到了他们的住所,仙人们见太子相好庄严,风度不凡,都肃然起敬出迎。太子很谦虚地向他们请教,见彼等以树皮草叶为衣,以花果为食,以拜水、拜火、拜日、拜月为事。太子学后,知此不是正道,,便往阿罗罗仙人处请教,仙人教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世间八定,而以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太子学得后,仍觉此道亦不究竟,遂入雪山,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结果还是未有收获。,“雪山”者,印度北疆有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大山,为古印度出家者理想的修行之处。此山也可说是中印交接处的喜马拉雅山。,“苦行”有两种,一是外道的苦行,一是佛教的头陀行,两者本质有别。前者为印度古代

11、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的外道。根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六、百论卷上所说,外道苦行共有如下几类:1、自饿外道:认为不羡饮食,长忍饥饿,甚至完全不吃人间烟火;,2、投渊外道:在寒冷时进入深渊,忍受冻苦;3、赴火外道:常用炎热猛火薰烤身体,甘心忍受;4、自坐外道:不论寒暑,常以裸形,坐于露地;5、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6、牛狗外道:认为人的前世是牛、狗,于是持牛狗戒,啃干草、吃粪溺。彼诸外道认为修如上行,便可脱苦得乐。后一种佛教的头陀行,也称苦行,本生经中载有佛陀前生曾舍弃国土、妻子,抉眼与人,割肉喂鹰,投身饲虎,截头颅,捐髓脑等故事。,此等行为纯系为利益众生的六波罗蜜行,属于菩萨利他大悲的

12、圣行,与上述外道的无益苦行不同,故不可相提并论。再者佛教中有头陀行,也称苦行,即对日常生活立下十二种修行规定,故又称十二头陀行:1、居阿兰若处: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处;2、常行乞食:以托钵化食的方式生活;,3、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亲疏,次第沿门而化;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6、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7、著弊衲衣:穿著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但三衣:除三衣外,不得有多余的衣服;,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即树下一宿;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说实话,真修行者是反对二边的,一是自苦行边,一是欲乐行边。如果不发菩提大愿,不修六度万行,不明因果谛

13、理,不积福德智慧,仅一味地以虐待自己身体为主而修苦行,,这样是解脱不了生死的。因为解脱生死惟有依于智慧,所谓依方便智止恶修善,依实相智自净其意,或者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来成就二智,若离开智慧而修行,“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见劝发菩提心文)所以那些外道无论修多长时间的苦行,始终都是外道,就是这个道理。“寂定”者,此指禅定的境界,即内心安静名寂,如如不动名定。安静不动,名为寂定。,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太子知道这样盲修并不能解除生死大苦,于是从世间禅定而起,走出雪山,来到西南尼连禅河洗除六年积垢,接受两位牧女每天供养的乳糜,太子吃

14、了,体力恢复,容光焕发。这时便安祥地来在一株高大郁茂的毕钵罗树(又名吉祥树)下,以碧绿柔软的吉祥草铺成了金刚宝座,然后头面向东,,端身正念,结跏趺坐,并发誓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见方广大庄严经卷八)大愿发已,遂静静地参悟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体悟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顺观逆观十二因缘,心境豁然开朗,而证见诸法的真实相。,天龙喜 魔胆落 睹明星 成正觉,“天龙”即天龙八部,简称八部,指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此中“天”指梵天、帝

15、释天、四天王等天神,,果报殊胜,光明清净;“龙”指八大龙王等水族之主;“夜叉”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乾闼婆”系帝释天的音乐神,以香为食;“阿修罗”意译为非天,性情好斗,常与帝释战;“迦楼罗”即金翅大鸟,取龙为食:“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神”;,“摩睺罗伽”即大蟒神。此八部众皆系佛之眷属,受佛威德所化,而护持佛法。 “魔”有“烦恼、五蕴、死、天”四种。此处的魔主要指“天魔”,也就是指魔王波旬。据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云,释尊将成道时,故作是念:“魔王波旬居欲界中最尊最胜,应召来此而降伏之。”,即从眉间放白毫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魔王宫殿,并说偈云:“世有最胜清净人

16、,经历多时修行满;是彼释种舍王位,今现坐于菩提场。汝身称有大勇猛,当往树下共相挍;其人已达于彼岸,既自能度当度他。应灭三恶悉无余,令彼人天转充满;若使得证菩提已,不久空虚汝境界。愚痴黑暗瞋恚伴,,悉当销散尽无余;彼定广开甘露门,汝等今者为何计。”波旬闻此偈已,复于梦中见自宫殿“悉皆黑暗、尘土飞扬、粪秽充满”等三十二种不祥之相。魔王从梦醒来,遍体战栗,心怀恐惧,随召魔臣而语之曰:“我闻空中声言,释种太子,出家学道,苦行六年,坐菩提座,当成正觉。,其道若成,必空空境。汝等军众,宜往其所,而摧伏之”。于是先遣魔女前去迷惑太子。这时太子虽见绮言妖姿、极尽挑逗媚态的各种魔女,但其心不动,端身正坐,随入“

17、不净三昧”观,而对魔女言:“汝等故来,乱人善事。革囊盛粪,非清净物。尔来何为?去,吾不喜。”,魔女们见不能达到目的,便一一含羞而去。随后波旬亲率魔子魔孙、魔兵魔将,前去阻挠太子成道。只见可怕的魑魅魍魉,夜叉恶鬼,毒虫恶兽,蜂拥而来。太子见此情景,威严不动,随将其心安住在“慈悲三昧”观中,而与魔王言:“魔王波旬,汝当谛听,我今于此断汝怨仇,灭汝恶业,除汝嫉妒,,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宜回心生大欢喜。”复告波旬:“汝以微善今获天报,我于往昔无量劫来修习圣行,今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为魔王来说,根本不理太子之言,仍然采取各种手段加害太子。就在此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出大音声,有十八

18、相。尔时魔众,,皆悉退散,愦乱失据,颠倒狼藉,纵横而走。”这就是魔王最终以计穷力竭、彻底失败而告终。太子就在那天晚上(十二月初八日),皓月当空,繁星皎洁,见到东方明亮的星星时,竟豁然大悟,彻证无上正等菩提。那时太子刚满三十岁(一说三十五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降魔成道”,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佛陀初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觉时,大地震动,仙鹤临空,天乐鸣奏,异香扑鼻。忽然佛陀的头顶放出万道祥光,直冲天上,同时大地也变成了莲华藏世界,庄严美妙,清净皎洁,佛陀就在自己的莲华藏世界中为已成就了圆满法身的文殊、普贤、弥勒等诸大菩萨宣说了三七二十一日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法。 “大教”是对小教

19、而言。若是般若教法和方广教法,统称大教,又名“菩萨藏法”;若是阿含教法,便称小教,又名“声闻藏法”。 “华严”指华严教,后来把释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统称为经,而华严教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该经译来我国,前后共有三次。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共六十卷,人称“六十华严”;2、唐朝实叉难陀译,共八十卷,人称“八十华严”;3、唐朝般若译,共四十卷,人称“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就是对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详译。如上三译,当推“八十华严”最完备。,关于释尊初转法轮的说法,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介绍,释尊初成道后,于七日之中默然不语,独受法乐,而自思维:“我在此处,尽一切漏。所作已竟,本愿成满。我所得法,甚

20、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一切众生,于五浊世,为贪欲、瞋恚、愚痴、邪见、憍慢、谄曲之所覆障,,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为转法轮者,彼必迷惑,不能信受,而生诽谤,当堕恶道,受诸苦痛。我宁默然,入般涅槃。”时“大梵天王见于如来圣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转法轮,心怀忧恼,即自念言:世尊昔于无量亿劫,为众生故,久在生死。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备受众苦,始于今者所愿满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说法?众生长夜,沉没生死,我今当往请转法轮。”后经大梵天王、释提桓因等众天王虔诚三请,释尊才从菩提树下,至婆罗奈国,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问:既然浊世众生,

21、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于甚深法,难信难解,为何释尊又受梵王劝请,到鹿野苑,转四谛法轮?答:华手经卷二作如是说:“舍利弗!如我初得无上道时,有梵天王来请我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有诸众生于过去世深行善法,利根智慧,能知佛意;若不闻法,则为永失。”这就是释尊后又受请、大转法轮的原因。,悯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虽然佛陀刚一成道即转法轮,但我们裟婆世界的众生,烦恼深重,慧根浅薄,没有大乘菩萨的那种境界,以至佛说华严经二十一日,根本没有接受行持。大悲如来见此情景,,不得不把殊胜美妙、清净无漏的佛土暂时隐蔽,而示现一个与娑婆五浊恶世接近的世界,来重新宣说适合凡愚根机的解脱之法。这是依天台智顗判教说

22、,所以将华严判为初时教。,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佛即来到鹿野苑为憍陈如(意译初知、已知、了本际、知本际)、十力迦叶、马胜、跋提(译作小贤、善贤等)、拘利(斛饭王之子)五人,宣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后又为只有小乘根性的众生宣说以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四禅、善恶报应以及轮回等思想的“阿含教”,,使声闻、独觉二乘众生了知我空真如,断烦恼障,出离三界,得涅槃果。这就是佛陀的第二时谈教。 “阿含”,新称“阿笈摩”,“阿”是无,“笈摩”是传来义,谓此教法是无量诸佛展转传来的,非是释尊一佛独说。又音译“阿含”,意译为无比法。法义究竟,殊胜无比故。,“四谛法”,本经后有专章解释。 “小机”,

23、即小乘根机的人,指声闻、独觉的小根机众生。,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小乘修行证果有四个阶梯:须陀洹果(预流)、斯陀含果(一来)、阿那含果(不来)、阿罗汉果(杀贼、无生、应供)。证得圆满的阿罗汉果就彻底出离了三界,永断生死烦恼,证受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不过佛陀虽说有解脱法门的阿含教,但还有大部分不求个人解脱,,而是希望一切众生咸得解脱的大乘菩萨,所以佛又演说了不但我空而且法也本空的大乘方广诸经,如楞伽、密严、庄严、深密等经皆是,也就是宣说了方正广大、微妙甚深的中道了义经典。 站在小乘的角度而言,他们只破我执,不破法执,,只证人空真如,不证法空真如,始终认为世间有为法有生灭,而不能实

24、证“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见中论)的世出世间圆融的无住大涅槃。,所以他们一定要舍弃所谓有生灭的世间有为法,才算成就无生无灭的涅槃解脱。因此,才劳世尊,说方广教,以破法执,令其获得见法平等实相的圆满解脱。,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佛陀四时以二十二年四处十六会来宣讲诸法从缘所生、无有实体的大乘空观思想的般若诸经。般若是音译,属玄奘法师所立“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其意是无漏清净的大智慧。用现在的话讲:般若是一种最极正确、最极真实、最极伟大、最极圆满的认识能力。,鸠摩罗什解释般若有“文字、观照、实相”三种。玄奘解释

25、般若为“闻、思、修”三种,修慧中又有“加行、根本、后得”三无分别智。解深密经佛说般若有“世俗、胜义、饶益有情”三种。总之,佛说的经教能使众生去无明、破执著、断重障、证真如,从而达到超凡入圣、,转识成智的目的,故称般若经。若论部数,大约有十:(1)大般若六百卷;(2)放光般若三十卷;(3)摩诃般若三十卷;(4)光赞般若;(5)道行般若;(6)小品般若各十卷;()仁王般若二卷;(8)实相般若;(9)文殊般若各一卷;(10)胜天王所说般若七卷。实际上这十部中,,除仁王般若经一部外,其他皆是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支流重译。佛说般若主要是为令有学无学的二乘人舍小转大,从而了达诸法性空,以破除我法

26、二执,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最终证得无上菩提和无住涅槃二果的。,“二乘”指声闻乘和独觉乘。声闻、独觉,悲小智微,厌苦趣寂,仅能自度,不能度化一切众生,故称二乘。“乘”是运载义,若大慈大悲,摄受众生为一体,自他普运,同归觉岸,是为“大乘”。,“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意译“觉”,萨埵意译“有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用通俗的话说,凡是自觉觉他的人,皆名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佛陀晚年在法华会上以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圆融理论,公开显明地为大众宣讲,同时也对他说法四十九年作了最后的总结

27、,如云:“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从而依大乘“一实相印”的道理演说了一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的妙法莲华经。同时佛在该经中给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有学声闻及已证得阿罗汉果的无学声闻,乃至恶人提婆达多与一般视作不可成佛的女人一一授记。什么叫“授记”呢?如阿含经、金刚经俱载:过去有燃灯佛曾授释迦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又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载:“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蠰佉,当于是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这种提前预告弟子某劫某生成正等正觉,叫什么佛名等等,名为授记。根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说,,授记一般都

28、从“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期间”的六个方面提前预告。又根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说,授记有四种类型,如云:“何谓为四:有未发心而与授记,有适发心而与授记,有密授记,有得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佛陀转法轮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但是会者必离,生者必死,这是必然的因果规律,谁也不能违逆。因此,佛与众生的法缘将尽时,还悲悯弟子,开示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从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的大般涅槃经。(涅槃经分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涅槃经又分西晋白法祖译的佛般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的大般涅槃经三卷,失译,还有同本异译的

29、般泥洹经三卷,以及中阿含经中的涅槃经。大乘涅槃经也分北凉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称为“北本涅槃”,刘宋慧观等再译有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涅槃”。)佛陀在临入涅槃前一刻还谆谆告诫弟子:“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的遗教经。只有严持戒律,“以戒为师”,佛法才能久住世间。,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天台宗对如来一代时教,从说法的时间、方式、内容上,判释为“五时、八教”。即初时华严,二时阿含,三时“方广”,四时般若,五时法华、涅槃,这就是五时。“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前四是“化法”四教,后四是“化仪”四教,是为八教。,贤首宗把佛陀所说的教法亦分

30、为五时说教:即初时小教的阿含,二时始教的方广、般若,三时终教的法华、涅槃,四时顿教的楞伽、维摩等,五时圆教的华严经;同时还有“我法俱有、法有无我、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绝、圆明具德”的十宗。另外唯识宗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把佛陀一代圣教判为“有、空、中”的三时教。即初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二时“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这就是唯识宗的三

31、时判教说。而三论宗的吉藏判说一代圣教为“二藏、三轮”。“二藏”即声闻藏、菩萨藏;“三轮”即根本法轮(华严经)、枝末法轮(华严以后法华,以前一切诸大小乘经)、摄末归本法轮(法华经)。南山律宗总判如来一代圣教为“化、制”二教。“化教”为如来教化众生使其发生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如阿含等经、发智等论。“制教”为如来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诵等律。该宗更把“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把“制教”分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性空教、实法宗、假名宗”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是说直下从诸法的当体观察真空无相的教法,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是说观察诸法外境本无、唯

32、有识心、性相圆融的教法,,统摄大乘华严、楞伽、深密等经。 而三字经所列举的次第五时教,是根据天台宗的五时判教而说的。 以上诸宗对圣教的判释,虽各有千秋,但我们主要应该依如来在大乘经典中对自己所说教法的判释,,或是诸大菩萨在佛陀座下、面对圣颜、承佛印可对如来教法的判释。因为这种判释最具真实性,权威性,是真现量所判,绝非过后一般的佛弟子仅凭个己私意推测比度判释所可企及。,化道圆 归真际 双树问 吉祥逝,佛陀化度众生的圣道已经圆满,所谓“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见遗教经)“我已降

33、伏一切外道,我已摧灭一切邪论,我已倾覆诸魔宫殿,,我已破坏一切魔军。正师子吼作大佛事,圆满丈夫本所誓愿,护持法眼令无毁缺。化诸声闻,授菩萨记,为未来世无上佛眼,开照世间常无断绝。阿难!汝等当于如是无上正法勤加护持令不灭没。阿难!我今更无所作,唯大涅槃是所归趣。”(见玄奘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佛陀最后欲入远离分段、,变异两种生死的无余依大涅槃中。便率领着部分弟子由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由东南向西北行,一路上跋山涉水,甚是艰辛。佛陀接受冶工(铁匠)纯陀供养的以旃檀树耳做成的晚餐。之后,小憩于拘孙河堤上,并澡浴其身。旋即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静静地躺在由阿难等众弟子们给他敷设的绳床

34、上,头北面西而卧。这时城内有一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特来求度,佛陀为他开示八正道法而证初果,是为佛陀最后的弟子。佛陀又为众弟子说遗教经,教诫弟子们要少欲知足,,清净自守,严持戒律,收摄诸根,精进行道。佛陀说毕便寂然无声,右胁而卧,吉祥示寂。这时正是二月十五日中夜,世尊住世八十春秋。这就是八相成道中的最后“入涅槃相”。,荼毗后 分舍利 阿育王 变古制,“荼毗”:意译焚烧或火葬。 “舍利”:玄奘译为设利罗,意思是灵骨或身骨。此有三色:色白骨舍利,色黑发舍利,色赤肉舍利。金光明经云:“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有二:1、骨舍利:专指如来灭后留下的身骨。2法舍利:一切大小乘经卷皆是

35、。,大智度论云:“经卷是法身舍利。” “阿育王”:又名阿输迦,意译为无忧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据佛典记载:阿育王即位之初,不敬三宝,不识因果,诸多暴虐,人称“黑阿育王”。后信仰佛教,曾多次对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与财物,,在全国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人们又转称他为“白阿育王”。当时佛教徒认为他是个理想的国王,所以又尊称他为“护法名王”。 佛陀刚一灭度,双林变白,日月无光,大地震动,江河干涸,人天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云:“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佛灭度后,葬法云何?佛告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

36、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椁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佛陀灭后阿难等诸弟子,根据释尊生前所言,将其遗体洗以香汤,缠以劫贝,五百张叠,次如缠之,藏于金棺,置铁椁中,栴檀香椁,重衣其外,运至拘尸那城天冠寺中,供养七日,待摩诃迦叶等前来瞻礼后,方才荼毗。,所留舍利,依香姓婆罗门言,分配给拘尸那伽罗、波婆、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毗罗、毗舍离、摩揭陀等八国。香姓婆罗门得舍利瓶、毕钵村人持地焦炭,皆分别起塔供养。所谓“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

37、见长阿含经卷四),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根据阿育王传卷一及阿育王经卷一载:阿育王由海比丘知佛悬记事,乃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又悉取其他六处所埋的舍利,造八万四千宝箧,一箧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建八万四千宝塔。高僧法显传及大唐西域记等,,亦皆载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又依杂譬喻经卷上载,阿育王为祈求疾病痊愈,建一千二百宝塔,并每日供养二万僧徒,引起外道的嫉忌,企图破坏佛法。上述经典虽载一千二百或八万四千,其数未必可信,然阿育王实具兴教护法的名王,因此,建立甚多的寺塔应该是事实。,大智度论卷十一云:“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也证实了这一点。阿输

38、伽王又作阿输迦王,新译阿育王。 “碎宝末”:据佛典记载:当时阿育王把金、银、琉璃、玻璃等种种宝物倒碎,镶嵌在舍利塔上;也有用金粉涂于塔表的。,“浮图”:此是塔的音译,又译为佛图、浮图、浮屠、窣睹婆、窣堵婆等。意译为高显处、方坟、圆冢、冢、大冢等。 “役鬼神,遍阎浮”:据传说,阿育王遣使其它鬼神遍阎浮提(南赡部洲)安置舍利,造塔供养,而在中国就有十七处,或二十一处,,如今能保存下来的只有浙江省鄞县一处而已。广弘明集卷十五举出鄞县塔等共一十七座,并说是阿育王八万四千塔内中的数塔。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则举出鄞县塔等,共二十一座,并说皆是阿育王所造。而日本元亨释书卷十一作如是说:近江蒲生郡石塔寺,即阿育

39、王八万四千舍利塔之一,,然此恐系吴越王钱弘俶所造而被讹传。又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所载:宋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弘俶仰慕阿育王造塔事迹,乃以金银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以散布于宇内。当时,日僧日延至中国,曾将其中数塔携回日本。后世以为系阿育王所建之塔,或许即为日延所携回者。,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优填王”者,又称优陀延王、邬陀衍那王等。意译为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的国王。据优填王经所载:王后笃信佛法,优填王因听信无比妃的奸言,乃以百箭射王后。王后见箭射来,面无惧色,而箭环绕王后三匝,仍回优填王前,王大惊,王后乃为说佛法,劝戒女色。,王因而往诣佛所,受佛教化,皈

40、依三宝。此后,成为佛陀的一大外护。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在世时,有一次上升到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在忉利天三月不还人间。当时有一国王名优填王,许久不见佛陀,内心特别渴望,忧苦愁病,,群臣遂以牛头栴檀(牛头山所产之香木)造一尊五尺佛像以作供养,王乃痊愈。不久,释迦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圆满归来,刚近僧团,见一雕像自动来到门前迎接,佛即为他摩顶授记:“汝于来世,作大福田,普度众生。”可见造像供养,始于优填王时代。,此一章“释迦佛生”,介绍了佛陀应化的历史,属瑜伽师地论中“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所说诸内容。如云:“谓诸菩萨安住菩萨到究竟地,于菩萨道已善清净,先现往生睹史多天众同分中,无量有

41、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萨,今已生处睹史多天众同分中,不久当下生赡部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愿令我等当得值遇。又是菩萨从观史多天众中没,来下人间,生于高贵或望族家,所谓王家,若国师家,弃舍世间上妙欲乐,无所顾恋,清净出家,令诸有情起尊敬故。又现誓受难行苦行,为令信解苦行有情舍所乐故。又证无上正等菩提,令余有情于所同趣菩提解脱欣殊胜故。又证无上正等觉已,,未为有情即说正法,待梵天王躬来启请,为诸有情于正法所起尊敬故。然后为转无上法轮,一切世间所未曾转。如是更复宣说正法,制立学处。是名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值得一提的是: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以成所作智现丈六金身度化人天二乘的。,因此

42、,佛陀成道后首先来到鹿野苑度化五比丘,而结果只是成就的小乘阿罗汉果。最后在临入涅槃时又只有部分声闻弟子在其身傍。虽然中途说法时也有不少大乘菩萨在场聆听,但这些菩萨大多是从它方世界来的,非本土菩萨。以故本章首颂云:“证者谁,释迦尊,大悲愿,示诞生。”,这就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在印度成就的,而是方便善巧,大悲大愿在南赡部洲应化度生的。 既然释迦牟尼主要是以丈六金身示现于世间度化人天二乘的,当然在说法上也就以适应这些根机为其主要对象来宣说一代圣教了。虽然佛陀也讲了使二乘回小向大的般若经及诸大菩萨所接受的方广经,,但毕竟站在非有非空以明白显了的观点来宣讲“了义”的经典不多,这就使学人在依教学修上不易

43、掌握精华,抓住要点,找出通贯全经的总持法门。如小乘人只信奉阿含诸经,对于大乘佛典不能接受,而言“大乘非佛说”。就是大乘人中天台以宗法华为主,认为法华是最纯熟的圆教经典,,应以法华为根据。而贤首宗又以华严经为主,认为华严是纯圆独妙的经典,应以华严为根据。真言宗又认为大日经是大日如来所说,此经是至高无上的经典,学佛者应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禅宗认为楞伽、金刚是无上法宝,应以此经为根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人将何去何从,很难定夺。其实佛陀独具慧眼,早有认识,故特专门为学人建立了学法的标准,“三法印”和“大乘一实相印”以及“四依四不依”。特别是“四依四不依”中的“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就给学人在浩

44、瀚的法海中,树立了旗帜,指明了方向。,问:什么是了义经呢? 答:佛陀公开而不隐密、直言而不暗示地把诸法的实相真理以及染净因果毫无保留地和盘讲出,这就是了义经。纵观三藏教典,只有释迦佛在解深密经中才公开提出了解深密经是了义之教。如无自性相品、分别瑜伽品、地波罗蜜多品等,,皆有“此名胜义了义之教,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以及“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等诸语。其它诸经佛陀还未公开这样提出过。 由此说明真正的了义经,就是解深密经。,问:解深密经属了义经,“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是否意味着学人对于其它诸经就不学不要了呢? 答:不是。所谓“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是说依了义经

45、的观点来通达认识诸不了义经,这样不了义经也就成了了义言教。再说具体一点,,依了义经也就是用“大乘一实相印”的标准来贯通一切佛法,若不依了义经也就不是依“大乘一实相印”来贯通一切佛法了。因为了义经是宣讲人生宇宙非有非空的中道的,而此非有非空的中道只有一个,因此,又把这种非有非空的中道称为“绝对真理”。,学佛人只有真正通达和掌握了这个绝对真理,才称掌握了佛法,同时也才称是掌握了“大乘一实相印”。这就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的所以然。再者佛陀应世的目的主要是广度一切众生的,而广度一切众生又主要表现在八相成道中的“转法轮”上。但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所说之法浩如烟海,广博无边,若不抓

46、此了义中道的核心精华来贯通一代圣教,学人则会在浩瀚的法海中,不辨彼此,迷失方向。掌握了贯通一代圣教的核心精华,自会方向不迷,度河有舟,而顺利地到达光辉的彼岸。这就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的又一所以然。,最后笔者依佛陀八相成道,应化世间的历史,也就是对释迦诞生一章,用偈颂来加以总结,作为本章的结束语。颂曰:,一 四月初八日,牟尼临人间。 其母名摩耶,父王号净饭。 本名悉达多,诞生蓝毗园。 独行上下指,三界我最尊。 鲜花从天降,宝地涌金莲。 九龙沐圣体,人天共欢颜。,二 太子成年后,偶出四城门, 觉人有老死,发心修梵行。 夜半乘宝马,逾城入山深。 娇妻及爱子,毫无眷恋情。 初在雪山上,访道大仙人, 整修有六年,徒劳无所成。 后于觉树下,大发菩提心, 顺逆观缘起,顿成两足尊。,三 先于鹿野苑,首转四谛轮; 次说般若法,二空理最明; 再次说方广,了义中道擒; 晚讲法华教,三乘归一乘; 涅槃遗教经,临终苦叮咛, 以戒为导师,是名报佛恩。,四 世尊八十寿,安祥而示寂, 荼毗得舍利,八斛四万粒。 造塔修供养,遍布阎浮提, 不愧天人师,功德难思议!,五 末法万年中,众生少善根, 不觉生死苦,常堕五欲坑。 笔者虽不慧,愿学观世音, 大发菩提愿,广修普贤行。 绍隆三宝种,传法续慧灯, 普于十方刹,光周沙界明。 常作师子吼,声声觉有情, 娑婆变极乐,咸登涅槃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