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2825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3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讲人 陈占安 2007年10月10日,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国际风云变幻。尽管大的时代依然是由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向

2、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时代,但是,这个大的时代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因主题的转换而呈现出两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是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 尽管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随着苏东剧变,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成为历史,从此世界逐渐向多极格局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发展

3、中国家要改变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必须发展,就是发达国家也有一个再发展的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的发展互相联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果发展不起来,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貌一新。在

4、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鉴于以上这种种变化,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他在1985年3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根据邓小平的思想,198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个问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将“和平与发展”表述为“世界主题”,而且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观点”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

5、:“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使用了“时代主题”的提法,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02年9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的这个判断是对国际形势新特点的总体认识,为我们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基于这个判断,邓小平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科技和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思想。这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当然,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就当今世界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来讲的。 在明确这个主要特征的同时,还必须看到

6、天下仍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还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邓小平认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邓小平主张,我们要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方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7、法,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等等。 这些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都有明确的表述。 * *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这里涉及到历史的实践基础和现实的实践基础两个方面。,从历史的实践基础来讲,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之后,经过3年的国

8、民经济恢复,接着又经过了4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在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而在这种探索中,有过辉煌的成功,也有过严重的失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种错误,深刻地分析了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以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些积极成果,从而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

9、设道路的新探索。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就现实的实践基础来讲,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亿万人民群众焕发出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作出了许许多多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邓小平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场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10、 实践实践经验理论,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诸多历史条件综合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 *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基本命题提出、 理论轮廓总结、 思想体系形成、 指导地位确立 这样4个阶段。,1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阶段

11、。,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给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带来了转机,可是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却提出了“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见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错误口号,使这种转机失之交臂。,邓小平在1977年下半年重新工作,又给纠正错误带来了希望。他不负重望,以其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过人的政治胆略,承担起拨乱反正的领导责任,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为邓小平理论逐渐建立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命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12、1977年邓小平重新工作之初,他首先下气力进行的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和哲学思想的恢复工作。他明确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坚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反复阐述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这次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在这次讲话中,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 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邓小平在这次讲话中强调说: “一个党

1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邓小平这个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这个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思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多年摆脱不了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下定决心进行改革开放。,随

14、后,在1979年3月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又指出: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 这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决议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决议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

15、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 尽管在这个时候还没有“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甚至也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但这10个“主要点”的概括应该视为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的最初表述。,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它的提出标

16、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 * *,2邓小平理论理论轮廓的总结,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超越了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模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适当分离、在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的理论和模式。 邓小平称赞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个决议之后,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全面展开了。在此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系

17、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理论观点。 其中特别是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作了阐述和规定,这是一个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特别应该指出的是, 党的十三大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一共讲了12条。,(1) 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

18、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 (3)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 (5)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6)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7)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 (8)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 (9)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

19、 (10)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 (11)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 (12)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这12条的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阶段。,这期间,国际风云变幻,国内形

20、势复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20世纪90年代中,亚洲又出现金融风暴;我国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政治风波。 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顶住了压力,制止了动乱,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速发展,保持稳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理论在这期间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调整了党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决定。全会指出,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1、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决议,这个决议将党的十三大概括的理论轮廓12条进一步加以展开、调整和补充,并且指出: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取得了共同认识。,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作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长

22、时间里困挠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等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条, 其中涉及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新的思想观点。,这9条内容的概括,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4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1993年10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中央作出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重要决定。 199

23、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 中共中央认为,这个学习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于1995年5月10日批准印发了这个学习纲要。 这个学习纲要成了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辅助材料。,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后,全党在邓小平理论的问题上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启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24、标志着我们党对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事物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个概念的启用是全党的共识。 党的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1999年又写进了宪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1978年到1997年,大体上经历了20年时间,跨越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两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邓小平理论的 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从定义上说: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

25、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六大部分修改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 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坚实的哲学思想。 这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因而邓小平文选中的那些讲话、谈话、题词短而不散,多而不乱。整个邓小平理论就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所贯穿起来的科

26、学思想体系。,第二,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这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所特殊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对这个研究对象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邓小平文选中的篇篇讲话、谈话和题词内容有不同,角度有变化,但是都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邓小平通过他的文选尤其是邓小平文选第2、3卷写了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的题目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 这些重要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7、,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些重要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江泽民指出: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要始终注意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全面地正确地把握,不能搞片面性,否则是学不好和用不好这一理论的。”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14页)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 主要内容,党的十四大报告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 9个方面: 1.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2.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

28、论 3.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4.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5.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 6.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7.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 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9. 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概括为 16条:,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 2、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3、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4、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29、5、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7、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8、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10、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11、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1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 1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14、我们的事业要依靠广大人民

30、来完成 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 15、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16、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中着重强调4个方面: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31、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以这一科学概括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

32、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

33、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大理论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这个提法是十分严谨的、准确。一方

34、面,它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它又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 *,三、邓小平理论的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呢?,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5、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在创立邓小平理论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

36、路上的杰出贡献。 邓小平同志把自己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1997年2月,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说: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628页),2004年8月,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

37、总书记说: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光辉业绩、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156页)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

38、论的指导。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 邓小平理论所制定的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总之,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后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 * *,本次讲座结束 下次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 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