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节二元关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5530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章节二元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四章节二元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四章节二元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四章节二元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四章节二元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章节二元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章节二元关系.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二元关系,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 4.1.1 序偶与笛卡尔积 定义4.1:由两个元素x和y按一定的次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或序偶(Ordered),记作,其中x是它的第一元素,y是它的第二元素。 性质4.1:(1): = 当且仅当x=y; (2): =当且仅当x=u, y=v; 例如:平面上的坐标,x, y R;等都是序偶。,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定义4.2:设A,B是两个集合,称集合 为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Descartes Product)。 例:设A=1,2;B=a, b则A B=,;B A=,。 性质4.2:(1). | A B |=|A|B|(A, B为有限集合

2、); (2). ; (3). 不适合交换律,即AB BA(除非A,B= 或A=B); (4). 不适合结合律,(AB)C A(BC)(除非 ); (5). 对和运算满足分配律,,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证明: (6). ,且当 或 时,逆命题成立。,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定义4.3:一个有序n(n2)元组是一个有序对,它的第一个元素为有序的n-1元组 ,第二个元素为 ,记为 即: ; 当且仅当 n维空间中的点M的坐标 为有序的n元组 。 定义4.4:设 为n个集合(n 2),称集合 为n维卡氏积或n阶笛卡尔积,记作 , 当 时简记为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4.1.2 二元关

3、系 定义4.5:若集合F中的全体元素为有序的n(n2)元组,则称F为n元关系,特别地,当n=2时,称F为二元关系,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F,若 ,常记作 ,反之 ;规定 为n元空关系,也是二元空关系,简称空关系。 定义4.6:设A,B为两集合,AB的集合子集R称为A到B的二元关系,特别地,当A=B时,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 例:A=a, b,B=c,则AB的子集有 ,,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A到B上的全部二元关系;而 ,为B上的二元关系。 一般来说,若|A|=m,|B|=n,A到B上的二元关系共有 个,A上的共有 个二元关系; 特殊的二元关系: (1). 空关系; (2). 全域

4、关系: ; (3). 恒等关系: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定义4.7:设R为二元关系,则 (1). 为R的定义域; (2). 为R的值域; (3). 为R的域。 一般地,若R是A到B上的二元关系,则有 。 例4-1:设A=1,2,3,4,5,6,B=a, b, c, d,则R=,那么domR=2,3,4,6,ranR=a, b, c。,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4.1.2 关系的表示 1. 集合表示法 由于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集合,所以可以用集合的两种基本的表示方法(枚举法,描述法)来表示关系;如:设A=2,B=3,则A到B上的有关系R=;集合N上的“小于等于”关系:R=|(x, y)

5、 N(x y) 。 2. 关系图法 定义4.8:设集合A= 到B= 上的二元关系R,以集合A,B中的元素为顶点,在图中用“”表示顶点,若 则可自顶点 向顶点 引有向边 ,其箭头指向 ,用这种方法画出的图称为关系图(Graph of Relation)。,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法,例4-2:求集合A=1,2,3,4的恒等关系,空关系,全关系和小于关系的关系图。 3. 关系矩阵 定义4.9:设 ,那么R的关系矩阵 为一mn矩阵,它的第i,j分量 只取0或1,且,4.2 关系的运算,1.关系的交,并,补,差运算 定义4.10:设R和S为A到B的二元关系,其并,交,补,差运算定义如下: 例4-3:设

6、A=1,2,3,4,若R=|(x-y)/2是整数,x, y A,S=|(x-y)/3是正整数,x, y A,求RS,RS,S-R,R,R S。 解:R=,,4.2 关系的运算,S=, RS=,; RS= ; S-R= S=; R= AA-R=,; R S=(RS)-(RS)= RS. 关系的补运算是对全关系而言的; 关系的并,交,差,补的矩阵可用如下方法求取:,4.2 关系的运算,2.关系的逆运算 由于关系是序偶的集合,除了集合的一般运算外,还有一些特有的运算。 定义4.11:设R是A到B的关系,R的逆关系或逆是B到A的关系,记为 ,定义为: 显然对任意 ,有 ; 为R的关系矩阵,则 . 例:

7、 ; A=a, b, c, d,B=1,2,3,R=, =,。,4.2 关系的运算,定理4.1:设R和S都是A到B上的二元关系,那么,4.2 关系的运算,3.关系的复合运算 定义4.12:设R,S为二元关系,则R与S的复合关系 定义为: ,其中“ ”为复合运算, 也记为 。 例:设R表示父子关系,则 表示祖孙关系。 例4-4:设集合A=0,1,2,3,4,R,S均为A上的二元关系,且R=|x+y=4=,S= =|y-x=1=,;求 一般地,,4.2 关系的运算,定理4.2:设F,G,H为任意二元关系,则 定理4.3:设R为A上的关系,则 定理4.4:设F,G,H为任意二元关系,则,4.2 关系

8、的运算,4.关系的幂运算 定义4.13: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R的n次幂 定义为: 例4-5:设A=0,1,2,3,4,R=,。 则 =,; =,; =,=,4.2 关系的运算,定理4.5:设R为A上的二元关系,m,n为自然数,则 证(4):若n=0时,则有 假设n=k时,有 ,则n=k+1时,有 命题成立。 定理4.6:设集合A的基数为n,R是A上的二元关系,那么存在自然数i,j使得 证明:我们知道,当|A|=n时,A上的二元关系共计 个,令k= ,因此在 这k+1个关,4.2 关系的运算,系中,至少有两个是相同的(鸽巢原理),即有 定理4.7:设A是有限集合,且|A|=n,R是A上的

9、二元关系,则 证明:显然 ,下面证: 。 而 ,为此,只要证明对任意的kn ,有 即可。对任意的 ,则由“” 的定义知:存在 ,使得:,4.2 关系的运算,由于|A|=n,所以由鸽巢原理;k+1个元素 中至少有两个元素相同,不妨设为 ,则可 在 中删去 后仍有 由关系的复合运算得: ,其中 ,此时:若 ,则 ;若 ,则重复上述做法,最终总能找到 ,使 得 ,即有 ,由此 有 ,由k的任意性 ,,4.2 关系的运算,5:集合在关系下的像 定义4.14:设R为二元关系,A是集合 (1):R在A上的限制 定义为: (2):A在R下的像RA定义为RA=ran( )。 例:R=,则: Ra=,;Ra=

10、; Ra, a=R; Ra=b,a;Ra,a=b,a,a,a;,4.2 关系的运算,定理4.8:设F为关系,A,B为集合,则 例4-6:设 ,A=0,1,2,B=0,-1,-2。(1)求RAB和RARB;(2)求RA-RB和RA-B。 解(1): RAB=R0=0; RARB =0,1,20,1,2 =0,1,2; (2): RA-RB =0,1,2- 0,1,2= ; RA-B=R1,2=1,2,4.3 关系的性质,我们在研究关系的性质时,可以假定关系是某一非空集合上的二元关系,这一假设不失一般性。因此任一A到B上的关系R,即 ,而 ,所以关系R总可以看成是AB 上的关系,它与原关系R具有完

11、全相同的序偶,对它的讨论代替对R的讨论无损于问题的本质 1.关系的性质 定义4.15: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即 ,则 (1)若 ,则称R是自反的(Reflexive); (2)若 ,则称R是反自反的(Irreflexive);,4.3 关系的性质,(3)若 ,则称R是对称的(Symmetric) (4)若 ,则称R是反对称的(Antisymmetric) (5)若 ,则称R是传递的(Transitive) 例4-7:设A=a, b, c, d (1):R=,是自反的; S=,是反自反的; T=,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4.3 关系的性质,在关系图上:关系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的每

12、个节点都有环,关系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的每个节点上都无环; 在关系矩阵上:关系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全为1,关系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全为0。 例4-8:设A=a, b, c,4.3 关系的性质,关系图上:关系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要么有方向相反的两条边,要么无任何边;关系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至多有一条边; 关系矩阵上:关系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关系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为反对称矩阵。 例4-9:设A=a, b, c, d,4.3 关系的性质,关系图上:关系R

13、是传递的当且仅当其关系图中,任何三个节点x, y, z(可相同)之间,若从x到y,y到z均有一条边,则从x到z一定有一条边存在; 关系矩阵上:关系R是传递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中,对任意 2.利用集合运算来判断关系的性质 定理4.9: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4.3 关系的性质,3.关系性质的保守性 定理4.10:设R,S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例4-10:设R=, S=,是定义在A=a, b, c上的两个二元关系。,4.3 关系的性质,显然R,S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 也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也具备上述的一切性质; (3)RS=, ,仅是对称的和反自反的; 则是传递的和对称

14、的。,4.4 关系的闭包,关系的限制于扩充:对于任何一个具备某种性质(如自反、对称、传递)的关系来说,在理论研究与应用上都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许多我们要研究的关系并不具有我们所希望的良好性质。因此,我们往往要在给定的关系中删去一些或添加一些元素,以改变原有关系的性质,即所谓的关系的限制与扩充。 关系的闭包则是关系的扩充。 定义4.16:设R是定义在A上的二元关系,若存在满足:(1) 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2). ;(3)对R的任何扩充 是自反的(对称的或传递的),则 。一般将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记作r(R),s(R),t(R)。,4.4 关系的闭包,例:定义在N上的“,是定义在A

15、上的二元关系,求r(R),s(R),t(R)并画出R,r(R),s(R),t(R)的关系图,关系矩阵。 解: r(R)=,; s(R)=,; t(R)=,;,4.4 关系的闭包,利用关系图,关系矩阵求闭包的方法: (1).求一个关系的自反闭包,即将图中所有的无环节点加上环,矩阵中的对角线上的值全定义为1; (2).求一个关系的对称闭包,则在图中,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若仅存在一条边,则加一条反方向的边;矩阵中则为:若 ,则令 ,即 ; (3).求一个关系的传递闭包,则在图中,对任意节点a,b,c,若a到b有一条边,同时b到c也有一条边,则从a到c必增加一条边(当a到c无边时),在矩阵中,若 。,4

16、.4 关系的闭包,定理4.11: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定理4.12: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 定理4.14: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4.4 关系的闭包,定义4.17:(1)集合A上的关系R的自反对称闭包定义为rs(R)=r(s(R); (2)集合A上的关系R的自反传递闭包定义为rt(R)=r(t(R); (3)集合A上的关系R的对称传递闭包定义为st(R)=s(t(R);类似的,可有sr(R),tr(R),ts(R)。 定理4.15: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则,4.5 等价关系与划分,4.5.1:集合和划分 定义4.18: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 是A的任意n个非空子集,如果 满足: 则称集合

17、 为集合A的一个划分(Partition),而 叫做这个划分的块或类。 例如:(1) 构成集合U的一个划分; (2) 构成了U上的一个划分。,4.5 等价关系与划分,4.5.2:等价关系 定义4.19: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等价关系(Equivalent Relation)。若 ,称x等价于y,记作xy。 例:(1)一群人,同姓,同年龄,同性别都是等价关系,朋友,同学关系不是等价关系:不传递; (2) 都是A上的等价关系; (3)三角形“相似”,“全等”都是等价关系; (4)幂集上定义的 关系,整数集上定义的不是等价关系,不对称。,4.5 等价

18、关系与划分,例4-12:设m为正整数,整数集合上的关系 证明关系R是等价关系。 证:(1)对任意 ,有 R自反; (2)对任意 ,若 ,则 ,即R对称; (3)对任意 ,若 ,即 ,而 ,R传递R是Z上的等价关系。,4.5 等价关系与划分,考察关系R和集合Z;R将Z分成了如下m个子集: 这m个子集特点是:同一个子集中的元素之间都有关系R,不同子集的元素之间无关系R,每两个子集无公共元素,而所有子集的并正好为Z,构成了Z的一个划分。,4.5 等价关系与划分,4.5.3:等价类与商集 定义4.20: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任意 ,称集合 为x关于R的等价类(Equivalence Clas

19、s),其中x称为 的生成元,由于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a,b均相互等价,一般记作ab。 例4-13:设A=1,2,3,4,5,8,考虑R是A上的以3为模的同余关系,求其等价类。 解:从例4-12知,R是一个等价关系,则,4.5 等价关系与划分,定理4.11: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 证:(1) ,R是等价关系,则R自反,因此 即 (2),4.5 等价关系与划分,同理: (3)若 ,则存在 ,即: 定义4.21: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由R确定的一切等价类的集合,称为集合A上关于R的商集(Quotient Set),记为A/R,即,4.5 等价关系与划分,定理4.12: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

20、等价关系,则A上的关于R的商集A/R是A的一个划分,称之为由R导出的等价划分。 证:由定理4.11知,命题成立。 定理4.13:设(A)是非空集合A的一个划分,则A上的关系 是A上的等价关系,称之为由(A)所导出的等价关系。 证明:(1) 为A的一个划分, 使得 ,即x和x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 R是自反的;,4.5 等价关系与划分,(2) ,则x和y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即y和x同属于一个划分块, ,R是对称的; (3) ,则x,y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 ,y,z同属于(A)的一个划分块 , ,而由于不同划分块的交集为空, ,即x和z属于同一划分块, R是传递的; R为等价关系。

21、若设 ,则,4.5 等价关系与划分,有定理4.12,4.13知,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与集合A的划分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可以说:划分与等价关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4-14:设A=1,2,3,求A上的所有等价关系。 解:先求A的划分:只有一个划分块的划分为1,2,3;具有2个划分块的划分为 1,2,3, 2,1,3, 3,1,2,具有3个划分块的划分为 1,2,3; 相应的等价关系为:,4.5 等价关系与划分,例4-15: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关系,对任意a,b,c A,若 那么称R为A上的循环关系。试证明R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的充要条件是R是循环关系

22、和自反关系。 证明:必要性:若R是等价关系;(1)R等价=R自反 (2) ,R等价R对称 ,即R是循环关系; 充分性:若R自反且循环:(1)自反性显然; (2) ,R是自反,得 ,因R是循环的 ,即R是对称的;,4.5 等价关系与划分,(3) ,则由R对称得 ,由R循环, 得 , R是传递的; R等价。,4.6 次序关系,在一些研究中,需要把研究的对象排出次序,因此,集合的元素之间还有一种重要关系,称为“先后次序”关系,即偏序关系。 定义4.21:(1)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偏序关系(Partial Order relation)。记作“”,

23、读作“小于等于”; (2)设R为非空集合A上的关系,如果R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则称R为A上的拟序关系(Quasi Order relation)。记作“”表示,读作“大于”。,4.6 次序关系,例:(1)集合A上的幂集(A)上定义的“ ”和“ ”分别是偏序关系和拟序关系; (2)实数集合R上定义的数的“小于等于”关系,“小于”关系,分别是偏序关系和拟序关系; (3)自然数集合N上定义的“整除”关系,也是一个偏序集合。 定义4.22:设是一个偏序集,对 ,x y或y x,则称x与y是可比的(Comparable),若x与y是可比的,xy,且不存在 ,使得xyz,则称y覆盖(Overla

24、y)x。,4.6 次序关系,例:(1)集合A=a,b,c,则偏序集中,a与a,b是可比的; a与b,c是不可比的; a,b覆盖a; a,b,c不覆盖a。 (2)偏序集R,对 ,x与y都是可比的,但x不覆盖y,y也不覆盖x。 (3)偏序集Z,对 ,x与y都是可比的,x覆盖x-1。 (4)偏序集中,2与3不是可比的,2与6是可比的,并且6覆盖2,2与8可比,但8不覆盖2。,4.6 次序关系,4.6.2:偏序集的哈斯图 由于偏序关系本身具有自反,反对称,传递的性质,在用关系图来描述偏序关系且不引起混淆,可以对其进行简化,得到的图叫做偏序图或哈斯图(Hasse)。 哈斯图的作图方法如下: (1):用小

25、圆圈或点表示A中的元素,省掉关系图中的所有环(因自反性); (2):对 ,若xy则将x画在y的下方,可省掉关系图中所有边的箭头; (3):对 ,若y覆盖x,则在x与y之间连条线,否则无线相连。,4.6 次序关系,按(1),(2),(3)所作成的图称为哈斯图。 例4-16:设A=2,3,6,12,24,36,“”是A上的整除关系,画出其一般关系图和哈斯图。 例4-17:设集合A=a,B=a,b,C=a,b,c分别画出集合A,B,C之幂集上定义的“ ”的哈斯图。,4.6 次序关系,4.6.3: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 定义4.23:设为偏序集, 最小元与极小元不一样,最小元是B中最小的元素,它与B中其它

26、元素都是可比的,而极小元不一定与B中的元素都可比,只要没有比它小的元素,它就是极小元; 对于有穷集,极小元一定存在,但最小元不一定存在;,4.6 次序关系,如果最小元存在,最小元唯一,但极小元可以有多个; b是B的最小元b是B中的唯一极小元; 反之,极大元亦然。 定义4.24:设为偏序集,,4.6 次序关系,例4-18:设集合A=a,b,c,求偏序集 的子集的子集 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 解:画图,4.6 次序关系,例4-19:设A=a,b,c,d,A上定义偏序集的哈斯图如图所示,求B=a,b和 C=c,d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 ,极小元,上下 界,上

27、下确界。 解:,a,d,b,c,4.6 次序关系,上(下)界存在,并不一定存在最小上(下)界; b是B的最大元=b是B的极大元,上界,上确界; b是B的最小元=b是B的极小元,下界,下确界; a是B的上确界 =a是B的最大元; a是B的下确界 =a是B的最小元; 若B存在上确界,则其上确界唯一; 若B存在下确界,则其下确界唯一。,4.6 次序关系,4.6.4:全序与良序 定义4.25:设是一个偏序集,若对 x与y都是可比的,则称关系“”为全序关系(Total Order Relation),或称线序关系,简称全序或线序,称为全序集或线序集或链。 例:(1)集合A=a,b,c,上定义的关系=,是一个全序关系; (2)实数集合R上定义的“”是全序关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