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8721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7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对天文学的一点看法,孔翔宇 PB05000803,一 太阳系起源 远距离大质量比双星系统,太阳系的起源说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圆盘状原始星云在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凝聚而来,在这个理论中,太阳和它的行星们是同源的也是大致同时形成的。“星云说”的一个翻版是,太阳是先形成的,后来在演化过程中发生爆发,扩散出来的物质形成各大行星的原始星云,在这个理论中,现在的太阳已经是经过“脱胎换骨”的了。 另外一种学说是“灾变说”,认为太阳系是太阳经过一个大质量星体,或者是太阳从这个星体上攫取了一些物质而形成了自己的行星,或者是太阳的物质因为这个星体的强大引力而喷射出形成九大行星。,“星

2、云说”的缺点是无法解释原始星云物质的凝聚过程,从那些弥散的小行星可想而知,如果“原始星云”果真是圆盘状的话,那么就无法凝聚成大行星的。试想,如果在地球的对面上也有一个类似大小的凝聚体,它们俩是无法合并的。而“灾变说”则将太阳系的形成变成一个小概率事件,在广漠的宇宙中,大恒星相互靠近以至于有物质交换的几率几乎是零。 实际上,在宇宙中,恒星多是以双星,多星以至于星团的形式存在的,像如太阳这样孤零零地带着一帮“子女”游荡在太空中的反而是少数。,为了让我们伟大的太阳不那么孤单,本假说认为太阳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双星系统。这个双星系统的特点是:太阳的伴侣星是不发光的(或者只有很微弱的光芒,也许是黑矮星甚而是

3、黑洞),默默地伴着太阳以及他们的“子女”在太空中遨游(太伟大的奉献精神了!)。 为什么是远距离呢?因为距离太近了会阻扰行星的形成的,一个处在另一个大恒星附近的行星系统是不稳定的。为什么是大质量比呢?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质量越大的恒星演化得越快。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伴侣星”说明她已经在很早以前从主序星进入了恒星演化的后期了(或者是矮星,中子星,黑洞),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太阳系的行星(及其卫星)是起源于这颗伴侣星演化后期爆发的物质,真正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来。,太阳系起源的图景是这样的: 起初,在银河系边缘上出现了一个双星系统(至于他们是偶遇抑或同源不属于本假说讨论的范围),在这个双星系统中

4、,伴侣星的质量要比太阳要大很多,所以,演化的速度也快很多,在其演化的后期,氢燃烧结束,进入氦燃烧以至于碳燃烧,终于发生类似于超新星大爆炸式的爆发,在这种极高温极高压的条件下,重元素乃至超铀元素被纷纷合成出来并且伴随着大爆炸而喷发出来。这些成谱系的元素就是各大行星的起源物质(我们的太阳现在还处于氢燃烧阶段,还没有能力去合成重元素的)。注意,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伴侣星面向太阳的这一方向应该是最薄弱的,所以,伴侣星的爆炸物质不是四散开去的,而主要是集中在与太阳连线的这个方向。由于伴侣星核体的质量是相当大的,所以,只有那些初速很大的物质可以逃离其引力范围而进入太阳的引力范围。初速最快的物质(不考虑那些

5、初速太快以至于逃离太阳的引力范围的物质)成为最靠近太阳的行星的起始物质,慢一点的成了大行星,再慢一点的成了远行星的起始物了。而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质量分布也基本可以说明这点,跑得快的和跑得慢的都比较少,速度居中的要多一些。所以,木星,土星都是巨无霸,而我们的地球和地内行星以及冥王星都小得可怜(当然,这些比较小的行星本身的引力场比较弱,所以大量氢元素也脱离而去,使得其质量更小了)。还有一部分在进入太阳和伴侣星引力持平的区域而停留在那里,这就是彗星的老家“奥尔特云”。虽然说这种状况并不是稳定的,在能量图上,这个点是处于高峰,无论向哪个方向走都会一去不回地滑落下去,但是,考虑到在这个点上太阳或者伴侣星的

6、引力作用都已经是很微弱的了(因为“远距离”)。因而“奥尔特云”自身的引力作用可以使它内部的各个“脏雪球”相对稳定地存在在那里。如果我们这个“太阳系”(现在应该说“大太阳系”了)受到干扰,那么最敏感的就是“奥尔特云”,其中的一些“脏雪球”将向太阳或者伴侣星的方向飞去,飞向太阳这边的我们称之为“彗星”。现在,各大行星的原始星云已经由伴侣星提供了,剩下来的事就是这些星尘逐渐凝聚而成行星,根据“信息宇宙场”论(见物理学),太阳的引力场周围应该存在一圈圈的“能量谷”,能量谷的半径基本上循“波得提丢斯”规则。所以,星尘就逐渐“降”入“能量谷”底,从而形成一定距离间隔的各大行星。,证明方法:如果我们可以确证

7、地球上的超铀元素是来自于形成地球的星尘,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证实这个模型。当然,最直接的办法是能观测到这个伴侣星,各大行星的母亲。,二 宇宙演化振荡模型,基本假设:开放体系趋于熵减小,封闭体系趋于熵增大。 这里所说的“开放”“封闭”体系与常规定义稍有不同,开放体系的定义是:在这个体系中至少存在两个点,它们之间不可能发生任何信息交换。 封闭体系则是,体系中所有的点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发生信息交换。 现在的宇宙是膨胀中的宇宙,根据哈勃定律,离得越远的星体远离的速度越快。可以想像,从大爆炸开始时,必然存在着两个点,其中一个点发出的信号,另一个点一直不可能接收到,因为它在飞速远离。如此,发信号的那个点(

8、随机选择的)无法干预另外一个点的演化,所以,宇宙的对称性就开始下降(我觉得对称性是建立于信息交换的基础上的,交换的信息量越大,整个体系的对称性越高)。宇宙熵的减小表现在物质以辐射形式而逐渐蜕变为质量形式,引力参与物趋多,到最后,引力在宇宙中占了上风,宇宙停止膨胀而是开始收缩。对于收缩的宇宙,可以想像,任何两点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收缩的宇宙是封闭体系。宇宙熵增大,物质间信息交换的频率增加,宇宙的对称性上升。最后,宇宙回到辐射占上风的“奇点”,于是,宇宙又开始爆炸,新的一轮循环开始,只是,我们谁都不可能看到这奇丽的景象了,三 黑洞跃迁假说,物质演化进入黑洞阶段,物质的各种特

9、异性都将消失,剩下的只是质量,电荷和角动量,人们称之为“无毛黑洞”。实际上,我觉得,黑洞的“毛”应该是更少的,考虑到宇宙是中性的,电荷这根“毛”在黑洞上存在的可能性不大,而角动量,不知该如何说,反正,我觉得黑洞只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的质量。 星体演化到最后黑洞阶段,总会有物质增减,我认为,到了黑洞阶段,质量将趋于某一个单位质量的整数倍,是谓“定态黑洞”。而质量相同的黑洞在宇宙中是有完全相同的位置的,也就是说它们实际上是一个黑洞!如果一个宇航员靠近一个定态黑洞,他也许就在不知觉间到达了和这个黑洞等价的那个黑洞的周围,是谓“黑洞跃迁”,我觉得,这是太空旅行最快捷的方式了,只是不知道,我们的宇航员在进入定态黑洞的边界时还能不能承受得起那巨大无比的潮汐力。,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