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辅导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9791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8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辅导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前辅导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前辅导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前辅导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前辅导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前辅导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辅导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考 前 辅 导 课 件,仔细审题、分清题型 分点作答、卷面整洁,第卷选择题 主要是排除法 但要注意: 一、字形题:语境式的一是看易错的两字、三字、四字或多字的词语、熟语,二是注意同义词辨析式的字形 二、同义词辨析 (1)语素分析法:如赞扬 、赞叹,接收 、接洽。 (2)感情色彩:如大事 大肆,罗织、罗致 (3)辨词语的特定方向性:如惠赠、敬赠,斧正、改正 (4)看词语间的搭配: (5)分析语境:(包括 囊括)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词汇。在换届选举中他为自己拉到了不少选票,尽管老厂长正派能干,也只得(让位 让贤),三、成语 1、感情色彩:蠢蠢欲动、趋之若鹜、灯红酒绿、想入非非 2、特定方向:汗牛充栋

2、、蓬荜生辉、美轮美奂 3、分析语境: (1)水果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2)几千盏造型各异的花灯,五彩缤纷,真让人意兴阑珊。 4、忌望文生义 (1)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2)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3)听到女儿考上重点大学的好消息,老李手舞足蹈,得意忘言。 5、辨语法功能 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熟语的语法功能,习惯用法,否则会造成搭配不当,或者重复累赘,或者否定失当等等。如:当务之急、贻笑大方、望其项背、同日而语。,四、标点 1、先看句中所给标点是否正确,然后再注意是否有省略的,尤其是双引号。 2

3、、记清考题规律 (1)考冒号,是否一冒到底; (2)考问号,首先判断是否是陈述句或选择疑问句; (3)考引号,看逗号或句号是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五、病句 1、找主干,看搭配是否恰当。 2、看并列短语,“搭配”“语序”“分类”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一致。 3、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 4、看介词短语,一是否缺主语;二是如句首是名词,后面紧跟介词,注意是否是中途易辙。 5、看数量词,是否重复(“至少”与“左右”)、矛盾(“近”与“以上”)或不科学 (1)与数量词搭配的词语如“增加(减少)了”“增加(减少)到”是否科学准确,约数不能有重复表述或前后矛盾的文字,表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 (2)表意不明:如

4、“10号前去报到” 6、看成对关联词,位置是否恰当 (1)语序问题 (2)与主语的位置,7、看两面词,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 两面词如“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等,它常常造成“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意搭配不当。 但要注意本身就兼具两面性的词,如水平、质量、兴趣等 8、看句式结构,句式是否杂糅 9、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矛盾 (1)歧义:句子中某个词语指代不明,或者一词多义,或者一词多(词)性或者不同的断句方式等造成语意不明,产生歧义。 (2)语义矛盾 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他独自坐着 他一个人七手八脚的忙着。 10、删除比较,判断是否赘余 在通读句子时,感觉多余的成份,

5、先删除,再比较通读,如果语意照样明确或更加明确,那么该成份则是赘余,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通读句子,凭借正确的语感。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六、小现代文阅读严格对照 1、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2、 以偏赅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而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 3无中生有

6、: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4、因果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 5、混淆时间: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或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6答非所问: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 7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

7、明、特点等。 8主客倒置: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 9、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次要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七、古文 先阅读最后一理解文意的题,然后再看原文。 1、实词除真正理解词意外,还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根据该词所处位置判断词性(处在谓语位置或同义复词连用)。 2、虚词先熟悉掌握课本中句子的用法,然后再代入题中的句子。 3、断句,注意一些句末语气词或句式特点。 4、翻译:必须一一对应。注意关键动词、虚词, 特殊句式被动句

8、、判断句、倒装句(主谓倒装、介宾后置、定语后置),八、诗歌 1、注意审题,明确题型,注意答题格式。 2、读清“题目”“作者”“题后小注”。 3、了解诗歌题材分类,把握好主题。 4、标注诗歌中能体现情感的词。如:“乡”“客”“愁”“孤”“独” 九、名句:读懂题干中的限定条件。 十、语言表达 (一)扩展语句(修辞手法) 1、词语连缀。2、句意丰富。3、话题拓展。 4、情景再现。5、续写语句。 (二)压缩语段 1、定向概括内容要点。 2、提取关键词。(分层、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3、下定义。 (句式特点,筛选重要信息) 4、新闻类压缩。(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三)变换句式(不遗漏信息、改变

9、原意、违背语法) 1、长短句间的变换 (1)长句变短句: 题目要求改为几个句子。根据能充当谓语的词来判断改为几个句子。 (2)短句变长句: 找主干句。其它句子往往做为宾语(或主语)的定语。 2、整句与散句的变换:整句就是结构大致相同的对偶句或排比句。散句则相反。 3、句子重组。如以“某某”为开头重组句子。 4、书面语和口语的转换。 (四)选用句式:选择前后衔接严谨的句子。 (五)仿用句式形神兼备(形:字数、句子结构。神:修辞、句间关系) (六)简明、连贯、得体 1、简明:文字表述性的题目。,2、连贯 (1)排序题 从结构(如总分式)和逻辑顺序(因果、条件、先后等) 根据每个句子的句意(尤其是句

10、子中前后词语),先把零散的句子分成几组,然后再根据逻辑顺序排出先后。 (2)复位式连贯 (3)补写续写式连贯(必须读懂文意,根据前后文概括出关键内容或过渡语言。) 3、得体 (1)注意交际对象(谦敬词的使用) (2) 交际场合 (七)准确、鲜明、生动 1、评述鉴赏类:(1)选好角度,把握本质。(2)以理服人。 2、情景对话类:明确中心事件,结合人物身份 3、实用短文的拟写:颁奖词、广告语、推介词、标语等。,(八)图文转换 1、漫画 (1)描述画面题:说出后就能画出 (2)漫画寓意:体会画面的夸张之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2、图片描述:加入想象和联想 3、徽标说明 (1)构图要素:一般采用由总到

11、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外到里、由图到文的顺序描述内容,解说徽标的构成要素线条、文字、图案、颜色等。要联系徽标的名称,突出其特征。 (2)徽标的含义(寓意):展开想象和联想。联想应以画面为主,结合徽标的题目和构成要素(文字、符号),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对徽标创意作出合理解释。 4、表格解读 (1)整体读图表:关注题目、表头。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 (2)关注数据变化最突出的(最大或最小),5、示意图解读 (1)分清示意图的层次。(2)每层的具体内容和顺序 6、饼状图和其他图示 (1)把握饼状图体现的数据特征,弄清数据占据的百分比问题 (2)关注重点数据。 十、现代文阅读 四个意识: 文体、结构(

12、标段落,分层次)、主题、规范(审题、答题) (一)小说 1、情节与结构 (1)概括情节(一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概括,与主人公相关) (2)作用:某情节 反复说某件事 开头(设疑法、写景法) 结尾(出人意料、喜剧、悲剧),2、人物: (1)手法正面和侧面(衬托或渲染、对比、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赏析句子的题型) (2)特点(形象和性格) (3)主人公 (4)作用(次要人物、物象) 3、题目:作用、含义(字面义和深层义)、好处或为何以此为题 4、环境:特点和作用(自然和社会) 5、叙述方式及作用: 6、语言:两词(辞)一句一语体,(二)散文 诵读中注意标注作者议论、评价性的

13、能体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 1、题目:含义、作用 2、段落(开头、中间、结尾)作用:注意环境 内容(概括段意)与结构(注意段落位置不同术语不同) 3、辅助材料 (1)引用诗句或神话的作用 证明或说明什么内容;升华主旨; 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采,增添文化底蕴。(为套话,背过用上即可) 如果它们是特殊段落,如开头段、过渡段,还应考虑段落作用。 (2)叙述主要事物时提到其他事物的作用 证明/说明什么内容;突出主旨。如果多次出现还要考虑:线索;前后呼应,(3)文中涉及到其他人物(类比或对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引用别人的话、名人的话或传主自己的话。 印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传主的精神面貌。使主题深刻,增强说服力。 4、句子 (1)作用: 独立成段,考虑段落作用 在段落的开头、中间、结尾 (2)含义(含意)或探究:注意关联词和分号“不但而且”“不仅而且” (3)赏析:修辞一修辞二分 5、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以小见大、抑扬、点面结合 6、语言:(同小说) 7、人称的好处,十一、作文 1、首段必须引材料 2、观点必须明确,赞成或反对什么 3、严格审题立意 4、列写作提纲 5、首尾呼应 6、卷面,作文角度: 刻苦拼搏,保护环境,面对挫折,团结合作,热爱祖国,把握机遇,爱心,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