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19626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58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台湾的传统文化.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臺灣的傳統文化,臺灣的藝文,藝文與生活,生活樣貌,臺灣的文學,口耳相傳,漢文創作,心情故事,回憶感動,六社五-1,臺灣的美術,水墨,膠彩,反共文學,臺灣戲曲,鄉土文學,水彩,傳統,舞台劇,其他,明末-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 (西元1613年1688年),你們知道嗎?首先在台開班授徒,開啟台灣文化之窗的漢人是誰呢?他就是沈光文。但沈光文究竟是何許人呢? 出家後的沈光文教導原住民漢文。 來台後的沈光文別無所求,只希望有個棲身之地。直到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得知沈光文還活著,便以禮相待,並授予田宅;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位,沈光文因寫了一首台灣賦諷刺他,差一點遭到殺害。 為了躲避危險,他削髮為僧,取

2、名超光;剛開始住在大崗山的超峰寺,後又隱居在羅漢門(今內門鄉)山中。沈光文雖已遁入空門,仍穿著僧衣出入附近的目加溜灣番社(今台南縣安定鄉),伊方教授原住民漢文,一方面則行醫濟世。清朝入台以後,他還是不願薙髮降清,後來便與好友結社寫詩,享受餘年,死後葬於善化(今台南縣善化鎮)。 沈光文不用刀槍,卻以教育和文化融合了漢人與原住民,的確令人敬佩。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實在當之無愧!,清末-丘逢甲 (西元1864年1912年),生於臺灣苗栗。繼沈光文後,臺灣最傑出的詩人。 丘逢甲的一首愛國詩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賴和,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由

3、於他高明的醫術與慈悲的襟懷,在家鄉被尊稱彰化媽祖,然而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卻在於文學。 賴和被稱臺灣新文學之父,他的創作生涯大致上與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相始終。 然而在賴和介入新文學運動之前,他就已經開始參與臺灣自二年代開展,以臺灣文化協會?主體的政治和文化活動,而他的創作生涯大致上也與隨著文化運動而開展的臺灣新文學運動相始終 。,反共文學,形成背景中央政府遷臺初期,臺籍作家運用中文寫作的能力有待培養,對於政治也多畏避,因此當時文壇的主要耕耘者是從中國大陸來臺的作家。特色這些作家常以批判中共、懷念大陸原鄉的題材寫作,形成反共文學、懷鄉文學的時代創作特徵。 代表(1)姜貴的旋風。(2)王藍的藍與黑

4、。(3)司馬中原的狂風沙。(4)其他:政府也提倡戰鬥文藝,帶動軍人寫作風氣,作品中同樣流露反共色彩。,鄉土文學,多以社會低階人民生活為主題,作品中大量使用鄉土語彙。 是目前台灣最重要的一支文學,鄉土文學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現實主義路線。接下來是民族全集團路線,這是重建台灣人歷史的文學,重建台灣平民生活資料的文學。接著我們看台語文學路線。,鍾理和,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鍾理的學歷僅是日據時代的小學高等科畢業,再加一年半的村墊 (讀漢詩)。愛好文學因耽溺於小說而沒有考上中學,能無師自通地用白話文寫作,他的習作(雨夜花)嘗受異母兄弟鍾皓東 (和鳴)的讚賞和 鼓勵,於是決定在文學的漫長道路上一展抱負,

5、不料竟在這條路上吐血而死。,林海音,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日本大阪的林海音,父親是苗栗的客家人,母親是台北板橋姑娘,三歲時隨父母回到台灣,五歲又搬到北京,在北京住了二十五年,一直到抗戰勝利後的一九四八年才隨夫婿夏承楹回到台北。夫妻兩人從此開啟了從北京到台北的文學創作和出版之路。 台灣文壇尊稱林先生的林海音,著作等身,發表過三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十九本散文集,以及十本兒童文學作品。其中被兩岸文學界推崇備至的就是城南舊事,一九八二年並拍成電影。這部描寫北京三 年代人民生活,探討傳統女性成長的鉅著,奠定了林海音在文學界的傳世地位。,瓦力斯.諾幹,歷斯諾幹,漢名:吳俊傑,寫作初期曾使用柳翱為筆名。台

6、灣原住民族Atayal (泰雅)族,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台中縣和平鄉。 畢業於台中師專。師專起才初嘗文學,十六歲寫成之新詩被校刊主編丟入垃圾桶,後與該主編林輝熊結拜為文學兄弟。現任職於童年的母校自由國小烏石分校擔任教師。曾主持台灣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張大千1899 1983,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膠彩畫,將上述這些顏料調入動物膠(牛、 馬、鹿等筋皮中的膠質),畫在基

7、底(岩石、牆壁、絹帛、木板、及棉紙、麻紙、宣紙等裱褙成的畫板)上面,即使經過長時間歲月的侵蝕也不會剝落。,席德進:1923-1981,席德進於 1923 年在四川嘉陵江上游的一處小鄉村出生。家境尚稱富裕,頗有田產。 他有兄弟三人,席德進排行第二,還有六位姊妹。當然,在富裕的環境中生長,席德進也接受過私塾教育,讀三字經、百家姓,1931 年,在私塾國畫老師的指導下,與 繪畫結下一生的緣。,朱銘1938,朱銘一九三八年生於台灣苗栗通霄的窮苦農家,十三歲那年,拜師學雕木刻,其師擅長寺廟人像與中國歷史人物。其間,他不但秉承了師父對傳統題材的熱度,還掌握了木雕的精髓。不久,他便自立門戶,並成為傑出的手工

8、師傅。,胡撇仔戲 ,是一種融合新劇、歌舞劇、西樂等的表演風格,演員必須身著和服、手執武士刀、改唱流行歌,並以爵士鼓與小喇叭等西洋樂器伴奏。 歌仔戲 一般認為歌仔戲源於宜蘭本地歌仔。當其搬上舞臺後,立即受到熱烈歡迎,逐漸走入城市、轉為職業性質,並與當時其他劇種同臺並演,吸收其劇目與表演藝術,成長為成熟的大戲。,採茶戲 採茶戲在台灣風行的時期,是和當時歌仔戲一樣風光。兩者的差別,在採茶戲從大陸傳進,歌仔戲在台灣土生土長。只是在台灣講閩南語系大過於客家語系。 原住民歌舞,四平戲 四平腔的產生時間約在明萬曆前後,但四平戲傳入臺灣的確實年代與來源並不清楚,一般認為與閩南四平戲有較直接的關係。目前,臺灣已無職業四平戲班。 皮影戲 又稱皮猴戲、皮戲,大約在清代中葉傳入臺灣,以一塊布幕為影窗,利用燈光表演,主要盛行於臺灣南部。日治時期多將其視為農民的業餘組織而少有記載。劇團組成約在4至7人之間,一人主演兼口白,其餘助演、操偶及幫腔、更換燈光等。不過,一般藝人在演皮影戲之外都另有職業。 布袋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