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07984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侧重于方法的视角.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 侧重于方法的视角,杨玉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普教所/教师发展中心 (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我们这群人是谁?,请回想你最近参加过的一次群体研修活动,这次研修活动中你是什么角色? 这次研修活动总体感觉有收获吗? 如果收获很大,研修活动的亮点在哪里 如果收获很小,研修活动有何问题吗 我们为何要参与或策划群体性的研修活动? 研修活动中的“合作、分享”是必要的吗? ,请欣赏一首优美的诗: 我轻轻地来 正如我轻轻地走 偶尔动了动笔 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某次调研的座谈会后一位语文老师如是说出自己参加各种高层次研修活动的感受),这位教师为何这样说?,当我们在告

2、诫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段心理特征和学习需要来实施教书育人过程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问: 在策划研修活动时,我们是否依据了教师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在开展研修活动时,我们是否考虑了成人学习特点、教师心理特征? 在研修活动结束后,我们是否为卷入活动的老师们留下了些什么?,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一、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再认识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 关注多种群体研修活动背后的共同问题,如,从上海市的一项调研谈起 涉及24个学科的教师问卷896份,其中有效问卷835份;个别访谈446人,其中校长96人,教研组长150人,特级教师40人,一般教师160人。 (以下数据来自2

3、004年上海市校本教研八区联动项目中的调研报告),1、再认识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我们采用Thurston统计方法,试图测评教师心目中哪个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我们根据访谈结果归纳出了五个方面的选择支: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学校集体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教研活动中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研讨风气有待改善: “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我们同样用Thurston统计方法,了解“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老师觉得自己经常或擅长做的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

4、我们试图问的是“最擅长和经常做的是什么”,但统计图中(见图5)展示给我们最明显的却是:教师自以为“不擅长或不经常做”的是“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表达自己的经验与不足”,集体教研中教师渴望专业人员的介入: “专业引领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我们问:教研活动中“教师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和“实际得到的帮助主要来自于什么”。选择支有五个:图书资料、网络信息、校内专家、教研员和专业研究人员,被试允许作多支选择。,两条折线的对比表明:教师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专业研究人员”或“教研员” ,实际中却是得到最少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 多数教师肯定集体合作式的研讨、期望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我们对

5、教师所认为的“有效教研活动”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结果: 94.76%的教师认为“集体研讨”更有效; 91.18%的教师认为“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更有效。,知识共享、智慧分享的理论模型,乔哈里窗(Joseph Luft & Havry Ingham,1984),我们需要“合作”吗?,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有关教师知能的研究表明,优秀教师善于在常规行为中生成问题域,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和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这种特有的回应工作环境的方式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Bereiter 徐碧美,2003)。,知与不知、我与你之间存在“第三空间”。这是知能极限的边缘或“最近发展区”;是彼此贯

6、通、撞击极为活跃的“中间地带”和问题域。,a1=1 a2=2, 对立的两端 a3=3, 增生“第三空间” a4=5,a5=12,a6=68,a7=2280, an+1= an + 2 惊人的增生速率,2,C,第三空间的存在(徐碧美,2006),14,我知,我不知,你不知,你知,知识共享模型,问题解决模型,发生于第三空间的知识共享与问题解决,开放区扩大 未知区缩小,未知区,15,群体学习式 全校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组、自愿者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群体学习,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通过大家关心的教学事件的讨论,共享理论学习的成果。 先导小组式 校长或学校核心人物接受了一

7、个新理念,通过建立一个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中引发、带动更多人的自觉研讨,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常见的群体合作的研修形态,2、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中的共同问题,骨干教师指导式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或研究组,与一般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在共同工作中加速经验学习的进程,通过公开的教学活动以及评论与改进,导引工作的质量。 不同背景教师组合式 具有不同知识领域、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走进”课程改革。 连环跟进式 一次研修活动,由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连接上几次课

8、),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意见,如此多次往复,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联片研修式 学校之间共同合作,或地区分片,或多校联动,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研修的基础上,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以差异为资源,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问题驱动式 以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专题,教师以此为动力,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究。 项目合作式 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部分研究工作,通过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亲密合作,能提高学校研修活动的层次。,技术介入式 有技术的介入能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使之以不同的形式展开。

9、如可由学科教师与负责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一起建立研修的技术平台,甚至试行网上研修;又如通过课堂录像带分析与教学叙事研究方法促进教师迅速成长。,研修活动的形态很多,还没有形成划分的维度和标准。每种形态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其优势和不足。,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中的困惑: 研修活动是否有明确聚焦的方向? 研修群体中不同类型的个体教师是否受益? 如何让研修中的合作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如何推进研修活动逐步走向深入?,二、提升研修活动品质的几个要点,有主题 有目标 有方法 有积淀,问题:主题哪里来? 研修内容如何确定? 期望获得什么结果?,1、问题驱动学习(有主题) 选取研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研修活动如何有明

10、确的聚焦方向?),例:漏“2”仅仅是粗心所致吗? 如何让学生获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概念性理解,背景与主题 源于引起教研组老师普遍关注的现象 在学过公式的五六年级435名学生的调查(62名错误,78名无法解释) 漏掉“2”不仅仅是遗忘,那么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获得概念性理解?,问题:谁该对本次研修活动负责? 参与老师分担怎样的角色? 个人与群体目标有交集吗?,2、差异推动进取(有目标) 制定研修活动计划,(研修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明确研修活动中的具体分工,问题:如何使用观察技术记录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3、技术突破经验(

11、有方法)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研修活动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问题:每一轮的讨论如何展开? 每一轮授课改进在哪里? 有什么相关研究可以利用? 最后达到了什么共同认识?,4、共识导向深入(有积淀) 梳理研修活动中的讨论,(研修活动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研究中的阶段总结 第一阶段:侧重于“2”的理解 小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必须借助表象操作建立直观模型 2的理解有两类模型: 补出一个较易理解 同一个等积变形较难理解 第二阶段:侧重于分类处理 获得概念性理解的两种方式:建构性理解与解释性理解 在得出公式阶段建构性理解(用容易理解模型) 得出公式后解释性理解(用较难理解的模型),结论:“如

12、何让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很多看似 “粗心”的错误,是没有获得概念性理解所致 概念性理解在教学上可以分阶段而获得,与教师的分阶段呈现方式或处理策略相关 在概念性理解的教学中,要把握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哪些是容易误解的 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在知识的前后连贯中容易获得,用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前后连贯的概念性理解,例: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研究 认识不等式,背景与主题 来源于“满堂问取代满堂灌”现象的共鸣 “提问”是课堂教学里最常见的方式,如何降低“你来我往”的打拳套路式提问的比例? 如何让提问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跨度 如何让跨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跨度合适,教学分析认识不等式认识什么 总的观

13、念: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一样,同样可以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目标: 体会不等式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关系的模型 体验数学化的过程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的过程,发展符号运用能力 技能掌握目标把生活语言、数学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以及数轴表示),研究阶段 第一次:侧重于学科内容分析 (不等式与等式的类比、带给学生的数学观的变化、数学语言的运用) 第二次: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讨论 (分几段展开教学、重点难点在哪里) 第三次:侧重于关键教学环节的讨论 (重点地方如何处理,留下什么思维空间),研究的结论 提问什么(对教学内容要做学科内容分析) 建立在对学科内容的

14、透彻理解之上 问哪些问题(决定教学内容呈现的策略和方式) 问题设计从大到小、形成问题序列 如何提问(找到思维跨度合适的关键问题) 问题的潜在距离为不同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语言表述为“问”的句子 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首要的是弄清楚“提问什么”(做学科内容分析),其次决定“问哪些问题”(从大问题到小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才是考虑“哪个问题留有思维跨度”(让学生学习学科实质)。 “思维跨度合适”不仅指问题为学生留有一定认知挑战空间,还包括允许不同学生在这个空间内具有不同发展。,“思维跨度合适的提问研究”价值何在,三、从方法角度 提升群体合作研修活动的品质,课例研究的技术(基本

15、方法)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技术(微观方法) 视频课例研究的技术(综合方法),“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 以课为例讲道理”)。,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 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1. 如何运用课例研究技术整体策划研修活动?,课例的几个要素,背景与主题 情境与描述 问题与讨论 诠释与研究,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如何用四个要素作为梳理课堂教学改进实例的框架?,例如: 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诊断教学?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

16、论教”评价课堂?,2. 如何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支撑研修活动?,A型:环绕一个教学主题组织资源 例如,勾股定理能够被学生探究出来吗 B型:用课题研究组织多个教学主题 例如,用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 C型:基于关键事件组织一个课例 例如,关注物理教学中的关键事件,3. 如何运用视频案例技术搭建研修平台?,总体观点: 有效的研修活动的内核始终是围绕课堂的。 “研修活动是否有效”,当然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最有发言权。而且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最终都是要落实在课堂里来检验的,既然是围绕课堂的,那么研修活动中的引领不如放在方法上,方法是教师离开一个研修活动后可以应用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去的。,谢 谢!,我们能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让它们转化为教师可以使用的“应用型理论”吗? 我们能把教师实践操作中的优秀经验进行理性提炼与梳理、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吗? 面对学习型社会,我们自己从群体合作中学会学习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