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07933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固定结构,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

2、赵太后) 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

3、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不

4、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

5、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

6、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

7、赋税,那怎么样?” 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

8、,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 (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哪里

9、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

10、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对蒲人、狄人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 (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

11、十八年) 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运用到实践

12、中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 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七、“无

13、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在

14、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

15、”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

16、流散在民间吧?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

17、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

18、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

19、,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

20、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怎赶得上没有忧愁事在心里呢?,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

21、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

22、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孙叔说

23、:“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 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到这个国家。,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

24、我,宁可自杀。,十三、“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来)”、“来”等。如: 1.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 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 2.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 一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有时,动词“有”、“无”的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无以”的形式,可用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

25、来”对译。如: 3.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4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诸侯都有办法拿来镇定安抚王室。 5.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等汉军到了,没有什么可拿来乘渡的。,6.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 (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遇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 估计

26、大王的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十四、“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作宾语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 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2.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没有什么人谈论的,我也没有听到什么,这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擅长

27、的。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4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现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项羽的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手不被你诛灭的!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立功的臣子,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率领正义之师加上思念家乡的军队去打仗,还有什么人会不被你打败!

28、 应指出的是,“何所”式中,“何”是谓语,“所”词组是主语。如“何所不诛”,即为“所不诛(者)何”,意思是“所不诛灭的是什么”,也就是“什么都能诛灭”。可见,“何所”形式,是谓语提前,有突出谓语的作用。,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格式:“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在文言文议论文中常出现 分析: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

29、、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荀子劝学) 所以君子是不急噪、不隐瞒、不盲目,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诗经说:“不过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缓,能受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庄子天论) 诗经说:“君子既遵守礼义,而行为无差错,又何必担心旁人说闲话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这个“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

30、”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说:“传(论语子路篇)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说的这不正是李将军吗!”,“其之谓矣”、“其之谓乎”与“之谓也”、“其之谓也”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一样,只是语气词“也”改换成“矣”、“乎”,表示了他们之间在语气轻重和口吻上的差异。“其之谓也”的形式所表示轻度语气。 5.诗曰:“自诒伊戚。”其子臧之谓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诗经上说:“自己给自己留下忧患。”大概说的就是子臧这种人啦! 6.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诗经里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留给你这样的孝子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