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虚传只在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2711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0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不虚传只在人.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道不虚传只在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新宇,道可道,中医之道与中华文化之道一脉相承。 从中华文化之道理解升华中医之道。 传道、授业、解惑。 道不虚传只在人。 传道者,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中医文化的传播者,中华文化复兴之参与者,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易经 群经之首 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中医:生生之理、生生之术 汉书: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什么? 尧传位于舜时给他四个字: “允持厥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个“中”,一个“和” 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医与西医,西医找病除恶务尽 化肥、农药 寂静的春天

2、抗生素的滥用 人体菌群的失调 中医辨证求中共生 医生 养生,疗效决定存在,中医的优势:病毒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老年病、妇科病、儿科病、整体调理、现代病,治未病 不懂中医或半吊子中医是否定中医的中坚 中医古藉里面有糟粕,更有精华。不要轻易否定糟粕,只是研究不到位,认识不到位。 辨证论治,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简便廉验,健康整体打包。,内经的认识,谨熟阴阳,以平为期,这八个字出自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素问三部九候论就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这二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前者说的是疾病的诊断阶段,后者说的是疾病的治疗阶段。,谨熟阴

3、阳 无与众谋,素问阴阳别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中医诊断之法则,最高之层次,亦即阴阳的层次,中医临证能从阴阳层次上分辨、把握、熟悉,亦即所谓“谨熟阴阳”的层次,也就能达到“无与众谋”的境界。 中医古语有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色脉来辨别阴阳。,道器之说,对中医阴阳的理解,也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层次。这里不对阴阳理论的一般概念或关系进行讨论,这些大家都熟悉。 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道、一个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 器就是所谓有形质的有结构的东西,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下。道就是那些

4、无形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上。那么对于阴阳的认识,在道与器的层面上有什么不同呢?,从道的层面上认识阴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道至简,而阴阳之道就是至简之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地万物就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复杂寓含简单的生与成的过程。 特别需要理解的是,万物都是以阴份的东西作为物质基础,而这种阴分的东西又都是含抱着阳分的东西,只有这种含阳之物才是充满生气活力的,也只有处于这种阴阳和谐状态东西,才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天地万物的生与成,古语云:“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

5、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从天地万物的生成,亦是人与生物的生成,都是无极而太极,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阴阳二气始终不离其中, 理解其中的气与形丶动与静丶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对于从本质上把握阴阳天地万物的精髓很有帮助。,乾、坤之精神,按照易经乾、坤二卦的精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在乾坤天地阴阳关系中,始与生、统与承,决定了阴阳关系中阳主阴从的地位。 我们需要道法自然,充分认识乾阳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阳气者,若天与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此就是说阳气就像天和太阳

6、一样,有他自己的运行的处所和轨迹,要自安其位,不能随意丢失,一旦丢失则生命也随之丢失,阳亡则人亡,阳存则人存,我们临床所称作的亡阳证,就是讲阳气跑丢了,跑丢了怎么办?还得请他回来,要运用回阳之法请他回归本位才行。,阳气的强弱与十二辟卦,按照易经的精神,阳气的强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十二辟卦实质上就是说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旦昼夕夜等等,都是这样。 人的一日、一年、一生,实际上也是效法自然,亦有阳气生长盛衰的过程。,十二辟卦图,一年之阳气,春生 夏长 夏至一阴生 秋收 冬藏 冬至一阳生 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低之地,夏气常在。 万物

7、生长靠太阳,一日之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随着一日时间的不同,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适应,气门已闭,一定要它再打开,是违反自然生活的法则。,一月的阳气,朔 上弦 望 下弦,一生之阳气,六十年,一个花甲子 人生之大期以120岁为大限。,四时天地阴阳,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与自然的和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不能脱离自然与我们生存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与之和协才能共存。,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说:“一阴一阳

8、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对于阴阳之道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因为阴阳之道无所不在,可以说贯穿我们临床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你的修养修为的程度如何,决定你的认识判别水平的高低。,如何把握“阴阳之道”,如何提高认识判别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修养,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易经、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能从道的层面把握好阴阳之道,在我们的临床中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道须臾不可离也,道须臾不可离也,离之非道也。 志同,道才合;道不同,难相为谋。 一方面,道是不以人

9、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为你喜欢或不喜欢,你的好恶而存在与否;另一方面,要认识道,确实不易,特别是我们这几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为与氛围欠佳,要有学道、传道、授业、解惑的勇气和精神,争取更多志同道合者,使相谋者更多。,从器的层面上运用阴阳,以中医之器层面来看,阴阳主要是辨证的工具,选方用药的武器。,天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阴阳之平衡并不能单纯用数或量上的相等来判断是否平衡,按中医的观点不是用“数”来推断,而是从“象”上来推断。 “象”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象。中医的脏象学说就是讲脏外

10、在表现之象。内在的疾病都会在外有所表象,就是症候或证象,特定类别的证象就构成证素。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就侧重在“象”上来认识,最重要的象也就是阴与阳之象。一般说来,任何证或证素都可分为阴或阳。从器的层面上就是识证要运用阴阳,也必须辨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中医的色诊与脉诊,色以应日,脉以应月,两者结合对于辨别阴阳意义重大,再结合其他诊法就可达到“不失”于诊了。,郑寿全之辨识阳虚症、阴虚症,郑寿全在辨识阳虚症

11、、阴虚症上有一套硬功夫,在临床中对我们认识阴阳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高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 其中阴阳证素的内涵已寓之中,但临床上还须注意证有真假,证易误诊。,郑寿全认识的启发,能认真体会研习郑氏有关的内容,对其

12、证素特征有深入的理解,结合在道的层面上对于阴阳的认识,能极大提高我们在临床中辨识阴阳的能力。 中医诊病治病一定要按中医的方法来进行,离开中医阴阳之道来进行,就不是真正的中医,如一见到发热、咳嗽、吐痰,就不问青红皂白就是炎症,就只能用清热解毒,就只能用抗生素,那就大错特错了,你认为中医没有疗效也就不奇怪了!,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和中正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中医叫健康之人为“平人”,故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平人”章节,即素问平人气象论。 它说:“平人者,不病也。” 平人亦是说阴阳平衡的人,没有太过与不及的人。,“平”之生理病理认识,内经在人体生理病理的认

13、识上亦非常重视“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五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进而认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认为偏嗜日久,会引起平衡的失调而致生命的夭折。 素问三部九候论强调:“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的认识,“平”又如何解释呢? 广韵说:“平,正也”。又:“平,和也”。 左传疏说:“平者,和也”。又:“治也”。 平和中正,是中医诊断治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大学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育,都离不开“平和中正

14、”,所以中医把健康之人谓之平人是非常恰当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是说调阴阳使平,简称为调平治法。,“平”的认识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对于“平”的认识,还要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段重要论述来展开。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关系最为紧要的不是单纯的平衡问题,中医不是从数或量上进行推断,而是从“象”上进行这种平衡的判断,这个象的特点就是“阳密乃固”,王冰注云:“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 后世诸家均从此说,认为人体阴阳平和中正

15、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只有阳气固密在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临床的角度对“平”的认识,张仲景治疗失精家之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汗漏不止之用桂枝加附子汤等就是对于阳密乃固的应用。 对于年青体壮之“阳强”之人,如连续敖夜,或运动过度,或房劳过甚等“太过”之人,亦有可能导致体内“阴气乃绝”而亡。 这里所谓的“阴气”,可以说是人体的储备能力,此阴气也就是含有阳的阴气,一如太极图中阴阳鱼,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物质,阳密于其中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运动。,太极图中阴阳鱼,阴平阳秘的理解,对于“阴平阳秘”的理解,多认为只有在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16、。 李中梓在内经知要阴阳中说:“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阴平阳秘”的临床理解,从现代临床医学角度来理解,对于危重患者其出入水量要求作详细记录,并尽可能保持出入水量的大致相等,在中医水液代谢角度理解,也可以说是对“阴平”一个很好的诠释,说明“阴平”是极为重要的。 “阳秘”又当如何?“阳秘”实质上涉及人体能量代谢问题、内分泌的功能问题、人体的潜能问题、或含阳的阴气的多少问题等,这些有无充足的储备,如储备充足,说明阳气秘藏得非常好,人体的寿命才能延长,才能使生命转危为安。 张仲景对于保胃气非常重视,保养好了胃气,阳秘才能得以补充和秘藏,否则会消耗得干

17、干净净。 现代急救医学经常运用的静脉营养或肠道外营养,为“阳秘”提供另类之方法,从而得以挽救那些口不能进食的病人生命。,仲景学说与调平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就是从阴阳着手。故进一步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是根据内经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使之成为中医不朽之经典,不论是治疗伤寒类外感疾病,抑或是治疗内伤杂病,都有很好的调平之法。,重视阳气与固护阳气是主线,素问天元纪大论认为:“阴阳之气,各

18、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与阴阳气的关系密不可分,故六经辨证治疗提供一个可行的分阶段进行调平治疗的方法。 在阴阳关系中,重视阳气与固护阳气是主线,温补之药与温补之方的应用是仲景方剂应用的主流,其他治法与方药是权宜。 可以说,仲景是一个基于温法为主线的调平治疗,温法治病桂枝汤类方,桂枝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理中汤方等是其运用温法治病的主要内容。 后世医家称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其中桂枝在伤寒论113方中就有43方使用,占38%;在金匮要略262方中就有50方使用,占19%(不含附方)。 本经疏证认为用桂枝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19、。 桂枝汤加减变化在临床各科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基于桂枝汤通阳与调和营卫的基础,进而平调阴阳、气血。 本人桂枝汤类方常用于心悸怔忡、不寐、项痹、胃痛等,使用恰当有确实疗效。,温法治病四逆汤类方(1),四逆汤类方由附片、干姜、甘草组成,或加人参、茯苓、猪胆汁等,或用乌头、天雄等。 本草纲目认为:“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温法治病四逆汤类方(2),对于伤寒论原著仔细分析可知,

20、四逆汤类方除少阴篇广泛应用以外,其余各篇均使用四逆汤,可知四逆汤主治少阴病的元阳虚脱证。 但在六经病的各个阶段,或外感疾病的进展阶段,随时都可能耗竭人体的元阳元阴,都有使用四逆汤的指征。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又是抗病的主力,故凡外感寒邪正气不足以达邪外出者,皆可用此方助阳气祛邪外出。 本人常用四逆汤类方运用于心衰、肾衰、肺衰等多脏功能衰竭,并以此制成医院制剂,对于某些顽固性的心衰、肺衰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动物实验进行机制研究,证实其疗效的可靠与安全。,关于“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阴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的理

21、论思考,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 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 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 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 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 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阳化气,阴成形”的临床价值,气化的作用。 形成的原因 与心血管病有关的气与形的问题:心脏的肥大,心衰,胸水,水肿,心脏的肿瘤,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抗生素的滥用与中医药的作为(1),现代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中有许多都是滥用,造成诸多不良后果,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抗生素,大都是苦寒伤阳、苦寒伤胃之品,加上疾病本身对人体阳气的损害,有可能加重病情的发展。中医

22、中药实际上大有可为,特别是以仲景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等,如辨证恰当,临床效果显著。,抗生素的滥用与中医药的作为(2),本人在治疗感冒、心肺系疾病时,能不用抗生素的尽量不用,或减少使用,辨证使用经方,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人曾治疗一例脑病昏迷3个月以上的高龄患者,已作气管切开,但痰特多,喷痰量大而喷得很高,因长期住在重症病房,作药敏试验无抗生素可选,都是耐药,此时停用抗生素,加用小青龙汤加减中药煎剂灌胃,一周后痰量明显减少,病情减轻而出院。 这样的病例很多,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此法治疗痰饮病、水饮病效果极佳,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就用苦寒清热之品。,重视阳气

23、与调理体质,中医重视阳气,其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心肾阳气,代表方有桂枝汤、四逆汤,本人在对于体质偏于心肾阳虚的、要求调理体质者或类似情况的慢性病患者,常以之加减作为中药膏方,并结合四季阴阳消长情况为其进行个体化设计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临床信赖与好评。,三重境界,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生之本,本于阴阳,总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本人从多年的临床中确信此言之不虚,并在阴阳关系中极为重视阳气的作用,这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本人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全过程。 希望中医之道常用常新,与同道共勉!,寄 语,章次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周恩来:中医好,西医好,中西结合更好!,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