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2427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 n n案例;林先生,42岁,4小时前食用粽子后,突发呕鲜红色血3次,约1000ml,并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家人急忙送医院进行抢救。入院后测脉搏108次/分,血压83/60mmhg.家人说林先生消化性溃疡病史多年。n n请问病人发生了什么症状?n n讨论一;什么是上消化道大量出血?n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n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

2、环衰竭。n n讨论二;常见的病因有那些?病因n n(一)上消化道疾病n n1,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损伤n n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n n3,空肠疾病;克罗恩病、空肠溃疡n n(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因n n(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病n n1,胰腺累及的十二指肠;胰腺炎、胰腺癌n n2,胆道出血;胆结石、胆道蛔虫、胆管癌n n(四)全身性疾病n n1,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n n2,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n n3,应激性溃疡n n4,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胃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癌上消化道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出血病因病因35%溃疡病溃

3、疡病31%食管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底静脉曲张26.9%其他其他5.1%贲门黏贲门黏膜撕裂症膜撕裂症2%食管、食管、胃肿瘤胃肿瘤n n讨论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 n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粪,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粪。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亦可仅见黑粪,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而出现呕血。n n呕血与黑便的颜色与性状取决于出血量及血液在胃或肠道内停留的时间n n1,出血量大,停留时间短呕血为鲜红色或暗红色n n2,胃内停留时间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呕血为棕褐色或咖啡色n n3,上消化道出血时,粪

4、便为黑色柏油样便n n4,出血量大时,粪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n n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早期有组织缺血的表现。呈休克状态时,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呼吸急促、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心率加快、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休克未改善时尿量减少。n发热:于大量出血后24h内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n n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常在出血后数小时开始上升,2448h达高峰,如无继续出血,24天降至正常。心理心理-社会状况社会状况 n n恐惧、紧张、焦虑、烦躁。n n反复出血的病人产生悲观情绪。辅助检查 n n实验室检查:测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肝、肾功能,粪便隐血

5、试验等,估计失血量及动态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判断治疗效果及协助病因诊断。n n胃镜检查:多在出血后2448h内做急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及对出血灶进行止血治疗。是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首选检查n nX线钡餐造影检查:在出血停止数天和病情基本稳定后进行检查。对明确病因亦有价值。用于胃镜检查禁忌者。n n讨论四;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治疗要点n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止血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n n1 1,一般抢救措施,一般抢救措施n n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窒息,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窒息,必要时吸氧,活动出血期禁食。必要时吸氧,活动出血期禁食。n n2 2,补充血容量:,补充血容

6、量: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查血型及配血,迅速补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查血型及配血,迅速补充血容量,可用平衡盐液或葡萄糖盐水、右旋糖充血容量,可用平衡盐液或葡萄糖盐水、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早输入全血。肝硬化病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早输入全血。肝硬化病人禁忌输库存血。人禁忌输库存血。n n3 3,止血措施,止血措施n n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常用常用H H2 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西咪替丁、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西、奥美拉唑等。雷尼替西、奥美拉唑等。n n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7、常用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如奥曲肽。常用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如奥曲肽。n n其他止血措施:其他止血措施:内镜直视下止血。内镜直视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还可使用三腔双气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还可使用三腔双气囊管压迫止血。管压迫止血。n n讨论五;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n n体液不足 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n n活动无耐力 与失血后贫血、急性期禁食等因素有关。n n有受伤的危险 与气囊长时间压迫食管胃底黏膜、气囊阻塞气道、血液或分泌物反流入气管有关。n n恐惧 与呕血、黑粪等因素有关。n n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护理目标n n病人组织灌注量改善

8、生命体征平稳。n n乏力改善,活动耐力增加。n n食管胃底黏膜未因气囊受压而损伤,呼吸道通畅,无窒息、误吸发生。n n恐惧减轻或改善。护理措施n一般护理n病情观察n治疗配合n心理护理n健康指导一般护理一般护理 n n休息与体位:大出血时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呕吐者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头偏一侧以免引起窒息,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质。大量出血者暂时禁食,出血停止后2448h,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食,并应少量多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止血后限制蛋白质和钠的摄入以免引起肝性脑病。病情观察病情观察n n1 1,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生

9、命体征 神志、尿量、皮肤色泽神志、尿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变化,准确记录及肢端温度变化,准确记录2424小时出入量,小时出入量,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n n2,估计出血量,估计出血量n n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出血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出血5-10mln n黑便:出血量达黑便:出血量达50-100mln n呕血:胃内积血呕血:胃内积血250-300mln n头晕、乏力、心慌等全身症状:头晕、乏力、心慌等全身症状:400-500mln n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周围循环衰竭:1000ml出血量的估计出血量的估计分级分级失血量失血量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血压血压脉搏脉搏血红蛋白血

10、红蛋白轻度轻度占全身总血量占全身总血量10%10%15%15%,成,成人失血量人失血量500ml 500ml 一般不引起全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或仅有身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头晕、乏力 基本正常基本正常 正常正常无变化无变化 中度中度占全身总血量占全身总血量20%20%左右,成人左右,成人失血量失血量5005001000ml1000ml 眩晕、口渴、眩晕、口渴、心悸、烦躁、心悸、烦躁、尿少、肝色苍尿少、肝色苍白白 收缩压下收缩压下降降 100100次次/分分左右左右7070100g/L100g/L重度重度占全身总血量占全身总血量30%30%以上,成人以上,成人失血量失血量1500ml1500ml神志

11、恍惚、四神志恍惚、四肢厥冷、少尿肢厥冷、少尿或无尿或无尿 收缩压在收缩压在90mmHg90mmHg以以下下 120120次次/分,分,细弱或摸细弱或摸不清不清70g/L 70g/L 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征象:n n反复呕血。n n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伴肠鸣音亢进。n n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n n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n n在补液足量、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n n原有脾大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在出血后常暂时性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有继续出

12、血。治疗配合治疗配合n n用药护理: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尽快补充血容量。配合医生实施止血治疗。作好配血、备血及输血准备。肝病导致出血者宜输新鲜血。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n n三腔双气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上上消消化化道道大大出出血血病病人人的的护护理理 三腔二囊管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压迫止血心理护理心理护理 n n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n n解答病人或家属的提问。n n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稳定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健康指导n n疾病知识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减少再次出血的危险;教会病人和家属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n生活指导: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注意饮食卫生,禁烟、浓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护理评价护理评价n n病人出血是否停止,生命体征平稳。n n活动耐力是否增加。n n食管胃底黏膜是否因气囊受压而损伤,有无窒息、误吸发生。n n恐惧是否减轻或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