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08265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和区域差异--刘晓春.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 理 必修第三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本模块结构,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方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案例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手段,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带,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苏南、苏北,川东、川西,汉中、关中、陕北,山东内部不同地区都有哪些习惯称法?,你是如何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的?,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1)区域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2 )区域有些有明确的边界,有些边界具

2、有过渡性的特性。 (3)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性的特性。 (4)区域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5)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区域的类型,自然区:地形区、气候区 经济区:沪宁杭工业区、环渤海经济区、 东部沿海地区 文化区:北京海淀区、长清大学城 行政区:国家、地区、省、市、县 综合区:北方地区、陕北、苏南、川东,2.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比较区域发展的_和_条件; 分析_和_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讨区域内部_和_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为选择区域_ 、调整区域_和 _提供依据。,二、中国三大

3、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3000米等高线,划分主要依据?,标志?,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江南地区油菜种植,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案例研究,试进行P14: 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比较。,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试从交通、信息、文化、教育等方面,谈谈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并简述差异形成的原

4、因和未来前景。,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明显。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可以再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亚区。,东 部 季 风 区,南 方,北 方,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秦岭淮河线哪些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亚区的各自然地理特征,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1.东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三面环山,三大平原,3200,针叶林.混交林. 草甸草原为主.,典型黑土,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一年一熟,东北湿润、半湿润地区,耕作制度,问题

5、,低温.潮湿.黑土流失,2.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32004500 ,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分布广泛,冬小麦.棉花.花生.梨.苹果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旱作为主.,耕作制度,问题,缺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区,0等温线,地貌结构复杂.山地.丘陵.盆地 .高原为主.,4500 750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肥力较低.水稻土.紫色土肥力较高.,水稻.油菜.甘蔗.柑橘等.,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两熟到三熟,耕作制度,问题,旱涝.水土流失.红壤肥力低.,4

6、.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低山、丘陵, 7500,热带季雨林或雨林.季相变化不明显,淋溶强烈的土壤(砖红壤),水稻.油菜.甘蔗.热带经济作物众多.,热带季风气候,耕作制度,一年三熟,问题,洪涝.水土流失,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1.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水分的东西差异.,2.分区:大致以贺兰山(相当于200等降水 线)为界分为两个区.,西北中温带及暧温带荒漠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区,3.植被变化:由东到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东西差异:,高原为主.平坦.,山地盆地相间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丰富.,内流区面积广大.黄河辽河为外流河.,河流多.多

7、内流河.流程短.水量小.,草原为主,荒漠草原及荒漠,草原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长绒棉.瓜果).山地牧业.,问题,缺水制约农业,缺水制约农业,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北部和南部:东西向山脉.,西北部:较完整的高原(藏北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相间(横断山区).,2.气候:高山气候(全年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气温 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太阳能丰富.),3.植被的水平分异:由东南向西北.,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喜马拉雅山有七个自然带,4.农业:河谷农业(青稞.小麦均高产).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高寒牧业

8、:藏山羊,藏绵羊.牦牛.,1.3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阅读教材,了解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1.3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经济发展速度不同,1.3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三大经济地带差异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比较有利于开发利用,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东部面向大海,具

9、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中西部地带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社会经济因素:,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沿海出现,20世纪30年代向西推移,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仍集中在沿海地区。,东部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东部相对较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中西部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迟缓,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问题 和发展方向,一、东部地带,二、中西部地带,三、西部大开发,范围,一、东部地带,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桂等十二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16%,人口占4

10、1.2%。,1、经济社会特征,(1)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是我国三大地带 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地带,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 蚕桑基地、海洋渔业基地,(2)我国的主要工业区,(3)交通便利,(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5)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6)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带,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高科技、高文化 水平的优势,2、存在问题,能源、原材料不足,淡水不足,环境污染,江河下游防洪问题,3、发展方向,人才、技术、信息基地,外贸、金融、海洋基地,第三产业、集约农业,高、精、尖、新,二、中西部地带,二、中西部地带,1、经济社会特征,面

11、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我国主要的牧区和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中西部在沿边贸易上有优势,2、存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生态问题比较突出,3、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的开发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陕、甘、宁、青、新、川、黔、滇、藏、渝、内蒙古、桂,西部大开发,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2、开发整治重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陕、甘、宁、青

12、、新、川、黔、滇、藏、渝、内蒙古、桂,(范围、目标、措施、意义),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展。,第一节到此结束,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完成教材P7“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13、”,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气 候,水 文 特 征,植被和土壤,区域特征形成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案例研究:,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比 较,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东北,西南,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水文特征,植被和土壤,区域特征形成主导因素,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

14、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

15、机质含量低,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气 候,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2)我国的主要工业区,我国几个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工业区)都分布于东部 地带,其特征和主要工业中心如下表所示:,3、地位,发展水平,GDP:1999年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部的1.9倍,西部的2.4倍,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东部比重不断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