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46216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7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原点四种整合--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9.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个原点 四种整合 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摭谈,镇海中学 王静,以学生疑难问题的突破、思维能力的提升,考量高考语文复习的有效性。,一个原点,立足学生的实践运用,坚持三个原则:,1、化繁为简(着眼于知识的关联性,变分类训练为整合探究, 使分离的知识点“并入”成为一个整体。),2、程序运用(形成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的实践能力,循序渐进,螺旋提升。),3、以此例彼(基于疑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探究建构,实现规律性迁移,举一反三。),客观题和语言表达,问题表征:内容博杂,反复记忆效果不明显;知识点多,一个个考点训练,繁琐枯燥;语言运用变化多端,理不清头绪。,问题溯源:注重知识的理解记忆,

2、忽视问题情境的分析比较,忽视节点性知识的提取强化。,应对策略:凸显语境,“辨析”整合。 创设情境,比较辨析。 纵观全局,切中肯綮。,词语: 前景暗淡 色彩黯淡 远大抱负 蓄意报复 战争爆发 山洪暴发 立案侦查 军事侦察 大坝合龙 双手合拢 群山曼延 火势蔓延 ,创设情境,分析比较,成语: 安土重迁,不肯迁移。 不忍卒读,悲惨动人。 惨淡经营,苦心规划。 登堂入室,循序渐进。 瓜田李下,易起嫌疑。 目无全牛,得心应手。 首当其冲,受攻受难。 ,在语境中辨析记忆。,仗义执言(“仗”为动词,相对应的“执”也应为动词,而不是形容词“直”。) 山清水秀、青山绿水(“清”与 “秀”,“青”与“绿”对应。)

3、 关怀备至 、 备受欢迎、 艰苦备尝、 德才兼备、 身价倍增 、倍加爱惜 、事半功倍” (用“倍”时常出现“增、加、半”等跟数量有关的字。),在语境中推断确认,殚精竭虑、珠联璧合、提纲挈领、连篇累牍、痛心疾首 (“殚”与“竭”、“联”与“合”、“提”与“挈”、“连”与“累”、“痛与疾”,皆可同义互解。),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瞻” 对应“瞩” 。) 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09广东卷)(看搭配,应为动词。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奇妙) 过而击之也 (09山东卷)(”过”是“经过”还是“错误”?因为“而”既可表修饰,也可表承接。下文有“过击之”一句照应,所以是“错误”。) 会昌初致仕(08浙

4、江卷)(选项解释为“做官”错误,因为前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他做官的经历,下句是“卒”,“最后死在家中”。承上启下,应该解释为“退休或辞职回家”。),文言实词推断确认:,(2006年浙江):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文言虚词推断确认:,原文: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分析:前文有“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是指“人吃物”。所以此句应是“物吃人”,“于”起“引出对象”作用,而不是“被动”。,在语境中转化生成,(2012广东卷)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

5、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我这儿找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 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示例】本公司系合资公司,即将开业,现拟聘行政秘书3名,要求会操作办公软件和粤语,英语口语流畅,有驾照,本科,性别不限,待遇面谈,有意者请拨打168168。,分析:注意“语境”招聘启事,语体色

6、彩。招聘启事一般包括公司自我介绍、招聘员工要求、招聘流程等,提取信息转化。,(2012年四川卷)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 _,希望_;回忆_,希望_。,分析: “语境”除了包含题目中直接点明的三点要求外,还隐含着另一个要求,即用“毕竟是才是”的句式。,(2012年安徽卷)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一切美术都是“望”

7、、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 ,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晨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 。,分析:紧扣“居、望、游”三个关键词,根据语境生成需要填写的内容。,纵观全局,切中肯綮,综观全局,深入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整合问题情境,找出连接众多题目类型、涉及众多解题

8、能力的“节点性知识”。如果切中肯綮,弥补、强化,就能辐射解决系列问题。,如: 病句 文言文虚词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长句化短句,节点性知识语法,文学类文本,近五年文学类文本考查,以小说或记人叙事类散文为主。,考查内容可综合为:,1、叙述角度(三种人称) 2、叙述顺序(或结构) 3、叙写内容(人、事、景、物) 4 、叙写手法(表现方法、语言风格) 5 、主旨理解、感悟、评价,应对策略:回到基点,“透视”整合。 遵循合理的阅读程序,回到“基点”,理清思路; 整合教材与高考试题,深悟“范式”,由感入理。,问题聚焦: 注重技巧的归纳与灌输,缺乏深刻的事实理解基础,不能结合文本材料分析其手法及作用;缺少

9、阅读思维的建构与整合,常出现曲读、误读主旨,感悟、评价脱离文本,回答单一不会分点等问题。,例1:2012重庆卷太阳梦 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答案:(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 “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关键句(事件):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回到“基点”,理清思路,方法提示: 写人叙事类文本,可暂时忽略一些具体的描写,直击事件的发展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理清文本是按事件发展脉络、人物塑造脉络还是

10、情感变化脉络来组织材料的。,一个人的遭遇:遭遇(情感):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兴奋激动 )妻女炸死(穿心的悲痛 )找到儿子(重燃希望 )儿子牺牲(埋葬欢乐 )领养孤儿(心就轻松变软)发生车祸(悲愁的心),教材链接,考题链接,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参考答案: a、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b、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透视”整合(一),1、所写的人、事、物、景象等,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为几个方面、几件事情、几个阶段、几

11、条理由或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3、联系全文,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4、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联系现实谈谈感悟。,关涉内容、主旨的分层提炼。需理清行文思路,根据文章、文段层次,分点归纳。,例1:( 09年浙江魔 盒)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分析:文章通常在具体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找到相关的情节层次,根据具体描写即可概括提炼。,情节一,贝格斯太太请“我”喝茶谈心淳朴善良,热情爽直;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情节二,与我分享她的宝贝盒子热爱故土,珍视亲情。,例2:(13年浙江高考样卷西湖的风) 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看到眼前的“孤岛”,人工的“西子风光” 忧烦、嘲讽 想象

12、处于战乱中的残破的“西子风光” 感伤、悲愤 回想记忆中美丽的“西子风光” 怀念、怅恨,分析:找到文章描述“西子风光”的相关层次,理清作者思维发散、情感发展的趋向。,例3: (10年全国卷灯火)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2)灯火下的祖孙相牵,是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分析: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多层面挖掘“灯火”的意义。,例4:(11年浙江卷第9车厢)

13、 第9 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情节看法 “我”的乘车经历和基辅读者的遭遇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分析:故事情节中蕴涵着作品的多重意义,紧扣文本思想,作对应性评价。,“透视”整合(二),例:(08年江苏卷侯银匠)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分析:理清下文的情节层次,充分考虑第二段表现的内容与下文每一情节之间的关系。,第二段表现内容: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的精细能干。 下文情节: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

14、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答案示例: 该情节表现出父女相依为命地生活,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做铺垫。 该情节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做铺垫。,关涉材料之间的联系,可以是标题与全文,也可以是开头、中间、结尾的材料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需概括各层次的要点,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深悟“范式”,由“感”入“理”,例:08年浙江卷乌米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悟一悟:

15、教材中祝福桥边的老人中叙述人称“我”的作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 衬托或突出人物 展现特定的环境或场景 便于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突出主旨 有限视角,避免作者介入,留给读者 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起到线索作用,“透视”整合,例:(2010全国卷灯火)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悟一悟: 教材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 “你”的作用。,“透视”整合,

16、第二人称: “你”,可能是读者、文章中的人物、 拟人化的景物等。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 情交流,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例:(2011浙江第9车厢)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答案: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悟一悟: 教材一个人的遭遇故事中套故事的叙述结构,第一、三人称套用。,“透视”整合,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烘托人物心境,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象征点明中心

17、。,材料作用,分析特色,概括要点;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考虑与文章主旨的关系。,诗歌鉴赏,(2012浙江卷)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 枝间新绿一重重, 芳心犹卷怯春寒。 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 爱惜芳心莫轻吐, 会被东风暗拆看。 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比较阅读,求同辨异。两小题,一为思想内容,二为表达技巧。,例:(2007年辽宁卷 )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 虚堂人静不闻更, 空堂欲二更

18、。 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 门外不知春雪霁, 灯下草虫鸣。 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例2(07年江西卷 )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 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分析归纳: 题材遍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边塞、咏物、咏史、羁旅行役等多个侧面。 比较

19、点包括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存在问题:读不懂,答不全;技巧类术语多,概念易混淆;即使明晰概念,也常缺少“慧眼”,难以鉴赏妙处。得分率低,复习有效性差。,应对策略:循序渐进,“衍生”整合。 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定向训练,举一反三。,咏物类、山水田园等写景类,送别、边塞、咏史、羁旅行役等,咏怀类,景、物描写手法,景、物与情、志的关系。,每类诗歌的特殊手法,结构章法。,复杂的情感,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

20、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2012浙江卷)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比喻、比拟、对比等)和间接描写(衬托)。,咏物类,2010年全国卷 咏素蝶诗 (刘孝绰 )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托物言志 素,洁白。品质高尚与纯洁。 (对应) 绕、隐、起、出没、飞仕途数起 数伏。,描写什么 素蝶活动,描写手法 白 描,关注点:描写什么?

21、用了什么手法?阐释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内涵。,(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问:你能看出这首元曲主要的表现手法吗?,比喻;对偶;比拟;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一句一景;,写景类,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

22、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长江万里白如练”,从色、形角度写远望长江,气象雄伟。“塞鸿一字来如线”只从形的角度描写,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一)整合景物描写手法: 1、正面或侧面; 2、白描或修辞(借代、比喻、比拟、映衬、对比、夸张、叠词等); 3、层次,如“远近高低、时间顺序、虚实结合、动静结

23、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视听觉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句一景”等。,定向训练景物描写手法,写景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静。 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1、“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答张十一 韩愈),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2

24、、“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是怎样写景的?,上句着眼于“视觉”,下句侧重于“听觉”。,5、(2012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二)熟习景与情的关系,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2、渲染: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3、衬托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4

25、、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物。,(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想一想!,探究: (1)行文上: 两句关系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一问一答“。或“设问)。 以景作结,形象含蓄。 (2)

26、手法:化抽象为具体 。 “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 (3)情感: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理一理!,1、(09江西卷)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定向训练景与情的关系,【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2、(2011年江西卷)“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

27、其哀。,3、(2011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案】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衍生整合: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进一步探究人物形象。,(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n):持取,捻弄 问:“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

28、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人物心情:动作、感受、景物描写。,(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定向训练,【答案】(1)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

29、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三

30、)探究行文结构,(2011年湖北卷)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菩萨蛮 宜兴作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问: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1、请简要分析。,【答案】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归纳: 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景作结、先景后情、先总后分、承上启下、先自然景物再出现人的活动等。,(四)悟多种手法,品复杂情感,1、(10年重庆卷)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问: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

32、不住江流而喜,故笑。,2、(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

33、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定向训练,论语,考试说明:2012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理解经典文化论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而2013年则表述为“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

34、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正确解读”是复习之重。,常规复习安排: 1、利用课文解释,熟悉课文内容; 2、对课文内容作主题式整理; 3、重做课后练习题,提升策略:一以贯之,“归类”整合。 正视论语思想体系丰富,题型多样,学生常感无从下手的这一事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化多为一”,找到贯穿孔子学说的这个“一”,“归类”整合各种理解题,促成学生融通运用。,论语思想体系,为人之道,交友之道,育人之道,仁者爱人,为政之道,中庸之道,忠恕:儒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君臣,君民,父子,朋友,师生,远人,瞽者等,自然,忠恕,(正己尚德、仁爱宽厚、推己及人、中道行事),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

35、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 (1)“吾从周” 是“反对文明进步”? (2)“克已复礼” 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3)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爱”一样吗?,“尚德”,“中道行事”,在“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1、多重性解读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6、,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仁爱观,【课后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说,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答案】晏子。前面两则讲的是在与人交往中要尽心竭力,“忠告而善道之”,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强加意愿。晏平仲遵

37、循了这一原则,是“善”于交往的表现,所以时间久了,就能让人对他产生敬意。,交友观,2、矛盾性解读,(2013浙江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 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24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

38、仁义”。,交友观,找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即不违背“中道”的标准“仁义之道”。,矛盾存在于孔子的具体言行上,涉及为政、交友、教育、修养等个方面。如:,仁爱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诲人不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3、还原性解读,在历史传承中,后人的“述”“作”,往往会影响我们对孔子愿意的理解。,【例题】2011样卷24题。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教我们一定要仁慈,别

39、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仁爱观,指出材料中误读处,4、评价性解读,(2011年浙江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德政观,一分为二,客观评析,【课后练习】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为”的事情是否正义,如果是正义事业,能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从事,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