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7583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4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主讲人:文国伟(市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硕导),过河船,毛主席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开场白,(一)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 1.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4.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马恩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它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

2、一科学方法。,(二)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1.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历史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统一体,它们都很重要。即: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同时又是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 2.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历史观比较重视,对一般方法论却相当忽略,实际上用前者取代和淹没了后者。甚至流行“等同论”和“代替论”:即把历史观等同于历史方法论,或者以历史观代替历史方法论。 3.不少学习甚至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对这门学科的方法论思想都不甚了了,更谈不上自觉应用,他们在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常常违背唯物史观。 总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努力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3、思想。,(三)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 1.实践路向。主张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从实践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创新路向。主张以重读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文本思想”的结构要素为基础,吸取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合理思想,可从基本构架和基本原理两个方面,阐释当代历史唯物论理论重构的基本内容。,(三)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 3.制度路向。主张将制度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畴,并把它看作唯物史观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认为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理解历史唯物论的当代理论,必须为我国的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提供理论上的理解范式。 4.方法路向。主张首

4、先要弄清楚马克思是如何创立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唯物史观,必须着眼于从方法论上来思考问题,重要的是搞清楚返本与开新的关系、批判与建构的关系、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等问题。,总之,近年来,在对唯物史观的重读中,强化了唯物史观的文本研究和现实关照,形成了多种研究路向,唯物史观正在人们的研究中走向立体化。 目的:无论是重读,还是研究路向的确立,都是着眼于恢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真面目,并且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实践,创新和丰富唯物史观。,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相对独立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它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 (一)研究对象不同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社会方法)。 2.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规律)。 那么,社会方法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又是什么关系呢?,(1)社会方法与社会规律的区别,第一,社会规律属于社会“是怎样”即客观状况问题,而方法则属于人“怎么做”的问题。社会规律本身只是一种客观规律性,方法则不仅反映一定的规律性,而且包含一定的目的性。 第二,社会规律虽然是方法的基础,但不是方法的全部。这主要因为,方法是对规律的应用,它同规律本身是有区别

6、的。它们好比武器与武器的使用方法,后者侧重于操作的要领和技术,它固然受前者限定,但已不单是前者自身的内容。 第三,社会规律确实蕴含着方法的意义。例如,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含有生产力标准的意义。,(2)社会方法与社会规律的联系,第一,社会规律是方法的基础。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前提是弄清客体的性质和规律,这些性质和规律限定了人们所能采取的正确方法的范围。 第二,一切规律都蕴含着相应的方法的意义,可以向方法转化。当人们运用社会规律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时,这些规律就转化为方法。,(二)功能作用不同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揭示社会历史“是

7、怎样”的理论。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则是指导人们“怎么做”的理论。 3.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内在地蕴含着后者,后者则是前者的操作化和工具化,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价值。 它们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厦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层面的理论。,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方法以原理为理论基础,所以,应当依据原理去发掘其方法。这是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思路。 不过,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现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阐述过的,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教科书。 教科书上有些原理没有讲,如辩证的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评价论等;有些原理讲得不科学

8、,如阶级斗争观点等。 唯物史观主要提供了六大方法:,(一)辩证决定论方法,1.辩证决定论方法的理论根据 其根据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决定论原理。其基本思想是: 一方面,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同时,这些规律又固有辩证性质;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又是人的活动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能动性和选择性。(例如:生产力发展规律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以及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选择性和受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原理提供了辩证决定论方法:,2.辩证决定论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努力把握社会规律。辩证决定论原理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社会历史本身内在地固有着

9、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基本的轨迹和规律。(社会规律的种类很多) 因此,人们不可漠视社会规律,更不能同它相对抗,为了取得实践的成功和实现人们的利益,人们必须承认社会规律并且努力探索和把握它们,以作为自己认识的指南和行动的向导。 怎样理解社会规律?首先,注意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其次,注意社会规律的“一”与“多”的关系。再次,注意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最后,还应区分社会规律本身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表达。 怎样把握社会规律?四个步骤:一是调查。二是比较。三是思考。四是检验。,第二,正确进行主体选择。具体讲: 首先,增强主体选择的自觉性。 其次,认清选择的制约因素,包括既定客观条件、主体自身状况以及

10、他人选择的制约。 最后,树立选择的正确取向。由于人们的选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存在着正误优劣之分,所以,不应笼统地肯定一切选择,而只应肯定那些正确的选择。,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 习近平,第三,坚持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分别表现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表层特征和深层本质,它们相互作用,统一于人们的实践过程。(例如:征服自然是错误选择,改造自然是正确选择。) 阐明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妨碍了人们的选择,而是为人们的选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强调人的选择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的历史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也会推动人们更加注意研究选择的内在机制和社

11、会规律,自觉地做到人的选择与社会规律的统一,以使选择更加顺利。,3.辩证决定论方法的现实意义 联系科学发展观来看,辩证决定论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从历史决定论来看意义: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经济、物质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历史决定论主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历史决定论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和反映了这一规律的要求,,(2

12、)从历史辩证法来看意义: 首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运动的,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基本要求的哲学依据之一。 其次,既要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要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发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和方法的哲学依据。 最后,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和主体,又是发展的手段。从这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

13、人民、发展为了人民。,1.社会本体论方法的理论根据 按照社会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待历史,即唯物主义地看待社会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一观点贯串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但集中体现在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之中。 这一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的一个基本方法,即社会本体论方法:,(二)社会本体论方法,2.社会本体论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注意区分社会生活的第一性现象与第二性现象。将社会实际生活本身同人们对它的想象、幻觉、偏见和歪曲区别开来,不为假象所迷惑。 第二,根据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由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和

14、“原本”,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副本”,所以,必须以“原本”为根据,而把“副本”当作入门的向导和参考,按照社会存在的实际状况,来说明社会的本质、发展阶段及其变革,揭示社会及其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 第三,改变社会存在是改造社会的根本。所以,重点要抓物质文明,其次也要建设精神文明。 第四,唯物而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要全面地认识造成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把改变社会存在和改造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马克思所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

15、去解释。”,3.社会本体论方法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看一个地方是否科学发展,不能只看他们怎么想的和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 第二,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大意义。 首先,改造社会存在是改造社会的根本,因此,贯彻落实科发观时必须着眼于改造社会存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 其次,社会本体论要求按照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因此,贯彻落实科发观时,特别是在理解和把握科学观时,一定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来理解和把握它,注重掌握它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实际背景,证明它是从实际出发对社会本质、社会改革和社

16、会规律的科学揭示,从而增强人们贯彻落实科发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群众路线方法的理论根据 群众史观、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群众路线方法最重要的哲学依据。它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和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对立的历史观: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英雄史观 :历史发展是由英雄豪杰决定的,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人民群众只是被英雄利用的工具。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因为: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

17、革的决定力量。,(三)群众路线方法,2.群众路线方法的基本要求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操作化、方法论化。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中心是正确处理党群关系。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党的先进性为依据的。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组织保证。它是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质决定的。,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它是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

18、在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石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分四个步骤: 调查决策执行一反馈 它们是一个相互衔接、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实行过程中,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二是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3.群众路线方法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特别是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一要依靠群众的智力 二要依靠群众的体力(1948.11.619491.10淮海战役),543万民工(江苏、山东、安徽、河南),1.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根据 阶级和阶级

19、斗争观点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概括阶级观点的主要内容时说: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阶级? 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四)阶级分析方法,2.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地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

20、争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 (5)“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6)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 (7)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8)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历史使命和它自身只有组织成为革命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9)“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等。 这些观点的结合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这种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来思考、认识、分析、解决相关的社

21、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就是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划分方法、分析方法、评价方法。,3.把握阶级分析方法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阶级观点要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发展更为根本。 还应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同人民性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性是因为: 一方面,他们当时生活的英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无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22、,人类的绝大多数都行将进入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具体讲,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问题:,第一,划分阶级和阶层需要注意标准的多样性。马克思和列宁根据经济地位即物质利益划分阶级的方法,西方社会学按照财富(收入)、声望和权力划分的方法,各国统计局主要按职业和劳动方式划分的方法等等。但是,它们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 马克思说过:“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这里,他并未否定西方学者划分阶级的标准。 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次讲到城

23、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这体现了从地域、职业、劳动方式看待阶层的视角,与强调所有制差别的阶级分析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突出强调的是人们经济地位即物质利益的不同,这是深刻的,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第二,分析阶级和阶层关系既要注意差别又要注意互补。 我们过去进行阶级和阶层分析的时候,具有突出各个社会集团或群体利益之间的差别甚至冲突的倾向。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其客观根源是各个阶级和阶层确实存在着差别甚至冲突。 不过,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要注意区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其二,在注意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差别和冲突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同一、一致、互补性。 此外,我们

24、过去作阶级分析的时候,有一个总的倾向,就是急于消灭一切差别。现在,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出发,对差别加以分析,肯定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差别,否定那些不合理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差别,特别是找出那些造成阶级和阶层不合理差别的社会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努力加以改变。,第三,评价阶级和阶层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由于阶级(或阶层)是一个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范畴,因此,正如判别各种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必须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一样,判定各个阶级的进步与反动,也必须同生产力联系起来,看它们对生产力的不同作用,即同样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4.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现实意义 第

25、一,国内意义。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阶级斗争,那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就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运用的客观必要性。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仍然有必要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否则,就是自我解除理论武装,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西藏2008年”314”事件,新疆2009年”75”事件,第二,国际意义。当今世界在总体上还是由西方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阶级社会。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大多属于阶级斗争。如果我们抛弃了科学的阶级观点,就势必会出现:我们对于国内外有关阶级斗争的事物和现象的认

26、识,就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层面,就可能是一个缺乏政治观点、大局意识和战略头脑的庸人和“近视”者,就可能是政治上的“瞎子”和“聋子”,就可能是非不明,无所适从。,第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官员),即党政、事业和社团中乡科级以上行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约占21%,居于最高或较高地位,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第二,经理人员阶层(老总),即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约占15%,他们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主导阶层。 第三,私营企业主阶层(老板),即以一定数量私人资本或资产投资并获取利润的人,改革开放

27、的产物,先进生产力代表之一,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和组织者。受传统意识形态阻碍,其政治地位一直无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社会评价争议大,约占06%;截止2001年底,中国有202万私营企业主,2433万个体户。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技术人员),现代工业社会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约占51%; 第五,办事人员阶层(办事员、吏),即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有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现代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48%;,这供批判的资料,第六,个体工商户阶层(个体户),即以较资本投资为生的人,含小股民和房屋出租者

28、。1978年有15万户,现在约42%;80年代很红火,而今不满情绪较多。 第七,商业服务业员(服务员),即该两业中的非专业劳动者,其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相似,约占12%; 第八,产业工人阶层(工人),即第二产业中从事 体力或半体力劳动的人及相关人员,是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约占226%,其中农民工占30%,经济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第九,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即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主要收入的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阶层,是市场经济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社会地位较低,78年占70%,99年占44%,80年代改革的受益者,此后是改革的受损者; 第十,城乡无业、失业、失业者阶层(无

29、固定职业者)。即除学生外的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是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包括下岗、失业、待业、农转非和城乡病残人员。处于贫困境地,数量还在增加。约占31%,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特殊阶层。,1.历史主义方法的理论依据 历史主义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主义方法的理论依据。 恩格斯说:“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

30、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的统一。,(五)历史主义方法,2.历史主义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阶段论。看问题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方位:它“从哪里来”,同过去有什么联系和发展,它“到哪里去”,拥有什么有利条件和差距,从而明确自身的基础和前进方向。 第二,坚持条件论。事物之所以处于一定的阶段,是由若干条件或原因所决定的。要

31、深入研究这些条件,分清哪些原因是基本的、主要的,哪些原因是非基本的、次要的,进而研究如何改变这些条件,明确自己奋斗的具体目标和途径。 第三,坚持“扬弃”论(或发展论)。对于自身状况包括历史,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对于其他人们的经验,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自己向更高阶段发展。,1.什么是社会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人们对一定客体有无价值的评定。由于一切评价都与人有关,具有社会性,因此可以称之为社会评价。 2.社会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 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是社会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

32、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这就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那么人类社会的历史也首先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既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就起着决定作用。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六)社会评价方法,3.社会评价标准? 社会评价的核心问题也是其难点问题是评价标准问题。在这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两条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标准。 (1)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生

33、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一切社会现象(主要是社会制度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2)人民利益标准:即以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 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生产力标准体现着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而生产力其实是人、社会的本质力量,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方法的结构体系,(一)辩证决定论方法是唯物史观的总方法 因为: 一方面,从社会客体的角度看,社会历史是一种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体的角度看,社会历史又是人们能动选择的活动过程。 而这两个方面即社会规律与人的选择的统一

34、,就是唯物史观辩证决定论观点的内容。 这是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统摄着唯物史观的其他观点。同样,它所提供的辩证决定论方法,也是唯物史观的总方法。,(二)其余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分方法 1 .社会本体论方法是从社会客体角度分析社会的方法。 2 .群众路线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则是分析社会主体的方法。 3 .历史主义方法是从历史过程的角度分析社会的方法。 4 .社会评价方法是从评价的角度研究社会的方法。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方法,是“一总多分”的关系。 它们的统分结合,多角度、多侧面的交叉互补,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体系。,四、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一)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唯物史观

35、的方法论 恩格斯晚年多次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剪裁历史的现成公式,而是研究历史的指南即方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698页) 普列汉诺夫强调:“唯物史观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57页。)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说)说明历史的方法。”(列宁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一14页) 毛泽东告诫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

36、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这些论述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它是连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人们社会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当然还有具体科学等其他中介)。 像一切科学一样,唯物史观不仅应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而且应有自己的应用理论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功能: 其一,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操作化和工具化的功能; 其二,更直接地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二)研究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意义 第一,弥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它提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系统理论,使由基本原理、

37、方法论以及唯物史观发展史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使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 第二,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研究中,必然要审视自己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也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缺漏和不当之处,并对之作出补救,从而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三,更直接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改造这不尽如人意的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为了取得实践的较好效果,人们必须解决“怎么做”即方法问题。一切科学理论要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最终都必须转化为方法或技术。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正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可以给人们的实践以更直接、更切实的帮助,提供从基础理论到社会实践之“桥”。,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